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www.txbyjgh.com/
奉化和绍兴分别曾经生活过两个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个是蒋先生,另一个是鲁迅先生。由于当年的宣传,我一度对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先生恨之入骨,由于读过许多鲁迅的文章,我也对鲁迅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鲁迅先生的文章影响了几代中国的学生,虽然据说有些文章已经渐渐淡出了某地区中学的课本,周先生文章中的许多场景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甚至梦里都会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关系逐渐向好,我们对蒋先生才有了全面的认识,作为主宰近代中国舞台的主角之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他虽然做过不少错事,但还是有着不少能够得到最广泛认同的执政功绩。他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两次领导北伐,统一了中国。作为当时执政党的 ,在年到年的抗日战争中,蒋先生在决策抗战、坚持抗战方面起到了其他人无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他在坚决反对搞 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这样看来,蒋先生是个伟人,一个爱国和爱故乡的人。
从宁波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便到了奉化溪口镇,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以蒋先生之名而闻名中外。听导游小章说,这儿还有弥勒佛的道场,雪窦寺,因为弥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契此就出生于奉化。
一下车,我便寻找去年在台湾参观慈湖时的记忆,下车后正对着的一片空地上停着的却是许多车辆改装成的房子,供来此的游客作休闲住处,不远处是武山庙的庙门,门两边却贴着民国美女的画像,坡屋顶的屋脊处还与庙宇格格不入,用意却是明显的四个字“国泰民安”,这是想把游客带到那个解放前的年代吧。这儿的一切与慈湖几乎没有相同的地方,如果有,可能就是那幅民国时美女的画像了,这样看来选定慈湖只是蒋先生的思乡心切了。
武山庙只是看了山门,小章去办理手续,我们沿着道路向前遛哒,见一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走近一看,上书武岭两字,见许多人在门前拍照留影,也和团友随便拍了几张。至小章过来才知道,这武岭两字的来由,原来蒋介石取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武陵的谐音,意为过了此门,里面便是世外桃源了,其实这里面的三里老街,便是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从小生活的故乡。
进了武岭门的左边有一条硬化过的水泥小路修在山顶,这应该就是武山吧,虽然只能算是个小丘陵,镇上的人叫它是山,我们只好跟着叫了。沿路行走有一两层亭子,亭上有房,应该可以住人,亭前有碑,上写着“乐亭记”三字。这就是文昌阁吗?我认为是,导游小章说不是,说那就是乐亭,从乐亭穿过,还是在山坡上,向左下看去有一小洋楼,前面有一个高高的水塔,小章说当年宋美龄和蒋介石在此住时专门修的,宋夫人可是个爱干净的人,水塔后面的古式建筑便是文昌阁了,文昌阁是个两层楼的建筑,开始是贡奉文昌君的地方,文昌帝君熟读诸子百家,酷爱书籍。日夜手不释卷,苦读攻书,成为 文人的偶像,冠名"奎星"。所以文昌阁又被称为"奎阁"。溪口文人常到阁里聚会,叩拜文昌帝君。讨个吉祥,指望日后进身仕途。蒋先生的母亲王夫人信佛,在蒋介石小时候常带他来玩。没想到蒋先生后来成了大人物,回溪口时常在乐亭(文昌阁)居住,文昌阁自然成了蒋宋在溪口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到文昌阁一楼,院前便是剡溪了,溪水很清,有小木船停靠在岸边,更远处有连绵起伏的山脉,经过导游的提示,前方正对着的山脉形如笔架,应了那句,面对笔架山,不做文官便做武官,蒋先生后来成了委员长,早就超过一般的文官或武官了。
