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医人!
中药的虫类药指血肉有情之品,并非只指昆虫类药物。虫类药在治疗疑难杂病时有独特的作用,但医者常因畏惧其毒性而不敢用之。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以下尊称朱老)被誉为虫类药物学家,临证70余载,喜用虫类药,至今未见患者服用虫类药后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以下结合朱老经验探讨如何安全地应用虫类药。
认识毒性
严格使用
朱老指出,认识虫类药的毒性应以临床为准,需批判地继承前人观点。按照朱老的经验,个别虫类药毒性较大,如斑蝥和蟾蜍,但其他大多数虫类药就无毒或毒性较小了。
例如露蜂房,历代本草多认为露蜂房有毒,但朱老认为露蜂房有温补肺肾,纳气强体之功,可用之治疗各种痹证、肿瘤、清稀带下、哮喘、阳痿等,汤剂用量为每日6~12g,散剂每次1~2g,一日2次;病情严重而阳虚较甚者,可酌加量。朱老曾连续用之,数十年中亦未发现任何中毒反应。
再如全蝎、蜈蚣和各种蛇类,死后毒液被氧化则可变为无毒。当然朱老所讲之无毒,是指在常规剂量下。若超大剂量用药,在水煎内服的情况下,全蝎超过30g,蜈蚣超过15g,地龙超过60g,水蛭超过15g,则有可能引起中毒。有临床资料显示:露蜂房水煎用量10~15g,无明显毒副反应,大剂量可用至40g,但量大时个别患者会出现胃部烧灼感或呕吐,而与甘草合用能减少此副作用。
周业容等报道数年来共收治急性露蜂房中毒患者12例,3例出现头昏、恶心,9例出现抽搐,患者所用露蜂房均在当地集市自行购买,并非规范用药。
故掌握每种虫类药的安全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重要。即便是斑蝥,规范使用也绝少有中毒反应的发生。如斑蝥经炮制后内服,入丸、散,可每服0.05~0.1g,但达到0.6~1.0g甚至更多,就有可能会引起中毒。斑蝥的中毒剂量是常规用量的数倍至数十倍以上,若医者不盲目加量,还是较安全的。
掌握功效
药贵中病
有医者视虫类药为猛药,善攻邪,恐其损人体之正气。其实,虫类药的功效良多,有攻有补,也因其配伍不同而异。朱老总结虫类药配伍后功效分类如下:
(1)攻坚破积,如全蝎、蜈蚣、守宫治疗癌肿;
(2)活血祛瘀,如下瘀血汤中采用地鳖虫,可治产后干血内结,腹痛或有瘀块,血瘀经闭;
(3)熄风定惊,如止痉散中用全蝎、蜈蚣,可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引起的的昏迷抽搐等;
(4)宣风泄热,如升降散中用僵蚕、蝉蜕,治疗温热病;
(5)搜风解毒,如麝香丸中用麝香、地龙、全蝎,治疗白虎历节;
(6)利水通淋,如蝼蛄治疗水肿和术后尿潴留;
(7)化痰定喘,如猴枣粉可治痰稠难豁,有窒息之象者;
(8)清热解毒,如牛黄可以用于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9)消痈散肿,如守宫治淋巴结核等;
(10)开窍慧脑,如龙涎香可用于治疗癫痫、昏迷、神经衰弱等;
(11)行气和血,如蜣螂虫治吐粪症;
(12)壮阳益肾,如蜘蜂丸治阳痿;
(13)收敛生肌,如《普济方》治一切诸疮,屡用五倍子;
(14)补益培本,如肺肾两虚之虚喘,宜用“参蛤散”以温肾纳气,而治其本。
临床运用虫类药需根据其性味和功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来选择。
如朱老治痹证,寒湿盛用晚蚕砂、乌梢蛇;郁久化热用地龙;夹瘀者,用地鳖虫、水蛭、穿山甲;夹痰者,用僵蚕;关节痛甚,用全蝎、蜈蚣;久病体虚,用紫河车。再如朱老治肿瘤,食道癌加露蜂房、僵蚕、蜈蚣、水蛭、炮山甲;乳腺癌、甲状腺癌加生牡蛎、僵蚕。药贵中病,否则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扶正祛邪
善用配伍
