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6/5959473.html
鞍山小学校,原址位于今鞍山市四方台,建立于年,是鞍山“满铁附属地”内建设的第一所专门招收日本人子弟的小学校。解放后为实验小学,后为鞍山市石油化工技工学校,现已拆除。
(日伪时期的鞍山小学校校舍)
鞍山小学校(儿童图书馆)
(鞍山小学教育设施)
(鞍山实验小学)
(年,日本人北小路健的画册《满洲之旅》中的鞍山市石油化工技工学校)
鞍山中学校,旧址位于今鞍山市铁东区中华南路与工农街交汇处西南(工农街31号)。年4月由满铁创立,年校舍部分建成。年时,有班级10个,学生名,教师23名,兼职1名,嘱托1名。年3月,正式命名为鞍山市第一中学。目前为鞍山市第一中学分校新元高级中学址,建筑已加层扩建。
(日伪时期的鞍山中学校和校长矢泽邦彦)
(日伪时期的鞍山中学校,最后一张图片来自FOTOE图片库。)
(日伪时期的“鞍山中学校”全景,此图片来自中国记忆论坛“天地之间”的发帖,致谢!!)
(伪满时期的“鞍山中学校”及“满铁病院”)
(上世纪80年代时从烈士山向北拍摄的一张照片,图中右侧中间的灰色三层楼就是鞍山中学校旧址。)
(年3月,鞍山中学校旧址。)
鞍山制铁所烧结工场
(鞍山制铁所烧结工场,年建立。)
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鞍山病院,始建于年,旧址位于今环钢路(“吉町”)鞍钢小南门内,是一座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楼体呈东西走向,建筑面积平方米。建筑物内部结构的装修大都采用实木,木质的地板、扶,红松屋顶。后来这里又陆续成为日本人办学的“公学堂”、日本炮兵部队驻军等场所。
建国以后,这里是老鞍山建筑公司和筑炉公司共用的办公场所。年,这座小楼成为当时鞍钢烧结总厂办公楼。年,厂里对办公楼进行了整体加固,在建筑物的外墙四周增加了水泥柱子,虽然楼的外观稍有改变,但建筑更加坚固。年7月,鞍钢烧结总厂和鞍钢炼铁厂合并组建为鞍钢炼铁总厂,原烧结总厂的办公人员搬迁到炼铁总厂办公楼。年,鞍钢保卫部(人民武装部)迁至此楼至今。
(满铁鞍山病院早期的建筑及附属建筑群)
(“满铁鞍山病院”旧址,图片来源于网友“沈水之阳”的发帖,致谢!!)
年,满铁鞍山病院正式迁入今铁东区南中华路77号(“满铁附属地”铁东南九道街)医院门诊部址。年,日本人把它改做“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医院先医院、医院、医院,年命名为医院、医院。年医院被确定为中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暨研究生培训基地。
(位于今铁东区南中华路77号的“医院”旧影)
(伪满时期的鞍山中学校(图右)和医院(图左))
(年,日本人北小路健的画册《满洲之旅》中的满铁鞍山病院旧址。)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的医院,建筑已经过改建,图片拍摄于鞍山市博物馆。)
(年3月拍摄的医院)
正隆银行,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中合资的地方银行,年7月由日、中两国民间共同出资38万元创建。本店初设营口,鞍山设有支店。年日本东京安田银行出资70万元,正隆银行又增资百万元,对银行业务进行了大幅度整顿,本店迁至大连(原址位于今中山区民康街上)。其后几次增加资本,至年达到万元,成为当时当地的大银行。年12月兼并龙口银行,主要业务为承办关东州地方费、大连市公金金库事务与安田银行有往来的工商业户的金融活动,年12月并入伪满兴业银行。
正隆银行鞍山支店,位于当时的南三条町二番地,大正十四年(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创立,资本金壹仟贰佰万元,支店长铃木精一。
(日伪时期的正隆银行鞍山支店)
(年时的正隆银行鞍山支店广告)
满洲银行鞍山支店,位于当时鞍山北二条町六番地,大正十二年(年)八月一日创立,资本金壹仟万元,支店长青木唉吉。
(满洲银行鞍山支店)
(年时的满洲银行鞍山支店广告)
