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人文地理轶闻拾趣
孟岚
年9月,国家实行城市建设与管理改革,榕城镇一分为三,城南置宛水街道,城东北划入来宾镇原辖左所置双龙街道,城西北置西宁街道。年4月,靖外镇因人口指标不达立镇规模而划归西宁街道,西宁成了三街道中最大的行政区,且城乡交错,山水葱茏,成了宣威宜居城市里的金窝子。
西宁街道辖区包括榕城镇的大部分水源。据清光绪《宣威州志补》载:“宛水俗呼西河水。源有三:一发青茨沟经费冲至老堡冲,号魁阁河;一发磨盘山麓东流经太阳冲至花椒园,至石坂河,至戴德村,南纳阎屯水流渐阔,号官坝河;一发夏官冲南流经陶官坡,号干河。三河汇于上堡西门外,为西河,又南流经下堡南门外过五福桥,再南流过保安桥,渐折向东与东河汇。
州人因此水流形势宛延曲折,故名之曰‘宛水’,实东西水之会流也。”在这魁阁河与官坝河流域之间,算得上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史上老堡冲缪氏良玉、文龙两父子政声名世,花椒园戴氏廷枢、廷栋、廷桂、廷梅四兄弟武功著国,袁家屯惠氏我春一报人学界存誉,堪称西宁乃至宣威的经典人文地理之冠。
老堡冲·缪文龙与乌撒卫后所城
沿西宁街道驻地北行,过环城北路便是老堡冲,当地习惯称猫猫冲。相传旧时因近深林,多见老虎,村人俗呼猫猫,故以此名,又称老虎冲。有人臆断老虎与老堡谐音,因作老堡冲,不过好事者谬言而已。老堡冲是宣威缪氏一族老根据地。
缪氏先世乃直隶华亭人氏,大明之初随军征南入滇,落籍乌撒卫宣化里,因将职领兵筑堡屯田镇守于此,故演之曰老堡冲。今村中仍遗一段堡子墙,便是证据。老堡冲缪氏代有人杰,明有缪良玉、缪文龙父子,清有缪彤及缪文良、缪文献等人,民国有主纂《宣威县志稿》的缪果章、浒澄,并有“一二·一运动”中的“半烈士”中共党员缪祥烈。老堡因之成为宣威境内的文化名邦。
老堡冲缪氏中最负盛名者当数缪文龙。缪文龙,字见甫,号阳泉,父亲名缪良玉字子宣,因领云贵庚午乡荐中举任营山尹,妻解氏。吏部考功郎中京师开州人氏刘辅《明故大中大夫监察御史阳泉缪公墓志铭》载,缪文龙伯父缪仁珍藏郡人张演所赠一枚鸡卵,卵上一龙若隐若现;明武宗正德五年正月二十八日,解氏梦跨灶,醒后降生缪文龙。
明世宗嘉靖十年,缪文龙领贵州辛卯乡荐中举,十七年晋登戊戌三甲第八十六名进士。先观政户部,再奉使川陕。自川陕还京,旋赴任石首知县。当时石首松滋地方两族人为了一塚无主坟茔争得不可开交,居然四十余载没完没了。
缪文龙莅任不满月,两族又冲突起来,讼至公门。缪文龙寥寥数语,两族皆服,积年纠纷自此烟消云散。二十二年,缪文龙任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时苗酋田兴爵于蜡尔山纠苗众叛逆朝廷,犯及川黔之境。把持朝政的严嵩奏用了屡荐辄罢的南京右副都御史万镗前往剿拿。
万镗采纳了苗土司指挥田应朝的诱剿政策,督朝廷、土司两部兵讨平之。未久,田兴爵复反,苗酋龙子贤及田应朝附反,于是杀官夺印、横行郡邑之势蔓延。万镗率兵数度进剿虽“未抑其首”,却屡向朝廷奏捷,使叛逆愈演愈烈,人莫敢言。
二十四年,缪文龙不畏权贵及危境,独入苗邦察抚苗众,据实劾了万镗的右副都御史之职。朝廷因弹劾之功封赠父缪良玉为御史,母解氏及妻钱氏为儒人。此即“父子两御史”的由来。随后筑江堤二百余里,倾力剿办江上盗匪,息尽水盗之患,京华表里尽尊称曰“真御史”。
