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微光语文
,微光语文助您奔跑!
茫茫人海中,我们愿意为您打开一扇窗,让您不备考不失望,看一看,大千世界。
朗朗乾坤中,我们愿意为您播下一种爱,让您备考不灰心,暧一暧,内心芳香。
备考路上的您,我们的这份情,这份爱,请您多珍惜,多保重,路长久,情意浓。
语言文字运用复习:语句的表达效果
一、语句表达效果概述
表达效果,主要指在具体语境中,语言实际运用的效果,这种效果与作者创作的文体、意图、风格等相关。注重考查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要求考生运用必备的知识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优劣。
该类题目一般考查描写抒情类语段。这类语段主要是对某些意象或环境等进行多角度的细致描摹,有些还辅以适当的抒情成分。文学性强,语言优美,表达往往更为形象生动,有些语段还特别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美,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等。
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分值为4分。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1.比较型
将原句与题干所给句子比较,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整体语段分析型
如: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应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来衡量,好的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使文章增色不少。
注意:一般不答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好,最多分析完原文的妙处后,加一句“改写后的句子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1.修辞角度:常见的修辞有9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的作用是生动形象说明某一事物的特点,又如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2.句式语气的角度:常式句、变式句、陈述句、疑问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长短句、整散句……
长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形式灵活多变,节奏富于变化。
整散句:散句表意灵活自然,可根据语境灵活运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
3.语体的角度:从口头语和书面语方面思考。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书面语庄重严谨。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体。
4.语序强调的角度:部分重复、单独成句、位置提前或提后等情况都有可能是作者为了表现侧重点,起强调、突出作用。(参照句式特点中的“倒装句”,并注意观察题干中哪一部分与原文有变化,变化的部分往往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5.人称角度:第一人称: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客观公正。
6.精妙词语使用的角度: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运用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名词罗列,从而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另外,还可分析其中的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7.语句连贯的角度:是否具有逻辑性、与前后照应、与上下衔接、承上启下。
8.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二、解题示例
例1
原句: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嘚嘚的马蹄声又一路响上了山去。
改句: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右边传来一匹马上山的声音。
答题步骤:
1.找不同靠左边一点、稍偏右边/左边、右边,角度一:语体风格(口语化);嘚嘚的马蹄声/马上山的声音,角度二:用词(拟声词);原名是4个句子,改句是2个句子,角度三:句式(长短句)。
2.答案组织
①从用词看:原句使用了拟声词,生动准确地模拟出凿石声、说话声和马蹄声,更能体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读起来声临其境,表达效果更好。
②从语言风格看:原句偏口语化,亲切生动,与上下文一致。
③从句式看:原句长短句结合,富于变化,表达灵动随性,符合人物心境。
例2
有人说:“苏州没有了小巷,就像人脸没有了五官。”我的仓街,现在已经五官残缺不全。再看看仓街的那些同胞手足:平江路、山塘街、木渎老街……改造成()的“一河一街一排房”,倒是有点像当今的人造美女,去医院流水线上整的容,每个人站出来,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已至大寒时节,仓街,在冬雨中,低矮老房、弄巷残旧、斑驳墙体,呈现出一派萧瑟衰败,尤为凄冷。我在雨中(),似乎听见了仓街低低的()。
现在,我只敢在这烟雨濛濛中回望仓街,若隐若显的样子不至于面目狰狞。我的仓街或许,有一天,它也会最终消逝得寸痕难觅。可它永远是我心底最变捷的那一部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的仓街有一天会消逝得存痕难觅,可它永远是我心底最牵挂的那一部分”,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答案评价
1.效果角度找不准、找不齐:该道题一般3或4分,考生应该分3点进行回答,而且每点的角度应不同从而体现鉴赏的层次性。
2.语言表述过程中,重点不突出:学会把角度亮出来。
3.没结合文本内容答题:角度术语+分析,例如:从风格看:原句与前文“大寒时节,仓街,在冬雨中,尤为凄冷”的凄冷风格符合。
4.语言表达:通顺?错别字?卷面?
