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才叔谁不曾年轻过谁又不会老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90323/6987599.html

昨天再次偶遇《少年中国说》,一开始,任公便对老少做了一番深刻对比,是啊,随着年岁的激增,人会慢慢的变为保守、留念、忧虑、厌世又恐惧死亡。但是,谁人没有年轻过,除夭折孰能不老?

梁启超

一个人,除了少小夭亡和中道崩殂之外,都会老的,虽然穷通得失,各人的境遇不同,而生老病死,却谁也逃不了这个历史的生理的自然的规律,怎样去对待这个历史的规律,恐怕是每一个老年人应当考虑的问题,谁都跨不过去。

既然跨不过去就去适应,要适应就要做最好的选择,比如保持广泛而浓烈的兴趣和活动,不停止学习,而且从中感受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不必考虑您已经活了多少年了,这只是数字,更不需要去考虑剩下不多的将来。

至于健康,我觉得随心所欲吧,但有一点得注意,别贪!比如贪吃、贪睡、贪色等等。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理上的年轻,避免自己成为任公笔下的老人。有两点必须重点提一下。一是避免过分沉湎于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往事的记忆总是在不断的增加。人不能生活在回忆里,不能生活在过去的事和人的怀念之中。应该要忘掉过去,把心思放在未来。众所周知的关二爷,他只记得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活捉于禁的辉煌往事,傲视万物,不可一世,终于败走麦城,身首异处。悲哉!当然,不能过份沉湎于往事不等于完全不想往事,想想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不足,想想自己在往事中曾经的错误,这本身就是在有生之年中继续上进的动力,《战国策》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汲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二是要避免过度依恋子女,期望从子女的勃勃生气中获取生活的动力。子女们长大成人以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日子。如果您还想着象子女小时候那样关心他们,您便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他们是智力有问题而不能独立生活的人。

漳州市区

我认为,对于那些保持强烈的兴趣爱好,其活动又都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情绪影响的人群,成功地度过老年决非难事。只有酱紫,寿命的延长才真正有益;只有酱紫,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得到有效运用而不令人感到压抑。

事实证明,反反复复告诫已经是大人的子女别犯错误是没用的,因为一来他们不大可能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本就是社会实践中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假如您是那种很重视情感的人,您也许会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身上,您就会很空虚。如果被我言中,那么您必须明白,也许您还能为子女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比如为他们买一套别墅、买一部大奔宝马,子女也不会因为您对他们的生活参与而感到快乐的。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不安。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扩大您的兴趣范围并使之不受个人情感左右,去掉自我,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如果人是一条河流,您不努力的流动,势必河床越变越高河水越来越少,直至干枯消失。假如您能努力向东,冲过巨石,滑下瀑布。逐渐您会发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水面更加平稳了。最后,汇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正如任公一次在东南大学的讲演中说道:“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

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是幸福的,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后人将继续前人所未竟的事业,前人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欢迎光临

才叔读

《醉花窗医案》

每周更新一次

77.气滞水积痰壅肺窍

痰证,病情复杂,严重的突发昏厥,无缘无故昏倒,或者再有误治,可以一病不起直至死亡,最为危险。推究它的缘故,大概都是因为气机郁滞,引起痰壅胃口,所以不省人事。古代治疗方法有用三生饮催吐,急则治其标。如果不是痰壅胃口而是壅于气道,治疗非常困难。痰壅气道,病人不昏倒,人是明白的,只是呼吸的气,出的多入的少,胸部憋闷时时要做扩胸运动,喝水也困难,一喝水就呛个半死。

第一段王堉先生交代一下痰证危候有二:一是痰壅胃口,出现昏迷,可以通过催吐治愈;二是痰壅气道,汤药治不了。按现代的办法可以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支气管灌洗,还是有一线生机的。

王堉家乡有一个买卖布匹的商人叫安溶,虽然是做生意的,但是安溶的人品很不错。有一年夏天,安溶一岁多的次子夭折了;人往往会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安溶刚刚死了儿子,不久他的三女儿也因为肺痨死了;又不到一个月,安溶的二女儿的丈夫和男外甥也在一天之内相继死去。人生之大不幸安溶全赴着了。他的次女年纪青青就死老公,夫家的人担心疾病传染急忙叫她改嫁,而且不去管死人,为了家产斗了起来。安溶知道后,气急败坏,为次女出面摆平。

漳州市区

前有丧子之痛,后又有次女之灾,忧郁、气愤无以言表,回去后安溶病倒了,胸满腹泻。邀请王堉诊治,先生诊脉:弦而滞。王堉说:这是气滞水积之证。用香砂胃苓丸消一消便好。

果不其然,经过治疗症状很快就消失了。虽然家中不缺钱,安溶还是不愿意继续花钱吃药,王堉也把这件事忘却了。

过了十多天,安溶又叫人来请先生瞧病。王堉以为腹泻没有好。急忙过去看看,发现患者时时气逆,口水不能下咽。王堉问:胸膈之间满不满?患者答:不满。

王堉诊脉,提腕发现双手冰冷,六部脉沉伏不可得,只有寸部脉微微滑数。先生说:这是痰壅肺窍之证。肺窍是气出入的通道,肺窍被痰所壅滞,气不能出入。如果痰壅胃口,出现突然昏仆,用三生饮涌吐就可以了。现在是痰壅肺窍,吐法行不通,我治不了了。这种病情,很显然,中医是不够用的。

