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金挺標群嬰鬥草圖
端午節的別稱很多,諸如:端陽節、端日節、午日節、粽子節、天中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菖蒲節等等,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當年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後來在我國演化為端午節,以紀念屈原,故又有人稱其為「詩人節」(有些地方是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是華人三大節日之一,與新年、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琉球、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
名稱與起源
《說文解字》「立部」:「端,直也。」《廣雅·釋詁一》:「端,正也。」《禮記·玉藻》:「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引申指人的品性端莊正直。《說文解字》「耑部」:「耑,物初生之題也。」(按,「題」即「額」)後來借「端」表「耑」,表示事物的一頭,引申為事情的開頭之意,因此「端」字亦有了「初始」之意。據說「端五」就是「初五」。如《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在古代,干支逢五曰午;農曆以寅為正月,「午月」即五月。特指陰曆五月初五,「端午」即得名於此。
而關於「午」字與「五」在文字學上的關係,我們還不能確證是否有直接的親緣關係。《玉篇》「午部」:「午,交也。」《儀禮·大射》:「度尺而午。」漢·鄭玄注曰:「一縱一橫為午。」而「五」在甲骨文中,形同「X」,與鄭玄之言頗合,後來又在「X」上下加上橫畫,最後變成現在的「五」。
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龍的節日,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雖然我國的端午節常視為紀念楚國詩人屈原或吳國忠臣伍子胥的節日,但不少習俗在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學者如聞一多等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我國南方的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即現在的粽子),投到江裡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由此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賽龍舟等習俗。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五月競舟」(局部)郎世寧
江閣登臨頗欲勝,中都子弟冶游成。
盛朝已附屈原老,競看龍船載妓新。
習俗
驅瘟疫、瘟神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瘟神降臨,或是惡鬼邪魔附於人體所致,故人們於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人們會在這天貼神符,以避邪驅魔。
在江浙,民眾會貼鍾馗像,加以祭祀。民間傳說,鍾馗是唐代一士人,文才武藝均備,卻因貌醜,在殿試時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撞殿階而死。後鍾馗的靈魂受到玉皇大帝的嘉許,成為專門捉拿惡鬼的大神,並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敬拜的鎮宅真君。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鍾馗,於是就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圖樣了。
在福建,閩東一帶祭拜五福王爺,閩南和閩南人移居的臺灣則多半祭祀各府王爺神,希望王爺神能把瘟疫帶走。
在四川則會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掃除五瘟疾病。中國西北地區則以苻堅、白起等英雄豪傑作為端午節掃除瘟疫的祭祀對象。
驅五毒
東亞地區有一俗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該地人們自古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等稱為五毒。)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避害病。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贊時也。
包粽子、吃粽子
粽子是大中華地區、日本關西至北陸地區、越南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親友之間還互相饋贈。端午吃粽子習俗源自中國東漢,當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包粽」諧音「包中」,後世也象徵、意味著考試金榜題名的好兆頭。
聚眾臨流稱為龍舟勝會。
划龍舟
在大中華地區、日本、琉球,端午節會划龍舟。划龍舟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其實東亞地區的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懸香草(菖蒲、艾草等)
菖蒲是各地端午節皆使用的香草,常與其他植物束成菖蒲束掛起以辟邪驅瘟
南宋浴嬰圖(局部)端午節為孩子進行芳香藥浴的場面
以菖蒲沐浴
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現在看來,懸天中五瑞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端午節時值初夏,多雨潮濕,病菌容易滋生,懸菖蒲、艾草等可以藉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
(「艸」即「草」)五日午時蓄採眾藥治病,最効驗。
也有些地區因應當地出產的植物而有所變化,有些地方是懸掛桃枝、蘭花、芙蓉葉等,而臺灣就流行榕樹枝、香茅、抹草,或將香草煎藥、搾汁服用。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頭、洗臉,例如有的地方以蘭草蒸煮於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稱為洗百病,所以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
