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pf.39.net/bdfyy/jdsb/180108/5987123.html
母亲的红枣月饼(散文)
文/白舟波(陕西)
盛夏已退,秋凉如水,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又是一年中秋节。这时候,最为惹眼的是超市里那些琳琅满目的月饼,包装一个比一个精美,馅料一个比一个美味。而我有关月饼的味道,总是散发着淡淡的红枣月饼记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与其说中秋是个节日,倒不如说它是一段优美的神话,千百年来脉脉相传,它更是一段无法割舍的眷恋,承载着千万人无数的浓情思念。又见明月,又到中秋,好想把自己捏成一轮明月,惬意地品尝无忧无虑的追忆和向往,轻轻地洒一缕月光,如流水,绵绵潺潺,无论照到哪里,割舍不掉的永远是家乡的味道。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家里月饼已经“堆积如山”,亲戚送的、单位做的、自己买的,五花八门,各种馅儿不胜枚举。看着这一切,好像都是些负担,一个人吃不下几块,可老感觉没有月饼还不行,不像是在过中秋节。多了是负担,该送的都送出去了,留下的只有自己享用了。可吃上一口老是感觉咋就吃不出过去吃月饼的感觉呢?妻子说我老是把现在物质极大丰富时期和过去物质匮乏,缺衣少食时期比较,没法比!是的,没法比。但心中那个记忆依然挥之不去,常常在眼前萦绕,流连忘返。在我的儿时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母亲做的月饼,非常好吃,香甜可口,总也吃不够。吃过以后有一种回味很久的感觉,是一种永远也忘记不了的味道。这种月饼,里面包着母亲的爱,有母亲的味道,是人一辈子忘不掉的味道。我想月饼的味道,应该是思念的味道、团聚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吧。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童年时感受最深的就是贫穷和缺乏了。那时候,条件有限,平日里吃的尽是黄色的“玉米窝窝”,白面做的食物只有在过节时定量吃一顿。后来有了一种白玉米,磨出的面是白色的,蒸出的窝窝也是白色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家里天天吃白馍呢!不知那年突然不见了,不知原因。父亲是赤脚医生,那年不知给那个村的一个干部家里人看病,正逢中秋节,人家给了父亲一个城里买回的“高档”月饼,父亲没有舍得吃掉,揣着回来,用小刀切成八块(我们家八口人),那是记忆最深刻的一次中秋节了。我拿到手,一口就吃完了,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有品出味道就吃完了,父亲吃了一小口,看我馋的没有吃够,就把自己留下的那点塞进了我的嘴里。虽然这种月饼好,但记忆里还是母亲做的月饼好吃。母亲做的月饼不是用模具做的那种月饼,因为那时的家里根本没有材料可以制作那种月饼。每年的八月十五,也是农村收秋最忙的时候,父母亲参加生产队收秋回来已经非常累了,但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眼巴巴等着要吃月饼,也忘记了劳累,挽起袖子就开始做月饼了,奶奶已经把准备好的一小盆发好的白面和一盆白玉米面倒在案板上和母亲一起揉面,旁边还有一盆洗干净的新鲜红枣,那是奶奶早早就准备好了的。我们几个就守在旁边看着母亲和奶奶干活,母亲看着我们说:“要把白面擀的圆圆的,要像个月亮,红枣就是月亮旁边的星星,一个上面要放十个红枣,表示团团圆圆,十全十美,上面再盖上一个月亮,就是个大月饼了,吃了这种月饼的小孩聪明懂事,人见人爱。”母亲用菜刀、剪子、梳子在上层的面上做出各种图案,再放上一只面做的白兔,说是玉兔。我们瞪大眼睛好奇的看着,母亲给我们几个,一人一个白面做的小月饼,父母和奶奶是白玉米面做的月饼,再做一个敬月神的三层红枣小月饼。做好后,母亲就放在大锅里蒸,奶奶在灶间烧着火。母亲做的红枣月饼蒸熟后,好看又好吃,家里瞬间弥漫着浓郁的节日喜气。我喜欢看母亲做月饼的样子,母亲手法利落灵巧,面团在母亲手里不停翻卷,眨眼间就变成了有模有样的红枣月饼了。每年的中秋节,母亲开始给我们做红枣月饼时,我都会从外面跑过来,两眼直瞪瞪地看着母亲把面做出好看的形状,看着母亲从小盆里伸手拿过一颗颗洗净的大红枣,画龙点睛地放上去。母亲还轻声唤我乳名,我小嘴一张,一颗甜甜的大红枣不用我动手,就被母亲塞了进来。母亲还笑着说我:“到院子里翻倒(玩)去,小子娃看这些做甚,长大给媳妇做饭去?”我只好口衔着红枣,红着脸走开了。红枣月饼进了锅蒸,奶奶把柴火燃起来,一会儿,腾起一团雾,再过一会儿,就能在窑里闻到扑鼻的红枣月饼香。在我们的期盼中,一大盘蒸好的红枣月饼端上了院里的石桌,母亲喊着不敢动手吃了,要先拜完了月神才能开吃。年幼猴急的我们偷偷伸出手就去拿,烫疼了手,就赶紧把指头放到口里吹。一会趁着母亲不注意,偷偷用手抠下一点来塞到嘴里,招来母亲一顿数落。奶奶偷偷给我们嘴里塞来一个红枣让我们解馋。飒飒的晚风伴着秋天的清凉,又大又圆的月亮升起来了。母亲对着月亮升起的方向,开始忙着摆香案了。香案上摆着母亲专门制作的祭奠月神的红枣小月饼,还有几个红枣大月饼和其他几个水果,简单而又丰盛。