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都藏在山里干什么呢?除了吟诗作赋看山看水,偶尔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雪夜访戴或者坐看云起,可能也实在没有什么其他事儿可做。
于是,年前,52岁的林逋蹲漫山梅花香中敲敲打打。在凿墓碑呢。
他为自己造的墓,紧挨着他住了二十年的草庐,墓壁上面写着:“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盖棺而后定论,墓志铭向来是一件很严肃很慎重的事情。林逋大约是怕别人写的不好,或者怕自己去世后没有人发现,于是就亲自来写,那就也最能体现他毕生心志。
这辈子过完了,现在我把总结写在这墓壁上。通俗易懂,就说了两件事:我今世最开心是与绿水青山相伴而居,生前梅妻鹤子,去世后墓旁边还有萧萧竹呢。我此生最骄傲的事就是,我没写过封禅书,没有做过御用文人。
一
茂陵是汉武帝陵墓,林逋用茂陵来指汉武帝,《汉书》载,司马相如死后,汉武帝在他家中取到一卷千言书,司马相如写大赋很漂亮的,辞藻华美且能精准歌功颂德,风格大约类似现在党报的新年贺辞,这卷千言书是谈封禅的,所言不外歌颂汉皇功德,建议举行封泰山禅梁父的大典。
写封禅书其实并非全是坏事,就像书法家写榜书,首先个人要有极高的功底与素养,其次要在同时代、同行、同僚中有权威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还能与高层领导相看两不厌。
但是在林逋生活的这个时代,有一件黑了泰山黑上天的事儿。《史记?封禅书》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是国泰民安、国运昌隆的象征,所以历来大部分帝王都对封禅这件事有执念。
封禅大典可不是和晚会一样,想办就办,什么时候办都行的,要求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都达成,才能祭祀以告天地。从始皇帝开始,历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一共也只有六位帝王在泰山进行过封禅,人家都是既有不世伟功,也在青史赫赫有名。但是到宋真宗这儿,似乎就有点说不出去了,不断被侵略,一直交岁币。
不过真宗还是很想封禅。封禅的三个条件,君主贤明是不可考评的,皇帝自己说了算:“我都能厚着脸皮说我自己昌明了,你们谁有胆量说我不昌明”;国运昌隆是不可量化的,因为大宋底子好,真宗虽然不停地往外送钱送地还挨揍,但版图上还是大一统的。最后一个天降祥瑞就厉害了,天不降怎么办,伪造啊。
古代皇帝都爱做梦,凡是现实中解决不了的事,梦里就都能办妥了。于是宋真宗就做了一个梦。《宋史》载:“真宗尝梦神人言‘赐天书于泰山’,即密谕钦若。”真宗和丞相王钦若说,我做了一个梦,在泰安有天书,你快去取回来,我们就可以封禅了。丞相大人说:“好嘞。”
二
这件情商不高,智商更低的封禅大典是发生在年。《宋史》卷四五七中说林逋“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
这是一组很有意思的对比:
林逋去世于年,那二十年不及城市,说明隐居孤山是在年,也就是假天书假封禅的那一年。
林逋家贫衣不足也言笑晏晏,说明人家不在意锦衣华服钟鼓珍馐,真宗却偏偏要去赐粮食和锦帛。
林逋初放江淮后隐孤山,真宗就三番五次想把他揪出来做官。
林逋把自己写的诗都扔了,小伙伴问为啥,他说我在当世都不在意是否有名气,更不在意流芳后世了。诗言志,就是表达呀,提刀割指,甩手狂书,写完了收起来,就完成写诗这个过程了。可真宗觉得这样不行,你写文章这么好,快快来帮我写材料吧。
林逋说:“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梅妻不知真假,因为清人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八卦一个小故事,说宋亡后,有缺乏历史知识的盗墓贼,认为林逋是大名仕,一定陪葬了无数金银财宝,于是就去挖开他的坟墓,但是墓中只寻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由此大约可以猜测,他一定在梅花之外还有别的妻,或者叫“爱人”,或者因为人而爱梅。
