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玫瑰茶马古道上的爱情传奇

说明:昨天很多朋友问这篇文章为什么删除了在此手册君向大家致歉

因为编辑失误图片发出后未显示影响体验特此重发敬请各位读者谅解

作者:白玛娜珍经作者同意于藏地手册刊发

西藏的玫瑰,属于野生蔷薇科落叶灌木,它并不惊艳,花开小巧,淡黄、浅白、粉红……进入昌都境内后,在寒冷、干旱以及红铜般的山峦上,西藏的玫瑰一路生长,成为茶马古道上唯一的芬香,仿佛我的外婆——为追寻爱情而踏上茶马古道的康巴女人:格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线路,蕴藏着无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史书记载从公元七世纪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开始,到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以及后来的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为“塘”,茶商大增和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至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但历史长河中,谁曾知道有一位美丽女子,曾在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缔造出的爱情传奇。

2

茶马本无道,崇山峻岭中,都是人畜长期行走踏出的蜿蜒路径。我的外婆格卓,当年那位身材小巧的康巴女人,她没有茶叶,不懂商业,她背上自己小小的女儿,沿着从昌都境内一直延伸到拉萨的野蔷薇科那西藏的玫瑰,跟随马帮,踏上了漫漫茶马古道,只为与她的爱人:我的外公,在拉萨汇合。

那是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了。在我正在写作的小说中,格卓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中甸,位于西藏东南方向,西藏和平解放前,属于西藏管辖范围内的一个州县。距今九十多年前,卓玛(即格卓我的外婆)就出生在藏东南中甸奔子栏一个叫“跍玉”(意为杜鹃)的小山村。

跍玉村有一座噶桑寺,在噶桑寺旁有一所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珎尕印经院”。“珎尕印经院”是卓玛的爷爷:棠冬土司家族的嫡孙贝玛所建……这年,棠冬家族里又诞生了一位度母:卓玛。卓玛在人间所得的第一口气息,是弥漫在珎尕印经院里白桦树、杜鹃树、印经墨、瑞香狼毒草根与书写经文时所用黄金汁液交融在一起的奇香。等到卓玛渐渐长大,她的肌肤从里到外,似乎已被印经院里的馨香浸透……一天,益喜泽仁抱起爱女来到书房,小心打开自己的父亲贝玛用金汁在瑞香狼毒制成的藏纸上留下的诗文给女儿看:

尘世是沼泽

我是鹤

在明媚的春季里

我们雌雄艳舞

如云的双翼

关闭黑夜

秘写经书

卓玛听着诗句,闭上眼,在阳光奇异的斑斓中轻轻摆动雪白的百褶裙,旋转起来,两只伸开的小手臂像云一样飘动着,脑子里充满了云与鹤的幻景。

(茶马古道昌都境内要路过的山村)

益喜泽仁疑惑地望着旋转的女儿,他不知,在女儿小小的心里,爷爷留下的诗文已被梦想的金汁注满。但益西泽仁没有时间太多   2、昌都西行,经恩达、类乌齐、丁青、索县,横穿三十九族地区(原名霍尔波三十九族,是蒙古人的三十九个部落)至那曲;由丁青、尺牍折向西南经比如、嘉黎至拉萨;3、昌都西行,经恩达、洛隆、硕扳多折向南,进入波密地区,经林芝、米林至拉萨;4、昌都北行,经恩达、类乌齐、青海囊谦至玉树;5、昌都至八宿折南可到察隅;由芒康折东可至四川巴塘;6、昌都南行,经牟拉(山)至察雅;经察雅可至芒康竹巴笼,再经巴塘至康定;7、昌都东行,经妥坝、德格至康定。

(茶马古道上要翻越的雪山)

这么多道路可以出发,但哪一条,可以送一个柔弱女子去相会梦中的爱人啊……格卓望着金沙江滚滚怒涛,望着面前千万重大山,心中即满怀渴望又格外胆怯。但女儿一天天长大了,到了牙牙学语时,一天竟对从盐井归来的格卓的表弟洛松喊了爸爸。

