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丽芳,笔名静月听风,云南大理人。现为大理州作家协会会员、祥云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有诗歌选入新诗大观《中国诗歌年鉴》。诗作发表在《美国休斯顿诗苑》《葡萄园》《云南民族时报》《三晋都市报》《诗歌周刊》《诗文杂志》《齐鲁诗歌》等30多种诗刊杂志。多次荣获全国诗歌大赛一、二、三等奖。
杨丽芳
有一个远方叫昭通老家
(系列散文)
杨丽芳
漫漫回家路
经常有人问我是哪的人,我总是脱口而出“大理的姑娘,昭通的媳妇”。对于异地婚姻的家庭来说,有一种难,叫回家难,而回昭通老家更是难上加难。
昭通地区盐津县柿子乡中坪村柒树梗社,是大学毕业纪念册上我唯一记得住的地址,我怎么也没想到,写下这个地址的人会成为我的老公,这个千里之外的地方会成为我的第二个家。
十多年过去了,这里依旧像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除了每次回家走的山路都不一样,其它的一切都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依旧是山高路陡,依旧是深沟险壑,依旧是没有网络和手机信息,仿佛与世隔绝一般。
从大理出发,汽车经过杭瑞、渝昆、水麻多公里的高速路后,便从豆沙关高速路出口驶入省道。从豆沙关到柿子坝有大约10公里,这段路全是劈山而建,困难重重,险象横生,经常有落石和塌方发生,真是步步惊心啊!
柿子坝到柒树梗有20多公里,年前,连接这两个地方的路,全是崎岖不平,陡峭无比,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土路,这些路没有人修建,更没有人维护,基本上都是靠行走的人踩出来的。有的人喜欢走近路,就免不了攀爬悬崖峭壁;有的人喜欢走稍微平直一点的,就得绕道而行;有的人骑摩托车,就得绕到背面山上,从连接至少两个村的乡道上走。每隔一两公里的密林深处便有一户人家,又旁生出一条小路。总之,一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叉路,但又好像没有路。因为经常下雨,植被自我修复能力很强,不管是哪一条路,三五天不走,就看不出来路在何方了,这也正是我们四次回家,每次走的路都不一样的原因。
一路上,草比人还高,时而被草绊住,时而有溪流阻隔,时而有虫子挂在发稍。若是七八月份,一转身,或一抬头间,大概还能看到一两条盘绕在枝条上的蛇横搭在路上。所以,每次走小路的时候,老公总是叫我不要看旁边,也不要抬头看,也不要跑。虽然每次我都能安全通过,也没看到不敢看的东西,但是,每次回到家,老公一说一路上总共看到了几条蛇,我还是不免吓出一身冷汗。
好在柿子坝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下大力抓好乡村道路建设,一条巨龙般环山而上的水泥路自柿子坝一直通到山的背面。车子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行驶,虽然慢一点,但比起徒步爬山要好得多。这段路修了整整三年,年1月份才基本完工,大概3月份才全面通车,但是没有车子的人,依旧要走原来的老路。
车在距离家还有两三公里的地方便停了下来,接下来的路就只有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回去了。这小段路,若是第一次走,会让你胆战心惊,小腿弹三弦。左边贴着垂直的山壁,右边是万丈深渊,路最多只有四五尺宽,窄的地方只有两三尺。路两边都长满苔藓和杂草,真正用来行走的路还不到一尺。若是背包大一点,很有可能要擦着崖壁而过,这样行走起来是相当危险的,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坠入万丈深渊。