元世宗忽必烈使兵灭大理,于至元十三年在磨弥部置沾益州,辖交水(沾益)、罗山(富源)、石梁(宣威)三县隶云南行省曲靖路总管府,治所驻石梁,址在今城东河东营村,以怀远将军安举宗职州事。明洪武十五年,傅友德讨平沾益,仍置土官州隶曲靖府辖治,授举宗后人阿哥土知州职。
十六年筑乌撒卫后所土城,此为宣威建城之始。成祖永乐元年改筑石城,城周二里三分,高二丈,无池。嘉靖二十二年,乌撒卫宣化里析归沾益流官州辖治,并分云贵乡试,屯所子弟改赴曲靖府学应试,时流官州治寄驻后所城里。河南道御史职届满,缪文龙以病请旨还乡居家三年,奉养父母及伯父。
此间,施资在后所城西建桥,置桥廊题额北曰“南通六诏”,南曰“北达三巴”,史称御史桥;又在城南跨庙山河建桥以祈得后嗣,史称衍嗣桥。孝敬事毕,命为四川清戎。时四川巡抚、巡按两御史皆因事离职,于是总摄三台,批答如流矢,使官吏不敢作奸犯科,百姓没了冤屈盘剥。川人钦服他的公正廉洁,奉之为三台神明。
二十八年,后所城数处倾圯,朝廷帑库拮据,缪文龙眷顾桑梓心切,上疏请罢贵州及云南迤西的堡铺马匹与站铺丁夫的钱粮,并私捐资“复修葺后所城之缺坏者”。同年,又详请云南都御史顾应详、巡抚林应箕题建沾益州学,并请置寄庄粮二十四石入州以供屯所子弟应试之需。熹宗天启七年,因土司叛服无常,移州城至交水,州学随之废迄。时至今日,此仍是宣威城市建设及教育史上的最大憾事。
缪文龙改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未久,旋即擢升四川左参议,分守重夔。嘉靖二十六年,京都皇家奉天殿毁于火,左副都御史李宪卿奉旨总督湖、广、川、黔采办大木,遣缪文龙入播州踏勘,恰逢吴昆、赵懋作叛。因设计剿平有功,迁任云南屯田副使。赴任即行清查隐匿田亩、严办屯将贪剥诸事,一时颂声盈滇。
四十二年,武定女土知府瞿氏老,举凤诏妻索林以自代,姑妇之争震动全滇。缪文龙只身“入危地,不费一粮,发一矢,伤一命,处以帖然”。翌年,姑妇之争复起。朝中皆言以征兵聚粮攻伐,独缪文龙力陈安抚,因上《武定或问》奏其抚策。
其后,果然以安抚弥是乱。四十四年,因抚武定之功升左参政,后即一病不起,三月二十三日卒于任上,享年五十六岁,墓在今城南螃蟹坡。相传后人汇其《奏稿》及《诗文集》若干卷,今皆佚亡不能见。
缪文龙轶闻,“鸡卵获名”外还有“升庵诗酒”“照省莅临”二事。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四川新都人氏。十二岁以《古战场文》名震乡里。武宗正德六年登辛未科殿试一甲状元,赐进士第,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事发戍永昌。
相传发戍时曰:“我状元郎宁冲乌江八百里,不过云南碧鸡关。”皇上笑问其故,答曰:“云南蚊虫四两,虼蚤半斤,这不是要臣老命吗!”皇上笑曰:“咬死你得了!”于是戍滇而来,滇人皆尊呼曰杨状元。清道光《宣威州志》载,杨慎数度还乡省亲皆自宣威可渡桥过,因留题“高山流水”镌于崖端;又载,其间多与缪文龙诗酒往来,盘桓最久。
刘辅《缪公墓志铭》载:“先是营山公初任资阳时,心有所欲为者,遣公诣庙告土主神。公先事竭诚,是夜梦入庙,神鬼皆起立曰:‘缪照省来矣。’时莫能测,岂鬼神前知?公十年后,巡抚四川而功烈有如是耶。”看来,缪文龙与杨升庵之谊,皆赖缪氏父子施政川境,遗恩天府父老之功也。
花椒园·戴廷栋与菊花词
花椒园距西宁街道驻地西南二里,坐落官坝河北上源石坂河之东。相传明嘉靖间,流寓乌撒卫后所城外西关的戴氏先祖置买田庄于此时,见长一巨树,不知其何名,因同根生两干,甚葱茏,岁之春,一干之巅著红花,一干之巅著白花,以为祥瑞,即名之曰“花交缘”。不过入了《宣威州志》便成了“花椒园”。
