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故事府山衢州的老底子

府山其实由两座山组成,一座是西北方向靠新桥街附近的峥嵘山,另一座是东南方向靠小南门的龟峰,现在看来两座山界线已然不太清晰,更多的时候被统称为府山。说是山,其实并不高,海拔大约70米,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面前,更像是较大土丘或土堆,但若把日历翻回改革开放前,府山却是俯瞰衢城的制高点,与城西的天王塔,一山一塔,凌然高绝衢城,是显眼的地标。

说起府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老扁头是70后,小时住在中河沿,在他的记忆中,府山差不多等同于府山公园,脑子里直接反应过来的就是防空洞、假山、茶室、凉亭这些地方,好象还有过盆景园。七八十年代,府山公园是衢城六门内唯一的公园,是衢城人重要的公共休憩地,除了逛逛南街、剩下的就是往府山公园了。

老扁头说起读小学时有好几次和小伙伴们带上手电筒、毛竹棍去府山防空洞“探险”:从新桥街公园大门进去,洞口就在正对面靠府山的假山上,洞内有二三米宽,非常深,据说一直走能从府山另外一侧的洞口钻出来。因为里面漆黑、潮湿,有不少蜘蛛网,有时还会飞出蝙蝠,老扁头和小伙伴们不敢走太远就返回了。府山挖防空洞从抗战时就开始了,不过现存的防空洞基本是七十年代作为人防工程挖的,总共大概有三个,有多米长,洞内还有会议室。八十年代中后期平战结合,因为防空洞里阴冷凉快,出租给人家用于开茶室、作为香蕉等水果贮藏、食用菌等用途。钻防空洞的节目,多数发生在防空洞出租前闲置的时期。

90年代的府山公园

老扁头还记得到拿小锄头到公园挖过萝卜参。到老扁头八十年代中期读初中时,府山公园开始热闹起来,办过菊花展,也有过临时的动物巡展。当时老扁头的老爸赶时髦买了一台傻瓜相机,一个胶卷要近二十元,留下不少在府山拍的家庭合影,背景少不了假山石笋、茶室门口的石狮子、凉亭、假山等,都是八十年代在府山拍照的打卡点,大人们或倚石笋、或坐石椅,小孩子们爬假山、骑石狮。有段时间府山公园还收过门票,从几分一直收到几角。

80年代府山公园假山下曲桥静水(上为清风亭)

同是七零后的燕子,从小住在府山上的西水巷,直到年老房子拆掉。对于她这样的府山“原住民”,关于府山的记忆却是另外一番味道。当时的府山上是军事管理区,峥嵘山上和龟峰西南面,分别驻扎着两支部队,营房与外界有二三米高墙隔开,外人一般不允许进入营房,但部队营房对于燕子这些住在府山上的小孩来说却是可以经常出入的乐园。年府山营房里的枪支弹药被几个不足二十的懵懂小伙盗去,最终酿成命案,这几人中就有住在府山上的,燕子回忆起此事仍不禁感慨。彼时家里娃都多,学校无义务教育,逐段淘汰学生,就业的路子又很窄,造成社会上无业青年多,确对社会治安产生了一定影响。

燕子最深刻的回忆是现在狮桥街东头的府山公园大门附近,里面部队院子里有供飞行员训练用的那种度旋转的铁转轮,放了学的孩子们经常去玩,爬上铁转轮荡起来,然后度转起来,转到头晕,很容易经常摔下来,要点胆子的,好在都是有弹性的泥地。营房里经常会放露天电影,燕子和小伙伴们凭着对地形的熟悉,找个相对低点地方翻墙进去并不费劲,甚至能把小板凳也带去进。府山上放露天电影是有传统的,清末的时候教会就在府山上放过无声电影。

防空洞口

府山附近,特别是西南方向,有不少民居,有小南门的农民,也有邮电局、黄坛口、外贸公司等单位宿舍,营房和小南门农民都养猪,走在府山民居的弄堂间,经常可以看到有猪三三两两在路上散步,其间鸡鸭相安无事,悠哉悠哉的。住在府山上的居民最开心的就是不怕涨大水,作为衢城的制高点,再大的水都涨不到府山上来,当然地势高用水就成了问题,在没通自来水的年代,府山上的居民需要在山脚底邮电局宿舍附近的双眼井去吊水、挑水、洗衣服,双眼井成为一个热闹的地方。府山上还有幼儿园,条件挺不错的,里面主要是部队子女。

对于七十来岁的贤进来说,府山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山上的石乌龟。五六十年代,贤进在六一学校读小学,学校就在府山西边的东河沿,就是后来府山中学、尼山小学的位置。

