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九老亭(代序)
何祥福
霍山縣西南邊陲,有一扁擔街名叫東界嶺。它連接兩縣(霍山、英山)兩省(安徽、湖北),以嶺頭最高處為分界線。就在這個分界嶺上,於一九四五年建起一座茶亭,名曰『雙山九老茶亭』,使這一名不見經傳的山區小街,曾一度聞名遐邇。
九老茶亭是雙山九老會集資興建的。九老會成員:霍山籍六人,為李曉山、杜陟三、張丹銘、何仿之、孫亢宗、汪國華;英山籍三人為萬爾康、黃鶴齡、蕭秩宗。九老均屬德高望重的當地鄉賢,並都能詩善文。他們少時同窗,友情甚篤,壯歲各成事業,晚年返梓休閒。經李曉山、萬爾康、汪國華提議,於一九四五年秋結成雙山九老會,以文會友,聯絡感情,避開塵俗,歡度晚年,以諸老生辰為會期,一年九會。或吟詩為文,或操琴弄笛,無拘無束,盡興方散。
九老家境多不富裕,但都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東界嶺為皖鄂兩省交通要道,地勢很高,當時交通不便,一切貨運皆憑一副肩膀。過往行人來去都要爬坡,即使寒冬臘月,上得嶺來也要冒汗,遇炎夏更是汗流浹背。周圍百姓,渴望在此能建一所涼亭,以便行人休憩,但是自古以來只是夢想。為了使這夢想成為現實,九老商定在東界嶺頭建一座茶亭。茶亭建築面積,約九十多平方米,為跨路式,中間為乘涼休息用,西為茶廚,東為雅座,為九老來亭活動處所。茶亭自一九四六年建成起終年施茶,荒年還有米粥施捨。
因為建茶亭施茶水,深得民心。過往行人用木炭、毛筆、小刀塗或刻於牆上的打油詩很多:
大別山高少坦途,行人歎不休,久望嶺頭能避蔽,今朝願已酬。
六月炎天汗如流,挑擔上得界嶺頭,九老亭中歇一歇,涼風吹拂似瀛洲。
涼亭雖小趣事多,南來北往似穿梳,茶商敍說黃岡事,藥商哼起亳州歌。
九老英名久遠傳,八方過客頌鄉賢,積善自有善來報,作惡當思愧汗顏。
半個世紀以來,儘管人已離世,亭已無存。然此一歷史事物,特別是他們的慈善義舉,至今仍在方圓百里流傳。
注:本文原名《皖鄂分界嶺上九老亭》,一九九五年五月刊于《誌苑》第二期。本文作者霍山何家坊人,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一生任職很多,寫本文時任六安地區誌第一副總編。本文系節錄。
古體詩詞杜公起熙哭母詩
吾生罪孽幾千重
老母臨終未送終
怕對東西兩河水
空教血淚逐流紅
注:其母逝世時公正避難在英山西河
汪公國華哭九老之一何公仿之詩
社聯九老最相親
勝會凋零少四人
大地風光依舊好
雙山何獨不成春
二
同窗攻錯利如金
晚歲交情較更深
室邇人遐尋不見
痛揮老淚哭知音
張公丹銘和前韻
一
老年朋友劇相親
況復同為結社人
從此雙山歎零落
年年怕聽說新春
二
捧讀佳章貴抵金
惹儂愁共海同深
連年既哭蕭黃萬
又對何君哭失音
孫公亢宗和前韻
一
荊花遽謝失相親
同是傷心涕淚人
君有一端還自遣
盈門桃李尚成春
二
伊人式玉更如金
情比桃潭春水深
欲碎牙琴仍未碎
鍾期雖去有知音
汪公八旬時和萬慶懷先生哭弟詩六章
慶懷賢契青及:胡君茂才傳來賢契哭弟七言詩十四章,茂才已知八章,尚有六章,予補和湊齊。但年已八旬,字句欠工,不免有鷹老爪鈍之誚。
一
斜照山山正落暉
宿林鳥各向巢飛
大聲呼弟今何在
日夕胡為竟不歸
