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preface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童蒙,天真无邪,纯朴本真。贪玩好奇是他们的共同本性,调皮捣蛋也显得可亲,其童真童心无不透露着他们率真的天性。他们善于模仿,富有想象。好动,驱使他们会到处疯跑;观察,启发他们能“创造”出许多适合于他们自己玩耍的游戏法式和器具。他们在院子里跳绳儿、打瞎摸,在谷场上捉迷藏、打老爷,在冰滩上打滑溜、抽陀螺,在田野里爬树干、翻跟斗,在水塘中钻暗冒、打水仗,在河湾里掼泥炮、踩泥滩儿……这些地方都是他们游戏的乐场,他们在这里其乐无穷,玩得会十二分的开心。他们折柳枝扭柳笛,折树杈做弹弓,破黍秸制琵琶,和泥巴蒙小鼓,捅葵秆造弩机,锯木头削扭陀……这些物什都是他们玩耍的简易器具,他们为制造这些玩意儿,有时竟会急得抓耳挠腮,但从不言弃,总是乐此不疲。某日,几个从童蒙走入不惑的同事一起忆旧,有一同事忽然发问:“咱们小时候玩过什么玩意儿,谁可还记得?”于是,大家伙儿就努力在记忆的深处使劲搜寻。这一搜,竟搜出了好多早经被忘却了的游戏与玩具,勾起了许多的童年趣事,并随之产生了无限的感喟。有同事就建议,快将这些东西作一整理,以免它们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地消失。听了这样的建议,也就促使我有了整理、记录的意愿。于是脑海里就有了许多需要记写的文字。嘟囔了以上这么些话语,姑且就让它们作为本篇的小序。
吹柳笛
春天,明媚的阳光抚摸着苏醒的大地,和煦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河湾里柳树的枝条。在那自由舒展、渐渐变绿的柳枝上,悄然间钻出了许多嫩黄的叶芽,不经意间,金黄色的、毛绒绒的柳花便缀满了万千柳枝。这柳花在柳树的柔枝上停留一段日子后,便从柳条上脱落下来,于是,轻柔如丝绒般的柳絮便四处随风飞扬起来。这时候,那尖尖的、碎米粒似的柳芽也逐渐长成了细长的嫩叶儿,笑眯眯地在柔软的柳枝上显出极鲜活的样子。顽皮的孩子们便知道——扭柳笛的时候到了。
在乡间,孩子们把柳笛儿称为“幂幂”。柳枝活泛了,孩子们就猴子般爬上柳杈将柳枝折下来。他们小心翼翼地扭动柳枝翠绿的外衣,当感觉到这柔韧的外皮慢慢完全从柳枝上脱离后,便折断柳枝,将柳枝的硬梗从柳皮中慢慢地抽了出来。这样,被抽去硬梗的柳枝便成为一截软软的细长管子了。他们用小刀或剪子将这软管截成一寸或二寸的短管,然后将一端的绿皮用指甲刮去,刮的时候还用舌头在嘴里咂出“啧——啧——”的声音。罢了,把这已制好了的“幂幂”伸进嘴里用唾沫润润,然后鼓起腮帮子轻轻地吹气,这“幂幂”便会发出尖细的笛声来。如果发不出声,或者声音不好听,他们就把“幂幂”放在膝盖上,一边在吹气的一端轻轻捶打,一边说道:“幂幂幂幂你可响,我吃稠的你喝汤,要不你连屁也吃不上!”说也奇怪,经过捶打后,“幂幂”立马就能吹出响亮好听的声音来。
“幂幂”声音的高低、音色与其粗细、长短有很大关系。细而短的“幂幂”吹的时候不需用力,吹出的声音又尖又细,非常悦耳;而粗长的“幂幂”吹出来的声音低沉浑厚,感觉闷闷的,就像是土埙发出的声音。吹这种“幂幂”时很费气力,吹一会儿后,就会觉得两腮酸酸的,嘴唇也会被震动得一阵阵发麻。粗而长的“幂幂”被孩子们称为“老号”。他们有时还会在这“老号”身上用剪尖儿剪出一溜儿笛孔来。有了这笛孔,“幂幂”便能吹出简单的旋律了。
用杨树的枝条也可扭制“幂幂”。但是,用杨树枝扭出的“幂幂”由于皮厚,吹的时候更为费气,声音也就更为沉闷,远不如柳笛儿响亮、清越。
有诗人说,春天是从柳笛儿中吹出来的悠悠笛声。有了这柳笛儿的声响,春天就变得有声有色,更为明艳可人了。但这柳笛儿很娇气,只有鲜活时候才能吹得响,才能吹出好听的声音来。一旦失去了水分变蔫了,吹出的声音就时断时续,很难连贯在一起,有的时候干脆不发任何声音,完全变成“哑笛儿”了。
在孩子们使劲吹“幂幂”的时侯,大人们嫌聒耳,就会吓唬孩子们说:“快不敢吹,当心‘混’老鼠!”要不就说:“吹幂幂会刮风的。老是刮风不下雨,打不下粮食,还不饿死你们!”