花椒园戴氏一族在宣威史上也颇负盛名。戴氏先祖名鉴,字永昌,大明江西道抚州金溪人氏,嘉靖间进士,历仕吏、工部主事,自言汉信都太傅戴德字延君后世也。极其有趣的是戴鉴嘉靖二十五年外任云南时,做了永昌郡知府,治事之境与其字同。后迁迤西驿盐道,任满还乡行至宣化里时,值故里倭患未绝,举家定居西关大令卡,并于城西置花椒园、小阎家屯及戴德数庄以为生计。
《戴氏族谱》载,戴鉴妻贺氏生九子,七子有功名。大清肇始之初,戴鉴曾孙戴玉衡自西关大令卡移花椒园,繁衍生息,成了花椒园的名门旺族。戴玉衡曾孙名戴廷栋者,字大任,父戴君锡乃署昭通镇镇雄营守备。戴廷栋兄弟五人,兄戴廷枢官至大理提标守备迁福建省游击,弟戴廷桂、戴廷梅俱武举,廷桂历任昭通、贵州及永安营守备,廷梅官至四川太平营守备,独五弟戴廷标入武庠生,却未见功名。
侄孙戴文兰以参将赴援江西,率二百死勇杀入庐州重围救得上司江忠源,复冒死出城,因接饷晋阶总兵,赏额“呼斯巴图鲁勇号”。世宗雍正中,戴廷栋从戎昭通,以军功拔补楚雄守备,擢江西都司游击,迁福建参将。高宗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戴廷栋自厦门登舟,经五日抵台湾。翌年四月,升署台湾镇总兵。戴廷栋两署台湾,事见《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
《实录》载他先署“福建台湾南路营参将”,三十二年八月“掣补福州城守副将”,时台湾黄教作乱,三十四年再赴台,接叶相德任台湾镇总兵。戴廷栋领兵事,“号令一新,官兵自各知奋勇”,终平黄教之乱。因此役居功至伟,朝廷诰封惠及戴氏直亲一门三世。
曾祖父戴玉衡、祖父戴宗尧赠武义大夫福建泉州守营参将,父戴君锡亦赠武义大夫。戴廷栋后奉调回滇在云南水师行走,而后入剿缅甸,出征金川。金川凯旋时年事已高,遂准请告老还乡。
戴廷栋官居总兵之职,不唯以军功卓著诰封三世,大光戴氏门楣,而且诗坛留名。今人李文录、刘维治主编的《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就编有刘耀业先生对其《金菊对芙蓉·咏菊》一词的鉴赏佳作,此词便是出自戴廷栋之手的佳作:
采菊东篱,风寒露冷,重阳节物全非。
更松涛谡谡,竹影离离。
悲秋老矣还添恨,恨征人、不共秋归。
斋头供处,精神消瘦,风韵如斯。
傲霜未过花时,认斜阳老圃,清意参差。
恰白衣人对,绿酒盈卮。
回园芜去思彭泽,奈归来、三径偏迟。
香痕乍破,瘦螯微赏,一醉题诗。
刘耀业先生评述曰:“这首咏菊词表现了与陶诗截然不同的情调。词人面对重阳金菊,触物伤情,引发出一种悲秋怀归的意绪。”又述曰:“作为咏物词,大多要以赋形绘色为主,然而这首咏菊词却不沾滞于物,而是借题发挥,着重抒发了词人赏菊时的所念所感。”不仅如此,因戴廷栋平生军旅报国,在福建时日最久,连东南名胜武夷山也留下了他的诗名。《武夷山志·艺文》卷二十三载录了他的两首律诗:
庚辰夏同施浔江观察游武夷中奢铺,望大王峰口占
尚隔名山十里遥,万峰丛里见岧峣。
紫云笼日悬丹嶂,青蔼凝烟倚碧霄。
缥缈幔亭通御座,依稀仙路架虹桥。
直须蹑履登高顶,夜听瑶池响铁箫。
游武夷宫
尘寰何处觅仙踪,九曲溪头六六峰。
铁笛无声人寂寂,玉华有路草茸茸。
云封架壑闲归鹤,烟锁危矶隐卧龙。
我愿息缰依止止,肯分半席作茶佣。
戴廷栋将军一生铁骨铮铮、功勋卓著,且在军旅之余释兵握管,因此跻得诗坛一席,咏物寄怀,留题名山,当为当时士大夫之快事,算得上是一代儒将。
小袁家屯·惠我春与西南联大教授们