扶正祛邪是中医最基本的治则之一。扶正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正气充足方可祛邪,正气充足方可提高虫类药之疗效。治疗时应根据辨证结果补益气血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而朱老尤重视补脾益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肾为先天之本,朱老认为“百病不治,求治于肾”、“穷必及肾”、“久必及肾”,而命门的真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五脏六腑都有赖于命门真阳的温煦作用。倘若命门火衰,真阳不振,不仅将出现一系列阳虚证候,而且还会影响到疾病的发病、痊愈及机体的生殖、发育、成长、衰老等过程。
临证中不可过用攻伐之品,防其伤正。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有医者见肺炎则用清热药,见肿瘤则用软坚散结药,邪未驱尽而正气已伤,变证丛生。故临证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虫类药,并确定其剂量和疗程。
如朱老指出,凡证属气虚,而脉又软弱无力者,虽有瘀滞癥癖,不宜轻率使用水蛭,否则会出现乏力、面色萎黄,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下降,呈现气血两伤之证,古人所谓“有毒”,殆由此而来。治疗肿瘤,妄用斑蝥、蟾蜍、蜈蚣、穿山甲诸药,徒伤正气,疗效亦不会理想。
虫类药各有偏性,而治病就是利用药物之偏性以恢复人体之机能。通过合理配伍,可防偏性为害。朱老在用水蛭等散结破瘀药时,常配伍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等药以补益气血;用辛温燥烈之熄风搜风药时,常配伍生地黄、石斛、麦冬等滋阴养血;用咸寒之攻坚破积药时,常配伍桂枝、当归等辛温养血;用介壳鳞片药时,常配伍刺猬皮、木蝴蝶以护胃膜。
朱老虽以善用动物药而著于世,但亦常配伍应用植物药。如益肾蠲痹丸(主要成分为生地黄、熟地黄、当归、淫羊藿、僵蚕、全蝎、蜈蚣、露蜂房、骨碎补、地龙、乌梢蛇、延胡索、徐长卿、土鳖虫、鹿衔草、寻骨风、老鹳草、鸡血藤、葎草、虎杖等)治疗风湿病效果甚佳,全方20味药,有7味是动物药,患者长期服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此外,朱老治疗恶性肿瘤的基础方是扶正消癥汤,也是虫类药与植物药相伍。藉此既可提高疗效,又避免毒副反应的发生。
严格炮制
峻药缓投
对于一些有毒药物,应选优质药材,严格炮制,以减低毒性和燥性。如斑蝥,炮制时应去除杂质,除去头、足、翅,与湿糯米置锅内,文火炒至糯米深黄色,去米,待用。朱老常用守宫粉治疗食道癌、肝癌、乳腺癌等,用守宫时需先与米同炒至焦黄,去米,再研末备用。
一些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穿山甲、僵蚕、地龙、金钱白花蛇、蕲蛇、蛤蚧、九香虫、水蛭、露蜂房、地鳖虫、守宫等,可制成丸、散、胶囊使用。如本院常用的浓缩益肾蠲痹丸、胃安散、蝎蚣胶囊、金水鲜胶囊、金龙胶囊等,皆为峻药缓投,可减轻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亦可节省药量,消除患者对虫类药的恐惧心理。应用时宜严格控制用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或间歇服药,以效为度。
防治过敏反应
朱老应用虫类药从未发生过中毒反应,偶有患者服药以后出现皮肤瘙痒,或头痛,但症状轻微,这是人体对动物异体蛋白质的过敏反应,跟患者体质有关,这时可加用地肤子、白鲜皮、徐长卿,或服用抗过敏药,症状即可很快消除。
过敏反应也可表现为呕吐、腹泻、胸闷、眩晕、乏力、发热、心律失常,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过敏严重时应立即停药,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过敏反应。某些虫类药如斑蝥,刺激性较强,与皮肤接触也可导致局部皮肤灼热潮红,出现水泡和溃疡,甚或更严重的过敏反应。