穿过悬崖峭壁后,要经过一片庄稼地。在这里,几乎没有一寸土地是平整的,就连房子周围的菜地,其坡度也在30度以上,更不用说其它山地了。有的山地坡度在五六十度以上,脚都站不稳,只能作壁虎状,或种地,或收庄稼。若是种了土豆,收的时候就只能用手刨了,因为锄头只要轻轻一翻,土豆就有可能全滚山箐喂野猪去了。
无论走哪条路,都是一步一惊险,一路一传奇。只有真正走进家门了,不去想山有多高、路有多陡、草有多深、崖有多险,才会有些许的安全感。
都说家是温暖的港湾,而昭通老家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离心最近也最远的远方。每次回老家,都像是一次艰难无比的探险,但不管它如何坎坷,如何崎岖,心若在,家就在,我相信人定胜天,风雨无阻。
高山上的老屋
琉璃瓦顶的老屋掩映在玉树和翠竹之间,坐东向西,背靠巍峨的大山,面朝险峻的石笋和悬崖峭壁。
历经风雨半个多世纪,老屋早已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房子劈山而建,从对面山上望过来,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端坐在宽大的太师椅上;更像是一幅精美绝伦的中国画上玲珑的一笔,形成最完美的修饰。
老屋孤独地坐落在大山之巅,方圆十几公里,只有十来户人家,离我们最近的只有三四家人,东边爬上去多米是大爷家,东北边一公里外是三叔和姑爹家,再出去一公里半是朱家,其他人家虽鸡犬相闻,一眼就看得到的袅袅炊烟,走路过去不是半天,也要几小时。村间道路就从门前穿过,但却很少有人经过,有时两三天都看不到一个人影。
连绵起伏的群山就像一个天然的大剧场,各种鸟儿、蛐蛐儿、叫鸡子、蝉等等小动物,从早到晚不知疲惫地弹奏着大自然的乐章。清晨,最先叫醒人们耳朵的是清脆的鸟鸣和叮咚的泉水声,空灵婉转,悦耳动听。天热的时候,叫鸡子、牛蛙和蝉来一曲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的合奏,高亢激昂的声调喷薄而出,一浪高过一浪,整个森林宛如金戈铁马激烈的战场,又像是一次又一次劫难重生后的胜利的狂欢,这样激烈而热闹的场面往往从上午十一二点一直延续到下午七八点。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蛐蛐儿轻吟浅唱,还有萤火虫提着灯笼站岗,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是夜最忠诚的卫士,仿佛有他们的存在世界就太平了,人们总能在他们舒缓的音乐和柔和的灯光中安然入眠。
黑夜隐去,破晓的晨光慢慢唤醒沉睡的生灵,老屋像一个刚刚用露水沐浴过的仙风道骨的老人,穿一身墨绿的锦袍,在玉竹、杉木、香椿、棕榈、银杏、黄果皮、花楸树等等信男信女的簇拥下,神清气爽地站立在高高的山顶,迎着晨风俯视脚下的山川,近看玉树香风,远观层峦叠嶂。到了早上八九点,下面的山峦升起一片轻柔的雾霭,群山被涂抹上一层柔和的乳白色,白皑皑的雾色把山川、树木、溪涧等等,渲染得朦胧而迷幻,宛若仙境。雾越来越浓,慢慢地从山脚向山顶漫过来,低海拔的山峰早已和烟雾融为一体,形成浩瀚的烟波。上面的山峰清晰可见、树木青翠欲滴,下面的山峰白雾茫茫,云卷云舒。此时,只需站在门口,就有种身置仙宫,步踏瑶池的感觉。若能裁烟以霓裳,穿露以珠链,削风为笛,踏浪而歌,我想定能召集仙女无数仙居于此。当太阳羞答答的从东边高耸入云的山峰露出半边笑脸,正想跟雾来个友情拥抱时,雾却像受了惊吓一般,仓皇逃跑了,只一会儿功夫,房屋,树木,山石,庄稼等等全都变魔术一般跃入眼帘。
两亩菜地、一架瓜棚是老屋最好的陪伴,房前屋后都被菜地包围着。因为地势限制,加之自然灾害多,所有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都不可能在这里实现,所以父辈们依旧坚持着刀耕火秤,广种薄收的习惯。尽管这样,秋天来了,辣椒红了、茄子弯了、又大又脆的黄瓜挂满瓜藤,紫色的洋合儿争相冒出土面,大白菜、小白莱长得娇嫩可爱,把房前屋后裝点得如诗如画。