袁屯在西宁街道西南之境,官坝河南源地鼓河流经此地称袁屯河,一分袁屯为二,东南称大袁家屯,西北称小袁家屯。袁屯之名的演变也颇有些趣味。据考袁屯之名应叫“阎屯”,源于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沐英征南入滇之后。十五年,傅友德率大军讨平乌撒,留兵屯田镇守于此。今北碑梁子东麓有枪杆坡、上马台等多处地名,相传那是傅友德及部众插枪宿营休养、提枪上马出征的地方。这便是证据之一。
另据《宣威张氏族谱》载,明万历间,仕四川嘉定知州张大美胞弟张辅斋、字良佐,乃守乌撒卫后所外西关的千户,入赘“大阎屯阎氏”,岳父名阎经。也就是说,阎屯地名最初实自屯守长官姓氏而来。道光刘霖林《宣威州志》及民国缪浒澄《宣威县志稿》也称大袁屯为阎屯或阎家屯、小袁屯为小阎屯或小阎家屯。不过令人忍俊不禁的是纂修《志稿》的浒澄先生在他的地方教材《宣威乡土志》地图中却标曰大颜屯、小颜屯。
袁屯在宣威史上曾两招兵燹。大袁家屯旧以木匠多技艺精致而著称,是远近闻名的木匠村,且建了绝冠邑中的“阎屯一排楼”,张氏一族皆居于内,不出楼族中诸事即可办妥。《宣威县志稿》载,咸丰八年正月二十四日,马连升部城焚阎家屯;村人至今仍称时戮毙人丁数十,财帛掠尽……一座名楼被所谓“起义”之徒灰飞烟灭,实在令今人啧舌。
小袁家屯戴、惠二氏更为邑中旺族,与老堡一样建有民堡。《戴氏族谱》载:“为保清洁平安,防范匪盗,变卖了河东营、睦乐、大水塘等多处田庄,用几年功夫筑起高五米、宽一米五、周长一里多的城墙,城墙四角有实心炮台,有城门两道,大城门面向花椒,小城门面向榕峰顶,城池东南戴氏宗祠,祠堂前面有个鱼塘,晚上月星映照似万盏明灯照耀宗祠,祠堂西南面有象征祖茔的一双龙眼,一个叫老水井,一个叫小龙潭,出水量大而味美,城墙内西北角又挖有地洞,用于临危时人员的躲避和重要物品的收藏。
”《志稿》又载,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马部又三路犯宣威州境,第三路兵攻小阎屯,以棺木装火药引爆炸开堡门而入,至晚焚毁堡中房屋,杀壮丁六十余口。同时以烟火熏殁隐于地洞中的老弱妇孺,又特将戴氏祠堂的“一套雕刻精致的大门”撤下拿至寻甸。袁屯楼至今已杳无遗迹可寻,而袁屯堡亦恍若老堡缪氏堡子墙,不过只在村后山脚遗留数十米断壁残垣而已。
小袁家屯戴氏一族也是大令卡戴鉴后人。戴鉴曾孙戴玉衡移花椒园时,一奶同胞的戴玉璇也移入小袁家屯。随后来的惠氏一族,与戴氏有莫大关系。《惠氏族谱》载,入滇始祖惠成杰字英宇,原籍陕西绥德府米脂县人氏。大清康熙初叶,年仅十四岁的惠成杰便辍笔从戎,随吴三桂奉敕平南,转战入滇,屡树奇勋,驻镇武定,简武定中衡。时妻宣威武略将军戴召次女,生子惠定国。
不久即奉诏迁曲寻镇标元戎,再建奇勋,敕封为昭勇将军。吴三桂谋逆,惠成杰不愿与之“苟禄以玷吾行”,遂挂冠落籍宣威来宾铺东北核桃园,以“精勤农膜圃,耕读传家”为事;戴氏既殁,续弦李氏,生四子,独四子定鼎存活,为寻姻亲佑护,携子迁居小袁家屯,以至终老。因此,及至大清之末,小袁家屯出了个拔萃全滇,以《义声报》宣扬孙中山先生护国运动、筑大院邀住西南联合大学诸教授的三迤报人惠我春。
惠我春乃惠定鼎六世孙,生于清德宗光绪三年,字云岑号大我。幼时虽然家极困顿,不得已替人牧畜为事,却矢志勤学不移,因投考迤东曲靖府八届学登获第一名,一时为乡里所重。同乡李寿琳爱他淳厚有才,不顾家人反对与结伉俪。光绪三十年,惠我春携夫人至昆明办私塾馆,自任塾师以谋生活。
