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鹳草(《纲目拾遗》)五叶草、老官草(《滇南本草》),五瓣花、老贯草(《滇南本草图谱》),天罡草(《分类草药性》),五叶联、生扯拢、破铜钱(《贵州民间方药集》),老鸹筋(《东北资源植物手册》),贯筋(《新疆药材》),五齿耙、老鸹嘴(《河北药材》),鹌子嘴(《山东中药》)。为槐牛儿苗科植物?牛儿苗或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西伯利亚老鹤草及野老鹳草、块根者鹳草等带有果实的全草。①?牛儿苗(《救荒本草》),又名:斗牛儿(《救荒本草》),牵巴巴(《植物名实图考》),太阳花、狼巴巴草、土列列。一年生草本,长1~1.5米。茎纤弱,平铺或斜上,淡紫红色,具钝棱,有白色开展长毛,节明显。叶对生;2回羽状全裂,裂片5~9,基部下延,再成羽状分裂,全叶长4~5厘米,宽几相等,小裂片狭长不整齐,具缺刻状长齿,上面近于无毛,下面沿叶脉有软毛;基生叶的柄长达10余厘米,茎生叶的柄较短,均被白色长毛;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达1厘米,质薄有毛。花2~5朵成伞形排列,顶生或腋生,总花梗长6~10厘米,被白手;总苞6~7片,披针形,具缘毛;小花梗长2~3厘米,被毛:花径约1厘米;花萼5,卵状椭圆形,先端具长芒,背面被白色长毛;花瓣5,蓝紫色,倒卵形;雄蕊10,外轮5枚无药,内轮5枚具黄色花药,花丝下部膨大,蜜腺5,显著;花柱5,均密被短柔毛。蒴果,先端长喙状,长约3~5厘米,5室,每室具种子1粒,熟时5果瓣与中柱分离,果瓣的喙部螺旋状卷曲,内侧被白毛。种子长倒卵圆锥形,褐色,长2~2.5毫米。花期4~6月。果期5~7月。生于山坡、田野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②老鹳草多年生草本,高35~80厘米。茎伏卧或略倾斜,多分枝。叶对生,叶柄长1.5~4厘米,具平伏卷曲的柔毛,叶片3~5深裂,近五角形,基部略呈心形,裂片近菱形,先端钝或突尖,边缘具整齐的锯齿,上面绿色,具伏毛,下面淡绿色,沿叶脉被柔毛。花小,径约1厘米,每1花梗2朵,腋生,花梗细长;花萼5,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疏生长柔毛,先端有芒;花瓣5,倒卵形,白色或淡红色,具深红色纵脉;雄蕊10,全具花药:花柱5裂,延长并与果柄连合成喙。蒴果先端长喙状,成熟时裂开,喙部由下而上卷曲。种子长圆形,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生于山坡、草地及路旁。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③尼泊尔老鹳草多年生草本,形态与上种相近,但植物较矮小,高30~45厘米,逆生平伏毛。叶3~5深裂,裂片小,卵状披针形或狭卵形,先端钝尖,缘具不整齐粗齿。花径约1厘米,白色、淡红色或紫色。花期6月。果期7月。生于山野草丛或路旁。分布福建、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④西伯利亚老鹳草又名:鼠掌草。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斜升,全体被柔毛。叶通常5深裂,裂片菱状披针形,或近披针形,再2~3中裂,先端钝尖,边缘具不整齐锯齿。花径约0.7~0.8厘米,淡红色或近白色,每花梗着生1花,花瓣具紫色网纹。花期7~9月。果期10月。分布我国东北、新疆等地。此外,尚有同属植物野老鹳草(江苏、浙江)、块根老鹳草及其变种高山块根老鹤草(东北、西北及四川)等的全草亦同等入药。夏秋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连根拔起,除去泥土杂质,晒干。老鹤草的药材商品,主要可分为长嘴老鹳草和短嘴老鹤草两类,以长嘴老鹳草应用较广。①长嘴老鹳草为植物?牛儿苗的干燥全草。多数不带根,长30~50厘米,或已截成长6~8厘米的小段。茎粗2~5毫米,节明显膨大,节间长5~12厘米,多分枝,表面灰绿色,基部或带紫红色,有纵纹,并被稀疏的白毛,质较坚脆,折断时粗纤维性,有空心。叶对生,有长柄,叶片卷曲皱缩,质脆易碎,润湿展平后,可见为羽状深裂,裂片很细。果实长圆形,长约6~10毫米,深黄棕色或暗紫色,有宿存的长花柱,通称"长嘴",嘴长2.5~4厘米;成熟后5裂,各与1枚种子相连,并向外反卷或卷曲成螺旋形。无臭,味淡。以灰绿色、果实多、无根及泥土者为佳。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此外,河南、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亦产。②短嘴老鹳草为植物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西伯利亚老鹳草等的干燥全草。茎较纤细,长约30厘米,直径约1~2毫米。节间短,多在5厘米以下。叶片裂片较宽。果实较小,花长3~5毫米,嘴长1~1.5厘米。其余与长嘴老鹳草同。无臭,味淡。以灰绿色、果实多、无根及泥土者为佳。主产于云南、四川、湖北。此外,东北及新疆等地亦产。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用水洗净,捞出,切段,晒干。苦辛,平。①《救荒本草》:"味微苦。"②《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辛。"祛风,活血,清热解毒。治风湿疼痛,拘挛麻木,痈疽,跌打,肠炎,痢疾。①《滇南本草》:"祛诸风皮肤发痒。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利小便,泻膀胱积热,攻散诸疮肿毒,退痨热发烧,治风火虫牙,痘疹疥癞等症。"②《纲目拾遗》:"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皮风,浸酒常饮。"③《现代实用中药》:"止久痢,厚肠胃,调中健脾。"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止刀伤出血,又可止咳,益肺气。"⑤《药材学》:"清热解毒。治热病消渴,痈疽疮肿。"内服:煎汤,2~5钱;浸酒或熬膏。置阴凉干燥处。
1、补肾精;乌须发
2、健脾;祛湿;利水
3、失眠
有人用白蒺藜的功效与作用儿童白癜风早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