一缕炊烟自屋顶袅袅升起,仿佛一条银色的白练连接着天和地。大大小小的乌鸡夺笼而出,绕膝啄食着金黄的玉米粒。两只狗狗摇着尾巴抬着头寸步不离地跟在身后,仿佛两个贴身保镖一般。猫儿也离开窝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们,跑出来凑热闹,它优雅地走着猫步从鸡群中穿过,突然纵身一跃上了屋顶,冷眼旁观着我们。
商店和农贸市场都在二十公里外,手机完全处于瘫痪状态,电视机只有三四个频道。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油画棒、没有折纸,唯一能做的就是耍棍棒、爬树、玩虫子,或者到山涧里捡牛蛙。所有的一切都显现出绿色环保的自然状态,绿色山川河流、绿色的苍天大树、绿色的瓦片、绿色的食品和一尘不染的空气。
如果从市场价格来评估,那么这里的每一幢房子都是价值连成的。因为山高路陡,没修公路以前,从几十公里外的集市上运材料回来都是靠人背马驮,所以除了房顶用的瓦片外,其它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而自家林地里,最多的就是杉木、楠木、花楸树等等,因为交通不便,木材也无法搬出去,尽管有些树已有上百年的树龄,除了自家盖房子用外,其它的就只能任其生长了。房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实木的,实木柱子、实木房梁、实木楼板、实本梯子、实木墙、实木窗子、实木门,甚至吃饭的桌椅板凳、舀水的瓢、装水的桶、洗脚的盆都是实木的,就连拌猪食的木铲都有可能是哪一棵百年老树上的枝桠制作成的。
我没见过这里大雪封山是什么样子的,但我有幸见过大碗粗的冰柱立在悬崖边上,那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玉柱,高的有十来米,矮的有一二米,把悬崖边上的岩洞装扮成粉妆玉砌的宮殿,着实好看。这些冰柱通常在背阴的山箐里,往往在山峰冰雪消融十来天后才会化为乌有。生长在这里的花草树木,似乎天生具有抗高温和抗低温的能力,无论是夏天三十几度的高温,还是冬天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它们都擎着一方碧绿。没有白雪覆盖的山峰永远绿得流油。
世事造英雄,环境育先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着和花草树木一样顽强的抵抗力,有着和磐石一样坚强的意志,有着和山涧一样纯净的心灵,有着和大自然一样率真的性格。也就因为这样,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适应能力很强,尽都非常有出息,有官员、有校长、有公务员、有警察、有商人、有医生等等遍及各行各业。
老屋像一个抚育英才的摇篮,经过岁月的剥蚀,如今老了、疲惫了,安然入定深山老林间休养生息。那些退耕还林的山地变为大片大片的竹海,错综复杂的根系牢牢地固守着故土,像无数游子的血脉紧紧相依。
别样的迷宫
山里的每一幢房子其结构布局都不一样,尤其在昭通地区盐津县柿子乡这样一个不是崇山峻岭,就是悬崖峭壁的地方。绝大部分房子都是根据山形和自家需要量身定做的。主要以实用为主,至于釆光和美观度就另当别论了。
