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作家章琼的散文

共抗白癜风你我同行 http://pf.39.net/bdfyy/qsnbdf/

常熟站——在时光中行进

对火车有着一份情怀,儿时的梦想根深蒂固,去远方坐着那一趟绿皮火车,缓缓地前行,看车窗外不紧不慢的风景,这是内心想要的节奏,仿佛只有火车才能圆我这样的一个梦。我一直梦想着在家门前的车站上车,坐在车尾最后一排的角落,安静地看着:有列车员的繁忙与关心,推着小货车售卖零食饮料地叫卖声,孩童的哭闹,恋人的依偎,其他人的闲聊与车厢里的故事,都被记录成一帧帧电影般的画面。曾走过万水千山,唯独惆怅我的小城没有火车站,听不到火车的鸣笛声,也没有咔嚓咔嚓滚动车轮的声响,没有飞驰而过的加速度,于是,小城是残缺的美。

念大学的时候,假期会邀约同学来常熟玩,可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绝,因为这个小城没有火车,不方便。而我也若有所失地去不了他们的城市。或许那会,我们觉得在车站接人与送别,是一件青春与浪漫的事。拿起背包去他乡,也是应该由火车作为交通工具。而离别的故事,也常常发生在车站。可是,那些电视剧中的画面,我都无法一一揣摩那份心境与情节。情歌里唱的月台,我也很茫然,“当拥挤的月台,挤痛送别的人们……”在远处的挥手,还有你的回眸,青春年华,爱情的故事里,也没有车站。而我一晃毕业已经十多年。

现在好啦!新房子的北阳台,正对着远处有迹可循的常熟站,这是我分外欣喜的事。屋子装修的时日,恰好是常熟站建造的同时。偶尔到新房查看装修进度,我总是习惯性地远眺北面的窗外。白天,高架的工程不是那么醒目,我眯起眼睛找寻它的方向,成一条长长的弧线,延伸望向边际的远方。夜晚,它灯火通透的明亮,那一盏盏独为建设者们照亮的灯,是一种力量,带着人们殷切的期盼。他们都在夜以继日地赶工,流淌的汗水与辛勤,化为一段段扎实的铁路,铺就到另一个相邻的小城与远方。站在十多层高的楼上远眺,成了我欢喜的事。看到高铁的支架在建设,桥梁在铺就,那是一份期待与幸福的想望,因为,那是一座属于自己故乡的车站。

从年沪苏通铁路被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常熟开启“铁路时代”宏伟蓝图,到年9月,沪苏通铁路常熟段开工建设,38公里沿线建设,是一个复杂且冗繁的基建项目。铁路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于年4月完工。年5月常熟火车站动工之日,那面飘动的五星红旗,时刻牵挂着我们的心。常熟站融入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设计元素,全面展示了“弘歌雅意”的内涵。于年7月1日正式开启常熟“高铁时代”,那是载入史册的新篇章,那是作为一名常熟人而激动人心的一天。哪怕带着孩子,在远远的地方看一眼,火车飞驰而过的景象,我都差点流下内心激动的泪水。让火车来见证这个城市,它已变得更加美好,它欣欣向荣,日益昌盛。它给江南大地增添了一道有史以来从没有过的风景。

7月1日通车的那一天,家人带着孩子坐了一次高铁,去了最近的张家港,这是一次有历史性意义的短途。后来的周日,我和朋友买了高铁票去了上海,尽享高铁所带来的舒适,与一小时的快捷。虽下着微微的雨,一早就风尘仆仆地赶到高铁站门口检票,当作一场郑重其事的事。站台崭新而洁净,高铁站的工作人员操着一口浓郁的常熟方言普通话,举着扩音喇叭喊:“火车来了,看好小孩。”我们忍不住地笑了出来,实在是太接地气了,这是属于我们常熟的车站啊。那趟开往上海的高铁,是在骤雨与雨歇中前行的。列车缓缓起步,平稳行驶。车厢内的一群阿姨,热闹地拍着照,纪念着家门口便捷的旅程。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外面的景致满满地映入眼帘。雨水在玻璃窗上漫涌过来,像泼墨一样。我们在温度适宜的车厢雀跃,觉得高铁就是自己的屋檐,平稳安全地承载着我的诗与远方。偶遇的一列列火车,它们擦肩而过,它们匆匆一别,它越过长江,奔向江淮平原。那日,我与闺蜜们在上海外滩吃了一份西餐,喝了一杯鸡尾酒莫吉托,看了一场若有若无的雨,以及大上海的美景。最重要的是,我们与世界级的大上海越来越近了。

