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丨人和镇各村村名由来与民间传说

相传,鸦湖的先民是宋朝时从南雄珠玑巷南下避乱,辗转而来的。当时,流溪河畔坎坷不平,洼地连片,南来此地的人遂劈草开荒,择地而栖。就在他们搭建的屋舍前面,有一大湖,湖水清澈,湖的东侧有一枫树林,湖的西侧有一松树林,湖的四周水松丛生。这一带的树林中,经常栖息着一大群乌鸦,于是村民便触景生情,把他们定居的村庄,取名为鸦湖村。

在鸦湖民间保留着的《鸦湖乡志》中载有《月潭记》一文,记述现人江公路方石地段大路旁之大鱼塘昔日的演变情况。该大鱼塘之所以得“月潭”之美名,盖因该塘“顾地势湾环,恍惚上弦新月:波光荡漾,分明半角画奁。”故称之为月潭。

《月潭记》对鸦湖得名有一段记述:“附佗城(今广州城)北,距五十余里,有一深潭,潭水甚深。其流上接田潦之水,下达流溪。尝闻父老传说,吾辈仙人由南雄逃难来,寄迹于此。时岸上蒿艾成林,蓬茅没径,只见群鸦亿万,飞鸣饮啄其上,若故里焉。先人异之,卜居是乡。辟草莱,创舍宇,相与聚族而居,乃名鸦湖.....

很久以前的一个早晨,农夫们扛锄荷犁,走向田间。突然山岗附近亮起万道金光,一只银白色的大象,朝着一个大湖奔去,随即跳到湖里洗起澡来,一时间,搅得那湖水像彩云翻滚,溅银喷玉,吓得那湖边的一群乌鸦展开双翅高飞,最后落在不远的一个村里。这个村庄,人们就把它叫做鸦湖村。同时,湖中的几只大蚌,也被大象吓跑,跑到了湖边另外一个村庄,人们就把这村庄叫做蚌湖村。正当鸦飞蚌走之际,有人喊了一声:“抓大象呀!”白象一惊,一阵风的跑了,跑不多远,便停下来,化作一座不大不小的山岗,人们称这座山岗为白象岭。

?

白米?,旧时叫老虎庄。传说若干年前,庄西北不远处有个小山包,名叫老虎山,山中藏着一头石虎,人们不论迎新娘还是舞狮子经过此处,都偃旗息鼓,不敢声张,生怕惊动恶虎,下山伤人。后来,几个大胆的村人,挖出了石虎,把它搬到了流溪河边的竹洲埋下,从此解除了人们的恐惧心理。不过,人们仍叫该庄为老虎庄。

后来,三盛庄一位姓朱的先生来此设馆教书,按商定,老师的伙食由学童家里供给。朱老师每当见到学童交来雪白的米和嫩绿的瓜菜,肥美的鱼虾,就称赞起来,羡慕庄边的良田和水坑孕育出这么好的农产品。他还感到“老虎”这凶恶的庄名与它产出这么好的农产品太不相称了。于是,便向庄人建议,把“老虎庄“改名为”白米?“。大家觉得农家有米,无饥无冻,求之不得,是个好主意。就这样,把“老虎庄”改名为”白米?“,这个新起的庄名,遂一直沿用至今。

话说清代末年,五羊城泰盛商号因故歇业。店主获悉城北流溪河西北岸不远,有处丘陵叫独岗,尚未开发,附近土地肥沃,是个谋生的好地方。于是建议那些被解雇后生活无着的店员,到那处去安居乐业。伙计们听后,跑到实地去观察,觉得独岗一带不但临近市集,而且气候宜人,地理环境极好。遂决定结伙到那儿谋生。其他亲戚朋友以及经常到附近圩场跑买卖的人,看到这群拓荒者,在此地生活得乐也融融。于是,此处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人口来自四面八方、姓氏众多、职业各异的村庄。

村民在斟酌确定村名时,为了纪念率先到这里的泰盛商号伙计们开村之功,决定把这村叫作泰盛村。时移世易,不知从何时开始,便把原来的“泰盛”写作“太成”,并一直沿用下来。因为按方言“泰盛”与“太成”是谐音,叫起来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鹤亭村,过去人们习惯叫鹤爪亭。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是一大片沼泽地,坑边圳边长满了水松鹤翠竹。夏秋凉、冬春暖,满眼绿色,所以群鹤爱栖其间,每天,吃饱睡足后,总爱飞落林边的风雨亭嬉戏。一日,村民在村前休息闲聊,议论起应为本村起个村名。众人为此议论纷纷,当谈得最热闹的时候,忽见群鹤又俯冲到亭前,落在草地上。这时,有人见景生情,提议就以鹤亭为名。历来鹤乃喻长寿之鸟,而亭是本村的标志,鹤依附亭前,寓意吉祥。于是把村名定鹤亭。