二
幾番吟詠幾徘徊
夜索枯腸為寫哀
淚眼慘觀窗外月
黃昏恍惚弟魂來
三
五峰大木最多多
獨折荊花樹一棵
春到風光猶慘澹
傷心人怕此方過
四
哭弟詩題十數章
卻教紙短寫情長
行間意味雖酸苦
佳句吟來齒夾香
五
兩地分居迭往來
每逢相見笑顏開
而今老屋空留恨
君欲回時不忍回
六
詩方題罷已黃昏
倚枕頻流血淚痕
慘景惱人眠不得
屋樑落月最銷魂
汪公和孫韻七言詩
一
遠遊祖在要常回
佳節中秋怎不歸
暮歲相依情更切
奈何久別淡重闈
二
悶倚門閭怨未回
沾襟失望杖藜歸
明年只恐重闈冷
爾泣無聲守素闈
三
脫穎當年初試回
聽人刮目羨榮歸
今而筆禿風華老
卷帳唏噓守舊闈
四
屋樑日落燕雛回
聽似呢喃訴遠歸
爾怎不思烏反哺
竟無天性薄重闈
五
東籬夢飲戀忘回
醒後餘香醉意歸
那管饑荒樽易碗
粥稀代酒度寒闈
六
百歲人生笑幾回
幾回謀望幾空歸
欲沽待價人空老
老守林泉未出闈
附錄孫原韻:別時曾約八天回,事占中秋竟未歸,今日門閭勞悵望,重陽再約慰重闈。
汪公八旬自遣詩
投竿出作帝王師
八秩年高始遇時
我較子牙猶未老
或能得志不為遲
汪公贈朱華金先生七言詩
人才都把隴西誇
偏有朱華比李華
從此太平稱顯族
龍門鹿洞兩名家
汪公和儲君秉衡先生原韻
病入迷途不自知
戀花奈有落花時
縱教黃土埋香骨
形卻相離夢不離
注:儲原韻:重行舊路仿相知,癡把今時當昔時,芳草不知人已去,還從門外綠離離。
公聞原作後,飲下一杯,隨口吟和,不啻七步之才,側聽者深為讚歎,並有一小詩序:「其行可鄙,其作可嘉,姑漫應之」。儲聞而色變,退席揖謝!
張公丹銘口占留別俚句四章(設教時作)
吟成幾字口頭占
自愧為師教不嚴
今歲光陰由我誤
來年猛著祖生鞭
二
天緣厚幸獲同堂
道唱驪歌各一方
有話臨歧無半句
卻教幾步幾廻腸
三
相見時難別亦難
願君各個保平安
識清正大光明路
自有前程萬里寬
四
感情深厚意纏綿
話到分歧倍黯然
今日各人歸去也
聚談都要在明年
張公丹銘題畫『太公釣魚』
為釣周朝八百秋
持竿故意坐灘頭
渭濱老叟今何在
贏得聲名萬古留
蕭公秩宗訓子詩
賦稅須輕取
民膏勿入囊
清廉忠職守
永葆我宗光
注:公子瑞之任稅務,常厲訓之,使勿苛征,斥毋肥己,做吏官惕勉,知者遐邇傳頌
黃公鶴齡即事詩
故土風雲變
潛離別思茫
北行千里外
不敢夢還鄉
張公丹銘詠遊詩
扶筇倉卒出前村
夾道①潛行欲斷魂
大屋②難居盤草地③
小河④得渡入桃源⑤
仙人⑥遺跡峰猶在
牛背⑦無皮骨尚存
時上高山⑧覽名勝
水為亭閣⑨土為門⑩
注:①地名②肖家大屋③草盤地④地名⑤桃源河⑥仙人峰⑦地名⑧高山鋪⑨地名⑩地名
二
攜孫遊歷到英峰①
嶺上岩河②路幾重
綠草當③秋容漸淡
紅花④帶雨色偏濃
及時浪破朝天鯉⑤
乘勢飛騰出洞龍⑥
久隔家山⑦頻遠望⑧
總期安抵太平沖⑨
注:①英山縣②岩河嶺③綠草當④紅花咀⑤山名⑥黃龍出洞⑦地名⑧遠望嶺⑨地名
張公避難詩
太小旗開別樣紅①
奔逃那問界西東②
避秦直向桃源內③
行旅橫牌草野中④
龍在井居遊鯉隊⑤
鶴離松宿入雞籠⑥
太平有象回歸日⑦
得意還鄉唱大風⑧
注:①大旗嶺小旗嶺②東界嶺西界嶺③桃源河④七裏橫牌綠草窩⑤龍井河⑥雞籠尖⑦太平畈⑧大風包
汪公國華贈杜國梁先生七律詩(作者時年八十八)
宇通中外實堪誇
教育兒童度歲華
曾別椿萱羈異域
痛揮血淚灑天涯
胸中可詡新文庫
筆下無殊舊學家
每日諸生功課畢
登高向遠玩晴霞
其二(作者自就原韻自述)
