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升高,蚊子的活跃期也到了。在冬季时,我县爱卫办会组织人员力量,消灭越冬蚊,把“蚊二代”扼杀在摇篮里,尽量降低夏季蚊虫密度。但是,仍有些在夏季出没的漏网之“蚊”,咬人吸血,令人皮肤红肿发痒,同时,蚊子还是疟疾、登革热、乙脑等80多种疾病的传染媒介,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面对蚊子的滋扰,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近日,东茗乡下岩贝村成为全市第一个“无蚊村”创建试点,党群干部在县爱卫办、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灭蚊知识,齐动手整治村庄环境。他们的经验做法,或许值得我县各村镇社区借鉴学习。
“无蚊村”里一只蚊子都没有吗?
7月5日,县疾控中心病媒专家和党员志愿者们来到下岩贝村,实地踏勘村内环境,结合该村实际,为村民们做防蚊灭蚊知识讲座。老百姓们早就听说自家村子要创建绍兴市第一个“无蚊村”,看到县里的专业人员来了,七嘴八舌地问了起来:“创建‘无蚊村’以后,村里是不是一只蚊子都没了?”面对大家的疑问,县疾控中心副主任赵祝英解释道:“无蚊村的标准不是一只蚊子都没有,而是在人的活动范围内,通过生物、物理等手段将蚊子密度降低到一定数值以下,达到国家蚊虫密度A级标准。”
金华市浦江县杭坪镇薛下庄村是全省第一个“无蚊村”,当天,该村主职干部也来到了下岩贝村,向村民传授他们的灭蚊经验。刚到村里,他们就被下岩贝村的自然人文美景“镇”住了:“你们村自然环境这么美,旅游业也搞得这么红火,如果能达到‘无蚊村’的标准,来休闲、露营的人不用担心蚊虫叮咬,肯定能留住更多的游客。”
认真学习了科普知识和薛下庄村的实践经验后,村民们还当场参加了灭蚊知识测试,从考试结果来看,大家都学得挺认真。一位村民表示:“每次我外孙女回村里来玩,无论做多少防护措施,还是会被蚊子咬几个包,如果真的能成为‘无蚊村’,我们住在这里也舒心。”
夏季乡村灭蚊要这样做
培训结束后,疾控人员现场带领村民开展了环境整治,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蚊子的发育过程分卵、幼虫(孑孓jiéjué)、蛹和成蚊4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都生活在水中。只要有一点点积水,蚊子就能在里面产下卵,大部分卵都将演变成幼虫,也就是孑孓。孑孓蜕皮四次成蛹,再经过大概两天时间,就会变成一只成年蚊子。因此,物理灭蚊的关键点在于清除积水,从根源上消灭蚊子的孳生地。
在乡村里,容易积水的容器随处可见:玻璃瓶、酒瓮、废旧轮胎、水缸、树洞、竹筒……随着各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建设,不少村庄都把这些废旧物品变废为宝,改造成了精致的景观小品,随之而来的积水和蚊虫孳生成了大问题。对此,专业人员“对症下药”,开出灭蚊“良方”。
闲置不用的水缸、酒瓮要翻过来倒置,如果容器底部凹陷易积水,可以用沙子填平。不便翻动的大型容器可以加盖,避免雨水落入,形成积水。废旧轮胎上可以打上几个洞,利于水排出。对竹林里砍伐竹子留下的根部竹筒,要顺手用柴刀劈开,防止下雨积水。总之,对于可能积水的容器、物品,处理思路就是防止水流入、沉积,或者帮助水尽快排出。
此外,为了美化环境,很多人还喜欢栽种铜钱草、莲花等水培植物,这些积水该怎么处理?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蚊子从孵化到成蚊大约需要10天的时间,对于小型的水培容器,每周换一次水,水不能直接倒进下水沟,而是要倒在平地面,让蚊子的幼虫离水死亡,这样可以有效消灭蚊卵和孑孓。对大型不便换水的水培容器,可以改为土培、沙培,或者在水里养上几条鱼,鱼可以吃掉孑孓,同时还可增加观赏性。
当天,病媒专家还随机监测积水容器中伊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以便与之后的伊蚊密度作对比。薛下庄村主职干部告诉村民们,全面清理蚊虫孳生地、科学灭蚊后,蚊虫密度会有明显降低。他们村创建“无蚊村”一年后,成蚊密度远远低于附近几个村,只有0.75,基本达到了无蚊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