暮色之下的归程,我看到常熟站的华灯初上,点亮的是心中一盏特殊的灯。常熟站内及站前广场的变电所,用得是常熟本地生产的产品,我所在的企业“常熟开关”的高低压开关柜、断路器等电气配电设备,在常熟高铁站通电前,经过了无数次的测试、检验。公司同事全程跟踪配合,为常熟首条铁路的建成通车贡献了一份力量。灯光映出了车站的明亮,那是带着我们特别浓稠的情感。到站后,我像是一个客人般初次到访常熟站。没有太多的闲言碎语,常熟站内的场景金色稻穗图案与琴印书画作品,是一张张历史的画卷,耳畔仿若有人淡淡地在向我叙述着城市的深沉与厚重。又像播放着一首老歌,只有来过才知道小城的温柔。接我回家的家人,开车等候在站台前,雨还在下,心里的晴,已一片艳阳。

站在“高铁时代”的新起点,有了常熟站这个窗口,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的城市常熟在经济与发展的道路上,也会像火车一样飞奔起来,更好更远。

寺路街的静谧时光

它应该年纪很大了吧,在兴福禅寺兴建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有了寺庙前面的一条路,于是又有了零星的集市,吆喝的小摊贩,便称作街。虔诚的人们求得佛祖庇佑与心想事成的祈盼,陆续地从彼处来到此处,缓缓地走在这条繁杂、热闹且必经的街巷,有老字号的山前豆腐干,传统的素面馆,挎着小竹篮卖白兰花,卖金钩钩的老阿婆。久而久之,村落人家依山而建,各户门前栽种桂花栗子树,这条路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寺路街。我也把它看得很老了,却分外珍惜。

寺路街早时候的苍老模样我已不太记得了,大致环境凌乱,车水马龙的嘈杂声,汽车、电瓶车随处停放。然而,年复一年,寺路街在不经意间有了变化,它变成了一位讲究体面阔达大方的故人。每次到访,一景一物都在改变中给予我感动。而今的寺路街已规划设置了多个停车场,车位停放有序,无感支付便捷。电瓶车也安置在相应的白色线标识内,我再不会因为寻找车位而烦恼不安。街道环境增加了保洁人员清理打扫,并进行了垃圾分类,路边的厕所也升级改造,与整个街区非常协调。寺路街在绿意葱葱的树林间变得敞亮整洁,走入此景,山野的气息扑面而来。修建的多条健身步道,方便了人们的锻练与徒步,十分安全舒畅。最为感动的是山间有条实木步道,为了一棵树,挖了一个大洞,让它任性地生长。这种爱护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做法,让我感动。每次与那棵树擦肩而过,像是老友般特别亲切。也因为那一棵树,我爱上了那条通向山间帘珠洞的步道。竹林深处新建了座木桥,台阶上下起伏不定,有两次差点摔倒。但过了些时日再去,桥面台阶上粘贴了醒目的黄色标记与防滑条。心,于那时突然暖了。路灯伴着晚间散步的人们,是一盏又一盏的明灯,温暖地照亮了心间。若是有雨的夜,寺路街的街灯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更是美得含蓄。监控摄像头安置在街道、山间各个角落,保障市民的安全。我爱上了寺路街,总是不由自主地在闲暇的时候,缓缓地走近它,那里的昼,那里的夜,那里的山野,都成了我的挂念。

寺路街的春晨,是微寒的。坐落于虞山,挨着山峦,有水涧,有寺庙还有草木。由东向西径直而行,木香连着蔷薇,布满木篱笆的葳蕤,暗香浮动,春和景明。山川也变秀丽了,谁在翠里清唱,是鸟的鸣和,还是收音机里的古曲。日,是如初醒的伊人,腮红掩掩,朦胧醉了。恰是湛蓝的天,春深却清朗。

