一个方子,养肝是灵丹,补肾是妙药,还抗焦

每当想起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让人唏嘘不已,但同时又让人震撼不已,由于拒绝焦虑、拒绝躺平、拒绝平庸,终成人类意志力的伟大偶像。除了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感叹,我们需要更加的珍惜,而不应该怨天尤人,也不应该让抑郁情绪缠绕在我们的身边。为什么会焦虑、抑郁?究其根源,还是遇到的不平之事以及多维压力,无法排遣,也无法化解,久而久之,就让人身心受损,从而引发疾病。因此,对于这方面疾病的治疗,既要治病求本,又要抚顺情绪,如此才能双管齐下。

对于人体的情绪梳理,中医认为与肝脏的疏泄关系很大,所以,自古以来,对于疏肝顺气的良方良药多如牛毛,不过其中最为著名的可能非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与丹栀逍遥散三大名方莫属,它们仨可谓是三足鼎立,成为中医疏肝顺气的扛把子。不过,在明末清初,有一位中医奇人,但却一直隐姓埋名,创立了一个可以比肩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的特效方,此方一出,便在中医江湖上掀起养肝热潮。那么,这个良方究竟姓甚名谁呢?它就是滋水清肝饮。

对于滋水清肝饮这个奇方的出处,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此方出自明代医学家薛己[1],有人认为此方出自明代医学家赵献可[2],但更多人认为此方出自清代医学家高鼓峰[3]。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来说,滋水清肝饮应当出自明末清初的中医奇人高鼓峰,不过,最初始的名称,应当是滋肾清肝饮。有学者考证,从高鼓峰撰《四明心法》所论列二十五方中的疏肝益肾汤、滋阴生肝饮及生金滋水饮、益阴地黄汤等,都是高氏所创立之方,在方名上或直言脏腑之名,或命名以脏腑之属性,并无“滋水清肝饮”之方名,此清代医家吴仪洛以“肾”属“水”而迳误“肾”作“水”[4]。也就是说,这个滋水清肝饮它的本名原本应该叫滋肾清肝饮,但由于清代名医吴仪洛在《成方切用》里,根据中医“肾属水”而更名为滋水清肝饮,只是没想到的是,吴仪洛的更名之后,不仅声名大噪,而且人们也逐渐忘记了它的原名了。

那么,滋水清肝饮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据《医宗己任编》记载,全方由“熟地(君)、山药(臣)、萸肉(佐)、丹皮(佐)、茯苓(佐)、泽泻(使)、柴胡(臣)、白芍(臣)、山栀(使)、枣仁(佐)、归身(臣)”等11味中药组成。原方未著剂量,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减剂量。滋水清肝饮原本是用于治疗“胃脘燥痛,气逆左肋上,呕吐酸水,忽热忽止”等病症的,但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实践,发现滋水清肝饮具有滋阴补肾、清泻肝火的作用,可用于一切肝肾阴虚、相火内扰所致的病症,比如腰酸膝软,骨蒸潮热,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口苦咽干,舌燥喉痛,消渴淋沥,牙齿松动,衄血尿血,以及男子梦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舌脉上,主要以舌质红,苔黄少,脉弦细数为特征。

滋水清肝饮自创方以来,就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其根本还是在于它的配伍独特,那么,它的方药配伍究竟暗藏着怎样的密码呢?全方以熟地黄为君药,主要起到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作用;以山药、柴胡、白芍、当归为臣药,其中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白芍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酸枣仁为佐药,其中山茱萸补益肝肾,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茯苓渗湿健脾、宁心安神,酸枣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以泽泻、栀子为使药,其中泽泻利水渗湿、化浊泄热,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全方共奏滋肾疏肝、柔肝养阴、清肝泻火、补血安神之功。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4%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gj/10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