府山公园的石乌龟

贤进说,六一学校的放学后,有些小孩就先不回家,直接约了去府山公园玩耍。山上石乌龟最吸引小学生,小伙伴们先是比谁跑得快,谁先跑到石乌龟面前,就先躺在乌龟背上清凉舒服一阵,石乌龟有一米多样子长,大家到齐了后,就有人采来铜钱草放在乌龟头上一个凹下去的坑里,用“毛老子石”(即鹅卵石)把草敲烂,大家凑在乌龟大屁股上闻青草捣烂后的青香味。关于石乌龟的故事有许多版本,据老人们说这是一只犯了天条的乌龟,因为常常夜间出来祸害百姓小孩,民怨极大,一次夜间爬上府山作恶时被天神雷公劈死成了石龟。文革后,石龟就不见了踪迹,兴许是被人推下山后拿走了。从现存的石龟照片看,龟背上有开槽,应该原先立有碑文,驮碑之龟古称赑屃(bìxì)或霸下,为龙之九子之一,好负重。府山之上旧有众多宗庙祠祀,出现这样的石龟也属正常,只是石龟头上的圆坑洞不知道是什么来历。

孩子们在府山上的另外一个保留节目就是拣肥皂籽。铁军出生于解放前,比贤进略大,在县学街的皖江小学读过书,贤进、铁军说起拣肥皂籽都仿佛回到了童年:当时府山公园四周都是清一色的皂角树,小孩们用竹捧打、脚踢树,把树上结的圆圆的皂籽弄下来拿回家给大人们洗衣服,为家里作点贡献,从而避免因玩得太晚引起家长的责骂,当时生活条件差,不少人用皂籽打碎洗衣服。皂角树的果实象龙眼,表皮可作肥皂,黑色的果核钻个眼插上鸡毛可作土羽毛球玩。铁军回忆起小时候府山上有许多大树,后来58年大办钢铁的时候基本砍伐怠尽,说是炼钢铁,如今所剩不多的大树因当时属于军队驻地得以幸存。

50年代合影中的府山天主堂

对府山上的天主堂贤进也有些印象。天主堂至少有三个阶段不同的样式。最初是清末时发生衢州教案后,清政府为安抚洋人,以府山东面10余亩地作教堂,到民国时,先后建成教堂、培材中法学校、育婴堂、大礼拜堂。衢州二中年建立时(当时叫新建中学),在这里拍过一张师生全家福,让我们今天仍可一睹当时教堂的模样。

80年代的府山天主堂

贤进记忆中六七十年代时教堂已经修建成了驻军部队的大礼堂,有时也用于放电影,样子与原先已然不同,风格更像苏式建筑。在娱乐很少的年代里,这里的经常放映的电影吸引了周围不少小孩,但驻军礼堂不对外开放,可能因为特务多,府山上管理也很严格,弄不好会把人带去营房训话。今天看到的新建天主教堂是公园新扩建时重修的,算起来已经是第三个版本了。

70年代的府山公园八角亭

据贤进说,七十年代前的府山公园很简陋,说是公园,其实主要就是两个亭子,大多数地方还是民国时期修建的,公园面积也远远没现在大,连个像样的门都没有,四边都可以进。贤进说的两个亭子和老扁头说的亭子是一回事,一座叫十字亭,一座叫八角亭,如从空中俯视,亭子的形状分别是十字和八角的。这两座亭子是年府山公园(当时叫中山公园)初建时的建筑,是府山公园里历史最久的建筑。两座亭子从新桥街公园大门进去右拐就能看到,据贤进说现在的位置和他小时候已经不一样,兴许是公园扩建时移动过。至于后来大家熟悉的石狮子、石笋和太湖石假山等,是七八十年代公园扩建时新增的,也有人说部分是从城里大户家里搬去的。

时隔数十年府山石狮子也更显岁月安祥

府山西面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带,原来有个抗日纪念碑,贤进小时经常在那一带捉迷藏,下面有较窄的台阶,碑上刻的是抗战时保卫衢州牺牲的将士姓名。查阅史料,这个纪念碑应当是“第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建于年7月7日。这个国民革命军第10集团军属第三战区,老底子是湖南的部队,参加过淞沪会战,驻守浙江一带,也是后来衢州保卫战的主力,这座纪念碑现在已经不在了。纪念碑附近,早先还有操场、篮球场,铁军回忆少时很多人会到府山操场练习骑自行车,几个小伙伴凑钱到车行租辆旧自行车,一角钱一小时,在操场上练习,他就是这样学会骑车的。

府山公园里的抗日纪念碑

不管是哪个年代,府山公园里总是不缺少在成群结队追逐玩耍的小孩和谈恋爱的年轻人们,所不同的如今玩耍的小孩越玩越“斯文”,大多在家长的“监控”下,不像以前的小孩,在假山洞、防空洞里钻进钻出“卡曼迷”(即抓迷藏)、玩工兵抓特务游戏、拿着各种制式的玩具枪玩打仗。至于谈恋爱的年轻人可去约会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府山上也偶尔也会有,但与越玩越斯文的孩子比,他们却是越来越自然大方了,不再像老辈人一样牵个手也担心让人看到。