如宁再安等报告1例患者自取斑蝥3只,研细纳入枣泥中,白酒调敷右耳及唇部,后出现局部灼痛、小泡丛集,伴头昏,大汗淋漓,心慌腹痛,四肢厥冷等症。入院后予以局部清洗,外搽龙胆紫,一次性口服季德胜蛇药10片,静脉点滴100g/L葡萄糖液1000mL和2g维生素C,3h后患者解大便及血尿,腹痛即止。后续服季德胜蛇药,每日3片,3次/d,中药汤剂治疗头晕、心悸,并局部外敷,4d后患者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皮肤未留下瘢痕。
对于首次应用虫类药的患者,因尚不知其体质是否过敏,朱老常从小剂量开始,且一般都加徐长卿。徐长卿能抗过敏,即使患者有些过敏,程度也很轻微。一些过敏体质的患者,如曾对某些中药、西药或食物过敏,用虫类药更应谨慎。
鉴别排病反应
与中毒反应
排病反应是指患者正气来复后,正气抗邪,体内蓄积的风、寒、湿、热、燥、瘀、痰饮诸邪转移,或通过皮肤、口、鼻、眼睛、肠道、尿道、阴道等器官排出的反应。
可表现为眩晕、头痛、失眠、烦躁、皮疹、皮肤瘙痒、口腔溃疡、咽痒咽痛、鼻痒、眼睛痒、打喷嚏、流涕、鼻衄、咳嗽、咯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血、尿液增多、尿血、浮肿、月经或白带增多、发热、战汗、肢颤、身体酸痛等症状。比较重的排病反应,被称为瞑眩反应。《说文解字》中曰:“瞑,翕目也”;又曰:“眩,目无常主也”。故瞑眩反应是服药后剧烈昏愦、头晕眼花之反应。
古人早已肯定了排病反应的存在,如《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有“《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伤寒论》中也多次提到排病反应,如第101条“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另如:抵挡丸服后“晬时当下血”,三物小白散服后“病在隔上必吐,在隔下必利”。《金匮要略》中乌头桂枝汤服后“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如醉状”和“吐”都是排病反应。轻微的排病反应,患者会有轻松感。有些严重的排病反应,表现剧烈,患者会疲劳乏力,甚至昏厥,应停药观察,或视情况救治。岳美中指出“深痼之疾,服药中病即瞑眩,瞑眩越剧,奏效越宏”。是否出现排病反应,出现何种排病反应,与患者体质、病程、病种及治疗有关。排病反应比较常见,是机体的良性反应。随着排病反应的消失,病情减轻,人体则感轻松。笔者曾治一患者,其患眼结膜炎数月,处方无一味滑肠通便药,而患者每日泻下近10次,3帖后病情得愈,身体舒适。这就是排病反应。另如,哮喘患者向愈时也会出现眼睛痒、鼻子痒、打喷嚏等现象。
用药引起的中毒反应,多因炮制、煎服不当,或剂量过大,或疗程较长,或误服药,或体质差异所致。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唇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乏力、呼吸短促、大汗淋漓,甚或休克失神等。若继续服药,这些症状会持续加重,病情亦不会好转。
正确区分排病反应与中毒反应,决定着后续用药,也影响疗效和预后分析。目前,医生和患者常忽视排病反应,甚或将排病反应当成中毒反应,从而否定既有治疗方案,影响治疗。当然,理解排病反应需要临床细致观察和总结,在无经验时应慎重,不能刻意追求,以防造成伤害。
综上,虫类药的应用需掌握其毒性和功效,经严格炮制和加工后,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规范其剂型、配伍、剂量和疗程,防治过敏反应,并仔细鉴别排病反应与中毒反应,方可达安全、有效之治病救人目的。
本文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年7月第32卷第4期,作者:刘西强等。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浏览往期内容,请按以下步骤操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