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圃是一处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古典私家园林建筑,位于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5号(现暂由十间廊屋出入),属于苏州名园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艺圃
艺圃是苏州现存明式小园林的代表,位于苏州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年),为袁祖庚醉颖堂。四百多年来历经沧桑,主体风格却无多大变化,开朗简练的叠山理水手法以及“闭塞中求敞”、“浅显中求深”、“狭隘中求险”的哲学诉求,至今还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与之谋面的有缘人。
艺圃是经过几代人的营建,才成为著名园林的,它有别于其它苏州园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园主都是讲气节、有学问的名人。对艺圃有“开山之功”的是明代辛丑年()进士、学宪(相当于今省教委副主任)袁祖庚。袁氏雅洁自好,见官场腐败,强仕之年(40岁)就弃官归隐,还放下斯文,公然经营为主流社会所不齿的“田业”,在当时“吴中士大夫往往不乐居此”的地方,草创了艺圃(当时名“醉颖堂”)。那种惊世骇俗的叛逆精神,深受后人敬仰。
艺圃古亭
以水为园:
全园以水为主体,水面集中,池岸低平,在临水绝壁与水曲幽院的陪衬下显得开朗坦荡,恬淡雅致。艺圃正门有门厅三间。门厅内三曲小弄,通往宅北半部的住宅。由此入园先到博雅堂。此堂面阔五间,中间三间为厅,东西两间辟成套房。堂内梁柱等为明代之物。此堂在清初为姜氏艺圃中的念祖堂,也是袁祖庚的醉颖堂、文震孟时之世纶堂旧址。
延光阁
博雅堂之南为一小院,四面环廊。院南是一座凌驾于水面的水阁:延光阁。袁氏时的艺圃,水池广达二亩余,后来池不足二亩,所缩的就是后来建于水面上的延光阁。有人以为这座建筑置于此,使水岸形成一条长长的平直线,是园中景物处理之败笔。大水池南是假山,其主体以土堆成,但临池的一边却用湖石叠成,山岩嶙峋,还有突出于池面的危径石矶。山上林木葱郁,自延光阁远望,显得层林茂密,将池上碧波反衬得恬淡雅致。相传当此园为文氏药圃时,山上有五狮峰;姜氏主园时临水有十几座石峰,山上有垂云峰。如今假山形状尚存当年之格调。
古典园林艺圃
旸谷书堂在延光阁东侧,此名沿用姜氏园时旧名。当时书堂是姜实节讲学的地方,坐东朝西,是以上古神话中日出之处为名。书堂朝南,大部分临池,西北缺一角,有天井,用来采光。书堂南有小方亭:乳鱼亭,为明代原物,属古董了。亭内梁枋上还有彩绘,也是明代原作。亭名中的“乳”,表示饲养的意思。
乳鱼亭南是个水湾,水湾深入山麓乱石中。水湾上有拱形虹桥。站在桥上左右眺望,东岸上倚园墙而筑的小室叫思嗜轩。姜氏时的思嗜轩原来是在园的西南隅,由于姜是山东人,在那里种了几株山东特产的枣树,后其子安节遂在枣树旁筑一小轩,以“思嗜”表示对父亲的怀念。
艺圃洞门
今之艺圃范围,占地5亩。园之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延光阁、博雅堂为主体建筑;南部以水池为中心,假山林木,以自然景物为主。园之西南,过了响月廊,又是一组建筑,自成一体,包括香草居、鹤柴轩、南斋等,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
一、建筑布局:
艺圃的布局相当简洁明了,从北向南为建筑—水池—山林,是苏州园林最基本的布局手法。因为艺圃的面积不大,约为0.4ha,所以在造园中不求面面俱到,舍去一切繁杂琐碎,以取得“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效果。
在艺圃中心大水面四周的建筑分别为延光阁、思嗜轩、乳鱼亭、响月廊。传统园林建筑沿水的分布往往依照《园冶》中说:亭台突池沼而参差。而从平面中可以看出,延光阁呈一条直线横在水面上,外立面上看来,一定程度上觉得水面开阔,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却不免觉得过于平庸,没有虚实关系。而后来仔细想,却觉得延光阁和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有一些相似之处。
延光阁与范斯沃斯住宅:
