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二十八岁的青年到一位七十九岁的老人,他用半个世纪的时间,从一个鸟笼制作爱好者成长为苏派鸟笼的一代宗师。他就是江苏省鸟笼技艺非遗传承人:颜虎金。
初见颜老,他白衣鹤发,左手提着一只鸟笼,右手轻摇一把折扇,缓缓走来,自带一股“仙气儿”。
中国人养鸟的习俗自古有之,鸟笼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和一个文化载体,历史悠久。最初鸟笼只是供人们养鸟用,随着明清时期养鸟之风在皇室贵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之间盛行,逐渐发展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根据制作工艺和特色的不同,鸟笼可分成北笼和南笼。北笼以天津为代表,以圆笼为主,特色是大气厚重,贵气十足,明清时期玩家多为达官贵人;南笼以苏州为代表,以方笼为主,特色是小巧玲珑,文雅精致,玩家则多为文人雅士。
北笼▲
南笼▲
苏州人制作鸟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的詹成。从古至今,亦不乏制作鸟笼的高手。一千多年前,詹成在鸟笼的竹片上雕刻山水、花卉、人物等,开创了刻竹艺术的先河。民国时期有制笼名家金三畏、近代则有卞水生、陈瑞林、荣全等。
明清时期鸟笼手工艺人曾达到很高的造诣,解放后因社会发展变迁及各种历史原因,这门手艺已濒临失传。二十八岁时,颜虎金偶然结识了陈瑞林师傅,开始接触鸟笼制作,并一直坚持多方讨教学习。改革开放后,四十二岁的他看到了鸟笼市场的发展潜力,因此辞去工作专心做鸟笼。
通过多年的揣摩求教,颜虎金学会了制作苏派鸟笼。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为了提升鸟笼的工艺水平、艺术价值,他又只身前往“雕刻之乡”浙江东阳学习雕刻。通过勤学苦练,刻苦专研,终于把这份传统手工艺继承了下来,经过数十年的磨练,手艺也越来越精。
颜虎金制作的“虎”字笼,集雕、刻、漆、编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用材讲究,工艺精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今,在苏州乃至华东地区,提到颜虎金,养鸟人和藏笼人几乎无人不知,被奉为“南笼泰斗”,他的“虎”字笼也早已名扬江、浙、沪、皖。
“虎”字笼制作从第一步选料到上光油完成,共有二十几道工序,主要工序有以下五道:
▲一是整料,将所断之料劈成毛坯;
▲二是打眼,为下一步镂空做准备;
▲三是定型,包括磨光、雕花;
▲四是煎煮,将定型之料用多种草药煎煮,
防蛀防霉,加强笼丝的韧性,还有防蛀和上色的作用;
▲五是装配成笼;
从制作材料来说,苏式鸟笼主要有象牙、紫檀、红木、毛竹等,最好的材料是小叶紫檀、金星紫檀。其中毛竹最为常见,但选料非常关键,毛竹的产地、竹龄的长短都有讲究,七年以上的质地柔软肉质较厚的毛竹最为合适。
从制作工艺上来说,苏式鸟笼多有金银镶嵌、金丝扎线、雕刻等装饰工艺,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宋、明清时期的苏派制笼大师、能工巧匠们,制作出了许多传世精品,但到近代制作工艺大多已失传,传下来的实物也更是难得一见。
几十年来,颜虎金一直致力于传道授业、继承发展仿古的鸟笼精品,使苏派鸟笼技艺发扬光大。鸟笼制作是门“暗行”手艺,许多师傅把手艺藏着掖着,而他却反其道行之,如今颜虎金带出的百余名徒弟,在全国各地小有名气,陈传发、方清华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年,经过多年钻研,凭借一张旧照片,仿“清代冰梅顶绣眼笼”在颜虎金的妙手下重生;年,他又和弟子陈传发一起复原了失传已久的民国时期的“官印笼”;年,他与苏州金银丝镶嵌手艺人冯文祥、冯文寅兄弟俩结识,并携手创作了极具苏州特色和收藏价值的小叶紫檀嵌金丝福笼。
说起第一次见到“冰梅顶”的情形,颜虎金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三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到冰梅顶的照片时给了我一种震撼。一两百年前的老师傅,他怎么能做的出这么好的东西,当时我就想有朝一日我要是能做出来就好了”。
“冰梅顶”照片▲
如今颜虎金制作“冰梅顶”已经有十一年了,他说虽然已经做了十一年,他仍不敢说能比照片上老师傅们做的更好。其实,七十九岁高龄的的颜虎金也早已成为一位令人敬仰的“老师傅”。他说:“我有这么点兴趣,我还要干,与冯氏兄弟继续合作,尽量多做几套最高水平的紫檀刻金丝的精品留下来”。
五十年,是半个世纪;五十年,是一万八千多个日日夜夜。放眼望去,那个刻苦努力的青年,在岁月中与鸟笼为伴一步步走来,变成了眼前这个白衣鹤发的老人,唯一不变的是,那一颗赤诚的守艺“匠心”。
联系我们MAIL:artused
.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郑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