最爱的那家寺院旁的望岳楼,而今改造的焕然一新,整洁干净,更是倾心的所在。白墙瓦黛,一碗招牌蕈油面手绘在墙面上,唤起味蕾无限。楼梯上布置着“蕈”的文字解说,读来,便也入了诗经的意境。行至二楼,红木桌椅有序排列,墙上挂着蕈面的书法与来由。窗户吱嘎的声响,心被唤了去,晨光熹微,春色如许,是什么花开好了在啄啄窗?向外,人声并不杂碎,树木参差,又见棕榈,与兴福禅寺墙色的黄,是如此亲近又般配。

草木青青的晨啊,一碗蕈油面才是此处的伏笔。先端上小菜几碟,素白的方正托盘内是蘑菇,鳝丝,香椿,齐放至于长方形实木色木盘。还有葱花、姜丝、香菜、菜干头等辅料搭配。大排与爆鱼摆放在白瓷器盘内,是新鲜且清脆的口感。白色望岳楼老面馆大碗蛮有分量地端来,摆放在一个白色瓷盘之上,清白的白。它仿佛带着金色光环而至,水油油的漂亮,浅饮一口汤是温热的泛微鲜之感,蕈沉稳的深褐色,厚实的质感,一淡之真味,恰是虞山松树上才特有的食材。蕈依然是蕈,我想它长在山风拂拂间的松树上,隐没在青枝绿叶间,采摘朵朵硕硕,简单烹饪,食之它的朴素,竟是如此的鲜味。山野有它,我常常走在步道上寻它去,是一日之晨最好的起始。

夏日傍晚的寺路街,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又有着山中清凉的悠然自得。四点半的光影,阳光依然明亮,大地印染成了粉色,拍喜欢的花草,听过往行人拉着方言的家常,孩童骑着小自行车的欢愉。因为爱着这条寺路街,每个人都用心把它妆点。保洁人员再次把街道收拾干净。农家乐的主人在一日繁忙过后,继续勤劳。拿起镰刀把满篱笆的爬山虎修剪,藤蔓拉扯,做做歇歇。满院满碧的绿色如许,成为更好的纳凉之地。有优雅的小院做成私房菜品,布满青苔的砖瓦墙角,竹子一根根竖直地排成栅栏,门也是竹编的两扇古朴,一个古式铁锁用于锁住庭院,有清凉地风吹进些许小竹林,有器物装饰活泼生动的浅绿色青蛙,有红色的架子布满碎花,开着便是点缀,有老式的猪栏石槽里种植的绿藻与铜钱草,甚是葳蕤。有的是深深浅浅的绿和模模糊糊的绿,我心里的一处深浓成碧,都被用心设计在最钟情的寺路街小院一隅。

于是乎我想在春夏秋冬的轮回里,在寺路街缓缓地走,领略一花一草的静谧,邂逅悠然闲适,感受寺路街在平凡之路上一步步地建设与发展。在日消情长的日子里,慢慢记录。他日,再食一碗蕈油面,饮一杯虞山绿茶,皆肠胃温暖,清新醇香,沉醉遐思之间,仿若把寺路街都霸了占了,这将是小城故事里最惬意的事吧!

种棉花

八十年代的高乡头是要种植棉花的,那会我还未入学,在乡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父母在镇上工作,我与爷爷奶奶住在乡下的平房。那种老式且简陋的瓦房,脚踩屋里的泥土地,走得都光亮了,变成滑润的光洁,没有尘埃。除非有阳光射进来,能见到飞扬中尘埃的花。墙壁上布满了斑驳黑灰色的残旧,夜深人静的时候,屋内会透着呼啸的风声。阴雨连绵的日子,家里会摆满瓦盆,这里摆放一只破了一块漆而乌黑的搪瓷脸盆,那里张罗着一个铁箍木制的脚盆。有时倾盆大雨,瓦缸也得搬出来救急。那一夜是无眠的,太过嘈杂。夜太深了,还是会在奶奶的呢喃中慢慢入睡。那段艰苦又清贫的儿时,而今回想起来,心里总是暖暖的,且有温度与人情,那是一手把我拉扯大的爷爷奶奶的恩情啊。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整日跟着爷爷奶奶在那块庄稼地里耕种。坐在田岸边,撑起一把油脂的褐色大伞,为我遮阳避雨。劳动的时候,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累了就歪歪斜斜地睡在伞下。脚踩泥土地的力量是无穷的,昆虫也是可爱的,记忆于是逐渐清晰了。农活之中最重要的是种棉花,这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是种棉花的收入把我养大。播种棉花是一个极其繁复且冗长的过程。