扭制“幂幂”也有个时间性,一旦错过了时间,柳皮儿就不能从柳枝上脱离开来了。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因了什么,直到现在都不明白。
玩弹弓男孩子爱玩弹弓,这也许与男孩子争强好斗的天性有关。
当一个孩子看见别的孩子拿着弹弓到处转悠,用弹弓射击麻雀等小鸟时,就会觉得手痒痒的。于是,他就会跑到河湾里的柳树下面,仰脸用目光搜寻,看那树杈上哪一段细枝桠呈“丫”字形状。一旦发现,就会脱下鞋子,双手抱住树干,“噌—噌—”几下爬上树去,将那已瞅好了的小树杈儿折下来,带回家去,削去皮儿,然后用细铁丝儿把两根从废自行车内胎上割下来的橡皮条儿扎在木杈儿的两个尖端上,再用一小块牛皮或羊皮襻儿连接起来,这样,一个小木弹弓就做成了(也有用粗铁丝制作的)。有了这小弹弓,这孩子便也到处转悠起来,发现某一棵树上落着一只什么鸟儿,便将一颗小石子裹在皮襻儿上,然后用力拉动橡皮条儿,瞄准鸟儿,猛一松手,那小石子就飞也似的射出去了。如果运气好,一只小鸟儿就会中弹从树枝上掉下来。这孩子便会高兴得大呼小叫半天,并会拎着受伤或死去的鸟儿向别的孩子炫耀道:“看,这是我刚打着的鸟儿,真的是我打的!”有孩子就会说:“你这是害命呀!”在乡间,“害命呀”的话语含有“伤害生命,会遭报应”的意思。于是,这个伤害了小鸟的孩子就害怕起来,这以后就再也不敢射杀小鸟了。
弹弓是一种危险的玩具,所以,大人们和学校的老师都不允许孩子们玩这玩意儿,生怕他们会瞄准别人的颜面,给别人造成伤害。但尽管这样,总有些孩子还是要偷偷地玩弄这物件儿。只不过他们玩的时候不再使用小石子儿当弹丸了,而是改用小小的纸丸了。
打水漂儿所谓打水漂儿就是将小石片儿沿水平方向用力投出,让其在水面上连续向前跳动,击起一连串的小水圈儿,乡间的孩子称这为“吃扁食”。
记得小时候经常同一些孩子到河边去玩打水漂儿。玩前,孩子们各自在河边捡一些薄薄的小石片儿,然后依次轮流向水面上抛投,看谁投出去的石片儿在河面上击起的小水圈儿多,就认为谁吃的“扁食”多。多数情况下,一块石片儿投出去,只能击出两三个水圈儿。如果有谁投出的石片儿能在水面上击起十多个小水圈儿,其他孩子就会羡慕地大声叫唤道:“哎呀!吃得这么多,这下可吃美了!”如果投出去的石片儿“咕咚”一声就没入了水中,只击起一个水圈儿,别的孩子就会说:“淹死了!淹死了!”认为这个孩子就连一个“扁食”也没有吃着。
一块石片儿从手中投出后,在河面上击起的小水圈儿的多寡,与投石者站立的位置、投石时的姿势,以及所投石片儿与河面形成的角度,有很大关系,与石片儿的薄厚、抛投的力度也有关系。所以说,打水漂儿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随意玩耍,而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技术活儿”呢!
去年夏天,我同友人王生才到县城附近向南的一条山沟里去拍片,发现有一个地方景色非常迷人:一弯平静得几乎看不见流淌的溪流边,长着一溜儿青翠的垂柳,柳影倒映在溪面上,竟把一弯溪水整个儿染得一片碧绿。这时,早晨的阳光正好从东北方向斜射过来,将山峦和天空上的云朵儿整个儿也带进了溪流中。于是,碧树绿水、苍山白云叠印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美不可言的乡村风景。面对这带有几分桂林山水般神韵的山村美景,我和王生才便不约而同地驻足狂拍起来。拍完片后,我顺手捡起河边一块巴掌大的石片儿,弯着身子用力将石片儿向水面投了过去,石片儿便在水面上飞快跳跃了起来,带起一连串涟漪,向着溪流两边迅速地荡漾开去,竟使原本平静的水面一下子活泛了起来,那些浸泡在水中的绿树、苍山及白云朵儿霎时间开始模糊起来,逐渐演变成为一幅动态十足的印象派山水画轴了。见我玩起了打水漂儿,还在忙于拍片的王生才便说:“都半老汉了,还玩这玩意儿!这几个大扁食乍可吃饱了吧!”我笑而不答,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候。于是又捡起一块石片儿,再次投入水中,那样子倒真的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了。
掼泥炮夏日的河湾,是孩子们的乐场。他们在这里玩耍嬉闹,一刻都不愿安生。在这里,他们最爱玩的游戏就是“掼泥炮”。他们将河湾里吸饱了水分的红胶泥揉成软硬适度的泥团,然后将其做成一个个形同钢盔的泥凹凹。泥凹凹做好后,他们就将其带到河边的一块大石盘上进行比赛,比看谁的泥凹凹掼出的声音最响亮。比赛前,他们都要反复仔细检查自己的泥凹凹,看漏不漏气,薄厚均匀不均匀,口沿是否平滑。为了保证泥凹凹掼到石盘上时严密不跑气儿,他们还要在自己的泥凹凹口沿上抹一圈儿唾沫。比赛开始后,他们就依次抡开胳膊,将泥凹凹使劲掼到石盘上,这时,泥凹凹的底部就会被鼓破,并发出响亮的爆破声。被鼓破后的泥凹凹上会留下一个残破口,这个口子有多大,别的孩子就要用自己相同大的泥巴把它补起来。由于这掼泥炮的声音与炮仗声相似,所以,孩子们就称这种游戏为“掼泥炮”。
泥凹凹鼓破后发出的声音响亮与否,关键在于泥凹凹的大小与薄厚,以及所采用泥巴的坚韧程度如何,再就是摔掼时用力够不够。有的孩子在掼泥炮时由于不得要领,结果非但没有掼出声音,反而将泥凹凹掼成了一堆软泥或一张死泥饼。也有的因泥凹凹过大过厚,掼到石盘上后只发出一声“扑嗒”的闷响,孩子们就讥笑说:“嘿!放了个老屁!”
踩泥滩儿盛夏的河湾里,草滩上绿茵茵的细柔野草稠密得就像是块绿色的毯子,蒲公英、地柳、马齿苋、甜苣等杂草也夹杂其间,一些有名和无名的小花纷纷绽放开来,引得各色蝴蝶和不同形状的蜻蜓争相来这里光顾。这些色彩、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蝴蝶、蜻蜓吸引孩子们每天都要到这里来。他们在这里扑蝴蝶、捉蜻蜓,有时还在这绿色的毯子上摔跤、翻筋斗。玩累了,就在河滩上踩起“泥滩儿”来。所谓“踩泥滩儿”就是在一个地方不断地踩踏,一直踩得脚下的泥土变得软软的、渗出水为止。“踩泥滩儿”时还得一边踩一边念念有词道:“泥滩儿泥滩儿上水来,蔡家老婆儿担水来!”有的孩子竟能将脚下的泥土踩得全都颤动起来,人站在上面,身子也会随着泥土的颤动而左右摆动。听老年人说,年春,一支国民党的队伍从村上经过,竟将河湾里的所有草滩全都踩踏成“泥滩儿”了。试想,那该是多大的一个“泥滩儿”呀!