参考答案
①原句把主语“我的仓街”独立成小分句,起强调作用,强调了我对仓街深深的眷恋、惋惜之情。
②原句多用短句,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与前文“至大寒时节,仓街,在冬雨中,尤为凄冷”等整体的语体风格符合。
③“或许”表猜测,是一种主观感受,独立为小分句,表达了作者对仓街不会消逝怀有期待,“最终”表达对仓街可能会消逝的无奈。(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真题回顾
1.全国新高考I卷(山东使用)
......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参考答案1:
①句式变化:原文三个短句“……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改文一个长句将原文短句提前,变成充当修饰限定成分的短语,原句强调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用词变化:“又心满,又意足”是将成语“心满意足”拆开,“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③句序变化:短句“又心满,又意足”结束文段。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④修辞变化:原句中“又...,又...”有反复的效果,更好的表现了作者在吃完肉饼之后内心的安逸舒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答案2: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参考答案3:
①从强调的重点看: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从适用的位置看: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从语体风格看: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2.全国新高考Ⅱ卷(海南、辽宁、重庆使用)
......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山涧内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所给句子“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成分复杂,属于长单句,把它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即长句化短句,方法是:先提取句子主干单独成句,再分别把复杂成分(多层定语状语等)拿出来作为句子或者短语存在。
比如本题中主干句为“六尾蝌蚪(主语)摇曳着尾巴(状语)顺流而下(谓语);复杂成分包括状语“在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和定语“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分别以句子或短语的形式表达为:山峦映衬的山涧里(偏正短语),潺潺清泉涌出的乱石中(偏正短语);山涧里山峦映衬(主谓句子),乱石中潺潺清泉涌出(主谓句子)等等。
综合以上信息表述为(注意逻辑性):(1)山峦映衬的山涧,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2)山涧里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3)在山峦映衬的山涧里,有潺潺清泉从乱石中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四、对点精炼
……立于蜻蜓点水之岸,涟漪随风散,睡莲懒伸腰,蜻蜓舞水涟,落叶浮水面,倾听水莲吟,点点滴滴醉迷离,荷叶随风唱秋吟,水光潋滟荡秋色。这一汪秋水绵绵含秋情,这一汪秋水潺潺荡秋意,水有情,物有情,人有情,享这秋意温凉,心头泛起古筝柔柔。指尖点起的古筝之音就如这水这般轻柔,就如这蜻蜓这般清逸,就如这睡莲这般脱俗,闭眼这秋意竟让人如此沉溺,睁眼这秋色竟让人如此着迷。放逐那些胡乱的念想,沉溺于秋天的旖旎风光,②,尽享秋意温凉,尽享古筝柔柔。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指尖点起如这水般轻柔,如这蜻蜓般清逸,如这睡莲般脱俗的古筝之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如这水般轻柔,如这蜻蜓般清逸,如这睡莲般脱俗”是修饰“古筝之音”的,原文将这些修饰成分放在了最后,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古筝之音的“轻柔、清逸、脱俗”的特点,使读者加深了对古筝之音的印象,而改写句子则起不到强调、突出古筝之音特点的作用。
角度总结:修饰成分后置,起强调、突出作用。
……
街上的高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还是在摊子上,①,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在这些果摊中间,还有很多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
……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的骑着老虎,有的肩膀上担着剃头挑儿,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①原文语序更合适,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美感。
②原文“有的肩着”中的“肩”字名词用作动词,使用巧妙,既更好地形成了排比,又给人一种画面感。
角度总结:①语序调整;②用词(活用);③修辞(排比)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运用两字短语,语言简约含蓄,淡雅自然。
②运用比喻修辞,描绘出一幅早春细雨中的西湖美景,令人神往,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角度总结:①用词(两字短语);②语言特点;③修辞(比喻);④表达效果
历经几百年,秦腔竟然没有被淘汰,被沉沦,①。这其实是有解的,其解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你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a)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b)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c)②,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d)二愣(e)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点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4.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4分)
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
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角度总结:①句式(反问);②人称(第二人称)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却偏偏要千里万里,天南海北,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来到洛阳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原句列举了交通工具“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可见人们心情之急切;“爬山涉水”,写出不管多么艰辛,也阻挡不了人们的脚步;;
②原句的“不约而同”写出人们想法一致,“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运用比喻,写出想去洛阳城看牡丹的人很多;
③原句表达更为形象生动,更能突出人们想去洛阳城看牡丹的急切心情和对牡丹的由衷喜爱之情。角度总结:①用词(短语、修饰语、动宾短语);②修辞;③效果
五、专题巩固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体会文本中句子变换后原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篇目
原文
改文
变化
原文表达效果
祝福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竹竿。
语序/句式
原文把修饰成分独立成句,有突出强调作用。“空的”说明无人同情,“下端开了裂”表明乞讨时间长,身体虚弱,全部力量都在竹竿之上,更凸显了祥林嫂的悲惨境遇。
荷塘月色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开着些白花。
句子成分删减/修辞
“点缀”一词更加形象化,符合荷塘的整体意境;原文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袅娜”、“羞涩”两词能让人联想到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
北京的春天生机勃勃。远近的桃花开了,粉粉的,一簇簇,一片片。长安街红墙边的白玉兰也吐露着春天的气息,无声绽放。昨天才发现刚刚冒出针眼大小的花骨朵儿,今天再见,就如玉如璞,露出湿润洁白,仿佛青春期的少女,几日不见,就丰润饱满,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近的、粉粉的、一簇簇、一片片的桃花开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请比较下列句子的不同点,评析原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原句:远近的桃花开了,粉粉的,一簇簇,一片片。
改句:远近的、粉粉的、一簇簇、一片片的桃花开了。
①句序变化:原句三个修饰语单独成句,并且后置,有强调的作用,强调了花的颜色、情状、盛况,凸显了桃花的美丽动人;
②原句先总写桃花盛开,然后用三个短语分别写桃花的颜色、情状、盛况,层次感更加明显,从而更好的表现了桃花的喜爱之情。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果店里陈列出各种各样的葡萄……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象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天很高,是蓝的,也很亮。冬季没有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伏天的暴雨也没有挟着冰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的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句式变化:原句为整句,更整齐,更有表现力。
②句序变化:原文是要强调北平的秋天天气之好,所以应该把相关语句放在后面加以强调,强调了北平的秋的美丽。
③修辞变化:原句中“那么、那么、那么”有反复的效果,进一步强调了北平天空的特点,表达的作者对北平的秋的喜爱之情。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力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坑,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象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的效果更好,为什么?
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嚣的西北风。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①句序变化:从句式看,原句采用倒装句式,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
②修辞变化:原句“呜呜在叫嚣”的词被删去,“呜呜”二字从听觉写出了风声大,反衬了屋内的温暖;“叫嚣”二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屋外西北风的剧烈,从而反衬出屋内的温暖,表达了作者的眷恋之情。
本材料是微光语文交流群群主无忧老师所编辑,如需要教师版和学生版WORD稿的,可以加王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