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的美食功效

8、岭南医籍推崇鹅血功效。鹅血,别名家雁血,性平味咸,具有开噎解毒的功效。《本草求原》:“苍鹅血治噎膈反胃,白鹅血能吐胸腹诸血虫积。”《本草求原》是岭南医籍,自晋代葛洪开始编辑,不断积累,至明清内容渐增更多。由此可见,岭南,气候湿热,蚊虫多、疾病多发,而医学界对鹅血的功效予以重视并形成了记载。事实上,现代医学也证明,鹅血中富含免疫球蛋白、抗癌因子等活性物质,故可治肺、胃、淋巴、鼻咽等恶性肿瘤,能改善症状,升高白细胞,增强与提高抗肿瘤的免疫能力;此外,鹅血还有解毒、消热,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淋巴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养颜美容等医疗功效。

9、李时珍推崇鹅肉功效。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对鹅肉比较推崇,他在著作中记载:鹅肉“甘平无毒,利五脏,解五脏毒,止消渴,补气之功效”。他不仅记载了鹅肉的食疗功效,还有一段品尝鹅肠草的故事。《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高龄寻访药材,与弟子庞宪住破庙、吃干粮、在月光下记录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材的事,并留下了“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的记载。

10、清代美食家袁枚品尝清远鹅。袁枚为清乾隆年间的大名士,与纪晓岚齐名并称为“北纪南袁”。他还是一位美食家,著有《随园食单》,此书收录了种菜肴饭点,其中记载并详细阐述了一个“倪云林鹅”的做鹅菜谱。清远北江两岸美丽山水和美味佳肴也吸引着袁枚,他游清远飞来寺时,留下了传诵百年的名篇《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在飞来寺盘桓数日,后来泛舟滨江,品尝了肉质鲜滑的清远鸡、鹅,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留下了对清远鹅的记载。

11、《清稗类钞》记载古代蒸鹅法。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美食,古代许多文献中有记载。例如,《清稗类钞》中有古代蒸鹅法:“将鹅洗净后,用盐三钱擦其腹,以葱填实,外将蜜拌酒,满涂之,锅中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用竹箸架之,不使近水。用山茅二束,以缓缓烧尽为度。等锅盖冷,揭开之,将鹅翻身,仍将锅盖封好蒸之,再用茅柴一束,烧尽为度。”据说这样蒸鹅在起锅时,鹅肉烂如泥,汤也非常鲜美。《清稗类钞》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从清人、近人的文集、笔记、札记中,广搜博采,仿《宋稗类钞》编辑而成。事实上,关于鹅的现代美食,多达几十种,例如,广东典型的做法“鹅乸煲”、“烧鹅”等。

12、《红楼梦》里的鹅美食。在我国古代,无论南北,鹅是饭桌上常见的美食,鹅的相关故事也常出现在名著中。例如,《红楼梦》里就有一个故事:贾母等人带刘姥姥逛大观园,路上媳妇们送点心来,一样藕粉桂糖糕,一样松穰鹅油卷,一样螃蟹馅的小饺儿,一样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贾母嫌油腻,只尝了半个卷子。文中表达了雪白香美的鹅油做出的上品糕点,深受人们欢迎。红楼梦的故事还提到风鸡、风鹅,还有腌的鹅脯等,都说明当时人们品用鹅的美食情景。

13、王老吉凉茶与鹅。岭南地区的人们饮用凉茶的历史悠久,广东王老吉凉茶,是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年(清道光八年)始创。王泽邦,鹤山桃源镇钱塘人,乳名阿吉,被世人尊为凉茶始祖,还被称为“药侠”。对于他创造的凉茶配方,一说是清道光年间岭南地区爆发瘴疠,他巧遇道士传授药方研制出一种新凉茶,解除了乡民病痛;二是说当年广东人喜欢吃烧鹅、烧鸡等,但各种肉虽好,吃多了不容易消化,于是,王邦吉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了新凉茶配方,有利于人食肉后消化。据说,他当时曾到清远飞来寺附近的山上采药,而在飞来寺还发现了他采药的记载,证实了这个传说。

14、典型粤菜——鹅乸煲。鹅乸煲是一道广东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粤菜系,它是广州等地街头巷尾大小饭店里常见的菜。“乸”指中年女性的家禽家畜。其做法为:用广式的沙煲,武火猛攻,容易逼出鹅的肥油,香气四散。鹅肉又被称为“世界绿色食品之王”,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脂肪含量很低。清远菜系一大代表也是鹅乸煲。鹅乸煲是用清远黑鬃鹅,切块后炒干水,加入果皮、肉姜、烧酒、柱侯酱等调料焖至软韧适中,然后按火锅形式食用,鹅香醇厚,深受欢迎。

