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山——敬拜水神祈丰收
临县、方山一带的年俗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九就开始展现了,这一天县城要举行传统的古庙会。一到清早8点,家家户户都会把自家用心制作的花馍送到庙会上摆供,有象征人丁兴旺的十二生肖、象征六畜兴旺的家禽家畜、象征万物峥嵘的花草树木、象征长寿百岁的松鹤延年……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庙会会吸引很多采购年货的人前来观看,看谁家的花馍好,谁家的手艺精。
到了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放花炮、接神、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大年初一上午,当地的农村人家都要去水井旁拜水神。在村里,水大都是从岩石缝里流出来,为了祈求水源不断,全村人要会在水井前献上一份用白面制作的贡品。而孩子们则身挂花包,脖子上拴着红枣、蒜头、黄豆相间的“项链”,寓意为吉祥,希望常年丰收。
拜完水神,秧歌队登台了。村里大都要演“道腔剧”,这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娱乐活动,演员由喜好此活动的村民自行组织。好多演员都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戏衣、道具样样俱全。伴随着引人入胜的“道腔剧”,伞头秧歌、会则、唢呐吹奏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了这里年俗文化的“狂欢节”。
九、绛县——拜年不忘祭祖先
河东大地是黄河文明中心,也是黄河文化聚集地。所以晋南的年俗传统悠久,也是比较多的。绛县每年大年初一的“祭祖”俗称“献神主”是最隆重的。
神主画在一个粗布卷轴画上,左右一副对联“追远长存一片心慎重须尽三年孝”,横批“追远”。寓意怀念祖先吧。平常的神主画是卷起来存放着,到过年的时候或者家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拿出来挂起,一般存放和悬挂在长子家里。大年初一早上早早吃过饺子后,一家人就张罗着开始“献神主”。
通常由一个家族的男人们来张罗,女人们不插手。供桌上摆放好各式各样的供品后,男人们按照辈分一排一排站好,先上香,然后磕头,还要烧纸敬酒。要先给老祖先磕三个头,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拜完年后,全家人在院里大放鞭炮表示庆贺。献完神主后,就开始到邻居家里拜年,拜年的时候,也是要在神主前面给长辈邻居磕头,磕头的时候,还是先给神主上香磕头,然后才能拜年。到亲戚家里也是这样。
十、屯留——初二姥姥初三舅
在屯留县,过年不是一天,而是一个时段,即从腊月二十三到翌年正月初五。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是家家户户打扫卫生的时间,也是过年的开始。传说,这一天五更时分,保家人一年平安的灶神爷将回天宫向玉帝诉职,选在此时清理卫生是为了不冒犯灶神爷。此后,人们便开始了为过大年做准备。磨豆腐、蒸花糕、炸油条、剁饺子馅是必不可少的四大项。经过紧张地准备,大年三十,在做好最后的准备工作,一家人便会投入到过大年前的最后一项工作——贴春联。
除夕夜,一家人红红火火吃饺子、看晚会、磕瓜子、聊家常。心急的人已经开始邀朋唤友,走家串巷。
大年初一,放过鞭炮,吃过早饭,辛劳一年、饱受疲惫的人们开始彻底地放松:爷们四人一圈,打打麻将,放松心情;娘们们围城一堆,聊聊闲话,放声大笑;小孩们身着新衣,互相打闹尽情嬉戏;老人们聚在一起,追忆往事,尽显真情。
大年初二,人们便开始走访亲戚。初二到姥姥家,初三走舅舅家,这是不可更改的。转眼到了初五,这一天全家老少在一起吃饭,进行过年的“闭幕式”——吃烧卖。如此,年就算过完了,勤快一点的人就开始整修上地使用的家什,盘算新年的新计划。
十一、闻喜——过年蒸花馍
每逢过年,闻喜人必不可少的就是蒸花馍,寓意生活吉祥如意。
花馍的制作是颇为讲究的,首先挑选上等的麦子,用比脸盆略大的铁筛子筛去浮尘、石子、杂物等,倒进盛有清水的容器中精心淘洗两三遍,倒入可以沥水的竹编筐中,再在上面浇水。这道工序称为凝水,据说凝水可以提高面粉的质量,是不可轻视的环节。在发好的酵面中掺入适量的精粉,倒入温水和匀,然后进行揉制。揉好面后用小剪刀、小梳子等工具,开始正式捏形。捏花馍没有教材,也没有什么图样,全凭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模样全装在他们的脑子里。只见他们成竹在胸,经过一番搓、捻、擀、剪、切、捏、揪、压、挑、卷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他们的手底下活脱脱地变出来。
