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是市民的精神食粮。”在记者的采访中,汕头存心慈善会会长蔡木通一直念叨着这句话,“精神粮食”也是他一直以来对《汕头日报》的印象。在本报创刊70周年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蔡木通,倾听这位汕头慈善界的“重量级”人物,与本报几十年来割不断、舍不去的情缘。
与本报的渊源从阅报栏开始
说起蔡木通与《汕头日报》最初的渊源,离不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置于路边的阅报栏。“小的时候,因为穷买不起报纸,更看不起电视,所以每天只能通过道路边的阅报栏阅读《汕头日报》。”蔡木通告诉记者,读报了解市情街事,是他小时候每天的乐趣之一,可以说风雨无阻,“每次都是怀着敬仰的心情去阅读。”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蔡木通进入存心慈善会,开始从事慈善事业,让群众免费读报是当时存心善堂提供的服务之一。“当时每天早上来存心善堂读报的人络绎不绝,可以想象大厅里挤满了读报群众的那个场面。”蔡木通略微沉思了一会说,每天善堂的门口总会摆着一叠叠《汕头日报》供市民免费取阅,而来读报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都争着抢着看《汕头日报》,因为善堂一楼大厅的空间有限,有的市民没有地方坐就站着看报,每天的报纸都供不应求。“那种集体看报的场面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每天我要站在门口大声喊着‘大家不要急,这里还有很多报纸,不要抢,注意安全!’。”蔡木通边回忆边跟记者说道。
慈善会连续8年坚持公益订报
存心慈善会不仅送油送米,还送报纸?其实,对不少贫困户来说,这事一点也不新鲜。从年以来,存心慈善会已经连续8年坚持公益订报,每年订阅《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和《汕头都市报》共份,赠送我市困难群众,以别样的方式体现对这一群体的关怀。
蔡木通告诉记者,从年起,慈善会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订50份《汕头日报》,送到善堂老理事、老监事的家里。
“这几年,每天早上7时左右,住在周边的很多老人就会陆陆续续来善堂,等着7时多报纸一到,大家人手一份,边看新闻边议论,个个都是‘广场议员’,争论完了,心情舒畅了,再拿上一份报纸回家慢慢品味。”蔡木通告诉记者,每天上午不到9时,百来份报纸就被取阅一空。几位“铁杆”读者不仅上午来,下午甚至晚上也要过来,每天看报已经成为他们的“必修课”。
记者永远是最可爱的人之一
说到报纸,自然联想到媒体人,而让蔡木通印象最深刻的日报人,则是奔赴在新闻一线的记者。“汕头的变迁与发展,离不开记者们的深入采写与报道,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位市民,可以说记者尤其是《汕头日报》的记者是最可爱的人!”说到这里,蔡木通便回忆起发生在年8月17日的潮南洪涝灾害,存心慈善会的救援队作为第一支进入灾区的救援队,看遍了当时潮南水患的严重,其中让蔡木通最感动的画面之一,是记者涉水采访。“当时路上的积水深度已经及腰,但日报记者却毫不顾忌危险,半个人泡在水里,手拿相机拍下灾区情况。”
蔡木通说道,日报记者总是冲在灾区的最前头,就是为了能把灾区最真实的情况传递给每个关心灾区的市民,“真是好样的!”蔡木通说到此处,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在采访的最后,蔡木通起身来到书桌前,摆好笔墨纸砚,思考了一下便泼墨挥毫,“笃行致远”四个大字一气呵成。作为寄语此次《汕头日报》创刊70周年,蔡木通希望本报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本报的优秀传统历史发扬光大,“衷心祝愿《汕头日报》未来走得更高更远!”
媒体人永远在路上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蔡木通会长近十次提到了冲锋在新闻一线的本报记者,讲到动情处还不时竖起大拇指,言行之中流露出对媒体人的赞赏和敬佩,此情此景让记者为之感动。
的确,为做好每一条新闻,本报的一线记者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会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就像蔡木通会长讲述他在潮南“8·17”洪涝灾害的现场所看到的,半个人浸泡在水中,却仍然拿着相机记录下灾区最真实的情况,这也是本报记者坚守新闻理想和信念最真实的写照。
“笃行致远”作为蔡木通会长对本报创刊70周年的寄语,也是对本报记者未来的殷切期望。媒体人永远在路上,70年的风雨历程,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汕头日报》一代又一代的记者,始终不忘初心,坚守着新闻理想和信念,创造一个个辉煌的“战绩”。未来,本报的一线记者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在新闻道路上走得更远。
记者:陈冬琪实习生蔡杏娜
摄像:李俊伟
编辑:笑云、丽 实习生卢欢
郑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中科白癜风医院十二周年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