弹秸秆琵琶秋天,高粱秆被除去高粱穗后便被农人背回家,码垛在窑洞的脑畔或街畔上。这时,孩子们便将还没有干透的高粱秆剥去叶子,折为一节一节的短秸秆。然后将每一节秸秆上的一处秸皮儿用牙齿咬住轻轻往起一扯,使其从秸秆上分离开来,再用两根细细的秸秆将这所有秸秆串起来,这样,一个类似排箫似的秸秆琵琶就做成了。做成后的秸秆琵琶用一小节更细的秸秆儿轻轻弹拨,竟能发出琴弦似的声音来,孩子就称这为“弹琵琶”。有的还将单独一节秸秆的秸皮儿扯起,穿入一根细秸秆,来回拉动,秸秆就会发出“吱咕、吱咕”的声音。倘在这秸秆上润一点唾沫,这“吱咕”声就会变得更响,孩子们称这为“拉胡胡”。
制作“秸秆琵琶”和“胡胡”用的都是湿秸杆。秸秆一旦干透了,就不能用其做这“土乐器”了。
红条弓·葵秆弩陕北自古是汉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争斗、融合的前沿。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都尚武;就连孩子们的玩具也明显地带有战争特征,如红条弓、葵秆弩等便是。
制作红条弓的方法很简单:将一根小手指般粗的红柳条儿弯成弧状(即半圆状),然后用一根细麻绳儿将两端连起来,形成弓弦,这红条弓就做成了。至于那箭则更简单:取一根一尺多长的细秸秆,然后在一端插上一节一寸多长的椿木节,这箭也就做好了。射箭时,将箭搭在弓弦上,拉动弓弦,再猛一松手,箭就射出去了。箭的射程远近,全在于弓的力度。弓体越粗越长,射力就越强;反之,射力就弱,箭自然就射不远了。
葵秆弩的制作也简单:取一根长约二尺的葵秆(或洋山蔓儿秆),将其三分之二部分的内瓤捅掉,形成空筒状。再将这空筒部分的其中一段切开一条宽一厘米、长约五寸左右的长口子,然后取一根红柳条儿,一端插进葵秆未去内瓤那一截内,另一端插入去瓤葵秆那条长口子内,使其形成弓弧状。射箭时,将箭秆插入葵秆开口一端的端口内,然后往回拉动弓弧,再猛一放开,这样,红柳条儿便可将箭弹出葵秆筒儿,射向目标。
红条弓和葵秆弩都属于危险玩具,大人一般不让孩子玩耍,就怕射伤了别的孩子。
抛石子儿秋天,玉米收获后,孩子们便用玉米秆玩抛石子儿。他们将玉米秆的叶子去掉,再将结玉米棒儿那节的以上部分除掉,然后在结玉米棒儿的那个槽状处挖一小坑儿,插入石子儿,用力一甩,这样,那石子儿就被抛出去了,并且能抛得很远,比用手甩远多了。
抛石子儿也带有武斗特征,也是一种带有危险性的玩法,所以,也属被大人叱禁之列。
打天气将一节高粱秸的表皮分割成十余条竖条,并使其分割后的表皮从秸芯上分离开来,然后将高粱秸芯的中间部分除去一些,这样,所谓的“打天气炮”就做好了。玩的时候,将高粱秸一端的端口处挖成凹窝状,装入干土面儿,然后用手握住高粱秸的秸芯,使其上下再对接起来。这样,高粱秸的表皮就形成了一个圆灯笼形。这时,再猛地将对接的秸芯放开去,随着高粱秸表皮的骤然伸展,装在高粱秸顶端凹窝内的干土面儿便“嗤”地喷了出去,孩子就称这是“打天气”。有的孩子还将这“打天气炮”对准对方喷射,结果就将干土面儿喷进了对方的眼睛里,使其得难受好一阵子。多咱眼泪将土面儿推尽了,眼睛才能重新睁得开来。
打骀“打骀”是一项竞技活动。所谓的“骀”是指一些长短在二尺左右、粗细直径约二三厘米的树杆或树根。玩的时候,先在地面上划定一条横线,作为“界线”(孩子称其为杠儿);然后在距“界线”七八尺的地方划出另一条横线,作为起点线。参与玩耍的孩子少则两人,多则三五人。他们先各将自己的一根“骀”拿出来,在起点线上竖立起来,比较长短。比较完毕,排出次序后,便将所有的“骀”并排放置在起点线上,由最长的一根“骀”的主人,用这根最长的“骀”击打其它“骀”。如果能将其中的任意一根“骀”击出远处的“界线”,这根被击出的“骀”就归自己所有了。假使第一个“打骀”者不能将“骀”击出“界线”,则由第二名接着用自己的那根次长的“骀”击打其它的“骀”。倘有“骀”被击出“界线”,这被击出的“骀”也就自然归第二名所有了。以此类推,直至所有的“骀”都被击打出“界线”为止。我有一个堂弟一次同邻居孩子玩“打骀”,不一会儿工夫,就把十余根“骀”全输光了。他输急了眼,说了声“抢”,就动手将输掉了的“骀”全都抢了回来。邻居孩子的块头儿和力气都没有我的堂弟大,便嘟哝道:“以后再也不和你耍了!”就灰溜溜地回家去了。
“打骀”对树木有破坏作用,所以,后来这项活动自然被淘汰了。
打老爷打老爷多在打麦场上进行。游戏前先在场地上划定两条相距五米左右的平行线,一条是打老爷者站立的准线,前面的另一条线则按要求摆立四块石头供击打。这四块石头,中间的叫“鼻子”,两侧的两块叫“耳子”,“鼻子”后面的叫“老爷”。打老爷时有五个孩子参与。游戏开始时,五个孩子按顺序站在准线上,用自己手中的石块击打前面的“老爷”、“鼻子”和“耳子”。其中“老爷”最难打,凡能打准“老爷”者,便是“司令”了。如果能打中“鼻子”和“耳子”也算赢,但不能当司令。如果所有目标都被打中,剩下那个没有击中任何目标的孩子便要受罚。接受处罚时,受罚者跪在地上,其他四人分别坐在被各自击中的石头上充当着各自的角色,受罚者问道:“老爷老爷饶不饶?”“老爷”便说:“老爷不管鼻子事!”受罚者又问:“鼻子鼻子饶不饶?”“鼻子”便说:“鼻子不管耳子事!”受罚者于是又问“耳子”:“耳子耳子饶不饶?”两个“耳子”同时回答道:“耳子不管老爷事!”受罚者便又要问“老爷”:“老爷老爷饶不饶?”这时,“老爷”如果说“饶”,这受罚者就从地上站起来,游戏再次进行。如果“老爷”不依不饶,就会厉声说道:“不饶!”这时,“鼻子”就会发问:“怎处罚?”“老爷”说:“扭耳朵!”“鼻子”就又问:“扭几下?”“老爷”便说出具体的数字。于是,由“鼻子”或“耳子”担当惩罚者,按“老爷”的指令,对受罚者进行处罚。处罚结束,游戏便又一轮进行。有些地方把这种游戏称为“打阎王”,叫法不同,但游戏规则却基本一致。