洛松是格卓的远房亲戚、表兄弟,家住德钦,也是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盐贩,常去盐井买盐,运往云南藏区和四川藏区以及西藏昌都等地。这天他风尘仆仆驮盐来到奔子栏,也从拉萨带来了泽永的好消息。

原来泽永已在拉萨八廓街下属色拉寺的一家四合院里买了房,楼上楼下共三间屋子,楼下的还是一间铺有木地板的临街的商品房。洛松此次去拉萨贩盐和茶叶等,就是住在泽永的新房里,泽永拜托洛松送格卓和小女儿来拉萨,担心格卓会改嫁.

经过再三思量,格卓决定背上女儿随表弟洛松的马帮于这年藏历四月启程。她思念泽永,也向往圣地拉萨和拉萨人来熙往的八廓街……

4

多年后,我终于回到了奔子栏。表舅爷爷洛松还健在。当我问起外婆格卓当年如何背着我的母亲,随茶马古道走到拉萨时,这位茶马古道上的硬汉不由老泪纵横……他望着窗外奔子栏山野中的松柏林,回忆着,沧桑的回忆像茶马古道上,他曾用过的老旧的羊皮鼓风袋,将昔日外婆青春的火焰渐渐点燃……

(马帮出发前在寺院点灯祈祷平安)

那大约是年藏历四月十五的一天。洛松的马帮选择好吉日,要出发去拉萨了。健壮的头骡头上戴着用牦牛尾巴染得艳红的缨络,颈上挂着铜铃,其它上百匹骡马也装束一新,并满载丽江的普洱、奔子栏的木碗等,太阳刚一出来,马帮就开始举行出发前的祈祷仪式,祈祷佛、法、僧三宝保佑,祈祷一路上的山神、龙神等保佑,此次出发,马帮将从聿赉城去到盐井收购最好的桃花盐,再沿澜沧江北上至今日西藏芒康、左贡、察雅到昌都县再到八宿至波密,过工布江达前往拉萨。计划行程为四个月左右。而泽永将骑马前往工布江达迎接格卓母女和马帮。

当时,抗日战争已结束,内地却再次陷入内战,西藏虽暂时没发生战乱,但格卓的父母认为世道很有可能发生巨变,他们担心女儿此去难回。但格卓无论父母如何劝阻,已决心随洛松的马帮去往拉萨。

家里为她准备了最好的骡马,并把一路的衣食和陪嫁全部驮给了她。她背上刚满一岁的女儿,脖子上挂满全村送别的哈达,依依惜别的泪水模糊了双眼。但还是微笑着,向父母承诺说,明年就会回到奔子栏,回来看望他们,并接父母去拉萨朝佛。

(茶马古道昌都境内的怒江)

但茶马古道何其艰险,这一别,格卓再也没能回到家乡。

沿着格卓外婆的足迹,那一次我们从乘车翻越白玛雪山,抵达德钦县,仰望云雾缭绕的梅里雪山,我哭了。如今,外婆格卓早已往生,梅里雪山啊,只有您见证过格卓当年的真容:她个子小巧、瘦弱,并不像大多数康巴女子那么强壮,她背着女儿跟随马帮行至梅里雪山脚下时,风雪已摧没了女儿的花容。但她那双清澈的眸子却光芒依旧,在梅里雪山您的脚下,她曾匍匐长拜,祈祷您保佑马帮和她们母女一路平安,能早日抵达拉萨朝拜觉沃圣殿,并与爱人团圆。

神山梅里啊,您矗立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高地,您听见了格卓的祷语,激流的江河也都听见了。在后来的路上,当格卓背着女儿,牛皮厚底的藏靴都被磨穿了,还是非常顺利的进入了西藏昌都境内。其中格卓翻越了滇西北横断山脉逶迤北来的连绵十三峰、走过峡谷险滩、林海雪原、冰蚀湖泊以及广阔美丽的雪山花甸,还顺利通过了一座座溜索桥……