漳州市区

安溶还是请王堉开一方子试试,先生勉强开了木香顺气饮,出门后先生告诉安溶的生意伙伴说:安总的病好不了,准备后事吧。那些人不信。第二天早晨,先生过去再看望安溶,发现安溶张口呼吸,鼻孔只能出气不能进气,嘴巴也说不出话了。安溶堂兄见病情危重,又请王堉治疗,先生摇摇头说无能为力。于是请人占卦,吃过一方之后稍微能说话,便召集家人交代后事之后就死了。

气道痰堵,不是药物所能胜任的!前天,医院来的电话,请求会诊,原因是有一个病人呼吸困难,进的气少出的气多,生命垂危,家属拒绝上铁肺,让我想想办法。我自知无能为力便作罢。

78.胃中积滞四肢肿胀

李赓堂先生以武进士的身份做了温州都司,后来升到江西参将,再后来因为编制没了,只能提早退休回家。他的大儿子东樵,做到户郎官;二儿子莲峰,补员没补上,还没做官,但是莲峰饱读经书,在家乡与王堉交往甚密。李赓堂虽然退休在家,但他性格豪爽为人热情,经常为乡里乡亲排忧解难,在家乡中颇有威望。

某一年春天,李东樵同志因为涉嫌京城官钱铺案被捕下狱,过了一年多还没有结案,李赓堂在家里非常担心。

第二年的夏天,李赓堂忽然出现胸膈满闷,饮食不进,接着手足肿胀。请过医生看了,怀疑是水肿,用过利水药无效。再换一医,认为是虚,用过肾气丸也无效,手足肿胀是越来越严重了。

漳州市区

那时王堉正好参加一个丧葬,遇到李莲峰,莲峰请先生过去瞧病。先生诊脉:六脉坚实,右关硬欲搏指。王堉说:这是饮食伤胃,是实证。平时吃得太好了,都积在胃里头了,胃主四肢,胃气和,则四肢安;胃气滞,则四肢胀。这是必然的。在胃气积滞的时候,即使一杯水一勺汤都足以家中停积,虽然有小便不利,其实并不是水多了排不出去出现的水肿,只去利水,势必无效。

王堉继续讲:而且您这病是湿热内蕴,再用熟地黄滋腻收涩,附子温阳壅塞,反倒加重肿胀。但,您年老阳虚,脾胃素弱,这是根本,没办法马上好的。但如果说要消胀,这倒是容易多了。只要用渗湿汤加枳实、木通、牛膝消导就可以了。

李莲峰担心用药过猛,副作用大。王堉解释道:这是急则治其标的大法,只要胃气打通,积滞自然消失,水肿自然也会好,不必去利小便,小便不利也会自己好的。然后再用健脾养胃的方子治疗一段,大概需要三五个月的时间吧。

李赓堂就按王堉的方子服药,吃过一剂,肿胀就皱缩了,三服药后水肿十去其六。李莲峰给王堉写信说:想不到王堉您这么一位文人,居然还有业余爱好,竟然会治病起沉疴,了不起!古人说:侍奉双亲不可不了解医道,小弟我真是羞愧啊。明天烦请王大哥再过来瞧一瞧,我必恭敬等候。

初夏的漳州

王堉就跟着李莲峰去了。诊脉:脉稍和,而右关如故。王堉说:胃气已经动了,但还没有打通。王堉问:小便正常吗?患者答:小便还是不利。王堉就在原方基础上加上疏利的药物葶苈和二丑。

吃过药之后,患者尿了十多碗,小腹一下子就舒服了,饮食也增加了。王堉打算继续用汤药,把资生健脾丸改汤剂吃。患者说:不吃汤药,能不能用丸剂。到这里王堉没有回答了。我猜先生是认为该用汤剂,但患者喝药怕了,自己要求丸剂。先生也是没有办法的。这种画面我们是经常遇见的。

由于李莲峰马上要参加科举考试了,要去省城,但他很担心父亲的病复发。王堉告诉他说:只要不吃附子、人参、熟地这些药物,并且好生调养饮食,清淡为主,必然不会再患,只是老人家正气亏虚,需要多些时日才可。

李莲峰觉得没啥大碍,就准备行李进城参加考试去了。李赓堂的大女儿也懂得一点医学常识,家中又有一个老奴也曾经是个医生。李莲峰出门后,他们看见老爷子身体虚弱,就力劝老李吃熟地、麦冬、燕窝、东参等,家里不差钱嘛;又发现老爷子胃口改善了,就每天鸡鸭鱼肉,大吃大喝。这样一来,还没半个月,虽然没有肿胀,但是胸腹积滞出现了,小便又不利了。

像这种总觉得病了就是虚,虚了就要补的行为在现实中大量存在。临床经常遇见患者和家属的他(指患者)身体那么虚弱,要不要吃点人参黄芪什么的补一补?他长期吃那么多的药,要不要炖点什么补一补?其实,在多数情况下,这种行为是在“补病”而不是“补病人”。慎之又慎才行啊!

