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日前,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编的《一线英雄传(肆)——中国建设者》一书正式出版,题为《跟大山最亲近的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森林调查规划院森调大队调查队员》的故事收录其中。
当前,正值国有企业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中央企业深入开展“弘扬爱国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之际,《一线英雄传(肆)——中国建设者》一书编委会通过层层收集、筛选、修改等,相继收录了几十位来自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的一线职工故事,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在当今时代塑造了中华民族新的英雄形象,是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升华。据悉,《烈火金刚——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消防队》的故事,也被收录于年出版的第一期《一线英雄传》系列丛书中,林区各条战线为生态保护和建设作贡献的感人事迹被广为流传。现原文转载《跟大山最亲近的人》一文。(记者赵佳佳)
跟大山最亲近的人
——记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森林调查规划院森调大队调查队员
上登千仞峰,下临万丈渊,受尽大自然的挫折也享尽大自然的快乐,他们是林业建设的开路先锋。
莽莽苍苍、浩瀚如海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位于祖国版图东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其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域内有一、二级河流条,是黑龙江和嫩江的主要源头。
在这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林区10.67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他们每年要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工作近半年的时间,他们用青春、用血汗换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为国家和林区制定林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他们就是被称为林业建设开路先锋的森调队员。
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家林业局做出决定,从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进行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清林区森林资源的家底。工作任务下达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设计规划院,队员们心里很忐忑,这意味着这三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常年的三倍。困难不退步,关键时刻站得出、有担当,正是森调人的本色,他们汇集森调精英,转战林区南北,凭着坚强的意志,靠着一双铁脚,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祖国这一片最浓郁的绿色无私奉献。
从黄昏到天色渐暗
黄昏,规划院项目组,毕拉河林业局扎文其汗林场的密林中,刚刚下山的森调队员们站在帐篷前互相帮助换衣服,刚刚下了一场大雨,队员们工作服被雨水打湿粘在皮肤上,一个人脱还真有些困难,他们互相打趣今天谁招来的雨,谁身上的草爬子多……。规划院曾庆山说:许多队员在这一行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们用一代代森调人传承下来的无私奉献、顽强乐观的精神展示着务林人最可爱的一面。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组长任增光带领队员,带上斧头、一顶小帐篷、一部数据采集器,徒步向森林腹地开进。趟杜香、踏苔藓、跳塔头,虽艰难,尚可行走,随着目的地的临近,灌木丛、野荆棘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好像在绳索编织的大网里穿行,加上蚊子、瞎蠓的轮番进攻,队员们体力消耗增大,饥渴难耐,衣服早被汗水浸透,“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海拔米,垂直水平距离米……”任增光一边看着平板电脑一边说。任增光与同事分工明确,一人记录,一人测量,这个点做完,又马不停蹄地前往下一个工作点。临近中午大家说说笑笑席地而坐,在背包里拿出馒头、香肠和咸菜,就着背壶里的水吃完了午饭。调查完成当天的工作任务已接近黄昏,为了安全起见,任增光带领队员急匆匆的往回赶。
天色渐暗,走在队伍后面的任增光和宋伟波突然听到后面有树枝被折断的声响,“是棕熊”,任增光惊慌地说。他俩一下子腿都软了,感觉头皮发麻,后背发凉,慌乱奔逃中任增光被一棵倒木拌倒了,熊越来越近,宋伟波见状,一边用斧头敲着大树一边大声吼叫,只见眼前站起来一只比人略高的大熊,在他的吼叫下,竟然慢悠悠的转身走了。“不行了,心都要蹦出来了”两个人彻底瘫软在地上,当互相搀扶着回到营地时两条腿还在哆嗦。