对于年纪大些的老人来说,府山的记忆远不止是公园,府山在成为部队驻地和公园之前,曾经在衢州的历史文化演进脉络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今年七十五岁的老王,聊起府山经常提到“府衙、州学、明伦堂、九龟之地”这些词汇。

《衢州府志》中的府治图

最早的衢州城构筑于府山之上,后来才逐步扩延到四边城墙一带,直到民国时期,大约年的时间里,衢州的府衙、府学、府城隍庙等衢州府主要的政、学、宗教机构基本都在府山上,这也是府山之得名原由。

唐宋以来,府山一直是郡治(府治)所在,自宋代知州张嵲在府山筑思政堂后,历代地方官修缮扩充,到明清时规模蔚然,中间南北纵向仪门、大堂、后堂、后花园,大堂前兵、刑、工,吏、户、礼六房两边分列。东侧土地祠、经历、照磨,西侧粮厅、捕厅、内衙,另外还有一干配套用房,整个府衙开间数十,此外府门外尚有官员宅户。府山是都是达官显贵及儒雅学人,景致自然是不能少的,观稼亭、徵梦亭、双石堂、步云楼、雪竹轩等这些景点都是风雅之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曾在衢州任别驾(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秘书长等职)四年,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在府山度过,17岁时方离衢北上,从时间上算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的千古名句,是他在衢州府山的松石亭阁间偶思所得也极有可能。

民国初年衢城地图中的府山

一直到清末,府山仍是衢州府衙所在,民国期间府改县,府治改为县署,后为专员公署,仍是当地之行政中枢。那么衢州府衙的位置到底在府山哪块地方呢?府山上原有西水巷、东水巷,它们的北端出口都在府前街,衢州府治的具体位置大约府前街北的峥嵘山上、西、东水巷北出口之间,坐北朝南,前临府前街,后至今平山亭一带。古时代马当步,府山附近的有一些地名都与马相关,像马底站、大马坊、止马湾,这些马应该多是奔着府山这个政府、军事中心而来的。

府山之上,不仅仅是府衙,早期还有府(州)学和城隍庙。府学是一府之官方最高学堂,位于府治之西面,历代多有毁建,至民国后仍存在。府学中有尊经阁、明伦堂等建筑,老王说建国后明伦堂仍存。府城隍庙在府山南麓,衢州城隍分为府城隍和县城隍,城隍相当于阴间的地方官,一般都供奉政绩突出的当地已亡故的地方官,有说衢州府城隍庙供的是唐刺史李祎。

值得一提的是衢州一中的前身省立第八中学,在府山有着四十余年的办学史。位置在府山西南麓,原为正谊书院所在,东接城隍庙。年以正谊书院原址为基础兴办衢郡中学堂,民国初改为省立第八中学校(即后来的衢州一中),范围逐步扩大到府学及城隍庙、文庙的一部分,学校依山势而建,掩映于山丘林木之间,从校门而入需拾级而上,从教室到寝室也需上台阶。学校操场在西面最低处的府学塘一带,与教室寝室落差数丈。这个阶段学校规模不大,不过五六百人样子,一幢两层约八个教室的教学楼是学校主要的建筑。学校后来改名衢州中学(抗战期间学校迁到石梁静岩等地),解放后搬至县学街,改名衢州一中。

府山上原有的衢州中学教学楼

千百年来,府山官署庙宇学庠森严、亭阁台榭错落有致,峥嵘岭上曲径通幽、古木遮天,轿马穿梭其间,无数公文指令出入其中,府山,联结着衢州府各地的县庄乡里、街巷坊市,称之为衢州的“大脑”应当没有问题,但这里不是普通百姓可以轻易出入之地。如今的府山,那些府署旧祠和庙学亭榭都已经无所寻迹,虽不免有些遗憾,然经过多年的精心开发,尤其是年完成大规模整修,面积扩大多倍,形成多个主题区块,盛况应犹胜当年。古树小径、绿草盈盈,鸟鸣花香,成为普通民众的健身休憩乐园,特别是植被之茂盛、树木之丰泽,称为之“衢城的肺”当不为过。而府山西麓的马站底,特色小吃林立,或可以称为“衢城的胃”,府山早已从“衢州的大脑”,华丽转身成为“衢城的肺”、“衢城的胃”。

峥嵘岭上,夕阳西沉于树梢的黄昏,就着鸟语在百年古木下的幽径里品享古城气息,再悠悠地漫步到马站底,来一碗地道的衢州馄饨,再配上一副烧饼夹油条、油炸馃,一定是惬意无比,这便是老底子的衢州了。(完)

八十年代衢州故事:东河沿与工人俱乐部

八十年代衢州故事之十字街头

历史对衢州最宝贵的馈赠八十年代衢州故事之年味八十年代衢州故事之行路难快来找你上过学的老校园八十年代衢州故事之老电影院八十年代衢州故事之鹿鸣小学八十年代衢州故事之蛟池街八十年代衢州故事之安仁站往事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gj/63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