打扭陀“打扭陀”是传统的室外竞技活动。有些地方又称“打牛”、“打陀螺”、“打挨打毛”。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杨柳活,打陀螺……”的歌谣。“打扭陀”是北方农村孩子冬春时最爱玩的游戏。“扭陀”多用一两寸长的圆木头制作。将木头削成近似圆锥形状,然后使其尖部着地,按顺时针猛力扭动,这“扭陀”便会在地面上飞快旋转起来。旋转至将要停息时,再用绾在一根细木棍儿上的布条或细皮条儿用力抽打,这“扭陀”便又快速旋转起来。
记得小时候在村小学上学时,每到下课活动时间,孩子们便拿出各自的“扭陀”在校园里抽打起来。回到家里还要在自家的院子里或村中打谷场上抽打,有时玩得连吃饭都会忘掉。“打扭陀”的最好场所是冰滩。在冰滩上“打扭陀”,“扭陀”旋转得又快又稳,时间还又长。有时,几个孩子会用自己的“扭陀”碰撞对方的“扭陀”,谁的“扭陀”被碰撞得倒地不旋转了,谁的“扭陀”就被视为“死下了”。村中制作“扭陀”的高手是一个绰号叫做“龙虱”的孩子。他制作的“扭陀”有大的,有小的,有粗的,有细的,还有两头儿尖的。他在每一个“扭陀”的底部安装一颗滚珠或钉一颗钉子,并将钉子打磨光滑,这样的“扭陀”旋转起来就更快更稳、时间更长了。记得小时候一次随母亲去州城,看见一个杂货摊上摆放着许多被描绘得花花绿绿的“扭陀”,我便央求母亲给我买一个。母亲犹豫了好一阵子,最后拗不过我的纠缠,就买了一个。回家后,我迫不及待试着抽打这个洋玩意儿,但总觉得它中看不中打:旋转时摇头晃脑的,一点儿也不稳实,并且只旋转一小会儿就会倒地“死下”。于是,我就贱看起了这个“窝囊废”,把它丢在屋角,再也不愿玩它了。
“打扭陀”是一种别具情趣、颇具传统韵味、竞技特色非常鲜明的活动。可惜现在的孩子已多不玩这玩意儿了,真是可惜呀!
滚铁环滚铁环也是儿童喜欢玩的游戏。铁环直径一般在一尺左右,有的是用粗铁丝圈成的,有的则是木捅的桶箍。但由于桶箍多是用生铁铸成,容易被摔断,所以,多数孩子玩的是铁丝制成的铁环。滚铁环时用一根带有铁钩的细木棍儿(也有用粗铁丝制作的)推动铁环,并掌握平衡,使其不断地向前滚动。有的为了好听,还在铁环上串上几个小铁环儿,这样,铁环滚动时,小铁环儿就会发出“沙喇喇”的声响,既好听,又能增强玩兴。记得在村小学上学时,课间活动时,孩子们经常比赛滚铁环,看谁的铁环滚得又快又稳。如有谁在滚动铁环时铁环中途倒地或不能沿着规定的线路前进,谁就不能得胜。我玩的铁环是用一根粗铁丝圈接的,有着不光滑的接头儿,滚动起来老是倒地。所以,我是从来不参与比赛的,就怕自己的铁环在比赛中出丑。
顶牛顶牛是流行于乡间的一种儿童游戏。有的地方称“斗拐”或“斗鸡”。参加这一游戏的多是男孩。顶牛有两人对顶和多人混顶两种。顶牛时,顶牛者曲盘起一腿,单腿跳跃,相互以所盘腿的膝盖部顶撞对方,直到对方站立不稳,所盘之腿落地为止。顶斗的结果,以最后结束时仍盘着腿没有对手者为胜。多人混顶时,顶牛者既要尽力去顶撞别人,又要提防别人偷袭自己,饶有趣味。这是一种运动量较大的游戏,跳跃顶撞一会儿后,就会气喘吁吁,浑身发热。所以,这种游戏多在冬天或天冷时候进行。
《说苑·辨物》云:“昔童儿有屈一脚振肩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据此,有民俗专家认为,顶牛是从古代齐国民间一种求雨仪式演变而成的。但不管这种游戏是否真的带有原始巫术特征,经过数千年岁月的流逝,它已完全演变成为一种单纯为了娱乐的儿童游戏了。
摔跤摔跤是儿童经常玩的一种游戏。我们小时候的摔跤,多带有蒙古式摔跤特征,即双方各施展摔、绊、扑、搂、抱、甩、拉等招数,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对方摔倒或压在地上。如果摔跤者双方的技巧与力量相近,那么,就会出现摔好长时间都分不出胜负的局面。这种时候,双方就不得不在中途暂停下来,喘息一阵子后再继续摔打。有时,双方在摔的过程中由于一方忽然恼怒,还会将摔跤演变成为打架,甚至还会将对方的鼻孔打破、眼眶打青、头发揪下、衣服扯破,得旁观者使劲劝解和平息好一阵子。
摔跤时如果双方力量悬殊太大,就可用让步的方式进行。即允许力大者只使用一只手(另一只手被裤带捆绑在腰间),或者让力弱者先搂住力大者的后腰,然后进行摔斗。我小时候在同龄孩子中属力大者。记得我同我的一个堂弟摔跤时,堂弟每次都是失败者。于是,其他孩子便要我做出让步。但尽管我有时做出了很大让步,却仍能取胜。后来,同伴们就干脆叫我不能动用手脚,只能使用肚子、肩膀、胯、臀等部位。但就这样,我还会是胜者。原来我的这个堂弟有个爱笑的毛病,当我用肚子去撞碰他时,他早就笑作一团,瘫倒在地上了,哪还用得着我去推压他?这以后,同伴们就说:“××可劲大哩!他摔跤时不用手不用脚,只用肚子,也能把别人摔倒。你看他劲儿大不?”
