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清明时节寄哀思,怀念我的父亲和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时节探亡魂,

细雨纷飞似泪痕。

柳色梅花仍依旧,

阴阳相隔梦晨昏。

清明时节,思念的种子往往抑制不住的生长,万物生发,春回大地,但是看这些美景总是带着淡淡的悲伤。

我们在清明节这天祭奠先人,缅怀那些逝去的亲人,赵进喜教授也在这一天纪念并怀念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祝愿天下所有父母安康、幸福、快乐!

《回忆我的父亲赵金镜先生》——赵进喜

每年到这一天,我内心总会感到有些歉疚。因为,我父亲83岁去世。直到父亲去世前最后一年,我们也未曾给父亲庆过生日。原因是父亲不愿意耽误大家的工作。总说6月13日这一天正值暑期,冀南多雨,不仅天气热,而且特别容易下雨,大家聚到一起不容易。当时,我们因为在北京工作忙,远离家乡千里之外,内心当然也乐于接受父亲的意见。现在想起来,父亲是不是真得不愿意为他祝贺生日呢?我想实际上未必!

记得父亲曾经说过自己一生从来不曾“舒展”过一次的话。所谓“舒展”,我理解应该现在通常说的“潇洒”的意思,或者说从来不曾“舒展”就是指从来没有从自己高兴的角度,抛开金钱的限制等,大大方方做一次自己称心的事,比如下馆子吃一次满意的饭,到商场买一件可心的衣服等等。综观父亲的一生,五更闻鸡而起,入夜低声诵经,或劳作于田亩,“汗滴禾下土”,或走街串巷,受尽千辛万苦,连赴县城赶集都是自带干粮,一分钱都要掰作几瓣花,真可谓“克勤克俭”,当然称不上“舒展”了。父亲自己不可能让自己“舒展”,但如果我们做子女的,能热热闹闹庆贺为他一次生日,让父亲在众人前呼后拥之下,享受一下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是不是也算是父亲人生的一次“舒展”呢?

人说:“父母最知儿心事”,儿女是不是也应该是最了解父母心事呢?粗心的我们,忙于工作、忙于为人民服务、忙于大事业的我们,实际上往往忽略的就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亲人!“我愿为一盏灯,为后学者指迷;愿为一条船,把病患者送向健康的彼岸!”我们的誓愿这么让人感动,但我们的父母是否已经被子女送到了健康的彼岸了呢?

我的父亲是在一个冬日因脑血管病再次发作而去世的。记得他第一次脑梗塞发病时,医院陪了他三天,离开故乡返回工作岗位时,父亲的神识还没有完全恢复。好在后来恢复的不错,没有留下太严重的后遗症。只是其后经常犯糊涂,习惯性便秘也越来越严重。期间回家探望过两次,情况总的说还可以。所以当他中风再次发作时,我并没有太紧张,医院查完病房以后,才慌忙医院。医院看到我的老父亲时,他已经不在认识的小儿子!年轻的神父已经为他做过临终祈祷!父亲睁着眼,好像在认真听着,又好像什么也不知道。就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三日,父亲终于通过服用中药升降散、星蒌承气汤,腹胀才算有些缓解,第二天竟然能够喝奶,神识也明显好转。

当时,我的堂兄前来探望,在父亲床前说起子女齐集之类的话,并且说自己名字是某某等。父亲不仅慨叹:“嗨,他早死了”!当时大家都不知其所以!以为是重病患者的糊涂话。其实在父亲嘴里的“他”,竟然是生在我前面于年饿死的二哥同章!说实在的,我们做子女的,总认为父母有偏心!比如说“天下老子向小的”,比如说老子心里总装着长子长孙等等。其实,在老人心里,即使未成年夭折的子女也与“小儿子”、“长子长孙”一样,都是他们的最爱,同样是他们的心头肉!由此再推广开去,我们的中医老前辈对于自己的徒弟,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不也一样吗?十个指头都是自己的指头,那个指头断了都一样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我回忆起有关我父亲的一些事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想,愿意让大家通过我对父亲的回忆能有所感悟!我也愿意象对待我父母一样对待我的亲人包括我远在邯郸的岳父岳母与我的老师吕仁和教授等前辈!以下,是我父亲在我幼年时悬挂在墙上的用于激励子女的警句和我们成年后用于警示子女的箴言,愿意与大家共勉之。