从房子的外形看上去,就像老鹰振翅,基本上都是一主两护耳,典型的抗震型建筑。虽然外形迥然相同,但里面的结构却是错综复杂,走进去简直像进了迷宮,现在,就让我带你们去探寻迷宫吧。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走来,首先到达一幢坐北朝南的木房,大约有50个平方米,周围被瓜藤、豆藤、牵牛花等等各种绿色的藤蔓夹杂着美丽的小花,裹得严严实实,房顶几乎跟路面相平,只有走近了才看得清它的雏形。里里外外的墙,甚至连门都是用木头做成的。中间的主房有30平方米左右,房子后半截整个都是镂空的,齐地面铺着一层碗口粗的圆木形成隔楼,隔楼上面有一圈木头围起的围栏,大约五六十公分高,这便是猪圈了,猪的一生都在这隔楼上度过。在猪圈的西边的围栏外隔出大约一米宽,三四个平方米的空间,铺着几块厚实的方木,这便是卫生间了。俗话说:“人有三急”,远方的朋友们可要记住了,山里的卫生间多伴与猪圈相连,找到猪圈就等于找到卫生间了。
猪圈东边的耳房是柴房,西边的耳房是养鸡房。养鸡房正对面还有一间简易柴房,坐东北朝西南向,房顶是用杉木皮切割成同样大小,一层压一层地盖起来的。新鲜吧,树皮当瓦?可能是因为雨水多的缘故,在这个大山深处,你找不到一间茅屋,但树皮屋但是很常见,几乎每一家都有,要么是猪圈,要么是柴房,要么是厨房。
柴房西边是一幢琉璃瓦顶、用木板隔墙的大木房,坐东向西,大约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厨房、客厅、卧室、堂屋、磨房、熏烤房全都在里面,就像一个陈列近现代文明元素的小型博物馆。一个能装一吨多水的大石缸介于柴房和大木房之间,石缸里装满了从山顶的泉眼里直接用水管渡过来的清洌甘甜的山泉水。大水缸与房子紧紧相连,但却整个的裸露在外面,一来是因为源源不断的流水从缸里溢出;二来是为了方便来往的行人喝水。它就像一面辟邪的八卦镜,立在门口守护着家人的安康。墙上开了个一洞,洞口比水缸高出二三尺,在房子里就可以直接舀水淘米、洗菜了。
大房子北头的耳房,也就是放大水缸这间是厨房,厨房东,南,西三面都有门。推开咯吱作响的东门走进去,一眼就能看到一个大灶台。尽管厨房有近三十个平方米,但灶台基本上就占了三分之一的位置。灶不像坝子里那样只安装在墙的一角,而是安置在厨房中间,只有北边那头靠墙。烧火坐在西边,炒菜站在东边。有三个灶眼,同时摆放着三口直径一米左右的大铁锅。最外面这口锅是用来做饭的;中间这口锅有时拿来做豆花,有时拿来煮猪草,大多数时候用来放泔水;最里面那口就只用来煮猪草了。厨房里放一台电动切草机,专门用来切猪草的。切草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因为山里的猪吃的全是猪草和包谷面,市场上卖的那些猪饲料基本上跟他们无缘。每天早上人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机器,切一大锅猪草煮上。切草机下面是一个地窖,用来储存红薯和其它蔬菜的。
现在不是流行土灶柴火鸡吗?嘿嘿,在山里,连做饭用的都是柴火,哪怕就是煮玉米面饭,都比星级宾馆里的饭菜香得多。所以厨房有四分之一的空间是用来堆柴的。不当是厨房,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两三间单独的柴房,天天都有装得满满的柴薪,除了柴房外,房前屋后几乎都是堆及房檐的柴薪。当你第一次来到这里,还未来得及进屋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里的房子是人住的,还是堆柴的,你也不知道这房子到底有没有墙,更不知道是土墙,木墙,还是竹墙。
穿过厨房西门进去是客厅、餐厅和打浆房。里面面积不大,但功能相当齐全,平常看电视、休闲、会客,基本上都在这间屋子。屋里除了三个台柜、电视机、餐桌、厨柜外,还放着一台打浆机,这是专门用来做豆花用的。豆花和腊肉是山里接待客人的最佳莱肴,一般只有尊贵的客人来了才会享受得到这么好的待遇。客厅南边还开有一道门,可以直接去到晒场和路上。