吃子儿“吃子儿”是女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吃子儿”所用的“子儿”是五颗羊髌骨。通常将髌骨的四个面分别染成红、绿、蓝、紫四种颜色。玩时先将五颗“子儿”在地面上撒开,取出其中一颗向空中抛起,然后立刻用同一只手抓起地面上约定数目的“子儿”(或将地面上的“子儿”整理成同一种颜色),并要同时接住已经抛向空中的那一颗“子儿”。抓“子儿”时要求反应灵敏,动作迅速准确。如果每次都能抓得起,接得住,便可按规定的“套数”一直抓下去。如果抓的当中,没有接住抛向空中的那颗“子儿”,或者抓错了地面上的“子儿”(以颜色分类,规定是抓单还是抓双),就算“坏了”,则由下一个孩子接着玩。如此反复进行,看谁能准确无误地完成统盘套数,谁就是胜者。
在没有羊髌骨的情况下,“子儿”可用小石块儿代替。玩“吃子儿”玩到兴头儿上,有时往往会耽误做零碎家务活儿。所以,人们就编出童谣云:“吃子儿,饿死鬼子儿。”意思是告诫孩子们不要贪恋于这种游戏而忘掉了正事儿。
明代《帝京物略·春场》中说:“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丸用橡木、银砾为之,竞以快捷。”《红楼梦》第60回中也有麝月、秋纹、紫娟等玩“抓子儿”赢瓜子的描写。由此可见,“吃子儿”还是一种流行很广的传统娱乐游戏呢!
弹杏核农历五月杏儿熟后,孩子们就把吃去杏肉的杏核儿积攒起来,聚在一起玩“弹杏核”。玩时每一个参与者拿出相同数目的杏核合在一块儿。先由一个把合起来的杏核撒在地面上,然后将其中的一颗弹向另一颗。若弹中,就将击中的那颗归于自己。但弹时不允许碰触其它杏核。如弹不中,或碰触了其它杏核,就算“坏了”,则依次由他人重新撒弹。最后以弹击的多寡分出胜负。
有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弹杏核”与“吃子儿”都是从金时女真人贵族玩的“嘎什哈”变异而成的,是随着女真人、蒙古人和后来的满族人入主中原后,逐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一种大众化游戏。后来流行于孩子中的“弹琉璃球儿”,实际上也是从“弹杏核”演变过来的玩法,只不过是将杏核变为琉璃球罢了。
踢毽子踢毽子是乡间儿童特别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毽子的制作方法是:在两个叠加在一起的铜钱的钱眼内插入一管鸡翎,再用一块碎布将铜钱与鸡翎缝扎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在鸡翎管内插入几根公鸡毛,一个好看的毽子就做成了。做毽子的鸡毛以红花公鸡颈部的毛为最尤;其次就是靠近鸡尾部的毛了。这两个部位的鸡毛色彩最鲜艳、最漂亮,做成的毽子也就最好看。据说,同样一个部位的毛,从活鸡身上拔下来的明艳鲜活,富有光泽和弹力。而从死鸡身上拔下来的则色彩黯淡,活力与弹性都不能与活鸡毛相比。所以,我们小时候为做一个美观的毽子,经常偷着拔别人家公鸡身上的毛。有时,几个孩子轮番拔取,竟会将一只好看的大花公鸡拔得浑身狼藉,被主人发现后臭骂半天。
踢毽子的花样很多。通常是两个以上的孩子搞竞赛:一是比踢数多少,以踢数多者为胜;二是比时间,以毽子长时间踢而不落地者为胜;三是比花样技巧,以花样多、难度大者为胜。踢毽子的技法很多,计有顶、回、外、蹦、拐、跺、钩、挒等多种动作;有蹦跳、耸膝、竖肩、屈腿、转身等多种姿势。踢的时候,人在不停地运动,毽子也在一起一落地飞舞,倘能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围观者会发出一阵喝采,气氛非常的热烈。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称踢毽子是“博戏中之绝技”。因为这种游戏运动量大,技巧性强,能增强人体的运动和协调能力,所以,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活动。这种活动在乡间已不多见了,但在城市里却很盛行,特别是在公园和一些体育锻炼场所,随处都可看到踢毽子的身影,且以中青年居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踢毽子已不再是儿童的“专利”,而逐渐演变成为中老年人的一种健身运动了。
跳圈儿“跳圈儿”有些地方称为“跳房”或“跳年”。
“跳圈儿”的方法有多种。一种是先在地上画七个方格,每一个方格约二尺见方。然后在每一个方格内分别写上1、2、3、4、5、6、7几个数字以区分。跳时先用小石片儿掷入标有“1”的方格内,然后以单腿跳入该格内,把石片儿依次踢入其它格内,以先踢完全部七个方格者为胜。踢石片儿时,不允许将石片儿踢出方格外,也不允许石片儿触压方格的边线,违者被罚停跳,让下一个跳。待参加游戏者跳完一轮后,再让前次罚停跳者重新跳。另一种跳法是在地上画七个圆圈儿,跳者把“豆包”(代替石片儿)掷入圈儿内,然后单腿跳到圈儿内,按照规定的法则一步一步完成动作。在跳时不能踩着圆圈儿线,也不能将“豆包”掷错或掷出圈儿外。触犯了游戏规则者,必须等到其余的儿童都进行完了才能接着跳。这种跳法动作难度大,较为复杂,但更富有情趣,儿童们玩起来也觉得其乐无穷,更有意趣。
