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版药典颁布后,人们发现,1是在理化检测方面,利用了现代科技最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树立了其高大上的形象;2是在可能有危害的微量元素及农残方面,其严厉程度几乎达到了最发达世界的前沿,标立了白富美的“气质”;3是在最基本最基础最常识最直观的知识领域,可以说差错丛生,漏洞百出,贻笑大方,暴露出了其低级粗浅敷衍的心态。目前,药典低级粗浅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药材的基原方面,性状方面,采收加工与饮片性状,炮制与其性状等前后矛盾问题,显微问题,水分不切合实际问题,净度前后矛盾问题,文字错误问题等。下面列举几例业界指出的粗浅低级的错误。一、水分水分不切合实际。比如大枣、全蝎,在饮片项下没有水分控制限度,如果按通则控制13%以内,不实际。二、性状方面1、比如地肤子,包括地肤子种仁的形状,药典标准:“本品呈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气微,味微苦”。而实际商品中的地肤子间有扁球状五角星形、扁球形和扁卵形的,其种仁则并非“扁卵形”,而类似“长滴水珠形”。
2、佛手,来源要求产地“纵切成薄片”,但性状描述却是“厚0.2~0.4cm”,炮制通则规定薄片是0.1-0.2cm,矛盾!
3、淫羊藿炮制未要求除去叶柄,但饮片仅有叶片性状,叶柄算不算杂质?
4、远志药材及采收加工与饮片的矛盾:远志的采收与加工为:“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抽取木心晒干。”其为:“取抽去木心者,除去杂质,略洗,润透,切段,干燥”。但在上是:“本品呈圆筒形的段。外表皮灰黄色至灰棕色,有横皱纹。切面棕黄色”。炮制项只描述了“抽去木心者”,那么,未抽去木心者没有描述,怎么办?在饮片的性状上也没有讲,这不抽心的算不算性状不符?如此的话,又与采收加工相矛盾了!另外还有错别字,应是“抽去”写成了抽取。
5、矮地茶叶着生方式描述错误。药典标准:“叶互生”,据周建理老师查询植物志及实物观察,应为“叶对生”。6、鹿衔草的叶是否基生?药典标准:“叶基生”,而周建理老师查询植物志及实物观察,应为叶“近基生”。7、麦冬,炮制与性状描述的矛盾问题:药典项规定“除去杂质,洗净,润透,轧扁,干燥”。而描述则“本品形如麦冬,或为轧扁的纺锤形块片。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既然轧扁了,怎么还会有“形如麦冬”呢?是不是逻辑错误!8、苦参,药典中产地加工的性状要求为“切片厚3~6mm”,但饮片炮制项确要求切厚片(2-4mm),那么,产地切的5-6mm厚片怎样再切成2-4mm厚的片子?逻辑问题!9、马齿苋药材中能不能看到黄花?药典阐述的性状:本品多皱缩卷曲,常结成团。------。花小,3~5朵生于枝端,花瓣5,黄色。蒴果圆锥形,长约5mm,内含多数细小种子。气微,味微酸。实际的商品中,根本看不到所谓的黄色花。按周老师的话说,用水一烫再晒干,它早变色了。
10、丝瓜络到底是几室?药典标准是“横切面可见子房3室,呈空洞状”,实际商品中不乏四室的。下附周老师的讨论:
11、月季花,药典收载其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月季RosachinensisJacq.的干燥花”,本品呈类球形,直径1.5~2.5cm。其实市场上多为“花蕾”。按周建理老师的话说,如果是花蕾,才符合药典大小的标准,如果是花,则会远大于药典的标准直径。三、通则上的片厚与丝宽问题。药典通则在切制的规格上规定: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其规格厚度通常为:
片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
段短段5?10mm,长段10?15mm;
块8?12mm的方块;
丝细丝2?3mm,宽丝5?10mm。
其他不宜切制者,一般应捣碎或碾碎使用。
人们问,那么,切片的在0.5m?1mm间的,切丝的在3mm?5mm间的算什么?