捏好了形,下一步便是醒馍,也就是让馍发虚。把捏制好的面塑品放在炕头的笼圈中,用棉褥捂住,保持一定的温度,待发虚适度后,上锅蒸制。蒸制环节也特别有学问,像中国的武术一样有一套路数,什么水开上笼、笼圈封严、急火上气、大小分蒸、落气出笼等等。出了笼要趁热上食品色,这样颜色艳丽,不易褪色。待上好色晾干,需要组装的还要用竹签把辅助的部分与衬托的花瓣等进行组合。这样,经过点染描画,组合搭配,刚才还是白描的面制品已经花红叶绿,凤翔鱼游,蛇盘狮吼,栩栩如生。
十二、洪洞庙会最热闹
洪洞人大多于除夕交替时开始燃放各式花炮,响彻大地,全县炮声连绵起伏,花炮愈响,愈象征着来年财运亨通,好运连年。除夕夜的活动也是千姿百态——贴挂千(挂千分大小而定,二五七九数),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种庆祝活动一个接一个。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洪洞人这一天不动用扫帚,否则会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除夕夜之前就将庭院打扫干净,垃圾全部倒掉。洪洞人过年还忌刀器,在年三十将初一一天三餐用料备好,初一每顿饭必剩饭,以应年年有余之说。
过年人们最热衷逛庙会,洪洞城内大小庙观二十余处,每年春节最热闹处数:城隍庙、老爷庙、火神庙、千佛寺、吕祖祠、二郎庙、文庙等,庙内张灯结彩,香火缭绕。吸引儿童的有用纸做的彩色风车、风筝、泥塑的老虎、兔子等,泥烧制的鸡、鸭,姑娘喜爱的玩耍“缠蜜”,男孩子有玻璃烧制的“琉璃嘣嘣”可吹,亦可用手吹响,“吹糖人”也很受欢迎。洪洞苏堡民间艺人郭璞玉,是“吹糖人”的传人,还有用手摔打的鞭炮,亦称“摔炮”。
十三、太谷社火好红火
太谷过春节民间庆贺活动的第一项为接神。原意是迎接天地诸神下界与民同乐,今天已经成为迎新辞旧的主要象征了。内容首先是点旺火、燃年草和响鞭炮等等。旺火位于当院,年草置于门外,要由家长亲自点燃。起床后不能贸然出门,须先点一个爆竹,从门缝伸出室外爆响,称为开路炮。点旺火要称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在家长发旺火时,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妇女们则收拾家务,整理祭祀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此时此刻,村村户户,鞭炮齐鸣,万里长空响成一片。
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旧俗讲究三跪九叩,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也有的是只磕一个头。小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面带笑容,欣然受礼。拜完年后,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代,健康多福。如果家中有新娶的媳妇,则长辈须给新媳妇压岁钱,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视自家经济情况而定。婆母还要另外给新媳妇一块上等布料,希望媳妇继承针黹。春节这一天,家家习惯吃饺子。饺子谐音角子,角子是古代一种钱币。饺子的形状又好像元宝。元宝是古代一种较大金银锭。
大年吃饺子,取意一年四季招财进宝。民间煮饺子时讲究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匣,全凭柴烧。烧柴讲究要烧芝麻秸秆。一方面芝麻秆燃烧时悦耳的响声,好像一连串发财的发、发、发声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义。饺子煮破了要说成是挣了,不能说破了。吃饭前要鸣炮示知。第一碗饭要敬供祖宗神灵。全家人入席要请家长坐首位。第一盅酒要由家长致祝酒辞。盛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要留有看锅的饭菜,意喻取之不尽。有人吃着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余;吃着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着包钱的饺子,表示钱财两旺。
从春节的下午开始,村里兴办的传统社火或秧歌,便开始正式表演。首先在本村娱乐,挨门挨户拜年贺喜。主人家要用烟糖招待。上一年曾发生死伤灾病的人家,要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冲喜。上一年曾娶媳妇、生小孩的人家,也要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贺喜。冲喜与贺喜,主人的招待费特别大方。本村拜年结束后,还要到临近村庄活动,一直到元宵节掀起高潮。不参加社火活动的人们则开展下棋、打扑克、玩麻将等游艺活动。县城要举行春节长跑活动,参加人数众多,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佩戴红领巾的少年,热闹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