后来,李莲峰考完回家,又请王堉瞧他父亲的病,诊脉:两尺如丝,左关有促象。先生觉得无力回天,告诉他可以吃吃六君子丸,然后就走了。

初夏的漳州

原文

77.气滞水积痰壅肺窍痰之为病,甚则发厥,无故昏倒,一或误治,便不能起,最为危险。推原其故,大抵多由气郁,以致痰壅胃口,因而不省人事。旧法以三生饮吐之,攻标之急治也。若不壅於胃,而壅於肺,则痰入清道,尤难措手。其证不昏倒,能知人,惟胸膈间气,能出而不能入,时时作反张形,遂至汤水不能下咽,咽则气逆而哮。里中布贾姓安名溶者,虽作商,人极推重。辛酉夏,其次子岁余而殇;其三女亦以痨症亡於家;未越月,其次女之婿与其甥男,一日间相继亡。其次女年幼,婿之族人恐席卷而他适,置死人於不问,互争产业。安知之,急与愤争,族人乃散,前丧子女,已抱忧郁,后次女事,又增其愤,故归而得胸满腹泻之疾。求余治之,诊其脉,弦而滞。告曰,此气滞水积也。用香砂胃苓丸消之,病早愈,安啬於财,不复服药,余亦忘之。越十余日,急遣人招余视其病,余以为泻之未愈也。急视之,则气格格作逆,口唾不能下咽。问膈与胸中作满否?曰否。提其腕,则两手如冰,六部伏不见,惟有寸带滑数。乃曰,此痰壅肺窍也。肺窍为气所出入,今为痰壅,故气不能入。如在胃,则卒然昏噤,三生饮吐之可也。今在肺管恐吐之不出,无可措手,急辞而出。安固请一方,乃以木香顺气饮敷衍之,出而告其伙曰:安某之病,必不起,可急为料理。其伙尚不信,因循至次早,乃来省视,安已口张气促而不能言矣。其堂兄见其危,又邀余治,余固辞。乃请邻人扶乩,服一方颇能言,遍召家人以身后属之,转侧而殁。78.胃中积滞四肢肿胀李赓堂先生以武进土为温州都司,后升江西参将,缺甚瘠,告而归里。其长子号东樵,以北元作户郎,次子号莲峰,屡荐未售,博极群书,在里中与余往来甚契,赓堂先生虽林下,而性情伉爽,排难解纷,里党中多赖之,庚申春,东樵以都中官钱铺案发,下刑部狱,越年许,案未结,赓翁在家忧之。辛酉夏,忽患胸膈满闷,饮食不进,遂致手足肿胀。延医视之,疑为水肿,用利水药不效。继更一医以为虚,用肾气丸仍不效,而肿益甚。适余以其族人丧葬遇莲峰,即请余治。诊其六脉坚实,右关硬欲搏指。乃告日,此饮食伤胃,有余病也。平日多食厚味,积滞胃中,胃主四肢,胃气和,则四肢安;胃气滞,则四肢胀。必至之势也。况胃气既滞,杯勺茶汤皆能停积,虽见小便不利,其实非水能泛滥发为水肿,徒利水,必不效。且此病由湿热内蕴,再用熟地以涩之,跗子以塞之,不增胀何待乎!惟年老阳虚,脾胃素弱,治无速效,但欲消肿,则易易耳。用渗湿汤加枳实、木通、牛膝销导之。莲峰似嫌其峻,余曰:此急则治标之法,但令胃气通,则积自销,肿自愈,不必专治小便,小便必无不利。后再用健脾养胃药治之,须三五月乃成功也。乃服之,一剂而肿皱,三服而十去其六。莲峰来书云:不意君久持文誉,出其余技,竟使顿失沉疴。昔人云:事亲者不可不知医,弟真赭颜无地矣。明日更烦一视,敬当执帚一待。余往视之,脉稍和,而右关如故。告曰,胃气已行,尚未通也。问小便利否?曰,未利,乃加葶苈,二丑疏之,即小便十余碗,肚腹宽舒,饮食亦进。继以资生健脾丸方,汤服之。告曰:必厌汤药,服丸可也。莲峰以秋试在即,欲赴省,恐再发肿。余曰:但令勿服附子、东参、熟地之类,渐而培养之,必无恐,惟老人气虚,多需时日耳。莲峰见无碍,遂束装赴试。赓翁之长女亦知医识字,又有旧仆亦业医,莲峰走后见其羸瘠不堪,力劝其服熟地、麦冬并燕窝、东参等,大补气血;又见其能食,以鸡鸭鱼肉日日调养之。未半月,肿虽不作,而胸腹仍滞,小便仍不利矣。

莲峰出闱而归,又邀余视,则两尺如丝,左关有促象,知非吉象,以六君子丸敷衍之,遂辞而不治焉。

才叔细读《中医内科学》

高源明作品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语录

郭进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pz/5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