满洲银行是日本商人设在东北的商业银行,前身为安东贮金银行,是在华日商合资经营的一家普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经营的也只是一般的存贷款及汇兑业务,只起到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的作用,不具有发钞职能,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也仅限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总店设在安东(丹东),成立于年。年改名为株式会社满洲商业银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形势好转,日本侵入中国东北的金融势力也呈现出异常的活跃状态。但随之而来的日本国内出现经济恐慌,很快波及到日本殖民统治的满铁附属地,日本殖民统治当局为了维护其殖民地金融,于是对附属地的财界进行整顿。遂于年将株式会社大连银行、株式会社辽东银行、株式会社奉天银行、株式会社满洲商业银行四行合并,组成满洲银行。头取(董事长)为日本人井启太郎,本店(总行)设在大连伊势町69号。注册资本为金票(日殖朝鲜银行货币)万元(实缴万元),在大连、奉天、金州、瓦房店、鞍山、抚顺、铁岭、公主岭、长春、吉林、本溪、安东以及朝鲜新义州等地设立分支机构19处。
伪满洲国成立后,年3月,伪满政府公布《满洲国民经济建设纲要》规定:“为谋工商业之发达,应设特殊金融机关,特准发行有奖债券,籍以供应长期低利之资金”。年伪政府秉承日本统治者实施《重要产业五年计划纲要》的旨意,于同年12月3日公布了《满洲兴业银行法》。据此,于年1月1日将满洲银行总分行、朝鲜银行在中国东北的分行及办事处、正隆银行总分行合并,组成“满洲兴业银行”,总行设在伪满首都新京(长春)。
参考资料:
新浪雪城艺术中心的博文——邹议“满洲银行”与“满洲中央银行”之区别
鞍山忠魂碑,原址位于鞍山“台町”内的“山顶公园”(今东山宾馆内3号楼和4号楼中间草坪处)。该纪念碑是为纪念在日俄战争中阵亡的日本军人而建,拆除时间不详。前几年沈阳网友“三好街”曾在附近的一户居民院内拍摄到疑似原“忠魂碑”的附属物件。
(上世纪30年代时的鞍山台町山顶公园,图中右侧远处的尖顶高建筑即为“忠魂碑”。)
(日伪时期的鞍山忠魂碑,最后一张照片来自Fotoe图片库。)
(网友“天地之间”转发沈阳网友“三好街”拍摄的疑似“鞍山忠魂碑”遗存物件,感谢!!)
千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古称积翠山,又名千顶山、千华山、千朵莲花山。位于鞍山市东南18公里处,总面积44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千山为长白山支脉,主峰高.3米,总面积72平方公里。山峰总数为座,其数近千,故名“千山”。千山“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无处不幽”。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众多游人的人间胜境。
(三张老版千山地区地形图)
千山历史久远,早在北魏时就有了佛教徒的踪迹。辽金时代,佛教更加兴盛,著名的“五大禅林”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中会寺、龙泉寺等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明清以来,道教进入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十二茅庵等38处不同风格的庙宇和大量的碑、塔、亭、阁,僧道数百人。
(千山风景旧影)
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按自然地形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个景区。包括20个小景区和处风景点,分布在几条沟谷内。北部景点主要有无量观、龙泉寺、南泉庵、五佛顶和“小黄山”;中部景点主要有中会寺、五龙宫;西部主要景点有太和宫、斗姆宫;南部景点主要有香岩寺、仙人台。千山北部景区还新建了全周电影院、惊险世界宫、唐代古城等一批人造景观,架设了五佛顶、小黄山两条空中客运索道和森林火车。在千山北部绣莲台景区内,一尊天然形成的巨型弥勒大佛威严正坐山巅。大佛身高70米、肩宽50米、头高10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千山一大奇观。