四月中下旬的时候,春耕农忙便开始了,这是棉花播种的最好时间,气候适宜,雨水充足。首先得挑选饱满的棉花种子,进行晒种,在农人粗糙的手中,它如是珍宝般的珍贵。之后进行晒种。然后用一种药剂搅拌种子,乌漆漆的黏糊,药是为了使其肥沃,并驱避地下虫害。等它风干些许,才开始播种。选择一块富裕的泥土地松土、撒草木灰,再穿着破旧的鞋踩结实那方土,最后用秧苗机做团团,这是方言了,意思是圆团。要做几百上千个团团。我约莫只有那个秧苗机的高度,小人也很有力量,用脚使劲地踩秧苗机到泥土地下,踩平了就拔起来,再用脚轻轻地把泥土送出去,便是一个椭圆形的团团了。这个技巧也得熟能生巧,开始我总会把团团做烂。团团中间有个小洞,棉籽就是播种在洞中,一般放2-3粒,最后在表面撒一层轻泥,覆盖,等待其破土而出。把那些未生而生的秧苗平整的安置在大棚里,大棚也是自己做的,用竹子做成半圆形,撑起,一排十多个,上面覆盖大片的透明塑料薄膜,称为地膜。每隔一米压一块砖,以防大风吹揭,保护棉苗。天亮了,农人得早起,去掀开大棚,让其光照温暖。有时把砖块竖起来,让它通风。下雨的天气或傍晚,忙着把大棚遮盖好,因为夜里会降温。期间需要适时浇水、中耕除草,待到苗已长成时,先删苗,只留一株最好的。待秧苗再长高些许,就开始移苗,简称搬团团。团团的何去何从呢?先得翻土施底肥,每亩田地用锄头整一长条平整的沟,俗称“整林头”。在林头里铺一层轻薄的羊棚里的肥料,林头每个按大概30厘米的间距,用秧苗机再次做团团。这是布谷鸟声声叫唤的季节,这次全家总动员,分工明确。爷爷有力气,是负责用扁担挑着“补篮”,就是大的竹篮子,将团团搬运到就近的农田。以方便其他人把有苗的团团搬进这一个又一个的洞里入坑。有人把周边的泥土聚拢,扒平放完,将苗种好,是为定苗。

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期间,棉花生长最快,是重活的开始。田间阡陌忙碌,需要合理耕土、施肥、整枝,适时浇水、除草。在花蕾期、幼果期、桃果期,得不定期地喷洒农药。村委会都会预先通过喇叭通知各户需要打什么农药,防治病虫害。爷爷奶奶喷洒农药的日子,整个人都是臭臭的,也让我远离,怕毒害我。他们先用量杯与水调试好一定份额的农药,戴着草帽、口罩,在烈日下一亩一亩地的去喷洒农药。旧时的药水机特别笨重,像铁铸的,得双肩背在身后,负重把他们的腰都压垮了,整个人驼背似的歪倾着,那是何等的辛苦啊。得戴好套袖,湿毛巾挂在颈间,汗流浃背,脸从本来的黑褐色晒得发烫发红,这是一个农民最本真的模样。往后的过程,还得给长大的棉花整枝打杈,方言叫剥雄枝。又怕它长太高,不利于采摘,还得摘掉棉花枝杆的顶尖。如果连绵狂风暴雨,棉花会整株倾斜或歪倒,还需扶持看护。这是一个等待花开的过程,棉花开的花真好看,淡淡的浅薄,花朵乳白色,圣洁无暇。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方言叫铃子。等到结棉铃的时候,还得小心翼翼地栽培与期待。那段时间内心是充满期许的,付出了多少的时间与劳作,是农民寄托着生活的希望和心血的全部。