15、深井烧鹅的故事。粤菜以选材新鲜、工艺精湛而著称,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精神训》里说:“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无用。”,意思是粤人把蛇也可以做成上等菜肴,而中原人则不食用。粤菜食单中的烧鹅、卤鹅、焖鹅、焗鹅均名扬四海;珠三角、港澳地区的众多烧鹅档都以“正宗清远黑鬃鹅”招牌标榜以吸引和招睐顾客。其中,烧鹅是广东传统烧烤肉食。烧烤的烹饪方式是直接利用火的热力烧熟或焗熟食物,南方人称之为“烧”,而北方人称之为“烤”。广东的“深井烧鹅”为食客所追捧,有一说法其出名源于地名(深圳的深井、香港的深井、广州的深井),另一说法指源于烧鹅烧制的方法是采用古老的“深井”而得名。

三、诗词文学

16、鹅笼书生的故事。鹅在人们心目中是高贵和美好事物的象征,自古以来鹅的故事、传说众多。在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的志怪小说中记载了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阳羡许彦负鹅笼而行,遇一书生以脚痛求寄笼中。许彦便打开鹅笼,书生进入笼子并与两只鹅坐在一起,鹅也没有受惊。许彦背着笼子走了,竟然不觉得重。后来,书生从笼子里为许彦吐出酒菜、女子、男子的故事,最后书生吐出铜盘赠许彦而去。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也提到了这个怪异故事:“然阳羡鹅笼,幻中出幻,乃转辗相生,安知说此鬼者,不又即鬼耶?”。

17、韩愈以鹅典故铭志。唐代大文豪韩愈的《石鼓歌》,从讲述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价值,创作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追叙了石鼓历史久远及其保留价值,叹惜石鼓文物的废除,以“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等诗句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韩愈认为,即使世人推崇的王羲之的书法,都“俗”了,还拿来换取典故中山阴道士的高贵、纯洁的白鹅,韩愈利用这个“羲之换鹅”的典故,表达了韩愈的立场与观点。韩愈,与清远很有缘分,于年多前,被贬到清远阳山,他还游览过清远的飞来寺并留下诗句。

18、李白巧用鹅典故赞友。在《送贺宾客归越》写道:“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贺知章的赠别诗。此诗先想象友人回乡,终日泛舟遨游镜湖的情景,再运用王羲之写字换鹅的典故来赞美友人的书法艺术。诗中的“山阴道士”、“黄庭换白鹅”是据《太平御览》记载,讲述了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以书写道教经典之一的《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白鹅的故事。李白也借此典故,盛赞贺知章书法的高超绝妙,显示了作者炉火纯青的诗艺。

19、杜甫泛舟品酒赏鹅。唐代诗人杜甫,于公元年在汉州(今四川广汉)所作的《舟前小鹅儿》,是其“舟中诗”中的杰作,他写道:“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当时,杜甫饮的是当地特产的“鹅黄”酒,并欣赏湖里的鹅,诗中描写了鹅看见有船靠近生气并伸长脖子啼叫;有的鹅从水里钻出来,用力煽动翅膀,水滴纷纷飞向船头,就好像下雨;船儿激起破浪,力气小的鹅儿困在波浪中游不出来。天晚了,暮色笼罩着山城,客人上了船,散去,各自回家,杜甫心里还惦记着那些小鹅儿:它们也会上岸吧,在这荒郊野外,狐狸来了怎么办呢?

20、白居易以鹅泳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鹅赠鹤》中写道:“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意思是:鹤借助风力飞入青天自由翱翔,鹅却命运不济被迫和鸭子为伍。鹅长有雪白的脖颈、洁白的羽毛和红红的脚掌,哪一点比不上鹤?白居易被贬期间,借用鹅和鹤的不同遭遇,感叹自己命运的不济。同样是禽类,鹤可以一飞冲天,鹅却只能与鸭群为伍,同样的才华,有人被接纳、被赏识,可以一展抱负,有人却被埋没,郁郁不得志。白居易与广东有缘分,写过《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其中提到:“须防杯里蛊,莫爱橐中珍。北与南殊俗,身将货孰亲”。

