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前两天在早市买了几个生玉米,本想回家煮着吃,谁知道丢厨房忘记了,过一阵子竟然发现它发芽了!简直太神奇了!原来玉米也能在家里养成小盆栽,赶紧来瞧一瞧吧!玉米丢水里,蹭蹭长成小盆栽!
家里买回来的生玉米,或是地里收玉米的时候剩下的玉米棒子,都可以拿来水培,长成漂亮的小盆栽!
操作步骤:
1、准备一个干净的塑料瓶,或是玻璃瓶,在瓶子里加水,然后将玉米棒子插在瓶子中,下端稍微接触水面。
图
TL呵嘿
2、夏天气温高,玉米更容易出芽,一般只需要5天时间,就能看到玉米棒和水面接触的部分,冒出了小芽!
3、等水培玉米棒发芽长叶后,将塑料瓶放在光照好的地方勤晒一晒,记得1周换1次水,很快就能看到玉米的叶子越长越高了!
4、家里的玉米棒可以整根水培,也可以切成段水培,只要带有玉米粒,就能很快成活出芽!
直接掰下来的玉米粒丢水里,照样可以变成一片绿色的小盆栽!
图
迷路猫s
等玉米长大后,也可以从花盆里拿出来,移栽到花盆中继续养。
图
谁偷了我的芋头
长在花盆中的玉米小苗,会逐渐长大,有些花友养的玉米盆栽,连玉米棒子都结出来了呢!
图
挑剔使我进步
龙眼种子撒盆里,5天立马钻小芽!
龙眼和荔枝虽然外表看上去不一样,但是吃完剩下的果核却是差不多的,只要学会一种水果的小盆栽方法,那其他的也相当于全都学会了!(以龙眼为例)
图
五行属二
操作步骤:
1、吃完的龙眼种子不要丢,用清水将种子上残留的果肉清洗干净,浸泡在干净的清水中,一般1-2天换1次水。
图
青春的嘀嘀嗒嗒
2、浸泡5-7天的时间后,龙眼种子的小口开始裂开,小芽准备钻出来了。
3、将龙眼种子放在散射光好的地方,小芽会逐渐蹿个长大,很快就能变成一盆漂亮的龙眼小盆栽啦!
图
五行属二
有些心灵手巧的花友,直接将龙眼做出了各种不同的造型,看着就让人佩服!
图
五行属二
图
五行属二
4、想种在花盆里的花友,等到龙眼种子开裂的时候,就直接准备土壤,浇1次透水后,将龙眼种子塞入花盆中,让芽点朝上,放在散射光处即可。
图
萌眼大妹子_
5、花盆里种下去的龙眼种子,小芽很快就从土里钻出来了,接下来只要保证充足的光照,浇水充足,很快就能冒出一大片龙眼小森林了!
图
一鸿一丁
塑料桶种大蒜,一年四季吃蒜苗!
要说生活中哪些调味品最不能缺,大蒜估计得算一个!所以如果有机会,大家不如在家里种盆大蒜,不仅一年四季有蒜苗吃,还能收获一大筐蒜,真实惠!
图
弱水三千凌依
操作步骤:
1、种蒜尽量选择颗粒饱满、健康的大蒜,将蒜掰成一瓣一瓣的,留着备用。
2、准备一个干净的纸篓,最好买那种带眼的纸篓,底部打孔。先在花盆底部放一层厚厚的土壤,之后在纸篓的眼里都塞一个蒜瓣,让蒜瓣的芽点朝外,记得蒜瓣尽量隔一个眼塞一个,防止太密集了。
图
弱水三千凌依
3、浇一次透水后,将花盆放在散射光好的地方,定时朝着花盆周围喷水,保证湿度,一般1周左右,就能看到大蒜开始冒芽了。
图
弱水三千凌依
4、发芽后,将塑料桶连同大蒜,一起搬到光照好的地方,稍微晒一晒,现在天气比较热,中午还是得注意遮阴,防止蒜芽被灼伤干瘪。
图
弱水三千凌依
5、等大蒜小苗长到7cm以上的时候,就可以将蒜苗剪下来,直接拿来炒菜吃!或者煮汤的时候掐一把,味道超级鲜美!
图
弱水三千凌依
花生丢水里,呼呼长成小森林!
之前无意间,将花生粒掉在了水池边上,没想到半个月后,竟然冒出了几棵小苗,翠绿的叶子看上去超级可爱,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图
咕噜呀哟喂
操作步骤:
1、挑选颗粒饱满的生花生豆,丢在水中浸泡,一般3天左右,就能发现花生发芽了。
图
心如沙粒
2、找一个泡沫板,用筷子在泡沫板上戳几个洞,戳洞别太大,防止花生掉下去。然后将花生挨个塞入泡沫板,记得花生的芽点要朝下,塞入小孔中。
图
玫瑰若尘
3、找一个干净的一次性饭盒,在盒子里装水,然后将泡沫板蹲在水面上,让花生的芽点接触水面,一般1周后,就能看到花生的根系越变越长了!
