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健秋(—),字健秋,号鹰,晚书遗楼,浙江椒江人,原为大户,家富连绵豪宅,故有巷名娄家里。初毁于日寇战火,后几经运动,所剩楼屋一角,无立钻之地,故每署书题(遗楼)痛哉。与徐元白同里。少年师从陈崇实、王松渠,后问学于徐元白,国学基础深厚,诗书皆入妙。其一生淡泊,隐居乡里。“老海门美食第一人,康有为住他家三日整”。
年题《九成宫礼泉铭》时年60岁
娄健秋,椒江人。幼时从高墙上堕地,头肿九斗,口吐白沫,终日不醒,医生诊断无法回生,后经极力抢救,得以保命。先生虽出身大户人家,但孩时的他因脑震荡后遗症严重,家人不放心其自行上学,故九岁在家设馆延师开蒙。
年《九成宫礼泉铭》题跋及年题赠书迹
第一位老师为临海陈楷亭先生,13岁时老师为秀才蒋引之,14岁老师为拨贡冯仙阁,15岁老师为举人王松渠,后问学于徐元白等先生。陈楷亭、王松渠两位先生均为著名古诗文家。松渠先生工书,宗欧之九成宫,教学时都亲手引格,尽力为之。王松渠先生书法四条屏,精妙非常,今不知散落何处。徐元白先生为浙派古琴大师,诗、书、画皆精。健秋先生诗词精妙,得力于少时扎实的国学功底,故无论诗文、书法,皆有浓郁的文人气。
在这些大师的言传身教之下,加以先生敏慧勤学,13岁即能赋诗作书,一时传为佳话。先生中青年时期曾潜心研习《玄秘塔》、《云麾将军碑》、《兰亭叙》、《张孟龙》、《郑文公》、《张迁》等碑,书学之道孜孜不倦,力学不辍。后值抗战爆发,又逢父亲过世,为谋生活,先生一家迁往乡间,并从事税务工作,以工资养家。抗战胜利后,先生入茂利轮船公司工作,直至解放。
浙江省总工会书法一等奖(年9月1日)
年国庆节,在椒江市工会职工书画会成立大会上,健秋先生被推为顾问,德高望重且温厚谦逊。时常对后学之辈携之热心,当为台州书画界之楷模,黄元及、缪文江等也常请益于先生。
年赠张哲能
健秋先生曾借住海门城门头白铁社楼上,这是一家规模很小、非常杂乱的店铺,楼上房间很窄很暗,白天光线就靠临街窗门直射进来自然光照明,铝制品制作过程中敲打声非常响,但常有文化界朋友来访,很难相信这是一处文人相聚且咏诗的场所。
每当兴会,在此聚饮。下酒的菜很简单,但意趣浓郁,通常到城门头熟食摊中,买些牛肉、小肠卷、烤鸭、花生米等。冬季,先生喜欢吃黄酒,黄酒自然需加热。
先生对温酒有讲究,温酒的程序较复杂:先把黄酒倒入铝杯之中,切上几片生姜,再把盛酒的铝杯放在电热盘上加热,待耳闻鱼鼓之声后,赶紧放白糖进去,搅拌几下,酒就算好吃了,切记,时间不可太过,太过酒即有酸味。
娄老书法()
酒近酣处,老小无间,放浪形骸,借着酒意,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听先生讲《书谱》,讲《艺概》。有时,击桌高歌,先生是票友出身,常即兴一曲,韵味十足。对于此段经历,先生有诗云“唯有狂奴狂态在,呼朋会友闹尊前。”
也曾在配合画上作诗,诗如下:“江乡风物正堪夸,三月鲳鱼四月茶。家是宵寒斟美酒,同君灯下吃红虾。”
8年行书联(cm×20cm)×2
9年送周坚
娄健秋先生一生淡泊,隐居乡里,不慕荣利,毕生致力于书法、诗词研究,沉浸其中,不可谓不痴。晚年作品,结构严谨、神韵生动,既有汉碑之朴拙奇肆,亦存魏晋风骨之潇洒遒秀,用笔劲挺而凝练,书斋味极浓。
9年健秋先生像-赠照周坚
赠照背后题字