跳绳儿·跳皮筋“跳绳儿”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形式。其跳法也多种多样:有一人抡绳自跳;有两人抡摆一根长绳,一人或数人跳;有两个人抡一根绳并跳;还有两人用两根绳交叉抡,一个在中间用两脚跳。跳绳儿时按游戏规则可定单脚跳、双脚同时跳或双脚一左一右轮流跳等等。记得上小学时,一到中午活动时间,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跑到老师的办公室里去领取跳绳儿,老怕跑得慢了被别的孩子领去。那时的学校,活动器具很少,顶好就有几根跳绳儿和几颗小皮球儿(孩子们称这小皮球儿为皮蛋儿)。所以,这跳绳儿就成了孩子们最好的玩具了。放学后,孩子们到山里拔草时,也会用野草编草绳儿玩跳绳儿,孩子们称这为“跳草绳儿
近些年来,从城市到乡村,孩子们已很少玩跳绳儿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游戏——跳皮筋。皮筋是长约五六米的环状橡皮条儿,玩时,两人扯皮筋或者将皮筋固定在两树干之间,供一人或数人跳。跳的基本动作有点、迈、转、绕、掏、摆、勾、压等。其皮筋高度从脚踝开始,依次沿膝盖、臀、腰、胸一直移到颈部。越高难度越大,越容易失误。跳皮筋时要求跳者动作连贯协调,舒展轻盈,富有节奏感。儿童跳皮筋时,还多哼唱一些与之相关联的即兴儿歌,如:“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别有一番情趣。
绹交交“绹交交”也叫“翻交交”、“解交交”,是流行民间的传统益智游戏,多在儿童中流行,女孩子最爱玩。此游戏的道具是用一根长约三尺的线绳儿结成的线环儿。游戏时,先由一人用双手撑开此线环,按一定顺序用手指翻、勾成一个基本图形,然后由另一人用十指挑动并套接在自己的双手间,变换成另一个新的图形。这样,两人轮流翻、撑、挑、勾,巧妙地翻出各种有趣的图形来。
“绹交交”可以培养少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训练手指的灵巧度,所以,很受儿童欢迎。乡间有俚语云:“绹交交,饿死细狗腰。”其意同“吃子儿,饿死鬼子儿”一样,是大人警示孩子的话语,意即警告孩子们不要沉湎于游戏,而应勤勉努力,不断向上,只有如此,才能免遭饿馁之苦。
撂手巾“撂手巾”也叫“丢手巾”。记得上小学时,在体育课上老师经常组织学生玩这种游戏。玩的时候,学生围坐成一个圆圈儿,另一个学生拿着一块小手巾不停地绕着坐着的学生跑,边跑边偷偷将手巾撂在某一个学生的背后。如果这个学生没有觉察,等撂手巾的学生再一圈儿跑过来,就把这个学生“捉住了”。这个被“捉住了”的孩子就要走到圆圈儿中间唱一支歌儿,然后同那个撂手巾的学生互换角色。在撂手巾的学生绕着大家跑的同时,坐着的学生要边拍手边齐声唱道:“撂,撂,撂手巾,轻轻儿撂到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打电话,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这种游戏既活泼有趣,又可训练儿童的反应能力,所以,在民间一直很流行。
打瞎摸“打瞎摸”也叫“瞎子摸拐子”。玩的时候,其他孩子围坐成一个圆圈儿,另两个孩子,一个扮作“瞎子”(用一条带子将眼睛蒙住),另一个扮作“拐子”(用一条带子把其一只手绑在小腿上,使其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就像是腿瘸了一样)。游戏开始后,扮作“拐子”的孩子把“瞎子”摸一下,立即就躲开,而扮作“瞎子”的孩子就凭听觉去追捉触摸他的“拐子”。如果捉住了,这“拐子”就得装扮“瞎子”,而“拐子”的角色则由另一个孩子充当,游戏继续进行。在玩的过程中,“瞎子”和“拐子”只能在孩子们围成的圈儿内进行活动,倘越出圈子,就犯规了。如此轮番表演,直至孩子们玩厌倦了为止。这一游戏能训练孩子们的辨声寻方位能力与反应能力,故在民间广为流行。
狼吃猪娃“狼吃猪娃”有些地方叫“老鹰抓小鸡”或“狼吃小羊”,也有叫“老虎扬尾巴”的。游戏开始前先分角色,即一人当“老狼”,一人当“老母猪”,其余的当“猪娃”。游戏开始后,众“猪娃”依次在“老母猪”身后牵着衣服排成一队,“老狼”在前面做出要扑食“猪娃”的样子,“老母猪”极力保护身后的“猪娃”,“猪娃”们则在“老母猪”的身后左躲右闪,做出惊恐的样子,并发出一阵阵的尖叫。如果“老狼”用手拍着一只“猪娃”,这“猪娃”便要从队列里退出来,算是被“老狼”吃掉了。玩的过程中,如“老狼”累了,喘气休息时,“老母猪”便会带着众“猪娃”一齐挑逗“老狼”。“老狼”被激怒后,便又扑起“猪娃”来。等到“老母猪”身后的“猪娃”都被“吃”光了,一场游戏便也结束了。然后重新分配角色,开始新的一轮游戏。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玩这种游戏时,不小心把一个名叫“奔儿”的女孩子从打麦场的场畔上甩下去了。好在这场畔并不高,这“奔儿”也没有被摔伤,孩子们虚惊了一场。这以后,孩子们再玩这种游戏时,就格外地小心,老怕再把哪个孩子从场畔上甩下去,造成意外的伤害。