(伪满时期的千山观光入口石灯笼。石灯笼高约三四米,石制,底坐下宽上窄,为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
(日俄战争时期的一张图片-“千山远望”)
(只容一人通过的“八步紧”-年)
(六十年代初千山内的门)
(日本人北小路健的画册《满洲之旅》年——乘卡车去千山旅游的人们)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千山正门)
(年时的千山正门)
千山,一年四季景色各异,而宗教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观的主体。“临山已谛金钟响,入庙先闻玉炉香”。千山有寺、观、宫、庙、庵等20余处,宛如一颗颗闪光的宝石,镶嵌在奇峰秀谷之中,使古老的千山更加迷人。正如清初镇国公爱新觉罗高塞在诗中描写的那样:“梵宇起中天,香岩响碧泉。虚堂清晓露,幽壑静鸣蝉。恣引螺峰翠,松含像巅烟。寺以峰为屏,山借寺为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千山
百度旅游——千山
千山大安寺位于千山南沟,俗称高山古刹,在五大禅林之中素以“雄旷”而著称,是佛教传入千山最早的开发地之一,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安寺历史悠久,通明峰悬崖上迄今仍保留着唐代以前的古庵遗址及麻绳纹的瓦片。因所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森林植被的生态面貌。
如今,最初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处处古庵遗址却清晰可见。从寺内现存的明代嘉靖十八年(年)、万历十二年(年)、清代康熙二十四年(年)、道光四年(年)、道光十一年(年)、道光十三年(年)碑文中可以看出,大安寺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灾害,多次重修。
(年时的千山大安寺)
(大安寺旧影精美的木雕之一)
大安寺山门,单檐歇山式建筑,高4米,宽6米,面阔一间,大脊雕二龙戏珠,两端有大吻,粗粒花岗岩搭建。建于清道光八年,重修于道光十三年。造形宏阔,朴素典雅,石券门楣上刻有“敕建大安禅林”之语,两侧各有一个“日”字与“月”字,其含义意为与日、月同辉,光茫四射。
(大安寺山门)
山门两旁是石砌断崖,有石狮一对,是民国24年(年)大安寺方丈童灵所立,每只重达一吨,造形逼真,神态各异。当年人组成64副杠,如同抬轿一般抬上山来,耗时三日。
韦驮殿在山门的北上方,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有回廊。殿内奉泥塑弥勒、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
正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大脊砖雕图案,斜脊砖雕跑兽。檐下有柱头,补间七铺作三重昂斗拱。回廊为六棱石柱,底部是鼓形柱石。殿内奉泥塑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等。正殿外两旁各修配房三间,东侧是禅堂,两侧是客堂。除正殿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外,其余都较完整地保持着清代单檐硬山式的建筑风格。
钟楼是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楼内有铁钟一口,重达千斤,上印有“大明嘉靖九年八月十五日造”。
寺外有石塔一座,在大安寺山门南约50米处,塔为六面七级实心密檐石结构,高约15米。
(羅漢洞内の羅漢佛)
罗汉洞长约20米,宽约3米,天然形成的洞,后经人工稍加修整而成。洞内有一道用石头砌的墙,将洞内分为两部分,北洞内奉观音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南洞内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南洞上有石额一块,上题“佛光普照”四个字。