娄健秋先生曾在小学生作业纸上正面留言:“此幅不知书于何时,近在废纸袋中捡得,故请烨国贤弟正,丁丑年八三叟娄健秋重书。”便条下面夹着一张仿古信笺,有先生一首诗。“不修边幅与威仪,笑画蛾眉异昔时。闻笛山阳怀旧雨,听歌柳岸赋新诗。凌云秋隼留残羽,僵卧春蚕尚吐丝。借问遗楼穷且老,立锥无地欲何之。”
而作业纸的背后,却是小学生用铅笔轻轻地写了一段话“撕下一片花瓣,让不能走路的人能有一双好好的腿;撕下一片花瓣,让世上有病的得以健康。”这一老一小的笔迹,情趣各异,妙趣横生。
题兰寄健秋
-徐元白
为写孤芳忆故园,
图成寄自武陵源。
水程伫听邮签报,
先我还乡到海门。
注:(徐元白近现代(一八九三至一九五七)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人。善诗文、书、画,工山水及兰。尤精古琴,能谱曲,北京音乐学院多为之录音。卒年六十五。《姜丹书稿》父徐月秋为琵琶名手,亦善古琴。他与弟文镜自幼受其熏陶,均爱好文学、艺术、音乐。16岁时,他在私塾读完《四书》、《五经》,于年经李济深先生介绍赴广州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北伐战争,一度宦游江、浙、豫、蜀各地,服官于政法部门,非其志,乃以本身爱好从事民族音乐。)
9年《中华大字典》扉页题赠书迹(时年75岁)
年初夏在《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纪念册》扉页上题字
出处来源于张哲能评语,娄老出身大户人家,对美食有绝对的天赋,据说市场卖海鲜的,都是把水产品捕捞回来后,第一个先送给娄老试尝,若说是鲜,那肯定是品质有保障,张哲能老人家今天94岁了,也是一个大美食家,也是写过海门老街的那些名小吃,但是说起和娄老相比,张老说只自己只能甘拜下风!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健秋先生的父亲娄祝三先生在世,经营轮船公司,很富有。当时家中有很多房子,不少空着。这时北佬孙传芳已从浙江溃退,有一个广东人姚梓芳,在海门做统捐局长,租住健秋家,相处和睦。
一九二六年秋暖的一天,姚局长家热闹非凡,健秋父亲说,姚家来了位伟大人物,是康有为,曾教姚局长书,光绪皇帝变法时,都要向他请教。
这次康有为来海门,曾在姚家人的陪同下游了外沙金沙洞和承天寺,寺里的和尚想请康有为给金沙洞题字,纸墨都准备好了,可康有为却拉出才十几岁的姚万达,说让他代笔。姚当场写了“金沙洞”三个字,年虽少却笔力不凡,字后来刻在洞边青石上,现大概还在。
当时有好几个随着康有为。康说他们是到雁荡山浏览归来,准备由海门搭船回上海的。康有为个子高大,穿着草黄色军装,虽然头发白了,但身子不佝。他坐着,将竹杖拿手中把玩。
健秋父亲知道康有为是“公车上书”的大人物,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感到非常光彩,因此热情招待,第二天晚上,设宴敬请康有为和他的随从,还有姚家夫妻儿子一起就坐,十分热闹,客主尽兴。
第三天,康有为他们就乘船去上海了。一年后,健秋先生听父亲说康有为离世,心悲泣!
(此故事出处“椒江市故事卷”,原题目“康有为在椒江”)
注:(康有为(年—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莫道本地无文化,用心挖掘鸣天下!
---END---
更多精彩原创文章治白癜风哪里最好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