(外婆的经幡----)

来到德钦滇藏交界梅里雪山北边的澜沧江边时,我回想洛松舅爷讲的格卓当年背着女儿“飞过”竹篾溜索“桥”的故事,眼望滚滚江河,不禁头晕眼花,魂飞魄散……陡峭山崖下,江面狭窄,水流湍急,据说当时无舟船可渡,人马只能靠竹篾溜索过江。洛松和几个马帮里的男人一起,先把格卓和她背着的女儿紧紧捆绑在一起,再将格卓和女儿一起用绳索捆绑在形如筒瓦(溜筒)的滑梆上,让她们母女从溜索一端凭借惯性往对岸滑行。

马帮里的男人此时脸色也变了,个个神情紧张,不敢言语,格卓双腿发软,眼泪涌出来,却没有退路,唯有咬紧牙关闭上双眼,祈求佛祖保佑……当她和孩子安全落岸,不由扑倒在地,放生痛哭,但这时,只见对岸有几匹骡马吓得嘶叫着连连后退,赶马人费力地拽住想要逃窜的骡马,往骡马的耳朵里灌进石子儿,令其听不见江水的涛声并疼痛难忍,束手就擒后,几个人揪住马耳朵将其绊倒,再将马的四蹄捆绑到滑梆上,但不等对岸的人将溜过去的马的四蹄捉住从溜绑挂钩上放下,一匹骡马突然惨叫着落下滔滔江河……

到了后面,开始溜货物时,洛松和马帮们将较重的货物分开打包逐一过溜。但又有一些货物滚落于激流。粉丝、红糖、茶叶、面条、火腿、布匹、药材、藏香等在半空中飞散,旋即被水流吞没……洛松一行的马帮遭受的损失不计其数。格卓不敢再哭泣了。她悄悄站起来,抹干眼泪,把女儿重新背好。决心不拖马帮的一丝后腿------

(茶马古道昌都境内怒江沿岸的村庄)

但漫长的茶马古道上,还有更多的天险等待着她,其中溜索桥众多,大多有两种,一种是双股溜索桥,另一种是单股溜索桥。

双股溜索桥是最好的溜索桥,往返分开双向受力。但向下滑行的速度非常快,快到落点处时,溜索又缓缓上升,能将滑行者稳妥地刹住。但单股溜索桥非常艰险,桥索中间下垂,靠重力滑到中间后,必须靠换手节节向上爬到对岸。一般一个小时可以过三人。

溜索桥的绳子大都是竹皮拧成的,一块半圆形木头套在绳上,在西藏称其为“马鞍”,用皮带驮拴在这个鞍子上就能滑过去,供人用的鞍子比马用的长一些。

溜索桥又叫笮桥,用竹篾拧成的一根粗大的绳索,系于河谷两岸,借助木制溜筒,依赖重力把人畜滑向对岸,俗称“溜索”。据说要先用细长的麻绳借强弩射向对岸,把细绳的一端拴在篾索上,再拉向对岸;或选一江水转弯处,把篾索直接放入水流中,河对岸的人在河弯处接住篾索的终端。后来的独索“溜索”又多演变为骈索,即以数根竹索并排横跨两岸,复以竹篾竹索编成桥面,人畜通行其上……

(茶马古道高山草甸上斗角的牦牛)

洛松一行有多匹骡马。另有10多名佩带步枪的保镖。在漫长而崎岖的山路上,庞大的商队这天仅过溜就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但终于来到温暖秀美的盐井了,马帮在盐田附近安营扎寨,围着火塘喝酒欢庆,洛松将哈达拴在酒瓶上,邀请美丽的盐井姑娘和俊美的小伙们跳舞唱歌,格卓抱着女儿,却疲惫得合衣躺倒在帐篷里,沉沉地睡了。