打麦青“打麦青”是一种古老的游戏,古代称“挑急急令”。参加这一游戏的孩子多在十人以上,分成两队,两队间划一界线。游戏开始后,一队说:“金斗斗,银斗斗,谁买我的花狗狗?”另一队说:“我买!”一队问:“买几只?”另一队说:“买两只!”答完,便选两个力气大者跑到一队中去拉人。此时一队的人极力阻拦,不让把人拉走。如若拉过界线,被拉者即归降到拉者的这一队了。然后两队更换角色(即一队改为买者,另一队变为卖者),接着进行下一轮游戏。游戏结束时,哪一队人多便为胜方。
另一种玩法是:两队人各牵手而立,挑战的一方喊道:“打麦青,麦青开,叫××上马来!”此时,被点名的孩子便跑过去猛闯对方的防线。如果能将对方孩子们牵着的手闯开来,就为胜,就要拉对方一个孩子回到自己的队列中来。如果闯不开对方的队列,则作为俘虏,加入到对方的队列里去。接着由另一队挑战,继续进行游戏。游戏结束后,哪一队的人数多,哪一队就是胜者。
过城门“过城门”的游戏参加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可十余人。游戏开始后,所有参加游戏的孩子手牵着手站成一排,由队首和队尾的两个孩子相互问答:“城门城门几丈高?八十八丈高。骑马,带刀,让我家小孩过一关?过一关!”问答完后,队首两个孩子把牵着的手举起来,让队尾的孩子领着孩子们从手臂下鱼贯而过。按着,再进行问答,再进行穿行。最后,所有的孩子都用手臂相互套成了一个整体,围成了一个圈儿。这时,由两个孩子开始一问一答道:“城门城门锁住了?锁住了!用钥匙开嘛!开不开!用笊篱捞嘛!捞不开!用老锤捣嘛!捣不开!天上下来鸡蛋黄黄涮——”,听到“涮”字,孩子们赶快一齐松开手来,四散跑开,生怕被原来队首的那个孩子捉住。倘被捉住了,就要接受“弹脑瓜”的处罚。
抬轿取两根长五尺左右的粗棍子,由两个孩子扛在两只肩膀上,另一个孩子骑坐在两根棍子上(就像南方人坐“滑杆”一样),孩子们称这为“抬轿”。玩“抬轿”轿夫最苦,坐轿者最“牛”。所以,玩的时候,多不愿当轿夫,都想当坐轿的。为了公平,玩者就不断地互易角色,直到每一个孩子都能当一回轿夫,都能坐一次轿子为止。还有一种玩法是:两个孩子用双手扼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让另一孩子骑坐在这联接在一起的手臂上,到处跑动。这种游戏可能是旧时迎亲娶亲仪式在儿童游戏中的反映,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抬龙王楼子到了夏天,久不下雨,孩子们就模仿大人们抬龙王祈雨的情形,玩“抬龙王楼子”。他们将一个小板凳四脚朝上,再将两根棍子绑在板凳两侧,从河湾里的柳树上折些柳枝,插在板凳上,然后,每人编织一个柳枝圈儿戴在头上,这样,玩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玩时,由四个孩子抬上这所谓的“龙王楼子”四处跑动,并做出“参神”、“参云”等动作。其他孩子就在后面跟着跑,边跑边由一个领喊道:“龙神老爷参拜起个灵神,下大雨哟!”其他孩子就齐声喊:“瞧——万苗!”那孩子又喊道:“诸神相会,下海雨哟!”其他孩子接着喊道:“瞧——万苗!”那孩子就会继续喊道:“救苦救难,下大雨哟!”其他孩子也继续接应道:“瞧——万苗!”孩子喊的“瞧——万苗”意思是叫老天爷仔细瞧瞧,看那成千上万的田苗都快被旱死了,都要枯焦了,快发慈悲普降甘霖、普救众生吧!说也奇怪,有时竟真的能祈下雨呢。所以,有孩子玩“抬龙王楼子”,大人们就会提醒说:“快不敢玩!当心龙王爷真的‘护了楼子’(即真的坐在里面),你们想往下放,都放不下来哩!”于是,孩子们赶紧停住,生怕龙王爷真的显了灵,要他们一直当轿夫呢!
滑冰冬天的冰滩,是孩子们的乐场。孩子们在冻为坚冰的河面上划冰车、打陀螺、踏冰礤、打滑溜儿,玩得很是开心。在冰面上,孩子们玩的最多的是滑冰。滑冰有几种滑法:一是坐在冰车上(孩子们称冰拖子)靠冰锥儿使劲,往前滑行;一种是踩两块冰礤(即两块木板,下面钉有铁条),然后用一根顶端钉铁锥的棍子像撑船一样向后使劲,使人飞速向前滑行;再一种简便办法就是坐在一块石头上,由另一个孩子在身后用力推动,然后向前滑行。滑冰时最怕滑入洇水中(从冰层下面泛上来,或流淌至冰层上面还没有完全冻结的冰水,俗称“洇水”)。倘滑入洇水中,鞋子和裤腿就会被浸湿,回家后就会挨大人的打骂。一次,一个孩子不小心,一个仰面朝天摔倒在了有着洇水的冰面上,身上的衣服全被浸湿了。他害怕回家后挨打,就叫别的孩子用干土面儿给他整衣服。结果非但没有整干衣服,反而把衣服整得泥污不堪。后来,他又找来些柴禾,烧着烘烤衣服,结果又把棉袄燃着了,把肚脐也烧伤了。他吓得大哭,于是撒腿就向家里跑去了。
我小时候也曾做过一个冰车儿,也经常到冰滩上去疯玩。有时看着别的孩子踩着冰礤儿快速滑行的样子,很羡慕,但就是不敢尝试,老怕被摔个仰面朝天,半天爬不起来呢!