从厨房南门进去是熏烤房,熏烤房中间有一个大大的地灶,地灶是凹下去的,四边与地面相平,烧火的时候不用把柴劈开,只需锯成一米多长就可以了,整段放上烧,几个小时都不用添柴火。靠东边是木板隔出的两间卧室。这里的冬天多半是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地灶里从早到晚都燃着火,所以在没有空调的农家,把卧室安排在这里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西北角是一个大鸡舍,晚上鸡要关到这里面,才不至于被黄鼠狼叼走,或者冬天被冻死在外面。鸡舍前面还是一个地窖,也是用来储存多余的红薯和蔬莱的。熏烤房的楼是用实心竹铺成的,虽然不是冬天,但你依然看到地灶里从早到晚都燃着熊熊大火的时候,竹楼上要么烤着粮食,要么烤着竹笋。竹楼下面还悬挂着许多铁钩,昭通地地道道的烟熏肉就是挂在这些铁钩上烤出来的。
熏烤房里总共有五道门,我们刚才是从北门进来的。它的东边两道门通卧室,南边两道门,一道通堂屋,一道通晒场。房间里摆放的所有家具都是黑色的,有的是长年烟熏自然变黑的,有的是涂了自家釆割回来的木漆。桌子是黑的,板凳是黑的,甚至连卧室里挂着的蚊帐,老人家们也习惯性地买成黑色。怎么样,绕晕了吧,更绕的还在后面呢。
再往南走就是堂屋了,堂屋是整幢大房子最正中的一间,是供奉天地、供奉祖先和逢年过节祭祀的地方。屋子呈正方形,正门开在西边,直通晒场,南北两边各有两道侧门,通向不同的熏烤房和卧室。后墙贴满了“天、地、君、亲、师”五个神位,还有“毛主席”、“十大元帅”(除林彪外)的图画,以及仙逝老人的照片和敬、孝、安、康等对联,几乎整堵墙都是。屋子前半截有楼,后半截却是直通瓦顶,很有点像现在城里流行的跃层,或者复式楼。人们把没有楼的这一部分叫神坎。之所以这样修建,是因为对众神和祖先的敬畏,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踩在他们的上面。堂屋也是所有屋子中唯一有两扇门,且门槛最高(足有近两尺高)的一间,足以显示它的重要地位和庄严。
从堂屋穿南门进去是哥哥家的熏烤房,结构和大小跟先前走过的那间一样,紧挨着熏烤房的是一间卧室。熏烤房西北角有一扇门,直通晒场。南北角也有一扇门,走进去豁然开朗。三十多平方米的一间屋子,集餐厅、客厅于一体,中间没有隔墙,也没有立柱,所以,显得很宽敞。北边一扇门通路和晒场,南边一扇门进去是哥哥家的厨房,从厨房直穿而过就是山地了。厨房隔壁是猪圈,猪圈再出去又是路。
总之,每一间屋子都至少有三至四道门,第一次住进去,早上起来都不知道要从哪道门出,哪道门进。但是,没关系,因为除了卧室外,每一间屋子都直接跟外界连通,从东南西北面任何一扇门进去都可以直穿所有屋子,你要是在屋里绕晕了头脑还是出不来,不烦先走到外面去,这样就可以直接定位你要去的每一间屋子了。
质朴的民风
山,高到无法想象;沟,深到无法测量;树,老到无法估算。如果没有人引路,走上十天半个月也找不到一个村子,翻越三山五岭也看不到一户人家。所以,山里的人,尤其像盐津县柿子乡柒树梗村这里的人,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渴望团结、更相亲相爱,有着更纯洁的心灵和质朴的民风。
这里的路,没有大路和小路之分,一条坑坑洼洼、曲曲折折的盲肠小路,有可能拴着一户人家,也有可能牵着两着村子,更多的时候是连着一片浩瀚无垠的竹林,或者一座苍翠欲滴的柴山。我们门前这条四五尺宽、绵延一二十公里的路,就是连接二坪子和七树梗最直接的通道。
尽管路上来往的人相对有点多,但大家却丝毫没有什么防范意识。房子周边也有栅栏、也有门,却不是用来挡人的,而是用来挡着猪鸡牛羊不要跑出去破坏地里庄稼的。栅栏门只是随便立在两头,人们只要轻轻一推,就可以从院子里直穿而过,甚至可以从屋子里直穿而过。每一间屋子都是四通八达,门很多,却难得找到一把锁。只要不是出远门几天不回来,门基本上都是不上锁的。不管人在不在家里,各种劳动工具、生活用品随便摆放在哪里都不会有人拿走一样,即便是因为劳动需要锄头,或者镰刀什么的,用后大家也会及时归还。
“这门从不上锁,本地人大家都很自觉,如果有其他地方的小偷混进来偷东西怎么办?”我疑惑地问老公。
“哈哈……”
“你笑什么呀?”