5

我们在昌都地区的行程是从成都乘坐飞机到邦达机场,再乘车从滇藏公路前往盐井。

滇藏公路从年8月开始修建时,自云南大理大关开始,到西藏芒康,全长公里,直到年10月才建成通车,之后又一次次的扩宽路面、提高公路质量,滇藏公路一直修到邦达,与国道汇合。而在川藏、滇藏以及贯穿昌都境内的各条公路未曾间断的修建过程中,茶马古道已逐渐被公路替代,古老的茶马贸易也已消失。

但来到盐井曲孜卡,外婆格卓曾经沐浴过的温泉还在。只见温泉水在月光的照耀中犹若白雪,格卓给女儿洗去一路风尘,也在温泉的滋润中,如一朵出水的白玛(莲花)。脸上被连日来风吹日晒的裂痕瞬间愈合了,曲孜卡奇妙的温泉水,又令格卓变回了土司家族娇美的千金小姐。但从盐井再启程,来到海拔四千多米的寒冷的现今芒康县,昌都境内的铜山铁海,在茶马古道上如奇峻的坛城道场,乘车而行的我们,也在万般惊险的层层盘山路上迷惶失措了。

但当年,格卓和马帮却是步行啊。哪里又有什么道路?!只有骡马的蹄印和马帮人踩出的一条条羊肠古道。而去到拉萨,一路还可能遭遇土匪抢劫、遭遇熊、雪豹和狼的袭击。但每到一处,人们蜂拥前来给马帮献哈达、敬酒敬茶,像欢迎英雄到来般载歌载舞。其中唯一的还背着孩子的女人格卓,更是被热情的人们包围了,老人劝她留下来不要再走,女人们含泪送来最好的酥油和食物,邀请她们母女回家去住……茶马古道上人们的爱意和关切深深感动了格卓并看到洛松和马帮历尽艰险给人们送去盐、茶叶和百货换回来的尊敬是那么令人欢喜和幸福。

(在茶马古道上,我追寻着外婆曾经的足迹-----)

我们也同样,行驰在昌都境内,昔日的茶马古道虽已不复存在,但一路淳朴的人民,使我缅怀外婆格卓时,感到无限安慰和喜悦。也许,这正是格卓以及众多马帮当年之所以能够千里迢迢走过茶马古道的精神力量的所在。

什么样的大地,养育什么样的子民。昌都作为各条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枢纽,虽然大自然万般险要,人民却格外坚韧和善良。使得茶马古道从古至今,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和平和民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我的外婆格卓,背着女儿,一路翻山越岭,沿着峡谷两岸山峦上的野玫瑰灌木林,追寻着康巴人的歌声和骡马的铜铃声,在步行近二百多天后,终于来到拉萨,与家人团聚后,她的故事也如西藏的玫瑰流传在茶马古道上,当年马帮的记忆中。

如今,茶马古道已成为一种缅怀。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各条公路进入昌都境内已全部通车。货车、客车,自驾游的旅客以及每年十万多万人次的骑行客和徒步旅行的人,已使曾经茶马古道上的昌都再次成为交通枢纽。其中,更有一种人群,像祖辈一般意志坚韧,他们虽不再以骡马托运物资,徒步贸易,却继续着祖辈的信仰,一步一长磕,以身量地途径昌都去往拉萨朝拜。他们当中,我常看到格卓的背影,穿着藏袍,头发上系着五彩丝线,为了去拉萨朝佛,为了心中的梦想,仿佛重现着昔日茶马古道之精神。

(嗅吻茶马古道昌都境内沿途蔷薇科野生灌木:西藏的玫瑰,我仿佛感到了外婆的气息----)

六月,山花烂漫,野生蔷薇科落叶灌木林茂密的枝叶上,西藏的玫瑰在横断山脉和三江河谷奔驰不息,层叠绽放。这时,我的外婆格卓和茶马古道虽已永远消失,却已铭刻在我心。

白玛娜珍,女,藏族,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此文经作者授权藏地手册刊发,转载须征求作者许可)

支持藏族作家发扬藏地文化

我们欢迎更多的藏族作家投稿

一起呈现藏地博大的文化与精神

一起聆听普通藏人心灵的故事

藏地手册在这里读懂西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jb/5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