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纳有蓝、白、粉三种颜色。早春开紫红色小花,单生于苞腋。果期3-5月。喜光,耐半阴,忌冬季湿涝。4月上旬开始生长,花期6月~9月,10月底枯萎,生长适温15~25℃。婆婆纳在淮北麦区有一定的抗性,在防治时一定要注意轮换用药,科学选药。防治时可以用10%双唑草酮15毫升+50%氯氟吡氧乙酸20毫升或20%双氟氟氯酯5克(抗性大的地区),无抗性的可以用15%双氟氯氟吡60毫升/亩或22%氟吡双唑酮30-50毫升/亩。
田旋花,根状茎横走。田旋花花期5~8月,果期7~9月。全草入药,性味:辛、温、有毒;主治:祛风止痒;止痛。在麦田中防治比较简单,可以参照荠菜等阔叶草防治方法。
麦家公,紫草科紫草属植物,花果期4-8月。分布于北部地区。生于丘陵、低山坡地。在淮河流域及华北地区部分麦田,发生数量较大,危害较重。建议杂草基数大的时候可以用双氟·唑嘧胺(麦喜)10克或15%双氟氯氟吡60毫升/亩或22%氟吡双唑酮30-50毫升/亩。
野老鹳草,高可达60厘米,4-7月开花,5-9月结果。野老鹳草对大麦田、小麦田如发生草害,影响麦子产量和品质。冬前11月下旬和早春3月上旬,野老鹤草在木质化前的“绿茎期”,是关键时期,而“红茎期”,蜡质多,木质化程度大,药效差。小麦田可以用22%氟吡·双唑酮或20%双氟氟氯酯5克/亩防治。
刺儿菜是小蓟草的别称,是一种优质野菜。茎直立,高30-80厘米。基部窄狭或钝圆,近全缘或有疏锯齿。适应性很强,任何气候条件下均能生长,普遍群生于撂荒地、耕地、路边、村庄附近。
主要危害小麦、棉花、大豆等旱作物,由于其匍匐根状茎很发达,耐药性强,防治难度较大。麦喜58克/升双氟·唑嘧胺悬浮剂对刺儿菜防效较差,建议使用22%氟吡·双唑酮或20%双氟氟氯酯5克/亩加二甲四氯配合防治。
播娘蒿,十字花科,高可达80厘米,种子多数长圆形,4-5月开花。土名:野胡萝卜。小麦播前墒情适宜,播娘篙出苗量大,出苗整齐,在小麦播后20-25天即可出现出苗高峰,日出苗量可达10-50株/平方米。
播娘蒿眼中可造成小麦减产20%故其的有效防除,是小麦等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保障。在小麦3叶期至拔节前可以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50毫升+56%二甲四氯30毫升防除。
大巢菜,又称野豌豆,多年生草本,灌木状,全株被白色柔毛。根茎粗壮,表皮深褐色,近木质化。荚果长圆形或菱形,表皮红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麦田中比较难防的恶性杂草,在小麦3叶期至拔节前可以用15%双氟氯氟吡60毫升/亩或22%氟吡双唑酮30-50毫升/亩防除。
荠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药食两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利尿、止血、清热、明目、消积功效。当前麦田中的荠菜还是比较好防治的,在小麦3叶期至拔节前可以用20%双氟氟氯酯5克/亩或56%二甲四氯80毫升防除。
麦瓶草,高20-60cm。花期4-5月,果期5-6月。具有养阴,清热,止血,调经之功效。在小麦田该草防治相对简单、容易。可以参照麦家公等杂草防治方法。
猪殃殃(又名拉拉藤),植株矮小,柔弱;花序常单花。花期3-7月,果期4-9月。为午季作物田恶性杂草,同时又是有降压、抗癌功用之中药材。其嫩苗可作菜,据说猪食之则病,故名猪殃殃。
麦田中猪殃殃后期可以覆盖小麦,影响小麦光合作用,造成减产。在小麦3叶期至拔节前可以亩用氯氟吡氧乙酸60-70ml、15%双氟氯氟吡毫升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