文昌阁的一楼的条案上还贡奉着文昌君的瓷像,像后是于右任先生的墨宝,“湖光远带锦溪水,春色好在桃源家。”这的确是个风水宝地。上了二楼,墙上挂了不少宋美龄夫人的画作,看起确实很见功底,个别画上还有蒋先生的亲笔题字,为他便于参观,工作人员把起居室和卧室对调了一下,比较有特色的木床放在房子的中间,床头挂着蒋宋的结婚照,这张我在西安兵谏亭(原捉蒋亭)时看到过。另外这个木床有五条腿,真的应了在台湾时小白导游所说的,蒋先生是传说中的神龟,而毛先生是草龙(蛇),他们的相争和刘邦项羽相争一样,联想起来确实如此,想到床与乌龟相似,床头的中间那条腿相当于龟的尾巴,而再想到蒋先生不知何时起成了光头,而光头的上方高高隆起,越来越像一个龟头了,民间的传说真的很有道理呢。而起居室里放着美龄夫人用过的钢琴,沙发与书案,彰显着她受西式教育的影响之深,而她的生活习惯又深深地影响了蒋先生的后半生,令蒋先生在老年时越来越像一个慈祥的老人。
文昌阁的旁边便是小洋房了,位于文昌阁东侧,紧倚剡溪,有三间平顶西式楼房,原名“涵斋”,俗称“小洋房”。年由蒋介石出资建成,占地约平方米。它位于文昌阁东侧,背山面水,西式三开间平顶楼房,房顶阳台,四周水泥栏杆,可乘凉赏月。蒋建此房打算给贴身人员居住,便于自己小住文昌阁时传唤。所以,西侧门外,有直达文昌阁通道。这幢依山傍水的小洋房,设计之考究,不亚于文昌阁,在当时溪口乃至宁波、奉化等城区算得上时髦建筑。
后来这里成了蒋经国和蒋方良的短暂居住的住所,进去转了一圈,里面放了许多蒋世父子活动的照片,一楼堂屋正中处放了一块石碑,上面有蒋经国在母亲毛福梅在被日机轰炸遇难时写下的“以血洗血”,听说是后来移过来的。
从小洋房出来,便走便道上了武岭门上走了下,再转过去便是武岭中学了,武岭中学正在搞维修,我们从门前绕了过去,直奔蒋氏宗祠,宗祠的牌楼匾额有中正先生亲笔手书的“忠孝传家”四个大字,宗祠修得气势宏伟、壮观,相当有气派,是供族里人祭祖、看戏等活动的地方,进去随便转了转,便去了下一个景点玉泰盐铺。
玉泰盐铺是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二字,大门西侧界墙刻着蒋介石题写的“玉泰盐铺原址”六个大字,是蒋介石的出生地。这儿是蒋介石祖父蒋斯千年开设,后由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继承。蒋肇聪去世后兄弟分家,盐铺归蒋介石的胞兄蒋介卿经营。进去看了看卖官盐的地方,又到二楼参观了蒋先生出生的王采玉的卧室。当时的蒋家确实是个大户人家。
接下来便是丰稿房了,丰稿房面积很大,在溪口中街,为蒋介石拆除了许多家民房所扩建。丰稿房修建时整个院子东南角处的民居没有拆除,传到后来便成了,就是因为蒋先生给这家人留了个安身之地,也在他失去了整个大陆的江山后在中国东南角的台湾给自己了一处容身之地。从佛家上来说便是因果报应,万事万物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了。
丰稿房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院子很大,修建得很讲究,雕龙画凤,古色古香,有蒋介石先生 任大他5岁的夫人毛福梅被日军炸死的遗址,有蒋介石先生为去世后的母亲王采玉修的通向阁楼上那窄窄的楼梯,那是因为老人家裹的是小脚,他希望母亲的灵魂回来时不会摔倒,还有毛福梅在蒋经国出生时种下的那棵银杏树。
走在溪口的街上,看着清清的剡溪水,还有溪边正在用溪水洗着衣服的妇女们,我这才发现这儿的一切确实和台湾的慈湖有着相似的地方来,只是慈湖的阴气重了一些!
