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讀字是詩詞寫作者的一個重要創作瓶頸,我看到很多很牛的寫手也會在這上面犯錯,沒辦法,我們今天無論誰,古典文學和古代漢語的功底都太差了。所以,我曾花了很多精力欲寫一本《二讀字字典》,在已經寫了余字後,因為要寫《詞譜考正》和《詞律考正》,中止了。現在《詞譜考正》已將出版,《詞律考正》也剛剛改罷二稿,即將刻梓,所以意欲重開爐灶,爭取將這本字典拿出來。
但是,這是一個非常繁重的任務,尤其是我還要參與另外兩項很重要的寫作,所以,借這篇文征求助手,有興趣的同好請後台聯繫我。
助手的要求:詩詞愛好者、細心者、有基本的漢語常識即可。
助手的工作:1、按照我給出的方式,幫助我搜集二讀字最粗的材料;2、其他可能會有的輔助工作(可能沒有)。
助手的回饋:1、在《二讀字字典》一書版權頁或內頁作者名後列名“資料收集”;2、前言或後記中列名感謝;3、簽名贈送《二讀字字典》一冊。
探
“探”的平读为tān,《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均注音为他含切,在下平声第十三部覃韵,《说文解字》的诠释是“远取之也”;其仄读则为tàn,《集韵》、《类篇》、《韵会》、《正韵》均注音为他绀切,在去声第二十八部勘韵,《康熙字典》注其字义为“义同”,即仄读的字义同平读音一样。
“探”虽然算是一个绝对的平仄二读字,但是在具体使用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语言使用习惯的,这种习惯,实际上构成了文法的一部分。举例来说,“探幽”、“探微”这两个词进入诗词中,唐人是绝不会用仄声的:
1、唐·齐己《寄南徐刘员外二首其二》:
昼公评众制,姚监选诸文。风雅谁收我,编联独有君。余生终此道,万事尽浮云。争得重携手,探幽楚水濆。
2、唐·张籍《送严大夫之桂州》:
旌旆过湘潭,幽奇得遍探。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
3、唐·陆龟蒙《和袭美寒日书斋即事三首每篇各用一韵其一》:
不必探幽上郁冈,公斋吟啸亦何妨。唯求薏苡供僧食,别着氍毹待客床。春近带烟分短蕙,晓来冲雪撼疏篁。余杭山酒犹封在,遥嘱高人未肯尝。
4、唐·齐己《贻惠暹上人》:
经论功余更业诗,又于难里纵天机。吴朝客见投文去,楚国僧迎着紫归。已得声名先振俗,不妨风雪更探微。金陵高忆恩门在,终挂云帆重一飞。
5、唐·张祜《毁浮图年逢东林寺旧》:
可惜东林寺,空门失所依。翻经谢灵运,画壁陆探微。隙地泉声在,荒途马迹稀。殷勤话僧辈,未敢保儒衣。
6、唐·尚颜《自纪》:
诸机忘尽未忘诗,似向诗中有所依。远境等闲支枕觅,空山容易杖藜归。清猿一一居林叫,白鸟双双避钓飞。欲画净名居士像,焚香愿见陆探微。
但是,到了宋代这个规则便被打破了,如宋·邓林的《敬微》:“受用庐山水石奇,亭亭霞外薜萝衣。侍中那抵苏门障,笑死丹青陆探微。”这个“探”就成了仄读,当然,邓林的用法是错误的,因为作为一个人的名字,是不可能两读的,比如司马相如,不可能一会儿念作“xiāng如”,一会儿又可以念作“xiàng如”一样。
另外的一种词则恰好相反,例如“探春”、“探花”这样的词,唐人则绝对不会将它用作平声的:
7、唐·韦庄《嘉会里闲居》:
岂知城阙内,有地出红尘。草占一方绿,树藏千古春。马嘶游寺客,犬吠探花人。寂寂无钟鼓,槐行接紫宸。
8、唐·皮日休《奉和鲁望春雨即事次韵》:
织恨凝愁映鸟飞,半旬飘洒掩韶晖。山容洗得如烟瘦,地脉流来似乳肥。野客正闲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何年细湿华阳道,两乘巾车相并归。
9、唐·陆龟蒙《寄茅山何威仪二首其一》:
大小三峰次九华,灵踪今尽属何家。汉时仙上云巅鹤,蜀地春开洞底花。闲傍积岚寻瀑眼,便凌残雪探芝芽。年来已奉黄庭教,夕鍊腥魂晓吸霞。
10、唐·王贞白《看天王院牡丹》:
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
11、唐·王建《华清宫前柳》:
杨柳宫前忽地春,在先惊动探春人。晓来唯欠骊山雨,洗却枝头绿上尘。
不但是唐人,即使是宋人也是遵循着这样的一种习惯的:
12、宋·陆游《初春探花有作》:
灯山昨梦叹匆匆,便恐新春过眼空。千缕未摇官柳绿,一梢初放海棠红。金羁络马闲游处,彩笔题诗半醉中。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
13、宋·欧阳修《寄题梅龙图滑州溪园》:
闻说溪园景渐佳,遥知清兴已无涯。饮阑归骑多乘月,雪后寻春自探花。百啭黄鹂消永日,双飞白鸟避鸣笳。平生喜接君酬唱,不得樽前咏落霞。
14、宋·王十朋《梁彭州归自道山溯流入峡以二诗见寄因次其韵其二》:
壮夫白首两同年,又继钱塘唱和篇。十载音书天上雁,一江风雪峡中船。西州贤守得高适,东观人才推孟坚。紫陌曾陪探花马,姓名深愧在卢前。
15、宋·苏轼《新年五首其五》:
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探春先拣树,买夏欲论园。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
16、宋·陆游《辛酉冬至》: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17、宋·欧阳修《奉答圣俞岁日书事》:
积雪照清晨,东风冷着人。年光向老速,物意逐时新。贳酒闲邀客,披裘共探春。犹能自勉彊,顾我莫辞频。
为什么会有这样很划一的用法?考察其字义,也许可以得出一个有意思的规则。“探”的本义是“远取之也”,意思是“深入进去取”,比如在布袋中“取物”就必须用“探”,因为需要你把手深入进去才能取到,所以有“探囊取物”的说法,但在桌子上的物,伸手就可以拿到,那就不能用“探”,只能是“取”,如果也要用“探”,那就是词义的发展、引申了,就是脱离了它的本义了,比如“探梅”的“探”。事实上,在宋代以前,是没有“探梅”这样的说法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探,认为它是一个二读字其实是有条件的,当它表示要用手去“摸摸索索”地取得的时候,应该是读平声的,但是如果只需要用眼睛“搜寻”即可得到的时候,就应该读为仄声了。例如如果是摸鸟窝,自然要用手摸索,所以一定是平声的,这个例子最为典型:
18、唐·杜审言《都尉山亭》:
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下钓看鱼跃,探巢畏鸟飞。叶疏荷已晚,枝亚果新肥。胜迹都无限,只应伴月归。
19、唐·韦庄《涂次逢李氏兄弟感旧》:
御沟西面朱门宅,记得当时好弟兄。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巡街趁蝶衣裳破,上屋探雏手脚轻。今日相逢俱老大,忧家忧国尽公卿。
20、唐·李绅《忆寿春废虎坑》:
匪将履尾求兢惕,那效探雏所患争。当路绝群尝诫暴,为猫驱狝亦先迎。每推至化宣余力,岂用潜机害尔生。休逐豺狼止贪戾,好为仁兽答皇明。
此外,其他平读的用法基本上都是这样,我们再来进一步看实际诗例,略举几例以证明:
21、唐·张籍《夜宿黑灶溪》:
夜到碧溪里,无人秋月明。逢幽更移宿,取伴亦探行。花下红泉色,云西乳鹤声。明朝记归处,石上自书名。(在幽处,自然得摸摸索索地行。)
22、唐·李商隐《和刘评事永乐闲居见寄》:
白社幽闲君暂居,青云器业我全疏。看封谏草归鸾掖,尚贲衡门待鹤书。莲耸碧峰关路近,荷翻翠扇水堂虚。自探典籍忘名利,欹枕时惊落蠹鱼。(探:探索。这是一种比喻用法。但其字义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
23、唐·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探钩:就是抽签,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
24、唐·周贺《赠王道士》:
药力资苍鬓,应非旧日身。一为嵩岳客,几葬洛阳人。石缝瓢探水,云根斧斫薪。关西来往路,谁得水银银。(在石缝里取水,需要深入进去才能获得,正是本义。)
25、唐·徐铉《和江西萧少卿见寄二首其一》:
亡羊岐路愧司南,二纪穷通聚散三。老去何妨从笑傲,病来看欲懒朝参。离肠似线常忧断,世态如汤不可探。珍重加餐省思虑,时时斟酒压山岚。(这个探也是用手去探摸。)
26、唐·齐己《寄郑谷郎中》:
诗心何以传,所证自同禅。觅句如探虎,逢知似得仙。神清太古在,字好雅风全。曾沐星郎许,终惭是斐然。(用手去摸虎,比喻极难的事。)
27、唐·唐求《伤张玖秀才》:
铜梁剑阁几区区,十上探珠不见珠。卞玉影沈沙草闇,骅骝声断陇城孤。入关词客秋怀友,出户孀妻晓望夫。吴水楚山千万里,旅魂归到故乡无。(探珠:原义是指在九重深渊的龙颔中摸取珠子。)
而读仄声的“探”,都是动眼不动手的一种动作,我们也举几例说明:
28、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用眼睛就能看到,不需要用手摸索。)
29、唐·骆宾王《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其三》:
林泉恣探历,风景暂裴徊。客有迁莺处,人无结驷来。聚花如薄雪,沸水若轻雷。今日徒招隐,终知异凿坏。(林泉,即风景,用眼睛就能看到,不需要用手摸索。)
30、唐·徐夤《发榜日》: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万里便随金鸑鷟,三台仍借玉连钱。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张贴在东堂的榜文,用眼睛就能看到,不需要用手摸索。)
31、唐·曹松《送左协律京西从事》:
辟书来几日,遂喜就嘉招。犹向风沙浅,非于甸服遥。时平无探骑,秋静见盘雕。若遣关中使,烦君问寂寥。(探骑:侦察骑兵,当然主要用眼睛观察,而不是用手摸索的。)
32、唐·李昌符《登临洮望萧关》:
渐觉风沙暗,萧关欲到时。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川少衔鱼鹭,林多带箭麋。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探火:用目力观察、眺望烽火,自然不需要用手。)
33、唐·褚载《赠道士》:
簪星曳月下蓬壶,曾见东皋种白榆。六甲威灵藏瑞检,五龙雷电绕霜都。惟教鹤探丹丘信,不使人窥太乙炉。闻说葛陂风浪恶,许骑青鹿从行无。(探、窥互文,都是看的意思。)
34、唐·徐铉《早春旬假独直寄江舍人》:
省署皆归沐,西垣公事稀。咏诗前砌立,听漏向申归。远思风醒酒,余寒雨湿衣。春光已堪探,芝盖共谁飞。(春光用眼睛就能看到,也不需要用手摸索。)
综上所述,我们在诗词写作的时候,如果所用到的“探”有用手去“探索、探摸”的意思时,应该用平声,这也包括了一些已经虚拟化的引申义,如“探微”之类;如果所用到的“探”有“探望、观察”的意思的时候,则应该用仄声。
西溪逋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