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花,是无患子科植物。属于常绿乔木,高通常10m左右。具板根。小枝粗壮,被微柔毛,散生苍白色皮孔。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15-30cm,或更长;小叶4-5对,很少3或6对,小叶柄长通常不超过5mm;叶片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两侧常不对称,长6-15cm,宽2.5-5cm,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两面无毛。我国西南部至东南部栽培很广,以福建、台湾最盛,广东次之,多栽培于堤岸和园圃,广东、广西南部及云南亦见野生或半野生于疏林中。
中文学名龙眼花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蔷薇亚纲
目无患子目
科无患子科
分布区域我国西南部,福建,台湾,广东
1中药名称龙眼花
补肾药;利尿药。
lóngyǎnhuā
出自《泉州本草》。
2中药基源无患子科
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花。
花
喜温暖湿润。
龙眼:花序大型,多分枝,顶生和近枝腋生,密被星状毛;花梗短;萼片近革质,三角状卵形,长约2.5mm,两面均被黄褐色绒毛和成束的星状毛;萼片、花瓣各5,花瓣乳白色,披针形,与萼片近等长,仅外面被微柔毛;雄蕊8,花丝被短硬毛。果近球形,核果状,不开裂,直径1.2-2.5cm,通常黄褐色或有时灰黄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瘤体;种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质的假种皮包裹。花期3-4月,果期7-9月。
龙眼是亚热带果树,喜高温多湿,温度是影响其生长、结实的主要因素,一般年平均温度超过20℃的地方,均能使龙眼生长发育良好。耐旱、耐酸、耐瘠、忌浸,在红壤丘陵地、旱平地生长良好,栽培容易,寿命长,产量高,经济收益大,群众喜种植。
1.培育方法:先用实生繁殖培育砧木苗,然后用嫁接繁殖。7-8月龙眼成熟时,选取适应性强,粗生易长,病虫害少的母树采种,种子容易丧失发芽力,采种后,立即播种可提高种子发芽率。用点播或条播,按行距20cm开沟播种,每1hm2播种种量kg左右。播种后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当幼苗高度超过25cm时,进行摘顶,促进主干增粗,随时剪除基部分枝,保持主干离地面10-17cm光滑直立,利用嫁接的操作,经过1-2年培育的砧木苗可进行嫁接。春季嫁接4-6月,秋季嫁接以9-10月份较适宜。接穗应从经过鉴定的优良母树上选取。嫁接方法用芽片贴接法或舌接法。春、秋两季均可定植,多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栽植。定植行株距一般4m,每1hm株左右为宜。
2.田间管理:幼年树的管理应注重间作与覆盖、扩穴改土、及时施肥、合理整形修剪,形成良好的树形,培养强壮的骨干枝。成年树则着重增施肥料、培土、耕作、排灌和修剪。
春季花开时采摘,晾干备用。
3中药基础微苦;甘;平。
肺;肾经。
通淋化浊
淋证;白浊;白带;消渴。
《泉州本草》:诸种淋症,龙眼花煎汤服;下消、小便如豆腐,龙眼花一两,合猪肉炖食,三至五次。
花含鞣质:
1-O-没食子酰-3,
6(R)-HHDP-4-O-短叶老鹳草羧基-β-D-吡喃葡萄糖[1-O-galloyl-3,
6(R)-HHDP-4-O-brevifolincarboxyl-β-D-glucopyranose],
鞣(料)云实精(corila-gin),
石岩枫酸(repandusinicacid)A,叶下珠鞣质(phyllanthusiin)C,
夫罗星鞣质(furosin),老鹤草鞣质(geraniin)。
酚羟酸:
短叶老鹤草羟酸(brevifolincarboxylicacid),
对香豆酸(p-coumaricacid)。
黄酮类化合物:
木犀草素(luteolin),
山柰酚(kaempferol),
金于草(黄)素(chrysoeriol),
槲皮素(quercetin),
金丝桃甙(hyperin)。
内服:煎汤,9-15g。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