蒋母墓道是下午去的,说实在话,我本来是不想去的。能称得上墓道必定是王侯将相之类,蒋母因子而贵,才能称得上墓道,蒋也自视为皇帝,他母亲自然便是皇太后了。因为我前些年去过清西陵,对于皇陵略知一二,又因为我不迷信,所以对这种封建的留存也是只静观而不会以欣赏的眼光来看。
来到墓道前,一个高高的牌楼,一路长长上山的台阶,台阶依山而建,铺以上好的石头,沿山形曲折向上,阶梯两旁绿树成荫,除了偶有小鸟“嗖”地一声飞过,整个小山出奇地宁静。我们沿墓道上行,见路中间有一亭子,名曰下马亭(自己猜的),各路人等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我想可以爬了半天的山大家都累了,需要歇一会了吧。再上去米左右便是慈庵了,这个地方是蒋家后人来此祭拜蒋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老蒋下野时在此住了一段时间,他虽然下野当时的国民党很多官员大事小事仍然向他汇报,这里成了实际上成了一个真正的指挥部。
墓总是没什么好看的地方的,虽然这里被说成了龙脉,孙中山先生还在此题了字。我也只是看了一眼便离去了,不过还是默默地祝福这位曾经当过尼姑生了蒋先生的老人家在 安好!
从山的另一边绕道回到了停车场,后又回到宁波,结束了一天的旅程,晚上有宁波的同行们一起“研究”工作,酒至半酣,沉沉睡去。
宁波的天气是多变的,一觉醒来,又飘起了小雨,我们要去绍兴了。
一路上小章讲着绍兴的“三乌”——乌干菜、乌毡帽和乌篷船,并讲了每个“乌”的来历。关于乌毡帽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有一个猎人进山狩猎,追捕一只老虎至山洞,并把老虎打死,猎人发现虎穴里有一块“毛毡”。原来,老虎把平时拖吃猪、羊和其他野兽后剩下的毛压垫的窝里,久而久之,磨压成像饼一样的毡子。这个猎人把它带回家洗干净,加工成盔甲模样,待干燥后往头上一戴,顿时感到暖和舒适,甚是喜爱。消息传开,大家纷纷仿制,便有了绍兴乌毡帽。 他又说到了蒋介石喜欢吃毛福梅做的乌干菜烧肉的故事。在溪口的时候,老蒋和宋美龄住在乐亭,宋美龄喜欢睡懒觉,老蒋每天起的早,每天早上便跑到丰稿房去吃毛福梅做的饭,其中最喜欢的便是乌干菜烧肉了,宋美龄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老蒋的性子。
说话间便到了绍兴,雨中的江南水乡,如一幅水墨画,清淡、悠长、灵动,令人神思摇荡。清澈的溪水倒映着垂柳和白墙青瓦、屋角飞檐的南方建筑,水面上停靠着几条乌篷船。乌篷船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甚至可以说是太小了,那个乌篷感觉起不到什么作用,好像只是一种装饰。为了应景,我们还是去坐了次乌篷船。因为没带雨伞,许多人的头发和衣服都被这南方的小雨打湿了。不过这没有关系,雨中坐船倒是多了一番情调,小船在水中漂行,穿过小桥,穿过民居,岸边临水的台阶上有妇人在洗衣服,房子里飘来鸡汤的香气和绍兴口音的对话声,有些像小时候在苏北老家看到的景象了。
下午仍是阴雨绵绵,车子开到了鲁迅故居风景区,先坐人力车在街区里穿行,感受南方小城市不一样的魅力。过了几条街,车子一转来到了仓桥直街,这是一处像重庆磁器口一般的古街道,街面上的建筑看起应是明清时期所建。街上的游客不多,可能是淡季的原因吧!居民们悠然自得,摆弄着每个景区都有的旅游商品,过着令人羡慕的慢生活。在小章的引导下,我们在一处小桥边参观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小章指着远方说,那边便是古越龙山了,我仔细看了看,却是没能看到,可能是天气的原因吧!
又沿石板路前行,见一黄酒馆,一进门,一股酒香扑鼻而来,酒馆内堆满了大小包装的黄酒,这便是古越龙山酒了。酒馆布局很考究,中间有一亭子,亭内有一石碑,两面分别写着,“古越龙山”和“天下一绝”。老板非常客气,端着杯子让我们品尝,我尝了尝,确实是很好的味道,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先生喝的就是这个吧!
品完黄酒,穿街而过,至街头,又见一桥,名叫“宝珠桥”,由于年代久远,小桥已经看不出什么好来了,它的名气来自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每次必来此处,并在小桥不远处雁雨茶艺馆休息吧!