但鹤子确是真的。关于为什么养育孩子,答案有无数种,但其中一种,是参与见证一个生命的过程,互相陪伴彼此成就。林逋与他的鹤就是这样。
三
什么人养什么鸟,这是一个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林逋去世后三年才出生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了一个可爱的小故事:林逋养的鹤不多,就两只,平时就在孤山的云霄中翱翔,晚上再乖乖回到笼子里睡觉,这是一种很佛系的养法,他的鹤并没有飞着飞着就飞走了,反而是在他出门溜达的时候,如果家中来了客人,鹤会自动自觉去找到林逋并把他叫回家。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是一种有灵气有仙气的鸟。想把它们当孩子养容易,可以折了翅膀锁了腿,圈在笼子里抱在怀里养着就是了。但是让它们把你当爹就难了。
藏在孤山的林逋生前与死后都形成了文人士大夫的洼地效应。薛映、李及等杭州数任知府经常乘船上孤山,与林逋终日清谈,乐不知返;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当时的青年才俊,崇山无阻的来拜访林逋求指点;范仲淹给他写的信说“唐虞重逸人,束帛降何频。风俗因君厚,文章至老淳”;苏轼称赞他: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一抹白月光,满地梅花香,一袭青衫,风骨不必言。但无论是时人的追捧、皇帝的追封、后世的流芳,都不能定义林逋,能定义他的,唯鹤而已。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世间隐者所常居之地,必有鹤栖在侧;这是与德为邻,而能代隐者鸣其不平,一吐而大快,这是有义、有直。
史载,林逋去世后,他的两只鹤“自投于地而死。
”鹤冢紧挨林逋墓,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的“梅林归鹤”,一个“归”字,是鹤对林逋的追随。
内心独白于世,直面众生之意。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长为诗,而未尝存稿。
那隐士藏在山里干什么呢?借一方青山绿水,为天地养鹤,为天地养浩然正气。
附养鹤小贴士:
养鹤一般有三种办法,一是动物园的简单粗暴法,关起来管你开心不开心,反正我开心。第二种就是林逋的办法,让鹤自行归顺追随,但是技术含量太高,周期太长,不确定性太强。下面介绍的是第三种,也是最常用的,也不只适用于养鹤。
养鹤不难,控鹤不易。鹤又不是鸡。要想让这种野禽安于庭囿中,一步一饮啄,忘掉冲天之志,是做不到的。而且一旦蓄之于樊笼,囚之以房舍,则禽鸟翱翔的精神便萎顿了,萎顿后就和鸡一样了,把鹤养成鸡,还养个什么劲儿,养鸡就是了。
所以,古来养鹤之人,要让野鹤留连不去,自有秘技。本着真传一句话,假言万卷书的规律,这个办法其实无足为奇,就是找出鹤双翼之下的两根翮羽,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格外可爱也会玩,这种办法就是他们发明的。他们叫这种羽毛“翔翮”。
将这翔翮齐毛处剪断,鹤就飞不起来了,腾跳不过三尺,奔驰不出一丈。当然,铩羽还有讲究,不能剪破出血。一旦出血,翮就难再复原。也由于天生万物,必助长其本性,如果饲养得法,复时时挑拨,不使失却高飞之志,铩羽之后的鹤,经过二三年的复育,翔翮重新生出,便又可以飞了。重要的是,在这个剪了人家的翅膀又照顾人家的过程中,朝夕相处,鹤和剪它翅膀的人建立了感情,九天溜达一圈之后,还会回来。
理论之后一般要跟例子。有个叫支道林的和尚,实践了这个办法。《世说新语》中载,名僧支道林爱鹤,在剡溪东边的峁山隐居的时候,小伙伴送了他一对幼鹤。豢养经时,看看那鹤羽翼渐丰,不时扑击着翅膀,踊跃上下,像是有飞去的意思。支道林舍不得,便采铩羽之法,断其翔翮。那一对鹤虽然不时地振翅,却腾不起身,低头顾视其一身羽毛,还流露出懊丧的神情。
有天,支道林看着两只不开心的小胖鹤,道出了振聋发聩至今的“支道林之问”: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支道林毕竟是和尚啊,心无芥蒂的爱着世间万物呢,于是反思之后他就认认真真地为这双鹤养成了翔翮,日后纵之于野,还天然以所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