图
玫瑰若尘
4、在生根的同时,花生也在不断冒出绿色的叶子,等小叶子钻出来后,就将它搬到散射光好的地方,让它稍微见一见太阳。
图
玫瑰若尘
5、只需要2周左右的时间,水培的花生就能长成一棵郁郁葱葱的小盆栽啦!在客厅放一盆,感觉整个夏天都是清清凉凉的!
图
玫瑰若尘
小麦种盆里,比吊兰还好看!
有个朋友最近在阳台上种了一盆小麦,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要喝小麦汁!
图
燕燕燕燕子子
操作步骤:
1、抓一把小麦粒,放在清水中浸泡2-3天,之后找个杯子,在杯底垫一张湿纸巾,将浸泡后的小麦撒在纸巾上。
图
请叫我毛豆麻麻
2、将装小麦的杯子放在屋里散射光好的地方,可以用喷壶朝着小麦和纸巾上喷水,保证湿润,5-7天的时间,小麦就能开始发芽啦!
图
qqrrmmd
3、发芽后继续养护,很快杯子里就长满小麦苗啦!郁郁葱葱的小麦苗,放一盆在客厅,看着就非常喜欢!
4、如果想直接种花盆里,那就把浸泡后的小麦撒在疏松透气的土壤中,表面再覆盖一层薄薄的土,一般1周左右,小芽就能钻出土面了。
图
聆听窗外的世界
5、出芽后,将花盆放在南阳台或南窗台光照好的地方,保证盆土湿润,但是不能让花盆内积水,这样小麦苗就会越长越高,放一盆在屋里,颜值嗖嗖上涨!
图
超超大朵儿
抓一把豆芽丢盆里,比铜钱草还好看!
用豆芽做个小盆栽,超级美!
图
戴银
操作步骤:
1、抓一把绿豆丢到清水中,浸泡8-12个小时,将其中那些干瘪的豆粒全都挑出去,只留下颗粒饱满的豆粒。
图
妖贰叁肆
2、找个干净的玻璃瓶或是其他容器(不漏水)在盆底稍微加一点水,将浸泡后的豆子丢进去,放在室内散射光好的地方就行啦!
图
尘封旧时光
3、一般只需要1-2周的时间,豆芽苗就开始长大了。想要养成绿色的小盆栽,还是得多晒太阳,将发芽的豆芽搬到光照好的地方晒一晒,大概2-3天换1次干净的清水。
图
米粒梦梦
4、等到豆芽苗长高后,就变成一盆青葱的绿色小森林啦!不管是摆在客厅、饭桌,还是书房、卧室,简直美美哒!
图
爱吃鱼的大喵
5、如果想自己在家里发豆芽吃,不妨将绿豆裹在一块湿润的布里面,每天朝着布洒水,保证湿润。
图
蒙奇Q爱ET
6、大概1周多,揭开湿润的布,就能看到白白的豆芽啦!将豆芽掐下来炒菜吃,天然又健康!
图
你要一直胖吗?
撒一把火龙果种子,立马种出小森林!
火龙果的种子挖出来种盆里,没过多久,感觉家里全是火龙果小盆栽啦!
图
托托-
操作步骤:
1、吃火龙果的时候,将火龙果种子和果肉一起丢到水中,使劲揉搓,将残留果肉全都搓洗干净,剩下的小黑点就是火龙果的种子啦!
图
爱啦无忧SJ
2、将火龙果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2-3天,就能看到黑色的种子一头,冒出了白色的小芽。
图
呐尼呀su
3、准备一个花盆,在花盆里装点疏松透气的营养土,然后将冒芽的火龙果种子从水里捞出来,在盆面上撒上一层,最后再加一层薄薄的土壤覆盖。
图
鹿晗离家出走的腿毛
4、将花盆放在通风良好、散射光又足的地方,一般5-7天,就能看到花盆里的火龙果种子冒出了绿色的小苗!
图
无爱一身轻
5、接下来把它放在光照好的地方晒一晒太阳,发现盆土干了就浇1次透水,只要半个月的时间,你就能得到一盆火龙果小森林啦!
图
是小薇子呀
6、火龙果盆栽越长越大,颜值也变得越来越高,不管是在家里养一盆,还是在办公室放一盆,绿油油的看着就喜欢!
图
李小宝是只金毛
看了小编的介绍
大家都学会怎么种了么?
天气热了赶紧来一盆吧
好养又好看还不容易死呢!
来源:养花大全(ID:yanghua98)
Ⅰ什么是禅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二)佛学文献论禅《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一)初禅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二)二禅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三)三禅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四)四禅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A、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3、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1)空处定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2)识处定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3)无所有处定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4)非想非非想处定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波罗蜜,名八解脱。”二、禅门的禅(一)禅门即禅宗《佛教大辞典》: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1、来源:《缁门警训》:“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2、禅门禅的真义: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六祖坛经》:“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你的星座与血型注定了你的爱情与命运!点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