大安寺景观以奇峰古刹交映而著称。清光绪太使品题16景为:保泰晴岚、唐峦拥翠、金刚镇地、佛手擎空、碧桃献寿、香炉暮霭、石洞藏云、双峰排荙、悬崖饮马、宝塔迎风、昙云捧印、蒲町长春、西阁凌虚、通明夕照、石棚卧虎、钟楼远眺。
清代左都御史姚元之曾赋诗赞道:“明霞为饰玉为容,山到辽阳峦嶂重,欲向青天数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而千山正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统一,宗教文化是人文景观的主体。
(大安寺新影,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拍摄者。)
千山南泉庵,道教庵堂。旧址位于今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北部南泉谷内。据明万历四十年(公元年)重修碑记载,自唐建庵,中经很多朝代,屡次重修,一直到万历已酉年(公元年),“孙公”等人见古刹已成废墟、便募金伐石,开始重建南泉庵。先后建了佛堂、斋堂、门楼、垣墙等,后来又经数岁补茸,又开拓殿宇三间。原是僧庵。清代道教进入千山以后,康熙六年()道士王一贯重建后改为道庵,经乾隆五十年(公元年)、嘉庆五年(公元年)、道光四年(公元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年)相继重修与扩建,使南泉庵才具有现在这样的规模。主要建筑有庵门、三皇殿、配殿、客堂、斋堂及道舍等二十余间。是千山现存的六庵之一。
(日伪时期的千山南泉庵庭院和重楼宝鼎)
南泉庵当年是收藏经版和刻印经文之所。据清嘉庆十四年九月(公元年)、道光四年(公元年)、光绪十年(公元年)所立之碑文载,南泉庵道人“南泉庵观商议”,“处心数载,募化八年,敬刊经版百余块”,“印经者俱来此”;“道教经版久存千山”,“不意前有之经施散已尽,吾等遂捐资重修刷印,并增金科玉律之版”。南泉庵收藏经版和刷印经文的经堂现已无存,但遗址尚可见到,一进院门,即可见地下有青石房基,这就是当年经堂的遗迹。
(日伪时期千山南泉庵附近的山峰、奇石)
南泉庵以它彩绘精美,雕刻细腻的精湛建筑艺术和幽雅宜人,清新秀丽的风景吸引着旅游者,虽然它处于北部风景区比较偏远的地方,但仍有很多人怀着探奇揽胜之心,来到这里。
千山青云观,道教宫观。位于今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五佛顶北。清代嘉庆二十一年(年),由普安观道士邢本隆创建,道光、光绪及民国年间(-)均有重修,年又大修了一次。主要由大殿、关圣殿、客堂、道舍及库房等三十余间建筑组成,面积约多平方米。大殿三间,硬山式建筑,殿内原奉瑶池圣母、骊山老母、泰山娘娘及王灵官等塑像;关帝殿中昔供关圣帝君、关平、周仓、吕祖等塑像。观之附近有丹霞洞、翻天印、蟠桃石、喷云虎四大胜景。
青云观在文革期间也遭到破坏,但大多数建筑尚存,现因长时间无人看管,建筑年久失修相继倒塌,只剩一栋小房和部分残迹,急待重建。
(千山青云观)
(伪满时期的千山青云观全景及大殿)
(喷云虎)
(翻天印)
千山五佛顶位于西海景区,海拔.12米,是千山风景区的第二高峰,是千山开发比较早的风景点之一。在当地自古还流传着“登不上五佛,看不尽千景”和“山高不过仙人台,庙高不过五佛顶”的说法。在年前,想要上五佛顶,必须经过两上小时登山,而现在在年修建了长米的空中索道,经过7—8分钟的运行就直接把人送到了景区的4/5的位置,这样使游客不必太劳累就可以登上五佛顶。
(日伪时期的千山五佛顶风光)
五佛顶开发于明代万历年间,由于山顶光秃的山峰,其上多沙而少土,无草无木,如和尚光秃的头,故日佛头山。相传,当唐朝李世民曾与高句丽族有一些交战,曾屯兵于千山。因李世民信佛教,所以与老僧一同游览千山风景,当游览至佛头山时,不觉为佛头山的景色所惊呆,近望座座山峰犹如朵朵莲花开放,远眺视野开阔,太子河像一朵白色的彩带奔流不辍,唐太宗兴之所致便问僧众此山何名?老僧答曰:“佛头山”,唐太宗沉吟半响脱口说道:“名曰佛头山,无佛在山巅,何不请佛至,证明实佛山”。老僧听后认为皇上要运上五佛,因为他们把“无佛”听为“五佛”,听“实佛”为“石佛”,于是五大禅林各命一名弟子不远万里,从河南少林寺运回五佛立于佛头山,从此易名为“五佛顶”。
(日伪时期千山五佛顶上的“石佛”)
(网络图片,如今的千山五佛顶。)