我们几个孩子已经抵制不住诱惑了,望着香案上的月饼和水果吞咽着口水。母亲看着我们的馋猫样,嗔笑道:“看你们馋的样子,坚持一会,等祭完月神才能吃。”因为月属阴,所以拜月的多是妇女,家乡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也就是,中秋节之夜男子不拜月,年节前腊月二十三灶神上天时,女子不祭拜灶神。父亲拉着我站在一旁看着奶奶和母亲领着姐姐和妹妹祭拜月亮神。奶奶一边磕头一边殷诚祷告:“八月十五月儿圆,瓜果月饼敬老天,敬的老天开了眼,一年四季保平安,保佑全家身康健,保佑娃娃考状元。”奶奶说:“女子娃祭拜了月神就会像月光一样柔,像月亮一样美,月下能穿针更是巧女子,将来能寻下好女婿”。香案上的蜡烛跳动着诱人的火焰,香烟袅袅升起,温馨着小小的农家小院。家里的晚餐也在皎洁的月光下开始了,这时月饼已经不烫手了,抠一颗大红枣倏地进了嘴里,咀嚼几口,满口留香,再咽到肚里,心窝窝一下子就甜透了。吃完了母亲做的红枣月饼,已是七、八点的时光了。父亲把香案上的几个水果,用小刀切成小块,看见我们几个嘴馋就一人给嘴里塞了一小块,我们高兴的含在嘴里不舍得咽下,奶奶和父母亲则微笑着看着我们。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吃呢?他们总是说:不喜欢吃,牙口不好。于是我们几个便在月下嬉戏,嘴里揸把着那金贵的水果,很细心的小口品味着。月饼和着水果的香味溢满了整个口鼻,心里的那个美呀,无法形容。也便想不明白这么好吃的东西大人们为什么就不喜欢吃呢?妹妹总是太心急,三两口就吃完了,然后歪着脑袋问我是什么味道。父亲看着妹妹的馋嘴模样,笑着让母亲把给奶奶留的一块水果分一半又递给妹妹。这回妹妹学乖了,也开始慢慢地品味起来,那忽闪着的两只大眼睛,像是在思考着什么……饭后我们全家围在桌旁,母亲让抬头看着月亮,奶奶又开始讲起那嫦娥奔月的故事,奶奶说:“嫦娥是一个异常美丽而善良的女人,她经常接济村里的穷苦老百姓,大家都非常喜欢她。嫦娥的丈夫就是那个一箭射掉九个太阳的大英雄后羿。因后羿射日有功,王母娘娘就赐给他了一包灵药,服下这灵药,人就能够飞上天宫成为神仙。可是灵药只够一个人成仙的剂量。后羿和嫦娥伉俪情深,他舍不得抛下嫦娥,于是便把灵药让给嫦娥服用。但嫦娥又何尝能抛下后羿呢!于是他们谁也不肯服用灵药。转眼间,八月十五到了,那天清早,后羿一起床便外出打猎了,独留嫦娥一个人在家。趁后羿外出打猎的时机,他的弟子逄蒙手持长剑闯进家门,他威逼嫦娥交出灵药。嫦娥不从,逄蒙便亲自翻箱倒柜寻找起来,眼看就要翻到灵药了,说时迟那时快,嫦娥一把夺过灵药吞了下去,她就飘飘悠悠地飞上了蓝天,一直飞到了月宫里。老百姓非常想念嫦娥,于是每逢八月十五的晚上,人们都会摆出月饼,水果等来纪念嫦娥……”听着奶奶的古话,呆呆的望着月亮,那些黑点就是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吧。奶奶的故事一下子揪住了我的心,让我对神秘的月宫充满了向往,对美丽善良的嫦娥有了一份莫名的牵挂。奶奶还不时指着圆圆的月亮:“你看,那不是嫦娥在月宫跳舞吗?”顺着手指的方向,我好像真的看见月亮上美丽的嫦娥在翩翩起舞……母亲做的红枣月饼,让儿时的中秋节过得很甜美。奶奶的古话更让我异想天开,启发了儿时那童话般的梦想。如今,每逢中秋节,我都会想起母亲的红枣月饼,母亲的抚养和疼爱,也烙在我的心中。而今,奶奶和父亲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再也听不到奶奶的古话了。母亲已经八十又五,需要我们时时照看着了,再也不会有那好吃的红枣月饼了。儿时的中秋节满足了我的食欲和口福,也激发了我对身外大千世界的幻想,因而总是那么令人心驰神往。如今,每逢中秋节,超市里的月饼花花绿绿的,琳琅满目,自家冰箱里的水果和食品也是应有尽有,但再也吃不出儿时的滋味了。怀念母亲的红枣月饼,想听奶奶那老掉牙的古话。(图片由作者提供)作者简介
白舟波,年生人,民进人士,陕西宜川人。延安体校工作,副教授。爱好写作,喜爱研究民俗,近年来着力于风俗礼仪研究,著有民俗长卷《壶口古风》和人物传奇《怪才铁牛》等。散文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首届“庆中秋迎国庆双节”全国征文大赛启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秋天是一年最绚烂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中秋节是传统节日里的重要一节,也是团圆节。我们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和家人团聚,是亲情缺失不能弥补。在生活快节奏化的时代,中秋和国庆又紧密相连,是亲情得以极大地释放。只要你是文学爱好者,哪怕是平时的爱写爱画,请拿起手中的笔,把身边快乐的人和事,出行中生活里的烦恼以及亲人亲情都可记录下来!也为了提高大家的创作热情,本刊特举办首届全国“庆中秋迎国庆双节”征文大赛,征文日期为年7月15日至10月10日。10月15日公布评奖结果。一、征文主题:与“亲情、团聚、旅行”等双节有关的快乐瞬间和幸福时刻。来稿一律要求内容健康给人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作品必须原创,而且不能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