继续坐人力车前行,见城区的马路中间有一石碑,分明写着秋瑾遇难处。能在闹市区给英雄遇难的地方留一个纪念碑,这值得许多地方学习!不能为了城市的发展而丢掉了自己的历史,北京老城区的拆除便给了我们一个沉痛的教训。
要去鲁迅故居了,心情不免激动起来,这可是大文豪生活的地方。
人力车停下不远的地方便看到了咸亨酒店,酒店的门前有孔乙己先生的塑像,鲁迅的小说让这个酒店的名气更大更响亮了。孔乙己先生作为代言人,也应该有很大的功劳。一下午的时间,我们游完了周家新台门,周家老台门,看了百草园,又去周家老台门的对面看了寿家台门,也就是寿镜吾老先生的住所,其中的三间厢房便是“三味书屋”。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像极了老家小时候的菜园子,那道低低的矮墙根、石井和长满过紫红桑椹的老树都还在,菜园子里至今还种着各样的蔬菜。三味书屋的“早”字,也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并没能看清楚字的真迹。周家是个大家族,出过钦点的翰林,家中的住宅之大,建造的豪华程度早已超乎我的想象,在这个封建士大夫家族里长大的鲁迅先生肯定有着穷苦人家孩子不一样的感受。只是光绪年间,他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回来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为救祖父花了大量的金钱,导致周家家道中落,鲁迅也为此受尽了磨难,这才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无怪乎他的好朋友闰土长大后会和他生疏起来,毕竟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里。不过也是因为鲁迅先生大户人家的家庭才使得他小时候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才有了先生能成为一代文豪的基础。
雨中的绍兴夜晚没有大城市的喧闹,去一处安静的地方,品着黄酒,就着绍兴的地方小菜,自然少不了,孔先生吃过的茴香豆,江南水乡,已经不是在梦里了,我们真真切切地来了,并感受着您的不同。
水乡的美景还没看够,却又到了要离开的时候,还有半天的时间,我们驱车去了离酒店较近的柯岩,车子方停,看到的却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镜湖”两字,碑置于一大石龟之上,转至前面,是“南洋秋泛”四个大字,秋瑾被称为鉴湖女侠,这个镜湖应该就是鉴湖吧。李白诗云,“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镜湖之美可想而知。
柯岩最独特的景观为那一柱烛烟的“风骨”奇石,高30余米,底围仅有6米,最薄处不足1米,远看如一柱烟霭,袅袅升空,耸立如锥,形体曲折,婷婷娉娉,令人叹为观止,顶端有古柏苍翠,虬枝横生,据说树龄已过千年。另一奇观是那弥勒石佛,高10余米,通体一石,为唐代僧人依岩而凿,又因为采石,佛像独独立“风骨”之西,在江泽民同志看后由衷感叹,评价柯岩胜景为“世界绝技,登峰造极”!
穿过柯岩便是镜湖了,其实这不准确,柯岩与镜湖实为一体,于湖上坐船,再从湖面上过石拱桥,走在湖心的石板路,远远看过去芦苇荡里有拍摄组在取景拍“抗日神剧”,因为我看到了穿着鬼子军装的一群人。过了葫芦醉岛那投醪劳师的雕塑群又乘船便到了鲁镇,这是一处按鲁迅笔下的场景所建造成的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再现了《祝福》、《故乡》、《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鲁迅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环境,以及旧时水乡绍兴的民俗风情、建筑风貌。其间乌瓦粉墙的台门、店铺,千姿百态的石桥、栏杆,纵横交叉的小河、水巷,飞檐挑角的戏台、庵庙,依傍鉴湖一河两街的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了"人家尽枕河,楼台附舟楫"的水乡风情。有了镜湖的衬托,蜿蜒的河道,古朴的拱桥,依依的翠柳,飘飘的旗望,长长的石板路,轻轻漂过的乌篷船,建在水中的戏台,鲁镇的一切如梦如幻,置身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到了那个时代的世外桃源,如有闲能住上几日,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去处。
为了赶飞机,我们没做多少停留,走马观花地穿过了鲁镇的街道,直奔杭州萧山机场而去。
年12月27日于重庆
陈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