方石村所在的区域,原本是鸦湖村的一社、二社,因为村里有一块长宽各2尺5寸的四方石头,这一片又被叫作方石,解放后被划分为行政村,并取名为方石村。关于这块方石,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相传那是盘古大王留下的一只牙齿。盘古,为开天地之神,当他不辞劳苦,开天辟地时,每每口渴了,就到鸦湖喝一口水。久而久之,终于把鸦湖的沼泽水喝干,变成了肥沃的田地。盘古还把他的一只大牙拔下,放在这块土地中央,其妆如一块方方正正的石头,用作镇妖压邪,去捞防旱,确保五谷丰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盘古王的恩德,便在这块石头前面,建起了一座盘古庙,并在庙的四周盖房建村,拓土开荒,定居下来。岂料好景不长,不久便战乱不息,村民只好逃进深山避难,可是村舍被烧光,成了废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战火平息,逃难的村民纷纷回乡,准备重建家园。人们还记得,只要沿着流溪河岸走,便可找到原来的村庄所在地。可是,流溪河沿岸,满目荒凉,到处长满比人还高的茅草杂树,找了很久,亦无定着。后来,有人忽然想起那块可辨认村址的四方石,大伙便钻进草丛里,一齐放火烧掉了茅草,在这块宝地上重建家园。后来,村民为感谢这块赖以寻回村址的四方石,在它后面建了一座小庙似的“方石居”,并叫这一带地方为方石。同时,为了表彰那位找到四方石的12岁孩童,还定下村规,从此凡是12岁的男孩,都要像老人那样尊敬,不但被称之为"新老大”,而且每年春秋二祭时,村里凡是12岁的男童,都要和“父老”一起,被请到祠堂去饮宴。

在汉塘村,流传者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李妃牵马圈地。李妃,是明朝时候汉塘村一位李姓姑娘,天生皮肤黝黑,身材瘦小,其貌不扬。忽然有一天,当朝太师梁储找上了她。原来皇帝要选妃子,命令梁太师在广东选秀。梁太师是顺德人,害怕广东女子遭殃,因此故意选中了相貌丑陋的李妹。李妹被选中之后,梁太师一路好酒好肉招待,轻车细马上京。经南雄,越南岭之后,或许是因为饮食跟气候的变化,李妹竟然渐渐变成了一个美人儿。梁太师心中担忧,假如此次皇上选中此女,说不定来年选秀的任务又落在广东,这样一来,广东女子未免遭殃,于是他想让皇帝这个选秀计划泡汤。在李妹入宫前,梁太师教她礼仪时告诉她,跪拜皇帝之后,要将裙子高高提起,以免弄脏衣服。李妹铭记在心。第二天入宫朝拜皇帝,皇帝一见李妹颇有姿色,心中欢喜,吩咐李妹平身看坐。李妹按照梁太师的吩咐,将裙子高高提起,露出了洁白的小腿。皇帝不悦,心想岭南蛮荒之地的女子,果然不懂教习,便吩咐将李妹遣送回广东原籍。梁太师下跪奏道:“此女被选入宫,村人尽知。此次被遣回乡,今后谁敢娶之,况且李妹家里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如何度得残生?”皇帝沉吟片刻:“我已封之为妃,李妃此次回乡,允其回乡跑马三朝,所圈之地,归其所有,以养天年。今后凡李家祠庙,皆可仿宫廷规格建造。李妃故乡,朕赐其里名为罗乡万里!”

李妃回到汉塘,按照皇帝封赐,欲跑马圈地,村里百姓皆跪马前,拦住李妃之马,李妃乃穷人出身,深知田地乃百姓之根本,于是不忍跑马圈地,只是牵着马在乡亲面前走了一圈,地方官即划为御地,恰是九亩九分。李妹此举深受乡亲们称颂,名声传播四方。

以前村里有个老村长是秀才出身,在地方颇有名气,但是两个儿子不和,经常吵架。老秀才去世后更加严重,家境也一年不如一年。有一次老村长的朋友来探望他们兄弟,看到他们的情况后,非常痛心,告诉他们:你们兄弟各有长处,又各有短处,哥哥刚直有余耐心不足,弟弟温文过剩但缺少主见,如果能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一定能重振家业,现在你们兄弟天时、地利都有,就缺人和了。两兄弟听后,痛改前非,言归于好,重振家业,甚至比父亲在世时更富有。附近村民很喜欢用这个故事教育子孙后代,后来在村子旁开了一个圩,就叫人和圩。

关于人和圩来历的另外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当年流溪河畔的村子里有个大财主叫黄百万,拥有很多土地,种了很多甘蔗,还开了七间榨糖厂。有一次,黄百万带手下运糖到附近圩场售卖,不小心撞到一个人的脸,尽管黄百万百般道歉,但是对方并不买账,并且表示今后不准他再来赶圩,有本事就自己开一个圩。黄百万很生气,真的将村旁的一大片甘蔗林砍掉,兴建了一个新圩,并对新入场的商家提供优惠,不仅免场租,租地建商铺的还免十年地租,买地建商铺的也给予优惠。黄百万认为新圩是因为他与别人之间的矛盾而建起的,他希望人和人之间能以和为贵,所以定为人和圩。

部分资料来源丨人和镇志/网络/经人和生活圈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点击标题可跳转↓↓↓

人和印象-一岗三祠堂,历史耀汉塘

他们说这是人和第一大姓,不服来辩!!

致人和丨我心中最美丽的地方

人和印象-高增村戴氏大宗祠

人和印象-明星宗祠

百年圩市丨人和圩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医院杭州哪家好
北京中医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yf/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