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寿研说
举杯莫惊天上人
——“长寿之乡”长寿老人的长寿经
丰寿研
健康长寿是每一个正常人的基本愿望。然而如何能健康长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道”。重阳节到来之际,笔者来到中国“长寿之乡”的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采访了几位长寿老人,一探他们的长寿经。
儿子今年八十岁
白驹镇海宁居委会居民卞圣达,原国营白驹粮油加工厂榨油车间职工,出生在该镇马家村,现年岁,扫盲文化。
卞爷爷退休后回到出生地马家村,与养子卞九美一道生活至今。
卞老爷子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对生活的满足感溢于脸庞。
他曾以种养殖业为生,年轻时捕蟹、养羊、贩运农副产品,讲究诚信,童叟无欺,生意做得还算爽手。
平时爱喝点酒,爱琢磨生意,爱打个小麻将,但不抽烟,不痴玩。老爷子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经验,平时早睡早起,劳逸结合,荤素搭配,不争得失。
从前生活艰苦,随粥便饭,随缘度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刻意养生,仍保持自幼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与生俱来的为人秉性。
年初,卞圣达进入白驹粮油加工厂工作,当了一名榨油工。不管是农田作业,还是车间榨油,都是既苦又累、劳肌动骨的活,这使得年轻的卞老爷,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板、一身耐柔的气质。
卞爷爷为人憨厚、诚实,做事慢条斯理,不急不躁,有耐力,无脾气,与人好通融、易相处。他很有进取心,也曾多次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
年轻时,忙于生计,未能顾及娶妻生子,于是将自己的侄子卞九美过继到门户。养子从小就懂事、乖巧,很讨养父的喜欢,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父行子随,相依为命。
养子卞九美今年已是80高龄,儿媳葛桂英也已79岁,都到了需要人照料的年纪,然子媳二人对年逾耄耋的养父,仍用心服侍,无微不至。
卞九美对妻儿说,父亲为我、为我们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家贫时为照顾我生父家,把我领养过来,到他有条件能娶妻生子时,却没有丢下我,没有丢下我们这个家,仍一如既往地养育我,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这个家。
无论是传承孝道,还是知恩图报,我们都要让老人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
孙子卞树桃受到上辈的影响,也经常回家看望爷爷,给爷爷带来时新小吃和外部讯息,同宗远侄卞九龙经营盐城神龙玩具有限公司,即使工作十分繁忙,也总是抽出时间常回家探望,陪老人喝喝小酒,拉拉家常。
饮食上,一家人为了让老人一天三顿有营养有胃口,常常绞尽脑汁,变着花样做。
早饭通常是煮蛋、煎蛋或荷包蛋,面条、水饺或包子。
中饭、晚饭均有可口的下酒菜(现在年老,酒量渐减),老人爱吃肉和鱼。考虑到让老人吃得动,不被卡,儿子卞九美总是对食材进行一番精加工。
老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症。既要考虑老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又要考虑老人的健康状况,总是适时地调整菜谱,并且帮助老人做一些户外活动。
为让老人有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夫妇二人这两年更是及时为老人添置冬令夏时的生活用品,不仅如此,还改善了一些生活设施,如新增了便携式活动疗养床、换置了座椅、沙发、坐便器等。
老爷子对自己火红年代在“九一河”畔建成的“丁头府”房子眷念不舍,夫妇二人硬是做工作将其搬进里院采光敞亮、通透整洁、花木沁香的厢房。
前世的道行,今世的缘分,这对父子虽非亲生,却胜似亲生。四代同堂,和睦兴旺的典范,令左邻右舍、过往客人羡慕不已……
一个靠信念支撑老而不衰的
伟大女性
草庙镇东灶村有一位饱经风霜的百岁老人,她叫潘凤英。
年5月14日,潘奶奶出生在东台曹丿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3岁时经人介绍嫁给了邻村勤劳朴实的小伙钱永佺。婚后生育一男一女,夫妇二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四口之家幸福生活。
抗战胜利不久,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为了让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贤惠懂事有正义感的潘凤英在儿子三岁时,毅然决然地将丈夫送到了解放战争的前线,自己一人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过多的劳作,使其患上胃痛、膀胱炎、胆囊炎等慢性疾病。她日夜思念从军不归的丈夫,盼望打完胜仗能早日回家与亲人团圆的丈夫。
盼啊盼,解放战争结束了,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村上人家家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然而,我们这位英雄的妻子、伟大的女性却一直没有得到丈夫的音讯、也一直没有享受到丈夫荣贵的喜悦。
她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用勤劳和善良把自己的家料理得调调适适,一双儿女也渐渐长大成人。
岁月荏苒,儿女们都成家立业、养儿养女、抱子抱孙,她自己更是一天天变老,但是盼望与丈夫团聚的信念始终支撑者她。
年,国家民政部在整理解放战争军人档案的时候,发现了苏北战士钱永佺的生平资料,得知其已为国捐躯,于是给钱永佺的家乡政府,送来了钱永佺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通知书和烈士证书。
已经75岁的儿子钱保雨为了让母亲永远沉缅对丈夫的思念之中,决定不让母亲得知这一噩耗。
现在烈士的家乡草庙镇人民政府为烈士的妻子修缮了房屋,添置了安享晚年必需的生活用品和家用电器。儿子钱保雨更是一刻不离,悉心照料着母亲。
老人睡眠好,有午休或外出透气的习惯,儿子总是陪伴左右。老人喜爱吃粽子、糕点、汤圆等黏食、甜食,爱吃点肉圆、鱼肉,儿子总是为其精心烹制。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人虽然头发花白,满面皱纹,但听力、视力还可,也能自理吃穿、洗浴,所患慢性病的病痛也得到减缓。
邻里来人看望,她也能热情与之交谈。村民们都说潘奶奶为人好、脾气好、心态好,所以长寿呢!