四、逻辑问题
1、广藿香、五味子等,药材与饮片杂质限度倒置。见安同学列表如下:
品种药材杂质限度直接饮片杂质限度半枝莲不得过2%不得过3%大蓟不得过2%不得过3%鹅不食草不得过2%不得过3%广藿香不得过2%不得过3%槲寄生不得过2%不得过3%苦地丁不得过2%不得过3%狼毒不得过2%不得过3%老鹳草不得过2%不得过3%连钱草不得过2%不得过3%蔓荆子不得过2%不得过3%南五味子不得过1%不得过3%锁阳不得过2%不得过3%瓦松不得过2%不得过3%五味子不得过1%不得过3%小蓟不得过2%不得过3%薏苡仁不得过2%不得过3%罂粟壳(枝梗、种子)不得过2%不得过3%2、板蓝根,药材与饮片含量倒置。板蓝根药材的含量测定标准为:“按干燥品计算,含(R,S)-告依春(C5H7NOS)不得少于0.%”,板蓝根饮片:“同药材,含(R,S)-告依春(C5H7NOS)不得少于0.%”。板蓝根饮片的加工,仅仅是“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没有经过温度处理,不可能提升,如果说是经过了除杂洗净,哪一个品种不需要“除杂”?如果说洗净,其含量成分还有可能流失呢!3、延胡索的炮制,药典讲:“延胡索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切厚片或用时捣碎”。人们问,都干燥好了,还怎么再去切片?五、灰分问题地骨皮,目前,地骨皮灰分符合标准的不多,药典委同志不妨自己做一些试试,笔者的单位,曾用清水反复洗涤了4遍,仍超标,最后竟分析到洗涤水中是不是无机质含量高了,需用纯化水来洗涤!六、文字错误及笔误,如"痿"与"萎"不分。下面是周老师的讨论:
1、痿萎不分。
2、笔误
药典菊苣的来源中文名抄错了,把"腺毛菊苣"抄成了“毛菊苣”。苦参的粉末鉴别“草酸钙方晶,呈类双锥形、菱形或多面形,直径约至μm”中,抄的是徐国钧老师的,将23μm抄成了μm。(周建理老师有专门讨论)
七、低级的变动,禹州漏芦的来源变动。
15版药典:为菊科植物蓝刺头EchinopslatifoliusTausch.或华东蓝刺头EchinopsgrijisiiHanc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20版药典:为菊科植物驴欺口Echinopslatifoliuslhusch.或华东蓝刺头EchinopsgrijsiiHanc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周老师说:“蓝刺头,多形象,说一声就能记住,入药叫禹州漏芦。现在有人告诉你,它必须改名了,叫“驴欺口”。国家药典委很少对前版药典的基源进行修改,理由是,一、植物分类学界有人就是为了发表文章,许多改动根本没有意义。二、这种改动会造成行业内的混乱。长期使用的,大家都熟悉的名字不可乱动。可这一次蓝刺头改为驴欺口,我看完全符合以上两点。蓝刺头是禹州漏芦的主产区一带许多农民都熟悉的名字,而驴欺口是东北南部一带农民的俗称。这个改动,咱先问问河南人同意不同意?
版药典一部中改动的地方寥寥无几,最大的改动和最佳的改动我还没看出来,但最不靠谱的改动我个人认为就是这个"驴欺口"。”大家认为,将“蓝刺头”改为“驴欺口”,即缺乏科学依据,又不形象直观,且丧失了沿袭性。并且听起来其名称很不雅观,“驴欺口”,哈哈!!!八、名称不规范,或画蛇添足比如益母草、鱼腥草、石斛等,在饮片项的名称前面都加了一个“干”字,为了区分鲜品干品,在鲜品上加“鲜”字不就可以了吗!另外,谁开处方会写一个“干***”的。甘草、人参、红参等,在饮片项的名称后面都加了一个“片”字,难道谁调剂处方会用个子!同为蜜炙品,黄芪、甘草的蜜炙品名称为“炙**”,而其它的蜜炙品名称则为“蜜**”等。是不是不统一?为什么不都叫“炙**”或者“蜜**”呢?山茱萸,药材名称是“山茱萸”、什么都没有变,仅仅是挑拣了一下,名称就变成了“山萸肉”了,与药典惯例不符。何不在正文的后添加一个“山萸肉”呢?这样的话就不别扭了!例子就举到这里吧,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有浅显低级的,也有专业性强的,不胜枚举,无法一一罗列,业内人士只要注点意,就会找出来,专业人士发现的问题会更突出,比如前面举例提到的周建理老师。因此,业界的资深人士提示药典委,还是先来一些实实在在的,把最基础最简捷最根本最直观的东西搞清楚,搞明白,说准确,比什么都强,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弄一些研究性的,不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东西,使生产企业无法操作,抽检人员难以把握,对的搞成错的,错的弄成对的,制造冤假错案,反失去了标准的权威性!
对药典要再仔仔细细的、要扎扎实实的,弄清楚各基原,广取其样品。从源头一点一点的做起,制定出真正严谨科学可靠的标准,让业界为你们竖起大拇指,那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