三十二年,又考入云南陆军小学堂教授国文。时学台叶尔凯爱其才,屡登门访叙。越三年,调任云南陆军讲武堂做国文教习,成了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叶剑英元帅的国文老师。所谓“恭宗”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惠我春积极参与革命,编写教材宣扬民主,深受学生欢迎,并深得唐继尧的赏识与器重;同时提倡西学中用,发展工农实业,改革社会风气,提倡女子剪短发,并先将自己女儿头发剪短。时袁世凯投机革命,胁迫满清少帝溥义逊位成为废帝,攫取辛亥起义胜利果实。
民国四年,袁世凯指使亲信幕僚成立“筹安全”推行帝制复辟运动。12月12日,声称接受“推戴”为中华帝国皇帝,下令翌年改洪宪元年。在蔡锷鼎力倡导之下,云南发动护国首义反袁,惠我春任讨袁军政府宣传部长和枢密官。为配合宣扬拥护共和义举,报道护国军战况,扩大护国讨袁运动的影响,同月与友人李增等滇中志士一起参加创办《义声报》,并于五年()元月1日正式创刊。
《义声报》是护国军政府机关报,蔡锷将军题其词曰:“阐扬大义,传播仁声。”惠我春以总编身份不仅连撰文章揭露袁世凯罪行,宣传护国起义的正义性,分析两军形势,肯定正义必胜信念,还为云南军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出谋献策。同时,还以《义声报》实业科科员身份,在实业科主办的林业试验场兼任场长。袁氏倒台不久,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奖励护国功臣时,惠我春获得了二等嘉禾勋章。滇中文化名宿赵藩也认为《义声报》宣传功不可没,特书横幅馈赠惠我春。
民国六年,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接着又是“张勋复辟”。7月1日,冯国璋代黎氏成为大总统,段氏与梁启超一干人组织临时参议院,背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是,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掀起护法运动。10月,章太炎奉孙中山令入滇联络唐继尧北伐,《义声报》随即发表《欢迎章太炎来滇、拥护护法运动》等文,惠我春遂与章太炎订交,信函不绝。
十年,唐继尧与顾品珍争云南败绩,惠我春随唐继尧亡命香港,时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北伐,派人与唐继尧联络,唐继尧即派惠我春入广州谒见孙中山,面交致孙书函,磋商合作北伐事宜。翌年,惠我春随唐继尧回滇,奉命改《义声报》为《民治报》,仍任主编,反对北洋军阀,并兼任宣传所所长和官印局局长。
同年,受聘为云南大学前身东陆大学的筹备委员,后又聘为东陆大学名誉教授。民国十二年,惠我春应昆明市政督办张维翰之邀担任“云南省天足会”名誉会长,希望借重他的报纸宣传,让市民抵制缠足陋习。十六年,《民治报》因故勒令查封,主编和部分编辑一起被捕入狱。惠我春自此退出报界,在昆明市西郊黑林铺龙院村买地建房,筑成了日后蜚声全滇的惠家大院。他在这里课读子女,倡办小学,修通村道,清除河淤,引桉树苗入村无偿栽种,热心排难解纷,邻里父老俱尊称他为“惠老师”。
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7日,日寇借口士兵失踪炮击宛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天津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日寇登犯上海,屠戮南京,旋即逼近长沙。临时大学只得于年4月又西迁昆明,易名西南联合大学。