捉迷藏捉迷藏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游戏。有的地方叫“藏朦朦”,有的地方叫“藏猫猫”。叫法不同,游戏的方式却大同小异。这种游戏一般在天黑后进行。游戏开始前,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捉人的”。确定“捉人的”的方法有几种:一是让所有参与游戏的孩子站成一排,然后,由一人依次指着参与者念道:“点豆点,毛蚰蜒,蚰蜒花,种芝麻,芝麻黧黧,核桃皮皮,来张三,去李四,去大的,去小的,去了你这个黑小子。”当念到最后一句时,手指正好指向了谁,谁就是“捉人的”了。另一种办法是由一人将手掌举起,手心向下,其余孩子伸出食指接触到举手者的手心处,然后举手者念道:“摇铃铃,打闪闪,谁笑谁蒙蒙!干瓜干瓜摇铃铃,谁笑谁蒙蒙!”如果有谁首先发笑,谁就是“捉人的”。所以,孩子们在举手者念叨时,尽量不使自己笑出声来。有的孩子怕自己绷不住,就用嘴巴咬住衣袖,有的使劲咬着下嘴唇。但就这,总有些孩子还是被逗得笑出了声。再一种办法同第二种方法相似,即由举手者念道:“金锁银锁,哈喇一锁!”当念到最后一句时,举手者会迅速合拢手掌,这时,抓住了谁的手指头,谁就是“捉人的”了。还有一种是让参与玩耍的孩子站成一排,由一人用手依次指着每一个人念道:“一圪顶,二慢,吆三,四贯,哈巴狗调转,障一,障二……障九。”当念到最后的“障九”时,指头指向了谁,谁就是“捉人的”。确定了“捉人的”后,就叫这“捉人的”背站在墙角儿,用双手蒙住眼睛。墙角儿处还需画一个半圆圈儿,孩子们称这为“老窝儿”。在“捉人的”背站蒙眼的当儿,其他孩子就各找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估计别的孩子们都藏妥贴了,“捉人的”就大声问道:“藏好了吗?”如果有人说:“没藏好!”这“捉人的”就还不能动。如果没有人回答,“捉人的”便开始四处寻找起来。在“捉人的”四处搜寻的过程中,隐藏的孩子便瞅空儿赶得往“老窝儿”里跑。如果在还没有跑进画的圆圈儿里就被“捉人的”逮住了,这被逮住者就是下一轮的“捉人的”了。同样,如果隐藏者在所藏身的地方就被“捉人的”捉住了,当然也就是下一轮的“捉人的”了。这样一局一局轮流躲藏,直到兴尽为止。
敲泥鼓小时候遇红白喜事,见吹鼓手中那个敲鼓的敲打着动听的鼓点儿,很是羡慕。就想,多咱让自己也敲一阵子,那该多好。敲不上真正的鼓子,就想着法儿自己做一个。于是就同伙伴们到河湾里去挖胶泥,然后将这胶泥反复搓揉,直至黏性十足了,就带回家,做成一个圆圆的鼓圈儿,让它慢慢变干。什么时候泥鼓圈儿干透了,就央求大人和一点稀面糊,然后将稀面糊涮在废纸上,再一层一层粘蒙在泥鼓圈儿上。这样,当这蒙着的纸晒干后,用筷子敲击,就能击打出清脆的鼓声来,孩子们称这为“敲拨浪鼓”,虽然它的形状、大小都与“拨浪鼓”不同。这样的泥纸鼓不经敲,只能轻轻地敲击;一旦用力过猛,那鼓面就会被敲破。鼓面一破,就敲打不出声音了。
玩风葫芦“风葫芦”有多种玩法。一是将一节长五寸左右的高粱秸两端各粘一块一寸见方的红纸片儿(方向相对),然后将这节高粱秸的中间挖一小孔儿,用一小节呈“丫”形的柴梗,穿插在一根长高粱秸的顶端。玩时,玩者平端着这简易“风葫芦”迎风快跑,这时,粘有红纸片儿的高粱秸就快速转动起来,形成一个红色的圆圈儿。另一种是用高粱秸皮儿编织一个呈螺旋状的圆形“风葫芦”,装在一节高粱秸的顶端,然后迎风快跑,这圆形的“风葫芦”就会飞速转动起来。再一种是,取一颗核桃,在核桃的上下两端对称地挖两个小孔儿,然后将里面的核桃仁掏干净。再在空核桃壳的肚子上开一小孔儿,用一节细筷子插入核桃上下两孔,在筷子的顶端楔一片狭长的木片儿,并将一根细麻绳儿穿入核桃肚子上的小孔儿,一头儿拴在筷子上,一头儿露在外面用于扯拉。玩时,先转动筷子,让麻绳儿缠绕在筷子上,然后用力猛拉麻绳儿,这样,筷子就快速转动起来,楔在筷子顶端的小木片儿就旋转成一个圆圈儿,同时,还会发出“呜儿呜儿”的声音,很好玩。
开拖拉机取一根没有干透的玉米秆,折为曲尺形,然后将一头支于地面快速跑动,这时,玉米秆就会在地面上蹦发出“踏踏踏踏”的声响,就像是拖拉机发出的“突突突突”声一样。孩子们称这种玩法为“开拖拉机”。
跳鞋跳鞋是农村孩子最爱玩的游戏。跳鞋多在春夏时间进行。游戏开始前,先在地面上划一条横线,作为界线。然后,所有参与玩耍的孩子各脱下一只鞋,分别往界线处投,谁的鞋离界线最近,谁就是第一名。这样,依次排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作为跳鞋的先后顺序。游戏开始后,所有参与游戏的孩子把自己的两只鞋全脱下来,按每只与每只之间一尺左右的距离,排列成一长溜儿。然后,由第一名先跳。跳的规则是先绕鞋列跳一圈儿;再以“S”形行进路线绕跳过每一只鞋;最后,顺着鞋列跳过每一只鞋。当跳到鞋列的端点时,将端点处的那只鞋踢出界线。然后再重复以前的动作,继续跳,继续踢。什么时候将鞋全踢出了界线,就算是胜利了。在跳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用单腿跳,并不得触碰每一只鞋,否则,就是犯规,得由第二名来跳。倘第二名也犯了规,则由第三名接着跳……当所有的鞋全被踢出界线后,则由踢出鞋最多的孩子将所有鞋搂在怀里,往一些隐蔽处匿藏。匿藏好后,则由一只鞋也没有踢出的那些孩子去寻找。什么时候所有的鞋都找着了,再进行新一轮的游戏。这种游戏不需制作玩具,只要脱下自己的两只鞋就可以进行了,所以,简便易行,很受孩子们喜欢。
其它跳老虎、燕儿蜕皮、捉鳖、捆羊蹄蹄、点羊粪珠珠、拍字满儿、铲铜钱、铲棒儿、打瓦、打秋千、翘翘板、闪宝、玩纸牌等也是孩子们喜欢玩的竞技游戏。因篇幅计,这里就只存其目,恕不具体介绍了。
录后语计划在农历年节前完成的“儿童游戏摭拾”终于依计划如期写迄了。在为这组记录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也因重新理温了一遍往昔的各类游戏,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与欢快。
大凡人都喜欢叙旧、怀旧。特别是对童年时的一些物事,随着岁月的流逝与年龄的增长,与日弥坚,越是叫人不能忘却。而正是因了这忆旧的心理,才使得我有了记录那些过去物事的想法。就在昨天,我忽地又想起小时候去外婆家的情景,记起挂在外婆家炕墙上的四幅条屏来:在这四幅条屏上,绘的全是玩着各种游戏的孩童。我每次到外婆家,首先就是凑近这四幅条屏,极有兴趣、极仔细地欣赏那条屏上的每个孩子、每种玩具、每一种游戏。这四幅条屏虽然年久泛黄,但绘在上面的婴戏图永远鲜活,永远叫人百看不厌。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样具有天津杨柳青年画风味的“婴戏图”?倘有,还真的想买几幅留作纪念呢!
年1月21日记于乾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