通透的立面:为了能让使用者最大程度上感受到山林中的风景,密斯采用了却通透的立面使得自然渗透其中。而为了引入外面的水光山色,延光阁也采用了一个长长的窗户。
自然的无限平面:范斯沃斯住宅的建筑被抬高,草地的绿意的无限延伸,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而延光阁也是浮出水面,有水面流通意,使得水面更加开阔而有无穷尽之感。
而范斯沃斯住宅毕竟是私人住宅,而延光阁的功能更加公开,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手法在延光阁上的确更为合适。
乳鱼亭是非常漂亮的亭子!!!乳鱼亭是苏州园林中唯一明代遗构的亭子,亭为方形攒尖顶,高3.05米,边长3.32米。其木构部分相当奇特,亭中有八柱十二斗拱,在转角斗拱间,又置有四十五度角的月粱,天花板又以四个散斗承托,这种构造在其他亭子中很少见。尤其珍贵的是在斗拱、月粱、坊和天花板上,都有造型独特的草龙图案,更为别处所罕见。
乳鱼亭的体量造型真的是很好看,彩绘也很棒。
浴鸥院处于园的西南角,一墙与其北面的中心水域相隔,引水到园中,是水的延伸。一墙与其东面的山景相隔,嵌理壁岩,是山的余脉。
三个门流动空间:
浴鸥院内有三个门洞,一个是将其与主水景隔开的墙上的月亮门;一个是院内将书房和小园隔开的月亮门;一个是将其与山景隔开的窄长形的门。
浴鸥院小山水其实是与园子中的大山水连成一片的,若将墙体抽掉,小院便不复存在。而隔出一个小空间,却丰富了空间的层次。而墙上有门,隔又不隔,从一个门看到另一个门,知道后面有空间却不知道后面还有多深,这种“藏与露”的手法,是典型的含蓄的古典造园艺术。
从主景区的月亮门望向里面的月亮门,这两个门呈四十五度角,欲遮还羞,也就成了艺圃最经典的一幅画面。
流动空间:
而这三个门洞的关系,又很容易让人想到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个手法——“流动空间”,如我们我常说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玻璃和片墙的布置和穿插,来达到空间的分隔,连通,流动。德国馆是用玻璃的通透性,而浴鸥院是通过山的余脉,水的延伸,更符合中式的含蓄。
二、轴线关系
从北向南为建筑—水池—山林,居住区域至南部主景存在一条隐性的中轴线。
到这一序列最丰富的四个层次:幽暗的博雅堂、开敞而较为明亮的小院、有一排窗户但仍为室内空间幽暗的延光阁、被阁内隔扇门打碎的最为明亮的南部山景。
若将此序列按空间开闭分,则分别为闭→较开→较闭→开;
若将此序列按照幽暗及明亮程度加以排列,则分别为幽暗→较明亮→较幽暗→明亮。
自博雅堂透过延光阁往假山,假山与延光阁之间那湖水的距离既然“消失”,假山被延光阁的檐口一压,截去了山顶,假山仿佛“逼近”了延光阁。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讲的“或面壁而居,或负墙而立,但使目与檐齐,不见石丈人之脱巾露顶,则尽致矣。”由于不见山顶,反而不知道山有多高。
三、植物造景
艺圃原名“药圃”,“药”即香草中的白芷,《本草》:“白芷,楚人谓之药。香草应该是艺圃的园草。池南堆土叠石为山,山上有逾百年的白皮松、朴树、瓜子黄杨等,林木茂密,山林之气由此生成。池东、西两岸以疏朗的亭廊树石,作南北之间的过渡与陪衬,显得自然贴切,隽永有味。。轩西临池处有亭曰“乳鱼”,旁有老柳、梧桐各一本,当时文氏药圃,仿学陶渊明,植有五柳,姜氏艺圃进门后,有青桐数十本,这些植物均有隐逸高洁之意。
思嗜轩旁有一棵枣树,姜埰逝世以后,长子姜安节怀念老父,特在枣树旁筑小室,取名思嗜轩,寄托思亲之情。也有一种,“如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感情。
水池西南有三折曲桥名“渡香”,池中历史上曾植有白花重瓣湘莲、花色娇艳的小桃红,以及罕见的一茎四花、宛若众星捧月的荷花品种“四面观音莲”,人渡池上桥,满溢荷花香。两岸桠阴多,中流荷气爽。这个场景我倒是没有见到,只看见延光阁前的荷花是用盆种植并把它们限定在阁前的一小块区域以保证水面的广阔而不被荷花盖满。水池面积不大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对水生植物的覆盖水面范围的控制。
桥之西南为“浴鸥院”,院中小池与大池相通,散置湖石及南迎春、红枫等花木;院内更有百年榔榆一株,堪可入画。墙面常用木香和凌霄。纵观艺圃,黛山青池,水木清华,房栊窈窕,中可称名胜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