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也将东陆大学改称云南大学,聘中国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做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是云南省弥勒县人,素知惠我春早年执教云南讲武堂,是滇学界国文教学名宿,于是聘他再入云南大学。因此,惠我春得以与西南联大诸多教授结下不解之缘。惠我春先与朱自清教授相识,两人意气相投,于是邀朱自清一家住进他的惠家大院。
随后,又结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数学家杨武之,也请两家来住家中。同年9月28日,日寇飞机抵临昆明上空泻下炸弹,此后不断袭击昆明,弄得昆明无一宁日。昆明市民与联大教授们常到龙院村躲避,更多的教授又与惠我春相识、相钦、相敬。惠我春慷慨砍了自家成材的桉树,欣应联大教务处请求在院内空地拼搭起五套“干打垒”的住房让他们安居下来,这些教授中包括吴达元、杨业治、任之恭、赵访熊、范绪筠、赵九章、姜立夫、叶楷、余瑞璜等当时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
有人统计过,抗战时期在龙院村居住过的外地居民,有35位专家学者后来成了共和国的两院院士及两弹元勋,其中又以在惠家大院居住过的最多。直至日寇投降,西南联大各校迁返原址,教授们才依依惜别主人而去。其间,惠我春通过张冲又与后来在“一二·一”运动中捐躯的李公朴教授结成了至交。
当年住在惠家大院的几个教授家庭,日后数杨武之一家最为驰名。杨武之原名克纯,字鲍叔,号武之,安徽省合肥人氏,与熊庆来一样,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他与夫人罗孟华自小指腹为婚,虽是出洋留过学的博士和教授,却与妻子相敬如宾,生下了振宁、振平、振汉、振复及振玉四子一女。西南联大期间,日寇大轰炸,杨氏一家在惠我春家一住就是三年。那时候,杨振宁虽然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少年,时不时以“制作土电影”逗小玩伴为乐,但已是西南联大小有名气的大学生了。
他在年自西南联大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年与李政道一起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了华人世界的骄傲。不唯杨振宁,杨武之年5月12日临终前曾说过“我一生清白,教书为业,我同妈妈(即夫人罗梦华)共同抚养你们五个子女,除五弟振复外,个个都是人才”的话,可见杨氏一门不同凡响。
杨振宁的结发夫人是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将军的女儿杜致礼,年10月病逝。年10月,杨振宁偕新夫人翁帆与妹妹杨振玉、弟弟杨振汉回到昆明。他说这是他的第二故乡。访问他们当年住过的惠家大院时,回忆起了当年大院里的教授家庭,他说:“那时候每家都住在这院子里,很热闹,大家互通信息”。这时惠家大院已经“拆掉了,院子也没有了”。杨振宁颇感失落,与翁帆说:“我们那时有五个年轻人在这两层楼的房子前合了个影,现在这照片还放在书里,这些都成了记忆。”