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收获期,棉铃开裂一周左右,是农人最繁忙的时节。棉铃成熟后在日光之下开裂,我仿佛能听到它强劲有力的开花声,开出如雪一般柔软的花骨朵。啊,这是棉花啊!棉花是白色或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棉花的吐絮期时间短暂,爷爷奶奶晨出夜归,分期采收。而采摘好的棉花,在家门前搭建木制的栅栏,铺上帘子,用来晒棉花。遇到梅雨季节,那是很悲伤的事。首先赶紧地跑回家收棉花,实在来不及,用帘子卷起棉花重重的往家里搬。庄稼地里那些被雨淋湿、腐烂的棉铃,只好整个地摘回家,待到日晴,放在帘子上晒。如果一直阴雨,只好生老式的煤炉烘烤。把棉铃一个个地掰开。这样的棉花由于淋湿,棉质就没那么好了。我喜欢掰棉花,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们分担劳动。像是打开一个未知的小惊喜,里面是白花花柔软的棉絮。有时会遇到小虫子,调皮地捉弄它。有时棉已蛀了,黑乌乌的一块得撕掉。雨天或是晴天,我都会很安静的,坐在奶奶为我特别摆放的舒适位子上,一大盘的棉铃铺开在竹匾子里,把掰好的棉花放另外的大竹编的补篮里,充满好奇心地把棉铃掰开,窥探里面的棉籽。棉籽是深褐色的,棉籽上有茸毛,咬一口是呱嗒的清脆,那才是好的棉花。棉花都得放太阳下晒,蓬松暖暖的质地,把晒好的棉花分不同的等次,装在麻布袋里。我最喜欢夜幕之前,和爷爷奶奶一起收晒干了的几个帘子的棉花。此时的棉花还带着余温,麻袋被分别塞满。我坐在麻袋上,温暖舒适,蹦跳、嬉戏。

待到棉花全部收获后,爷爷用小船装载着几十袋的棉花,捆绑好。小船悠悠,划到镇上的棉花收购站卖掉。他也会带回好吃的糖果,那是我们一家人最开心的一天。有时家里会留下些许棉花,弹棉毯,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新弹的棉毯,那般柔软,带着一年的忙碌,从中有苦有甜,然后就是迎来一个暖冬。

地里还剩下光秃秃的棉花旗杆,有的被连根拔起,做柴火。有的依然被重用,可种植依附着它的爬藤植物与蔬果。

后来很多年以后,高乡也改种水稻和蔬菜了,我也去了远方读书。可是那一年,爷爷奶奶还是为我种了几亩棉花,因为我要出嫁了。那一季的棉花,是年迈的老两口寄托着美好的希望与祝福,弹十多床棉毯,为孙女准备好嫁妆,这是最最昂贵与温暖的厚礼。而今,他们都已过世,棉花啊,唱着岁月的歌,永远地在我的心中开着温暖的花。

