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家的老大-黄芩
来源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泄而燥,主入肺与大肠经,兼入胃与肝胆经。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兼入血分,能凉血止血,清热而安胎。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病症
1.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疮疹。
2.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火毒痈肿。
3.血热吐血、咳血、钮血、便血、崩漏。
4.胎热胎动不安。
传说
史书记载,神僧释昙延,生活在南北朝末至隋初的开皇年间,16岁出家,悉心研佛,深谙精髓。后云游天下,讲经说法,在周太祖时期被尊为高僧,为朝野敬仰。昙延高僧虽声誉显赫,但性好恬静,不干时政,依旧留恋闲云野鹤般的游僧生活。
一日,昙延高僧游历到京都中朝西山岭(今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一带,看到这里群山环抱、云遮雾障、溪水潺潺、奇花异草的美景时,甚是迷恋。他看到当地的老人皆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甚是惊奇。上前询问原由,得知是常年饮用山上一种野生植物的茎叶泡制而成的茶水的缘故,当地人称之为“土黄金”。昙延高僧品尝后,顿感口内爽滑,润喉回甘,荡气回肠。观其茶汤,色泽金黄、晶莹清澈,堪为“圣水”。故,昙延法师认定此地乃藏经纳宝之地、祈福迎祥之所,自此,长留此地。
周太祖得知后,甚喜,特在此地为昙延高僧建造一座庙宇,赐名“云居寺”。隋大业年间,静宛法师云游至此,亦留在此地从事碑版刻经。其间,“黄金茶”也随着佛法的传播,在民间广泛流传。当地百姓纷纷上山采集,将其携回家后熬汤饮用,既安神去火,又祛病养生。明代神医李时珍将此草收入《本草纲目》中里,并定名为黄芩,称既可入药,又可饮用。
“三黄”家的老二-黄连来源
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大寒大苦,清泄而燥,药力颇强,主入心、胃经,兼入肝与大肠经。作用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郁之要药。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病症
1.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2.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
3.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4.血热妄行吐鈕,痈疽肿痛,目赤肿痛,耳道疖肿,湿热疮疹。
黄连(炮制)
酒黄连(kg黄连用黄酒12.5kg用文火)、姜黄连(kg黄连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用文火)、萸黄连(kg黄连用吴茱萸10kg,用文火)
记忆口诀:
最近比较热,接连好久(酒)没有降(姜)雨(萸)。
传说
重庆市石柱县盛产黄连,产量居世界的40%,居全国的60%。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等的根茎。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适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瘌疾,呕吐,热病之热盛火炽所致的壮热烦燥神昏谵语等。至今,在石柱县黄水坝都流传着一个石柱黄连的动人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石柱县黄水坝老山上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姓陶的医生。他妻生下二男二女。有一年遇天灾,妻子和两个儿子相继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抚养,三女儿也送给了别人家,只留下幺女,父女相依为命。陶医生雇请了一名叫黄连的帮工,替他栽花种草药。黄连心地善良,勤劳憨厚。
有一年春天,陶幺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发现一种野草的叶边沿具有针刺状锯齿,长有很多聚伞花序,有黄色的、绿色的,也有黄绿色的,好看极了,顺手拔起这些野草,乍看草根节形似莲珠,或似鸡爪,或似弯曲的过桥杆,她兴奋地带回家种在园子里。
黄连每次给花草上肥浇水,也没忘记给那野草一份。天长日久,野草越发长得茂盛,葱绿滴翠。
黄连心想,陶姑娘在园子里种下开黄绿色小花的野草,怎么不可以用来试一试?于是他就将那野草连根拔起,洗干净,连根须叶一起下锅,煮了一会儿功夫,他揭开锅盖一看,锅中的野草和汤全都煮成黄色的了。
这时黄连拿起汤勺舀了一碗,正想给幺女送去,突然想到,万一有毒,岂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尝一下,只要自己没被毒死,就让陶姑娘喝这汤。他随即一饮而尽,只是觉得味道好苦。
老山上的乡亲们得知陶幺女喝了用野草熬的汤痊愈的消息后,都去采挖这种野草来熬汤服用,结果他们的病都痊愈了。但不久,黄连在一次采药中不慎摔成重伤,他带着苦恋去世了,临死前他对陶幺女说:“陶姑娘,我爱你,可我等不到了……”陶幺女为了纪念黄连,表达对他的爱慕之情,便把这种清热解毒,味苦的草药称为“黄连。
"三黄"家的老幺-黄柏来源
芸香科植物黄柏和黄皮树出去栓皮的干燥树皮。
别名
黄檗、元柏、檗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泄而燥,主入肾与膀胱经,兼入大肠经,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药力虽不及黄连,但以退虚热为长。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主治病症
1.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脚气、足膝红肿。
2.湿热黄疸,湿热泻痢,湿疹,湿疮
3.热毒疮肿,口舌生疮,血热出血。
4.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
传说
相传金元年间,长安有一个名叫王善夫的富商,患上了小便不通以后,大腹便便,肚子坚硬如磐石,壅塞之极,导致双腿凸出,腿脚肿胀得破裂出黄水,吃不下也睡不着,苦不堪言。
王善夫的病久治不愈,他找到当时的名医李东垣(又名李杲,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求治。李东垣详细询问病因和其他医生所用处方,想到《素问》“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提法,推断王善夫小便不通是体内阴阳(寒热)不平衡所致。他对王善夫说:“你患病是吃得太好了,长期大量山珍海味积热损伤了肾水,导致膀胱久而干涸。长时间小便不化导致火气逆上,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李东垣对症下药,开了以黄柏为主药的方剂让王善夫煎熬服用,没多久,王善夫感觉前阴如火烧刀刺一般炽热,尿液一下子像山洪暴发一样奔涌而出。一转眼,他腿脚上的肿胀也消散了,身体很快恢复如常。从此,黄柏的神奇药效一直为民间所传颂。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刘欣欣
审批:战美洁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