有些地區會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虎形,稱為艾人、艾虎,以僻邪驅瘴。又可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又有佩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飲雄黃酒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的白酒或黃酒,華人一般在端午節飲用,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古老的《白娘子傳》傳說,端午節時白素貞不慎喝下雄黃酒,現出白蛇原形嚇死許仙的故事。
佩香囊
傳統上女性會精心製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鬱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以五色絲繫臂,謂之長命縷。
纏五彩絲線
有些地區端午節時會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腕或掛在身上,端午所繫的彩絲,是代表吉祥的飾物,又稱為「長命縷」、「續命縷」、「無色縷」等。古代以五月為「惡月」,於是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分別代表五行,並象徵五色龍,「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繫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傳說可以使人健康長壽。在朝鮮半島古代,大臣還會在絲線上串上由君主所賜的急救藥玉樞丹。
鬥石
有些地方有雙方陣營互丟石頭的競賽,類似於鬥毆,流行於青少年之間。
唐宮中造粉團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射粉團
射粉團是一種唐代都城和宮廷盛行的遊戲。《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角黍就是粽子,而粉團則是類似麻團的一種點心,用糯米製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說明這種遊戲的參與者多為女性或者兒童),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
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
食梟羹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羮」。所謂梟羮,即是以梟肉製作的羮湯。這裡主料——梟,就是貓頭鷹,在古代被認為是不孝的鳥,從漢代開始,人們就有五月做梟羮、送梟羮、吃梟羮的習俗。而「賜」更是將習俗官方和制度化,廣為傳播。皇帝製作梟羮以賜臣下,意在警示臣子不要像梟那樣不忠不孝,其中也包含了除絕邪惡的用意。意圖雖然是好的,但手段終歸過於殘忍,而且實際上根本不可能達到掃除邪惡的目的,因此這一習俗並未流傳下來。
取鴝鵒兒毛羽新成者,去舌尖,養之皆善語。
養鴝鵒
鴝鵒,就是我們俗稱的「八哥」,其他的別名還有許多,比如鸚鴝、寒皋、華華、鶴鴝等。八哥自己的聲音比較雜噪且毫無韻律,但是卻很聰明,極善效鳴其他鳥類的聲音。人們發現了野生的鴝鵒有模仿人語的能力,於是將其捕來有意地調教馴化,而調教的最好時間據說就在每年的端午。
詩詞中的端午
江上吟
李白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競渡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權德輿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
寂寥齋畫省,款曲擘香箋。
更想傳觴處,孫孩遍目前。
端午日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連
徐夤
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里客於郴。
北風吹雨黃梅落,西日過湖青草深。
競渡岸傍人掛錦,采芳城上女遺簪。
九嶷雲闊蒼梧暗,與說重華舊德音。
清郎世寧午瑞圖
乙卯重五詩
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裡黃驪時一弄。
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浣溪沙·端午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念奴嬌·楚湘舊俗
張榘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
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
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
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
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
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
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淒切。
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
賀新郎·端午
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
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緻高如許。
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
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
聊一笑,弔千古。
六么令·天中節
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呐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歎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小重山·端午
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
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長。
空惆悵,誰復弔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
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摸魚兒·午日雨眺
納蘭性德
漲痕添、半篙柔綠,蒲梢荇葉無數。
台榭空蒙煙柳暗,白鳥銜魚欲舞。
紅橋路,正一派、畫船蕭鼓中流住。
嘔啞柔櫓,又早拂新荷,
沿堤忽轉,衝破翠錢雨。
蒹葭渚,不減瀟湘深處。
霏霏漠漠如霧,滴成一片鮫人淚,
也似汨羅投賦。
愁難譜,只彩線、香菰脈脈成千古。
傷心莫語,記那日旗亭,
水嬉散盡,中酒阻風去。
(據網路與文史資料綜合整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