这个传说流传至今,而现在立于山上的玉佛是年千山风景区重塑玉佛为墨玉的,依次为日月灯佛、阿闪佛、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和焰肩佛站在五佛顶极巅,万仞白云俱在脚下,近望山峦叠嶂,松海飞涛,苍翠尽染,远眺蓝天尽处,秀峰景亭点缀其中,轻云薄雾缭绕峰尖,恍若仙境。
千山仙人台景区总面积22平方公里,景区素以山高、石怪、奇松、庙古、塔多、径幽而著称于世。历来名人词客游踵所至,不少留题,所谓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重峦叠嶂、古松参天。
(日伪时期的千山仙人台)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千山仙人台)
仙人台是千山最高峰,海拔.3米,有千山“庙高还过五佛顶,山高不过仙人台”之说。台顶有峭石,向东伸出约10米,状如鹅头,三南深涧,其顶狭小,上轩南极八仙石像,中刻棋盘,盖取八仙庆寿仙人弈棋之义。传昔有吕洞宾曾在此下棋,故称仙人台。另传丁令威成仙后化鹤飞来。峭石东下刻菩萨坐像一尊,上额有清人涂景涛题写“仙人台”三个篆字。在此南眺渤海,北望古城,东看凤岫千障,西俯辽河炊烟。令人赏心悦目。游览千山有“不到仙人台,就等于白来。”这样的谚语。
仙人台景区名胜古迹甚多,历史悠久,五大禅林,无量观、中会、大安、香岩、三大寺均建在这个景区内。清代建的五龙宫、朝阳宫、太和宫殿、东极宫、泰安宫、斗姥宫、圣先宫、慈祥观、石龙庵、木鱼庵、洪谷庵等十多处道教庙宇均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著名景点近百余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仙人台
千山香岩寺,位于千山南部,是千山的早期建筑,相传建于唐代,最迟不晚于金、元。香岩寺结构精巧,雕刻细腻、装饰华美,它的建筑艺术令人惊叹。这里的建筑均为单檐硬山式,脊上有彩色浮雕,斜脊有跑兽,檐下有五铺作的柱头、转角斗拱,枋下有盘龙、犀牛透雕。始建于后汉年间,为千山五大禅林之一。
(日伪时期的千山香岩寺之古碑)
香岩寺四周名胜古迹颇多,堪称千山之冠。经历东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两千年,时毁时建,不少古迹保留到今天。千山第一高峰仙人台雄踞于寺后,寺内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有一株树龄为三、四百年的古松,皮似龙鳞,枝干盘曲,人称“蟠龙松”。寺前有元代高僧雪庵的墓塔,与雪庵有关的古迹还有老祖洞和炼魔石。寺东山上的“双峰塔”建于金代,雕有飞天等图案,建筑美观大方。寺西北有一山形似卧虎,名为“卧虎峰”,寺东山上有一块20多米高的巨石,叫“鹦鹉石”。寺前还有一座四个山头的山峰,中间高,两边低,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峰下的山坡五彩缤纷,如锦似缎,人称“绣坡”。
(伪满时期的千山香岩寺雪庵塔)
(如今的千山香岩寺雪庵塔,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拍摄者。)
(上个世纪初的千山香岩寺)
(日伪时期的千山香岩寺下满溪之梨花)
(年时的千山香岩寺)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千山香岩寺)
寺院建于两崖夹护之间,前有将军峰,左有锦绣坡,右为仙人睛,与香岩寺交相辉映,风光如画。现存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西方接引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弥勒殿、药师殿、观音阁以及东西配房28间,为硬山式建筑,雕工精细,建筑精美,构成千山风景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千山祖越寺,位于鞍山市千山风景区,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越寺相传始建于唐朝,原名灵岩寺,金代曾是皇家寺院,金世宗之母贞懿太后曾静修于此,明嘉靖年间大部毁于山洪,年(明隆庆六年)选址重修。
(日伪时期的千山祖越寺)
祖越寺面积为.9平方米,虽经多次修建,仍带有明代建筑风格。祖越寺建有建筑七幢:正殿(释迦殿),韦驮殿,阶下为东西配殿,配殿南有钟、鼓楼,呈东西对称。正殿东侧是胡仙堂和客室,殿堂内供奉有泥塑,木雕佛像等30余尊。寺门正对正殿释迦殿,门外是长达50米的一堵石墙。