激励警句:

山高挡不住人行走,

海阔挡不住摆舟人;

艰难时英雄手下的败将,

骄傲是前途路上的敌人;

懒惰是贫困的因素,

劳动是幸福的母亲!

警示箴言:

立志不交无益友,

静坐常思有恩人!

《怀念我的老母亲冯保莲》——赵进喜

从年考入河北医学院,直到现在,入行已经将近30年。若问在的医学生涯中,有没有难忘的病人,当然有很多。但最难忘的病人,还是我亲爱的母亲——冯保莲。这不仅是因为母亲生育了我,更多是因为母亲的病,决定了我的职业选择,而且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病人及其子女的感受。赵博士微笑中透露的真诚,决不是装出来给别人看的。

我的大学生活是很单调的。每天6点起床,洗漱后找个角落,练鹤翔庄30-45分钟,之后就是背中医经典,背方药歌诀,7点30-45分吃早饭后,直接到教室上课。中午11点半到12点吃午饭后,再返回教室,学习到1点,返回宿舍,睡30-45分钟,两点钟再返回教室上课。下午6点下课吃晚饭后,直接奔图书馆,阅览图书和专业期刊,或在教室温习功课,一直到晚11点,再找个僻静处,练内养功30分钟,11点30分返回宿舍休息。平均每日学习时间都在15小时左右。所谓“三点一线”就是这种状态。应该说,当时同学们学习都比较用功,但我用功的程度肯定是“全班之最”,所以难免会有人不理解。其实,大家怎么知道,我选择学医的动力,大抵也是因为我母亲的病。

大约是在我4岁那年,春季青黄不接之时,粮食快没有了。为了活命,我父亲跑了趟山东,买回一大袋红薯渣,也就是甘薯榨取淀粉的残余物。用这种东西蒸出来的窝头乌光发亮,被我们称为“黑煤窝头”,咬在口中,就像嚼沙,碜牙得很!记得我母亲就是在这年患上了手脚麻木、浮肿病。那时候,乡间缺医少药,只好吃一些中草药对付着。我就是这个时期,开始认识了丹参、毛冬青等中药。父亲搜集了很多民间偏方、验方,我也帮着抄录,如老鹳草泡洗,洋金花泡酒饮,大麻皮缠馒头吃等等。也不知有效没效。总算盼到了年10月的一声春雷。一年后,我参加了全肥乡县数理化竞赛,获得第一名,年7月,有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几经磨难,年8月,我收到了河北医学院中医系的录取通知书。是父亲和哥哥让我报考了这所大学这个专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当然就是因为我母亲的病。

年,母亲的手指开始变形,而且指头在逐渐缩短,医院大夫认为可能是类风湿,主张用激素治疗。当时,距离河北医学院不医院有一位专家,冯金标,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有一套,很难挂号。于是我们就半夜起来,挂了号,而医院,帮着大夫擦桌拖地。所以,冯金标大夫一开诊首先给我母亲看了。他说:“这是典型的系统性硬皮病,与类风湿不是一回事。手指硬皮病是腊肠样改变,类风湿是梭状指”。至此,已经困扰我们全家10余年的病才算确诊。至于其后的治疗,还是艰难得很。期间,医院韩志和大夫曾为她开过补气活血通络的中药余剂,后又长期应用六味地黄丸、丹参片等,间断服用中药,总算看到了血沉下降,病情渐趋稳定。