“在这穷山恶水的地方,又没什么值得偷的东西,就这电视、打浆机、切割机还值几个钱,路这么难走,你说他偷了能背得出去吗?”老公一边往灶里塞柴,一边说着。“好多年前上边村发生过一起偷肉案,那小偷才偷两块肉,被过路的人发现了,大喊‘抓小偷,抓小偷’,附近村民听到有小偷,个个手里操着家伙,马上封锁了所有出口,鞭炮声、锄头声、镰刀声、呐喊声连成一片,响彻整个山谷,不一会功夫就把小偷逮着了。小偷被棒打一顿,吓得屁滚尿流,赶紧跪地求饶,以后就没听说过有人敢上来偷东西了。”
“二婶今天给上街?”“不去啰,进来闲会。”“不闲啰,走啰”……婆婆坐在屋子里和屋外正在赶路的人聊天。
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只要从门前经过都会热情地打声招呼。因为是木板墙,几乎没有什么隔音效果,所以,赶路的人们一边走,一边和屋子里的人说着话,也能听得清清楚楚,直到从房子这头说到那头,甚至出去很远,听不到回声了,方才罢休。
厨房门外放着一个大水缸,流淌着从山顶渡下来的甘甜的山泉水,口喝的行人只要手从墙洞里伸进来就能拿到水瓢,就可以喝水了。如果有人走累了,需要坐下来歇歇脚,家里人就马上拿来烟和酒,放下手中所有的活计,坐下来陪客人喝酒、聊天,直到客人起身离去。如果坐下来的客人不抽烟喝酒,就马上给他们端来凉茶解渴。如果正赶上吃饭的时候,不管谁从门口经过,都是要叫他们入席的。不当是我们家,其他家也是一样。人们也不客气,一叫就坐下来吃,甭管吃得好与坏,只要能吃饱就可以。如果天黑了,客人回不去了,需要住下来,家里人就马上给他们铺好床。
有婚丧喜庆是从来不发请柬的,只要告诉邻居日子定在哪一天,消息便会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立马传遍三乡百里,传遍近亲和远房。无论是常客,还是新交,无需主人发话,尽都主动跑来帮忙,甚至还自带锅碗瓢盒、桌椅板凳,或肉类、蔬菜什么的。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办客,整个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来,甚至外村、外乡、外县的。每次办客都是三四天,热闹得不得了。
山里没有宾馆,也没有旅社,人来得多了,住宿自然成了问题。但人们丝毫也不介意。远房亲戚、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主人会提前跟附近的村民说好,晚饭后便会有人领你去住处。村子里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壮年男子基本就不睡觉了,当摆完饭,收拾好桌子后,大家就围在一起玩斗鸡(扑克牌的一种玩法),一直玩到天亮。
村里还有个习俗——做生。
“做生”,就是给家里最年长的男主人过生曰。每年一次,是照样办客三四天,跟其它客事唯一不同的是不需要挂礼。为了“做生”,特别是家里比较贫困的人家,平常日子过得很艰难,什么好烟、好酒、好茶、好吃的,都留到“做生”时和大家一起分享。女人和小孩是不允许过生日的,毕竟是深山老林中,封建思想的遗毒或多或少还有点存留吧。
豆花、腊肉炖粉条、鸡生、猪脚炖竹笋是过年,或者接待尊贵的客人时,才能享受得到的美食。每次陪老公回去,三姑四姨,左邻右舍,十里八乡的,只要知道我们回家了,都会跑来家里玩。家里像办客一样热闹几天后,邻居们便相继邀我们去家里吃饭,也是大锅大灶大蒸像办客一样的热闹起来。
山,从未因为人们生活的艰难而有微许的改变,它一直伫立着、巍峨着,高高在上。人,也从未因为上辈生老病死、下辈背井离乡、庄稼破产绝收而改变,依旧一如既往的简单实在。他们活在当下,过好今天,痛并快乐着。
责任编缉:吴明标
第期
出品单位
主管单位
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
云南省昭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沈洋工作室
主编:沈 洋
编辑:吴明标
编辑:杨 帆
制作:牧羊人
设计:深溪虎
投稿邮箱
qq.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专治白癜风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