祖越寺风景点最早有十一处,即三台、鹁鸽崖、八宝琉璃井、来鹤亭﹙四松亭﹚、弥勒峰、一览亭、玲珑塔、正直松、双石塔、灵岩峰、无幢塔,其中以弥勒峰最为著名。而在祖越寺周围又有玉皇阁、罗汉洞、八步紧、七步松、夹扁石、一步登天等二十四景。
清康熙皇帝曾题诗《祖越寺》:“青山横古寺,羽旆陟层巅。地僻茂堂小,桥危石径穿。夏条含嫩叶,春卉发遇妍。寂寞空林午,时间钟声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祖越寺
千山中会寺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的五老峰山坡上,中会寺因为北有龙泉、祖越寺,南有大安寺、香岩寺,而安居于中心位置。是千山诸高僧开会、议事讲经说法的道场,故名中会寺。其四周的壑谷中梨树很多,五月漫山遍谷,一片雪白,香气四溢,又叫香雪寺。
(日伪时期的千山中会寺)
中会寺始建于汉,后经唐、宋、元、明各代修建,现占地面积为平方米,殿宇依山临洞,高低错落,与四周山峰浑然一体,不仅布局十分精巧,而且建筑工艺亦十分优美。中会寺建筑集明代歇山式和清代硬山式建筑风格于一身,许多建筑别具一格,堪称山中一绝,倍受游人钟爱。
中会寺山门是千山为数不多的排楼式的建筑,而在山门上有一副对联写道“为涤尘襟寻宝刹,愿新庙貌焕灵光”,在横额上写道“中会古刹”四个字。中会寺的建筑,明显的有新旧之分,新的建筑为毗卢宝殿,是中会寺最宏伟的建筑,大殿占地面积平方米,为仿宋建筑,高16米,属三层飞檐斗拱雕建筑风格,里面供奉着亚洲第一千佛,其头高2米,身高3米,莲花座7米,总高度12米,重13.6吨,内为铜塑,外部18K金铂包裹。大殿两侧壁画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涅盘的过程。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左右的千山中会寺)
(千山中会寺新影,图片来自百度搜索,感谢原拍摄者。)
转过大殿,可以看见比较古老的建筑。首先,看到的是天地楼,它是千山唯一一座芜殿式庙宇建筑,砖木结构,面积达2l平方米,东西各有小门楼一座,颇具小巧美之特点,居高临远,美不胜收。天地楼对面是一棵三百年的古柏,此树有淡淡的香气,也被称为香柏树,在树后是观音殿,殿门前上有一幅楹联“大慈大悲观音愿,救苦救难菩萨心”,是说观音是世间最具同情心的大慈大悲救难菩萨。殿内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观音。它是观音三十三法身之一,相传她有二十五只手和二十五只眼睛,每只手和每只眼睛都有40种法力,故称为千手千眼。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他们分别骑着狮子和大象,代表着智慧和真理。殿两侧还有十八罗汉,整个观音殿内也都是铜佛为主。
绕过观音殿为中会寺正殿祗圆法界,这里是高僧讲经的精室美舍,中国供奉着佛主释迦如来,整个殿庙重建于明万历八年,面积平方米,殿内供的横三世佛,中为释迦如来,右为消灾廷寿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东西为韦陀,西面为伽蓝菩萨。位于五老峰南坡上有一白色砖塔,高2米,四棱形呈白色,远看如瓶,故名为净瓶峰,塔基甚小,仅能容五六人并肩而立,足下百丈深崖,令人毛骨悚然。从西向东望去,大殿斜脊呈八字形,两边跑兽排列有序,大尾直竖,形成尖状,远处净瓶峰上白色的宝塔与大殿斜脊前后相叠,高低错落,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又称斜脊宝塔。中会寺自然风光也十分美丽,寺内有犀牛望月,寺西有“观音倒坐”“海螺峰”“宝剑刺鱼”,被誉为中会十二景,它们各具特色,维妙维销,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惹人流连忘返。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会寺
千山无量观,位于千山北沟,亦名无梁观,传因初建时无梁而得名。清代康熙六年(年)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弟子刘太琳创建,后屡有修缮。整个建筑依山随景而筑,殿宇房舍成阶梯状,层层而上,气势壮观,布局自然,结构巧妙,是东北著名的道教宫观。