月亮住在诗里

秋日暮色里的相约,董浜镇泥仓溇“浮槎邀月”诗词书画雅集。那里是我的故乡,回时,犹如故人归,心情是悦。脚踩黄土,在此处,才是回家。离时却依依惜别,仿古人,带走一抔故土,心中才安生。这是一日时间外的时间,赏泥仓溇万物的自然,满目皆是盈盈的绿,因为这里有泥土与大地。稻子黄灿灿,似乎听到稻穗迸裂的声音,稻田蔓延至远,一丛丛横放的稻堆,猜想写着“国庆快乐”的字样。稻子熟了,是农家的欢喜,秋的丰盈。向日葵一片片参差不齐,向晚时分且从容又含羞。浩渺烟波,几叶小舟停泊河畔,盼渔舟唱晚。这素材恰是静的抒情,于秋的时节最乡愁。我带着自由的天真和天分,于泥仓溇之地寻觅切切诗意。行至一处,河岸边漂浮着不知名的水草,他说叫布袋莲,儿时常用来喂猪的,我却觉得如此开着紫花的水藤,好生怜惜。像极了睡莲般娇小,只是没有莲的名贵与清冷,只得漂浮于荒芜的湖畔,独自花谢。湖中建起的亭台曲绕,倚栏杆望无穷,此处水草茫茫兮,远处树木林立。我穿着一袭素色棉麻长袍,徘徊徘徊,踱步踱步。后来露出的圆月,映入湖潭,便觉得今晚的月亮格外的沉静而深浓,因为这是我儿时长大的家乡啊,故乡的月儿分外的圆。路旁偶然栽种的一株木芙蓉,粉黛的红,在秋日的傍晚依然盛开,似锦绣,无限晕染着。入夜比拂晓好,宿鸟已迁徙或且慢归飞。已是秋露重,农家小菜数碟,虞香米酒一杯,夜色渐浓,期许月亮在今晚能圆满。在泥仓溇木屋的二楼阳台之上,秋风飒沓,月亮羞涩,不知是谁奏响了古琴一曲,夜色中的陌上弥音,得静静地轻轻地听,听船在湖中行,鱼在水中跃。然后是周秦老师表演的一首昆曲苏轼的《临江仙惠州改前韵》,余音袅袅,听得入迷了,月亮也听到了,悄悄地爬出来晒秋夜。云拥着月亮,若被风吹散,忽明忽暗。而后周向东老师吟唱的诗经《黍离》,此诗由物及情,恰是符合此景,用诗传递出闵意情怀,正如我们在乡野之间,欢聚一堂,赏月品茗,温暖惬意。之后文人雅士,或吟诗作对,或书法落款。我,对着草木情深,感染到了快乐和忧伤,也或许无悲无喜。皆在文中隐隐约约化成字句轻描淡写。忙忙碌碌的人世间,偶然的相聚皆是缘。举头望明月,思无量,留白且无白,田园牧歌的景观,小饮,纵歌,我们就这样不紧不慢的,直到夜了深了,于是就散了,散在九月十五的月夜。

南苏院

南苏院,隐匿在菱塘北村住宅小区之间,按着房牌五弄1号寻觅于此,木质的两扇大门虚掩,便是此处。小幽怡然,恰是静谧。与外界仿若是隔绝的一处雅舍,古朴与陈旧的房舍若干,斑驳陆离的烟灰色墙栏将此处概括其中,有大隐隐于市之感。是个园子,有水的池塘,一座亭台下摆放着年代略微久远的方桌与长凳,铺着青花老土布,一口橱柜通透的竖立,虽虚空着,却有份儿时乡村熟悉的景象。处暑时节,芭蕉荷花依然偌大而葱绿。还有棕榈与翠竹,皆是乡下老屋旁种栽颇多的植物。爬山虎布满围墙,打探着周围人家的烟火气。碎石,砖瓦,铺就的小道,石槽垒切的一张张石凳,组合成西院浓浓的乡土气息。而我,却是在此自然之间,流连,走走停停又流连。跨过半圆形的门槛,便是走进了屋瓦房舍。门廊前是透明的玻璃窗,院落用木板铺设,一株大树下,躺椅,藤椅三两张,木桌在风吹日晒之下,记录岁月的斑驳。一个大缸里的荷而喜悦。凌霄花在白墙前分外妖娆。白墙的造型又各具特色,不同植物的栽种与布局,比如石臼中的葱兰,比如小瓮中的蕨类植物,比如泥水沏成的方正围栏里的细竹,比如木凳子上瓷盘中的铜钱草,若想描绘怕是数不胜数,笔墨不够。今日午后的日光甚好,连树与叶影投射在浓淡之间,皆是水墨丹青一幅。若有雨,便在茅草的屋瓦下听雨,这雨是深沉而朴素的,是来自古时候的曾经。若是晴,便在大树下泡茶品茗,三五好友相聚一堂,吹着从去年秋天而至的风,吹来了今年的秋。着一袭茶服的茶艺师,和着一曲高山流水,静谧贤淑地泡着温润的茶,你若饮了,她缓缓的加茶,这是属于此处的闲暇时光。若有花开,便折枝。插一株紫薇在喜爱的酒瓶中,采几支鳞毛蕨在古式的陶瓷碗中,抓一把野花杂草在青花瓷瓶间自成一束。若是夜了,便点一盏灯,抚一曲古琴,有你我或无他她,或只为知音。若是静静的,你不妨就静静地坐在竹席间,让时间给自己留白。抛开繁复的种种,静享南苏院的宁静和美好。暮色的夏与半浓的秋之间,用茶来书写这个午后南苏院的光阴,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又轻轻浅浅地饮着自己泡的茶,看一朵朵云在天上变换着形状,正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这里的屋顶是木头的,这里的院落是荫凉的,这里的茶是热的,这里,于是有了我的珍贵与喜欢。