21、李商隐咏鹅名句成经典:我国历史上描写鹅的诗词众多,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岭南任职时的题画诗——《题鹅》:“眠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极浦云。那解将心怜孔翠,羁雌长共故雄分”已经成为名句,特别是“眠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极浦云”,成为描写鹅群的经典名句。这两句大意是:曲曲折折的江岸上,残阳映照看水滨的白云,鹅儿有的卧在水边,有的眠于沙上,自行成群。“曲岸”写地点,“残阳”写时间,再以“极浦云”加以衬托,这样,或“眠沙”或“卧水”的群鹅形象就显得更为生动逼真,颇有生活气息。据记载,李商隐为人清廉,曾出任广州都督,人用袖金以赠被他拒绝。

22、刘禹锡以鹅喻景。刘禹锡在《观八阵图》中写道:“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波涛无动势,鳞介避馀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八阵图”是指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据记载,刘禹锡诗中的八阵图,是指夔州(现在的重庆奉节一带),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白帝城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刘禹锡“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等诗句描述了古战场情形。刘禹锡是我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公元年,因做诗被怀疑讥讽朝廷,被贬到广东连州任刺史。刘禹锡到连州后并不沉沦,加强文化教育,亲自登台讲学,栽培人才,开创了连州重文兴教的传统。连州历史上共出进士名,人才辈出,使连州在广东科举场上赢得“科第甲通省”的美誉。

23、苏东坡与鹅的故事。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岭南任职期间,曾经到北江游玩并留下“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的诗句。苏东坡不仅是文学家,还是美食家,他写的诗词中关于鹅的多达20多首。例如,他在《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中写道“碧香近出帝子家,鹅儿破壳酥流盎”,有趣地描写了小鹅孵出的情景。在《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中写到:“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生动地描述了品尝鹅鸭美食并用“瓠壶”饮酒的豪迈气概。

24、杨万里《插秧歌》里咏鹅。《插秧歌》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诗的全文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尤其是结尾两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杨万里,南宋杰出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南宋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后又升为广东提点刑狱。杨万里在广东任职期间,曾到清远北江游览,留诗并赞美北江的山水。

25、米芾:老厌奴书不换鹅。米芾,北宋太原(今山西省)人,世称“米南宫”,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赏石大家。据学者研究,米芾临摹过东晋王羲之行草书法作品《鹅群帖》,且认为现存《鹅群帖》是米芾临摹作品。据载,元丰五年()以后,米芾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羲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意思是:不喜欢一些“奴书”即“俗书”,也不学古人拿普通的作品换“鹅”,体现了其性格特点。米芾,与清远很有缘分,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北江岸边的浛洭(今广东清远英德浛洸镇)县尉任职两年。

26、梅尧臣以鹅报人。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梅尧臣是北宋卓越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他一生官职低微,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总是名落孙山,郁郁不得志,他曾在英德(即当时的英州)任“别驾”一职。梅尧臣喜欢鹅,他在《弟得臣殿丞签判越州》中写到:“黄庭昔换鹅,道士傥不死。行当访其真,愿以鹅报尔”,诗中引用当时“黄庭换鹅”的典故,来说明拜访愿意效仿古人做法,以鹅赠人,表达了他丰富、细腻的情感。

27、《咏鹅》情景与朱汝珍的故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广为流传,此诗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七岁所作。当时,在村里生活的骆宾王家里来了客人,客人指着池塘里的鹅让其作诗,骆宾王略加思索便创作了此诗。在清远北江两岸的乡村里,诗中泳鹅的情景随时可见,池塘边也曾孕育了一批文人墨客。清代末代榜眼朱汝珍,从小生活在清远的农村里,热爱读书、学习,热爱诗词。朱汝珍中榜后授翰林院编修并赴日本深造,回国后任京师法律学堂教授等职。年后,辗转清远、香港等地,曾任侨港清远公会会长,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兼附中校长。抗日战争时,朱汝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为抗战筹款。朱汝珍的书法自成一家,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

28、陈寅恪以“苍鹅”表悲情。陈寅恪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特见解。陈寅恪《余季豫先生挽词两首》之二:“当年初复旧山河,道故倾谈屡见过。岂意滔天沈赤县,竟符掘地出苍鹅。东城老父机先烛,南渡残生梦独多。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陈寅恪在年所写下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其中,“苍鹅”一典出于《晋书?五行志》﹐后人解为“五胡乱华”的先兆。年新中国成立前,当时政治空气绝不容忍古今中外相异的思想体系继续活跃﹐无疑是中国文化生死存亡关头,陈寅恪先生以“苍鹅”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哀情。陈寅恪先生,年开始留在岭南大学教书、中山大学任教,直到年10月在广州去世,至今,中山大学里仍保留着陈寅恪先生的故居。

赞赏

长按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gj/1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