年我大学毕医院,其后又结婚生子,并考入天津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继而又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八年抗战,期间甘苦,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妻子王秀华陪我走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但能坚持到最后,也与父母、岳父母无言的支持分不开。待到年我终于在北京医院筒子楼分到一处36平米住房时,我的母亲已经是年近古稀。这时的她,由于病情已经进入晚期,手指严重变形,手脚几乎20指头都烂了。我竭尽平生所学,积极给予治疗,内服五神汤、顾步汤等,结合中药外治,药用祖传黑散(五倍子、冰片等)外敷,总算控制了病情。一年以后,母亲的脚趾再次发生溃烂,而且烂至脚背,脚后跟也有一个大洞,夜间疼痛异常,遍请京城名医治疗数月无效。后在张耀圣博士指导下,外用中医外科地龙液,结果竟然当夜痛止,继续服用补阳还五汤、四妙勇安汤等,十个脚趾除一个自我脱落外,全部愈合。至此,我更加坚信祖国医学的神奇!只是中医学充满了未知,许多问题,目前还不能阐明而已。

年初春,母亲的病再一次加重,脚趾又一次开始溃烂,而且脚底也烂了。这一次,一烂就是3年。我每日除了服侍母亲吃汤药外,每晚清创换药,可以说想尽了各种办法,查阅了大量文献,也试过许多名医的经验方。期间,应青岛医学会邀请为青岛内分泌年会做过一次学术报告,并为当地领导会了一次诊。仅短短两天,就见母亲的病情又有加重。从那天开始,两年多时间内,我再没有离开过北京一天。坚持每日为母亲换药。直到母亲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去世。

在这里我要说的不是子女应该如何尽孝的问题,我要强调的是我的母亲在她最后的3年里,每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都在抱着脚,忍受着剧痛,但她从来都不声张。一方面,可能是怕影响我们休息,另一方面也是怕影响我们的情绪。这种内心的坚强和坚持,绝非我们普通健康人所能理解。即使是在她生命最后的50天里,严重的肺炎已经让她没有办法躺下,而双脚已经烂到了膝下,每日光流出的脓水就有几百毫升的情况下,母亲都没有在我面前表现出任何痛苦。她曾经低声告诉我的大姐:“我这次好不了了,我的神已经走了”!但这时的她,在面对我时依然是表情泰然!只是劝我要注意身体,不要太过操劳!

我的母亲是在我下夜班回家安睡的晚上,坐着去世的。据说,当时我二姐扶着她,大哥在给她喂水!母亲一扭脸就过去了。她的去世,虽然为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痛苦,但也结束了她长达30多年的病痛!我的理解是,所有病人都与我亲爱的母亲一样,都对生命和健康充满了渴望,而且对其信任的医者充满了依赖!所以,作为医者,我们应该理解病人这份渴望,尽全力用自己的医疗技术,甚至我们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点燃病人生命之火!以不辜负痛苦中的病人对我们的那份真诚的信任!

母爱是世界上最最伟大、最最无私的爱,是我们最子女的永远也不可能偿还的了的爱!饭勺盛菜时,偷偷把粉条允到我碗内的是爱,与小伙伴下雨天一起偷瓜回来时,伸向我的巴掌是爱,群众大会上表演计划生育宣传节目《开会之前》,远远看着默默地微笑是爱,参加高考失利,默默鼓励支持我奋起再考的眼神是爱。而这些爱,都是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再找到的爱!此有《颂母爱》诗一首,愿与读者共思之。

母爱,就是早晨的阳光里,送您上学的那双眼;

母爱,就是薄暮的夕阳下,叫你回家吃饭的那声唤;

母爱,就是你跌倒时,及时伸出的那只手;

母爱,就是你成功时,默默躲在背后微笑的那张脸!

更多精彩内容

孕妇血糖的标准

低血糖症状及处理措施

经常低血糖是什么原因

血糖高的人喝什么茶好

血糖低的危害

温馨提示: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等肾病内分泌科疑难疾病相关问题,您可以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pz/7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