名得優生不足誇
幸居祖國大中華
遊山最愛登山頂
玩水尤欣到水涯
弄笛彈琴尋樂趣
戒葷禁酒訪仙家
天生美景供遊覽
萬里斜陽映彩霞
附錄杜國梁先生和韻
名重雙山個個誇
筆干南斗豔如霞
若非清室停科舉
定得蟾宮折桂花
愧我遲遲來問字
感君切切誨無涯
此身是否他山石
磨琢權衡老作家
其二(一九六三年)
當年文戰聲馳皖
潭水桃花國粹華
五十餘年陳絳帳
三千弟子遍天涯
雙山結社三三老
界嶺茶施萬萬家
寥落晨星翁健在
吟風嘯月傲煙霞
汪公國華愛孫戲詠
六旬已是夕陽西
隔代連肝我特迷
孫甫試周歸祖撫
祖將耄歲向孫依
陳情李密相為命
溫席黃香怕別離
祖壽百齡孫半百
齊眉繞膝膝齊眉
汪公國華詠樵詞
腰橫刀,去采樵,
采得枝丫幾抱,
兩手捆,一肩挑,
歸趁夕陽斜照。
遇風雪,有柴燒,
夫婦圍爐談笑,
人莫說,讀書高,
他比讀書還好。
注:此詞為題學生高東山所畫漁樵耕讀條屏四首可惜遺失三首。
汪公國華詠菊五言詩
惟有東籬菊
三秋便放花
枝枝洵可賞
色色更堪嘉
傲骨爭人羨
丰姿笑客誇
餐英能益壽
豔奪夕陽斜
汪公國華遊鹿角尖五言詩
忘年遊鹿角
不怕路途遐
飽賞幽蘭趣
饑餐苦菜粑
林山森隱隱
河水響嘩嘩
花競三春豔
雲呈五色佳
崖泉流歲月
松柏傲煙霞
瑞氣連仙氣
靈鍾應佛家
李公晴峰
在汪氏四修宗譜時送汪公國華德配蕭孺人之贊
慈善其心和悅其情
奉上以孝御下以仁
劬勞不惜喜怒不形
笑言不苟姤忌不生
無違夫子相敬如賓
一生賢德有口皆稱
張公丹銘
為李公采之所著《夢影存》作跋
承以近作《夢影存》詩詞出示,誦讀再四,覺淋漓盡致,用意深長,事皆紀實,語自性靈,且意中有意,弦外有聲,非局外人所能適其一字也。修飾之命,我曷敢承,如治庖然,若醬醋誤施,反失佳餚本味,我之所以不敢者,職是故耳。然亦不揣固陋,略易數字,是否有當,我亦不敢自信,尚希自裁!
細玩《夢影存》
字字出肺腑
用意深且長
訴盡心中苦
悉自我批評
反省將過補
不怨亦不尤
認識新政府
最愛毛主席
功德邁千古
推翻統治權
事事歸民主
悼兄及勉子
令人淚如雨
就事紀其實
無一空洞語
囑我修飾之
乃問道於瞽
堪笑我虛生
今年七十五
腦筋昏且憒
思想敗而腐
曷敢妄塗鴉
惹人手足舞
差之雖毫釐
反失千里許
本來面目真
不用脂粉輔
無堊在鼻端
何處運郢斧
我意固如斯
合君心意否
李公晴峰為六修李氏宗譜作
其一
虞有皋陶周有耳
理先李後實相因
一朝景遠開皇業
萬代高曾秉國鈞
族大自多新派別
思源尤是舊宗親
漫從遠祖後來祖
使到如今八百春
其二
家乘經修卅七年
前從斷缺後人填
為興民族聯宗族
豈同南遷與北遷
樂享天倫邀夜宴
培佳子弟紹平泉
從茲亥豕無訛字
生齒繁榮遍大幹
喜曲儿声声送吉祥(一)
喜曲儿声声送吉祥(二)
南腔北调花鼓词(一)
南腔北调花鼓词(二)
南腔北调花鼓词(三)
南腔北调花鼓词(四)
关于“西山文化”的定位问题
西山饮食文化初探(一)
“二十八打糍粑”
年来年往
雪忆
汪子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事乡村教育逾三十年。西山文化研究员,西山书画院理事。爱运动,爱穷游;也爱附庸点风雅,写些怀旧文字;更热爱家乡,愿以笨拙的文字歌之咏之,愿意为西山文化的传扬奔走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