惠我春一生深明大义,乐善好施,直至晚年仍然学不知倦。他与夫人李寿琳生了十二个子女,留存四男六女,二女惠国芳是云南早期中共地下党员,同时也是滇军著名抗日将领张冲将军的夫人。云南印刷厂内至今存有一座高约二米的青石“惜字亭”,上书“敬惜字纸”四个大字,是惠我春仅见的墨宝之一。年,惠我春病逝在龙院村家中,享年71岁。
这里还有几件事情颇值一提,后人不可遗忘。一是在省政开办私塾、执教讲武堂之际,仍不忘桑梓恩情,以省参议员身份,还乡商请以村中牛王庙为校舍,捐资聘请校董、教员,开办学小阎家屯短期国民小学校,免费广收贫寒子弟入学,惠及今西宁街道境内大袁屯、包家湾、花椒园、马家山及丰华街道祯祥(旧称高后头)、落水镇上海子等数村贫家儿女。
它也是今西宁街道袁屯完全小学校的前身。二是与浦钟杰、陈时铨等发起、共办宣威火腿罐头公司,开了宣威食品工业先河。民国三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凿通航,决定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当时国内虽然政局动荡,北京政府还是专门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云南省也相应成立了筹办机构。
为发展云南地方实业,惠我春撰写了著名的《为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赛会敬告滇人书》在同年2月25日出版的《共和滇报》上作为社论公开发表,以推崇云南各种特产参加展览。宣威火腿得以远涉重洋,在这次博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从此斐声海外。惠我春后来数任会长,与浦钟杰共理宣威旅省同乡会事,与这段缘分是分不开的。三是宣威学人缪果璋浒澄先生领修的《宣威县志稿》即将付梓之时,印资匮乏,慷慨为之多方奔走,助以成印。
浒澄先生特此于《志稿·总序》中记曰:“顾稿虽定,款虽集而付印事体在滇中尤为难,赖惠云岑君以原任官印局长经验,灼知其中委折,又多识印界人物,对于是书则谬许为不朽杰构,不能听任湮没也,近则接洽印馆,远则函商官绅,拮据日久,而本书始告完成。”宣威完史幸存,可谓大有其功。
四是抗战开始,张冲将军率滇军第六十军一八四师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台儿庄大战,后来辗转到延安经朱德总司令和叶剑英参谋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昆明起义后,张冲将军回到故乡任云南省副省长,后又奉调赴京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一个执教云南讲武堂的国文教习,一个为国家民族危难奔走呼号的三迤报人,他的学生又引领他的女婿走上了救国救民的光明道路,不愧为云南历史长河中一段不朽的佳话。
作者系西宁街道小学教师
来源:宣威市档案局
END
宣威美食推荐:麻辣无情重庆老火锅
香如木樨(Xi)
答案奶茶
宣威商家近期招聘:宣威清真金麦烘焙坊
宣威新华电器
7月掌上宣威排曲靖点滴状白癜风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