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941331.html
提到李立峰和他的妻子徐婷
在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教育圈里
也是一对出了名的“夫妻档”
↓
他们不远千里从仪征奔赴吴堡,放弃安逸的生活,毅然前往陕北,为那里的孩子带去先进的教育模式,为西北教育注入了一份来自仪征的新活力。
年1月,李立峰夫妇的支教任务到期了。昨天上午,李立峰忙着打包行李、快递包裹、再看一眼黄土高坡,心中满是不舍。一年半的支教生活,他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并用行动书写着:奉献、坚守、付出……
千里支教践行党员初心啤酒肚没了白头发多了
选择去支教,李立峰说,没那么多想法,就是一个党员的初心。年初,李立峰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新党员,他总想做些什么。
年10月当首批援陕教师选拔通知下发到陈集中学时,李立峰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党员就要能奉献、有担当,而他的选择也得到了同样是老师的妻子徐婷的大力支持。
去之前,李立峰曾有过“幻想”,当一趟西北汉子,唱一曲黄土高坡,豪放一回。
梦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仪征吴堡两地远隔万水千山,教育环境差距也很大,单每天上下学的路就让他有些“力不从心”。
吴堡位于黄土高原,李立峰每天从宿舍走到校区,近在眼前的教学楼,他要走上十来分钟,“海拔高,坡度高,走路就像在爬楼,每天从宿舍到教室相当于爬10层楼,刚开始非常吃力。”苦中作乐的李立峰索性把每天“爬楼”当成一种锻炼,渐渐的,陪伴他多年的啤酒肚竟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头顶多出的那几根白发和额头上那两道深深的皱纹。
自创“低起点”教学模式老乡送“亲人老师”甜枣
初到吴堡时,由于生活在环境相对封闭的贫困山区,孩子们学习自信心明显不足,课堂上缺乏主观能动性。从教多年的李立峰也感到了“棘手”,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白天,李立峰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一起玩耍,甚至一起放学回家;晚上,他改教案、批作业、写论文......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好朋友。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使李立峰在教学中逐渐得心应手起来,他通过一系列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设计出“低起点、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李立峰的所有付出都被老乡们看在眼里,每一次去家访,老乡们都会捧出一大把红灿灿的枣儿说声“老师,辛苦了,来吃个枣儿”。
妻子追随支教路一家三口“蜗居”20平米宿舍
第一年支教期满后,在当地学生、家长、县教育局、县政府的多次挽留下,李立峰一拍脑袋说“再干一期”。当他充满忐忑地给爱人徐婷打电话准备感受“暴风骤雨”时,妻子徐婷却给了他一份惊喜——她也要来支教,一起践行教育者的初心。
很快,仪征市教育局选派第二批援陕教师团队赴陕。这一次,徐婷牢牢抓住了机会,追随丈夫的脚步,带着正要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来到了吴堡,圆自己梦想的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个“父母不缺位”的交代。
从此,一家三口放弃老家的安逸生活,“蜗居”吴堡县一个不足20平米的宿舍里,高低床、小课桌、铁皮柜……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吃饭都是捧着碗蹲在地上,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其他都可以忽略。”李立峰如是说。
是老师也是妈妈妻子成了镇上“网红”
在吴堡支教的日子里,当地的孩子都叫徐婷“徐妈妈”,不仅教他们知识,还给了他们妈妈的呵护。
“我曾经拉过一个小男孩的手,八九岁的孩子整只手上沟壑纵横,还有些细小的伤口。”回想起那一幕,徐婷至今热泪盈眶,小男孩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地打零工,孩子每天一个人洗衣、烧饭、睡觉,为了节约电费,连灯都舍不得开,作业写不完就天亮再写。听完孩子的叙述,徐婷久久不能平复,也就是那一刻她意识到,在吴堡的工作,不仅需要很强的责任心,而且需要更深的情怀。
从那以后,她不仅是老师,更是孩子们的“徐妈妈”。在徐婷的关心鼓舞下,小男孩吃上了心心念念的肉,身体逐渐结实起来,人也变得开朗和自信,学习上积极了许多,成绩日渐好转。徐婷的付出也被老乡们看在眼里,一下子成了县上的“网红”,不仅家长慕名来咨询,当地的媒体也争相报道。
带着孩子支教生活让女儿一夜长大
把爱都给了别人家的孩子,把自家娃带去吴堡,很多人对李立峰、徐婷夫妇不能理解,自己爱折腾,还把孩子搭进去了。
面对质疑,李立峰开玩笑说:“我们也不能只顾自己的理想,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在他看来,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吴堡的生活本来就是一种学习。令李立峰夫妇欣慰的是,女儿来了吴堡后似乎一夜长大,过去车接车送的上学路,如今都是她独自上学的背影,“我们忙着上课,她一个人坐公交车上下学。”李立峰也曾感到内疚,最忙的时候,女儿高烧都顾不上,孩子一个人躺在宿舍休息,“这或许也是一种成长!”
他们留下“厚礼”仪征爱心“飞”来吴堡
年新年第一天,李立峰和爱人忙着收拾行李,临别之际学生们送了不少礼物都被他们婉拒了,只收下了孩子们写的一封封感谢信和两把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刷子。
“刷子是陕北特色,当地人用来刷炕的,留个纪念。”徐婷告诉记者,虽然要离开了,但是他们还是会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