类似这样的遭遇,每个森调队员都能讲上一箩筐,他们的历险经历,像松涛一样经常在林海回荡。
“小老头”的30年
林区有个形容森调人的谚语“好女不嫁森调郎,一年三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带回一身破衣衫”。每当他们上山工作就意味着和外界通讯中断了,大多时间处于没有网络、电话不通的环境。
走进规划院第五大队项目组,在案头忙碌着的项目经理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小老头”。厚道平和的言语渗透着一股子朴实劲,干练结实的身材展示着常年钻山越岭练就的肌肉,上山工作起来小伙子都撵不上他。今年59岁的武玉栓是名副其实的“老森调”,年20岁的武玉栓成为一名森调队员,这一干就是38年,他连续7次参加了全国森林资源一类调查任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任务是每五年查清各省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动态,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这种经历在规划院也是屈指可数。他长期在野外艰苦条件下甘当开路先锋、无怨无悔。
武玉栓清晰的记得,年,年仅27岁的他带组每次参加一类清查工作。他们每人背负着40多公斤重的行李和调查工具,穿山走了两天一夜终于到达调查点,在大山里用了整整3个多月才完成了调查任务。这是与世隔绝的三个多月,山里没有一丝人烟,却时常撞见觅食的野兽,不时惊得他们一身冷汗。野外生活是艰苦、单调、乏味的,他们需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与寂寞。每天除了超负荷的工作,还要小心躲避野兽的侵袭,忍受铺天盖地的蚊虫叮咬。他们启程时干净利落,收工时已是长发披肩;进山时春暖花开,出山时已是秋风瑟瑟。当完成任务走出深山,走上公路的刹那间,他们情不自禁,趴在公路上失声痛哭……。
武玉栓是出了名的“老较真”,他次次调查质量优先,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只有他自己清楚。常年的野外生活,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在年参加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中期,他胃病犯了也顾不上,当完成任务下了山时,医院。年的外业工作中,59岁的武玉栓依然轻伤不下火线,胃病犯了仍然坚持上山工作,“我师父他总胃疼,我多次劝他下山,他不干,一把一把吃胃药”徒弟刘岩说到这些,禁不住泪光闪闪。
“现在想一想我挺知足,参加了7次一类清查工作,眼见着林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我现在的任务就是赶紧扶持年轻人快点成长起来,让他们继续为建设新林区出力。真想再年轻20岁,在这片林海中穿行真是享受呢!”这是武玉栓的肺腑之言。
直升机无法到达的地方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面积94万公顷,是我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年大兴安岭林区的初春,规划院森调二大队承担乌玛林业局原始林区的一类清查工作。这次工作最艰难的两个样地是乌源林场80号和81号,位于乌玛林业局与黑龙江省呼中林业局交界处,距离公路图上直线距离40多公里。
因天气原因原计划乘直升机空降无法实施。二大队领导果断决定派人步行完成任务,党员突击队刘召发主动请缨打小宿(森调队员对因返不回驻地而在野外住宿的别称)
5月24号早5点他们在零下5度的春寒中开始了乌源林场之行,他们三人背着小帐篷、行李、工器具和3天给养,每人背包都有70斤左右,徒步进发。三人轮番在前面开路,所谓的“路”是动物长期行走形成的便道,队员们称它是“高速公路”。没走多远就汗流浃背了,背包压得肩膀酸痛,遇到倒木和灌木密的就只能绕行。每隔一段时间及时休息,避免因体力透支而受伤。他们在距80号样地5公里的地方安营扎寨,此时已经下午2点多。刘召发带领队员稍事休息便带上工具,轻装向80号样地进发,下午4点多到达样地,2个多小时的样地调查结束,返回驻地已经晚上8点多了,他们埋锅做饭、支帐篷直到10点多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第二天凌晨3点多天刚刚泛白,他们就被冻起来了。因为河水结冰大家脸也没法洗,在哆哆嗦嗦中吃点干粮就出发完成调查任务,返回驻地时间已经晚上7点多。队员们的体能消耗达到了极限,手脚冰凉,头冒着虚汗。刘召发回忆那段经历时说“我们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但一想到完成了任务,心里还是有一些小小的兴奋”。那个晚上他拿出自己背包内的私藏物品——用矿泉水瓶装的一小瓶白酒,大家很开心的轮流喝了起来。
第三天早3点多他们开始出发返程。由于连续两宿都是被冻醒的,连续作战,疲劳一直得不到缓解,所以走起路来非常缓慢。当需要翻山时,他们只能用“挪”来形容,虽然大脑清醒但是脚和腿软的不听使唤,中午热劲上来时,有一个队员出现了四肢冰凉,脸色苍白的中暑症状。终于在下午4点左右迎上了来接他们的人员,当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刘召发说:“领导,我们回来了,任务完成了”大家相拥在一起,控制不住地泪流满面。在迎接人员的搀扶下他们一瘸一拐的返回了驻地。事后刘召发说“我觉得队友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家里人没回来,都互相惦记着,这种情谊是森调工作给与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