刻木时光

从木工的角度,学之初,带着一份好奇与新鲜。然而坚持了一年之久,我知道,这是自己所喜欢的事,从内心崇尚木工的手艺,把它做到极致,本着对木工的执着,于日日月月中,练就自我。往往花费三五小时,制作出来的虽仅是一把小勺,一个戒指,然而木作的时间是易逝且快乐的。

首先从一块木头选材,木工老师会分门别类,树是有生命的,每根木头根据它的特性,充分发挥物用,用尽其才。木纹的年轮,有的清晰可见,有的深藏期间,在慢慢打磨的过程中,如涟漪泛开,泛开,碧波荡漾。首先用铅笔在木块上勾勒出自己想要的形状,然后锯子裁锯出大体轮廓,而后使用刀具。我购买了两把日本的刀,美贵久和增水心,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性使用。开始一刀一刀的重复,专注严苛,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简单的刀刻出它最初的模样,之后再使用其他铁质刀具做调整、修饰。对待木头,要按照它自然生长的纹理入手,否则会反翘起来,不光滑。比如更为坚硬的木料,做作盘子,得使用锤子敲打刀具,把木头一大块的剁下,周而复始,其间消耗的体力也是较多的,我从来就不觉得这是简单而枯燥的重复,反而很美。刨削而下的木料堆积成一座细碎小山,略有成就之感。然后用铁皮刮片,一次次的刮到圆润,用手指的触感和心灵感知它的完成度。最后选择沙皮纸打磨,沙皮纸数字从小到大,表面从粗到细,有的物件,不需要打磨至太过光滑,保留最原始的状态即可。制作的过程中,手会疼痛,偶尔不小心,刀刺破手,或木刺进肌肤,或长出水泡,布满茧子,但是,从容以待,为拥有一双粗糙的匠人之手而骄傲。用手去创作,通过手,人的大脑以及内心深处才能体会到自己在进行创作,历经时间的磨练,手艺也是确认自己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且将工匠精神传承。当呈现作品之时,虽笨拙与粗糙,能投入生活日常,用于料理,使用的当下,内心总是欢喜的。

曾花费许多个夜晚,制作了五六把不同类型的勺子。我有种执念,和精益求精的品性,通过作品更趋向完美,也能使自己愉悦。比如制作一把花生形态的小勺,绘图,根据花生的特殊性,周边较为圆润而且有弧度,用刀的时候也增加了难度,对自己工艺要求的提高,所期待能做得更加完美,希望今天的作品在品质上是超越以往的任何。用手用心感触勺子的质感,木纹之美,与木的贴近融和,是一份舒适与自然的本真。

有次做树叶,挑选的一块绿檀,恰巧有个虫洞,我甚是喜欢如此残缺之美。木头的瑕疵在我看来,是能够包容与镶嵌的。然后用平面的刀平滑制作出叶脉。平刀运用肩膀之力,推动向前。大体轮廓出现后,用划片一次次的划,细小的卷卷木屑,却是那样安分的美丽。木工老师说,划片其实是制作乐器如吉他等之物,真正的木匠,或许并不用这味工具,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创新,有时反而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些小经脉,用另一种细小的尖头利器,雕刻出来。做木工活,有时略有木头与刀具碰触的微妙声响,若隐若现,有时嘈杂,往往至深夜,静寂与喧闹同在。

时间的刻痕,在成品与卷卷木屑间细数流年。拾起时光的间隙,只要用心以作,便有成品。树木枝干,用于度量时间原来是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光阴凝缩其中,美的无法絮说。把它们的时光,一圈圈刻画在我手中清数,都是不同的模样。木工之美,始于双手,在木工的时光里沉淀,淬炼的是一颗纯净、坚韧的匠人之心。

章琼,常熟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阅读与写作,偶有文章发表。

常熟作家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pz/6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