爱吃红豆饭的百岁老人
陈王氏
白驹小街好,当年满巷水汽缭。粉壁砖灶炖四镬,方圆邻里热茶泡,竹筹换分钞。古镇习俗妙,活出神仙蒸寿桃。早上来个皮包水(爱吃早茶),晚上改作水皮包(爱泡澡),养生有门道。
说的是一位烧茶炉妇人,并未刻意养生,却能寿逾百年的故事。
白驹镇海宁巷门牌59号的人家,住着一位爱吃红豆饭的百岁老人,她叫陈王氏。
老人住在四合院的一处小屋里,小屋外花木茂盛,小屋由客厅与卧室组成,客厅里沙发、桌椅、餐具、茶具、碗柜、厨具等物十分整洁,还有一只用于煮饭、烧水的炭炉。卧室里有木床、电视、电扇、椅子、空调、衣橱等物件。
老人过去以烧茶水炉养家糊口,为炉灶加炭添柴,为汤罐舀水换水都要靠腰劲、臂力,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烧水、冲水的活,使老人有着过人的腰劲和臂力,至今一只能灌满4热水瓶的水挑(壶)子,她拎起来一点不费劲。
百岁年纪的人,腰板还那么硬朗,坚持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洗刷、沐浴、穿衣、煮饭、洒扫均不肯劳人。
陈奶奶爱干净,除在家里正常每日一小澡外,每周还得到公共浴室洗一次澡。
白驹人早上都爱吃泡茶,吃藕粉、吃芝麻糊,爱吃虾糠汤下的面条或水饺,这些陈奶奶也喜欢。中饭、晚饭,陈奶奶吃菜不讲究,有荤有素就行。
她既抽烟,又喝酒,每天一包烟,每顿一小杯酒,早睡早起,成为她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陈奶奶对红豆更是情有独钟,她不爱吃白饭,煮饭煮粥都要放红豆。她说有了红豆,饭粥吃起来才香。吃包子、粽子、汤圆她都要是红豆馅的。
她孙子陈建如说,奶奶勤老善良、为人乐观、生活颇有规律,这些可能就是她长寿的原因吧。
鹤发童颜尚能酒
寿逾耄耋仍健谈
在三龙镇丰余村村民陈长生家的墙壁上,挂满了盐城市陈氏研究会及乡朋文友为其父亲陈玉康老人百岁华诞而特制的祝福字画,其中有幅诗云:“期颐越九已成神,人间几个百岁身,恍若彭祖重转世,举杯莫惊天上人。”
陈玉康生于年5月,光阴荏苒,岁月更替,当年的奶儿,现已岁。其兄弟姊妹3男4女,均活到80岁、90岁以上。
其父母会持家,家境较好,有条件供其读私塾,陈爷爷从小因受到很好的家庭教养,所以他懂得要做事先做人。
他随父母种田、学手艺、做生意。年,在民族危难之时,他勇敢地拿起枪杆,参加新四军,抗战时曾化名为陈洪亮,参加了打击日寇的苏北梁垛战役。
回地方后,他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生活要求,而是用自己学会的木工手艺,干起来木匠活。
他说木匠活要粗中有细,刚柔并济,要想干好木匠活,也得研磨研磨,就这样,潜移默化,提高了技艺、陶冶了情操、升华了人生。
陈爷爷性格温和,待人友善。所谓厚德载物,在陈爷爷的人生辞海里得到了很好的注解。
陈爷爷喜欢抽烟、喝酒,这都是当年为做生意,与人联络感情所致,朋友来了他均以烟酒相待。现在年老了仍保持每日两餐酒,2天1包烟的习惯。
通常他早晚吃粥,有点腌菜、榨菜或瓜子咸就行。中午吃菜也不讲究,荤素搭配,爱吃点鱼或肉。
他睡眠好,也有午休习惯。
他爱干净,卧室收拾的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木床、台扇、桌椅、电视、衣柜等物的摆放也很考究。
如今的他头发花白,腰背微驼,尚能抽烟喝酒、言谈交流。听力有退,视力尚可,仍能自理吃穿、洗浴、自立行走。
这真是:岁逾世纪返童颜尚能烟酒,寿高南山健言谈手握春秋。
总编:骆圣宏
特邀编辑:智日慧
文章及照片由盐城市大丰区百岁老人调研组采写和拍摄。
本期目录(点击本页眉头上“人民作家”加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方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