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鹳草为牻(máng)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老鹳草等带有果实的全草。始载于《滇南本草》,因老鹳草成熟的果枝似鹳(guàn)喙(huì)而得名。
明·兰茂·《滇南本草》:“五叶草,出京都者良,名老官草。治筋骨痰火症,河南卫辉亦出。味辛、苦,性温。祛诸风皮肤发痒,通行十二经络。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利小便,泻膀胱积热。攻散诸疮肿毒,退痨热发烧。治风火牙疼、疥癞、痘疹等症。兼解诸痨热,其应如响。敷跌打损伤,能定痛治瘀。”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老鹳草,味苦微辛,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损伤痹症,麻木皮风,浸酒常饮,大有效。”
本品苦、辛,平。主要功效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
祛风湿、通经络:适于风湿痹证之关节疼痛、拘挛不利、麻木瘙痒。
清热毒:适于膀胱湿热小便不利、疮痈肿毒。
止泻痢:适于泄泻痢疾。
用法:9~15g煎服,或熬膏,或浸酒。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老鹳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止泻、抗氧化、降血糖等药理作用。
参考资料: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
冉先德.中华药海[M].北京:东方出版社..5.
冉先德.冉氏释名本草[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
何文涛,金哲雄,王宝庆.老鹳草的研究进展[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2(10):-.
山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