(日本人出版物中关于“无量观”的介绍)
观内外主要建筑有老君殿、三官殿、慈航殿、南天门、八仙塔、祖师塔、葛公塔等;老君殿创建于清代康熙初年,嘉庆、道光及同治年间均有修葺,殿内供奉太上老君塑像;三官殿系清代道光二十六年(年)创建,因祀三官大帝而名;慈航殿,原名慈航阁,中供慈航道人圣像。
(日伪时期的千山无量观)
(伪满时期的玉皇阁)
(民国时期的三官殿)
(伪满时期的三官殿)
(伪满时期的木鱼石旧影)
(千山无量观的道士们和日时计)
(原无量观西阁的楹联,上联是:水界辽河山通华表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下联是:千峰拔地万笏朝天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此楹联是臧乃用在光绪癸末年间(年)所写。)
(莲花峰观音洞)
无量观前山腰间有一石台,台上置石桌石墩,四周环以短石垣栏柱及石板,相传昔日常有仙人羽客栖集于此,故人称“聚仙台”;台东有八仙、祖师、葛公三塔。沿山门拾级而上至西峰,峰顶石台,名振衣岗,岗北山峰,古称拜斗台,昔为观内道士朝拜北斗之处。观之周围峰峦叠嶂,松海环绕,有南天门、钟楼、万年松、正直松、石龛松等众多名胜古迹。
(罗汉洞上方的“净瓶石”旧影(图左),现称“无根石”。)
(千山无量观及附近景物旧影)
(伪满时期的葛公塔、八仙塔)
(伪满时期的八仙塔)
(民国时期的祖师塔)
葛公塔。葛公,名葛月潭,祖籍山东,生于年。他是当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一代才子,也是张作霖的幕僚好友,为人善良,每遇灾荒,都会赈济灾民。他还在沈阳开办学校,专门招收穷人的孩子读书。年,葛公羽化,享年8l岁。由于葛公的名望,张学良等人出资,为他在千山建造了葛公塔。
(民国时期的葛公塔)
(伪满时期的葛公塔)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的葛公塔和八仙塔)
(上世纪80年代时的千山无量观)
(年8月31日,拍摄于千山无量观)
鞍山人民剧场,原址位于今鞍山市铁东区五一路与铁东二道街交汇处南,银座商厦旁。日伪时期建筑,当时是一座娱乐场所。鞍山解放后,市政府考虑到人民文化娱乐需求,保留了这座建筑,并作为剧场使用。年剧场拆除,留下一片空地至今闲置。
(伪满时期的鞍山市街,图中间道路就是今五一图,电线杆后面的建筑就是鞍山市人民剧场的前身。)
(日本人北小路健的画册《满洲之旅》年——人民剧场)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这座建筑成为鞍山人最重要的文化、消遣场所。赵本山、陈晓旭、王平等知名演员都曾在这里演出过。上个世纪80年代,由鞍山艺术剧院排练的话剧《蔡文姬》,更是让剧院场场爆满。连周边地区的农民也赶着马车、带着干粮来看戏,买票的队伍排了整整一条街。高峰时期,人民剧场每年要演出多场话剧,平均每天一场。
(年时的鞍山人民剧场,图片拍自鞍山市博物馆。)
(网络图片,年时正在拆除的人民剧场。)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等媒体的发展,人民剧场的繁华逐渐褪去。演出的舞台剧越来越少,后来变成大多数时间都在放电影的单一文化场所。剧场的规模也从高峰时期的多平方米,楼上、楼下多个座位,缩小到只剩下多个座位、一层楼的中等规模剧场。而其他地方以商业场所的形式租赁出去,以补贴剧场的人员开资、维修等费用。
年10月,人民剧场开始拆除,留下一片至今还闲置的空地。现在,人们在站前步行街走到北侧出口,右手边那片空地就是当年的人民剧场所在的位置。
(年,远处蓝色围挡围起来的区域就是原“人民剧场”址)
鞍山小野田水泥厂(鞍山小野田セメント会社),原址位于今鞍钢厂区内西耐大道与鞍刘路交汇处东北侧,建于年4月。当时日本本土用煤受到管制,水泥业过剩设备只好搬到殖民地或占领地,以供当地使用。该厂在东北的大连、哈尔滨、牡丹江等地也建有支社。解放后改称为鞍山水泥厂,年生产能力41万吨,主要采用干法回转窑的烧成方法。拆除时间不详。
(伪满时期,位于昭和制钢所厂内的鞍山小野田セメント会社。)
(如今鞍钢厂区内西耐大道与鞍刘路交汇处东北侧附近的航拍图,图中红线区域内即为原鞍山小野田水泥厂位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