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唐玄奘,宋法戒和尚都曾译过此经。宣传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唐诗人王维很受此经影响,故取字摩诘。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凡3卷14品,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14册。
南怀瑾老师:《维摩诘经》讲解(二)
不动的第一义
下面来的就是佛布施我们真正的大法:「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我们要证的菩提道果。大家持戒修定都是想做到没有妄念,没有烦恼,但是自己为什么做不到?这个问题大家要仔细参究。下一个问题,成了佛还动不动念呢?
大家注意这里「能善分别」,是有分别,不是无分别,佛能善于分别一切法相。凡夫的分别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恶念,或落于不善不恶的无记念。唯有证道成佛,才能善分别一切法相,虽作意而不着。所以说空、无相、无作(或无愿)为三解脱门。能善分别,当下就性空一切的法相。第一义就是第一义,佛学的解释是真谛或形而上之道体,现代的哲学解释是本体,「于第一义而不动」,在这上面没有动过。
比方大家从上课以来虽然每一句话都听见了,每一句话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你那能听的有动过吗?要在这个地方参究一下「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我们从凡夫心意识的境界,好好在这里去用功参究,慢慢可以达到「心净已度诸禅定」。例如我们对于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现在、下一秒钟,这些差别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但是那个知道过去、现再、未来的,「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因为「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之后,才能达到佛境界,自在而不执着,所以「是故稽首此法王」。
说因缘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佛说一切法,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着于有,也不着于空。不有就是空,不无就是有,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用不有和不无呢?不有,不是有,没有告诉你绝对是空;不无,不是没有,没有告诉你绝对是有。佛说一切法,世界一切万有现象,乃至我们凡夫起心动念,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就是中国大乘所讲的缘生性空,也叫缘起性空。这里用的因缘二字,不是十二因缘的因缘,非常难了解。因缘在中国文字上来讲,因是动因,缘是攀缘。「缘」是与动因一动所连带的连续关系。譬如我们讲话,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接续前一句的意义是缘。因缘像是一个圆圈,无始无终,永远连续不断。譬如手中这个烟灰缸,由化学品、玻璃作原料,加上热能、人工,放入模子中压制出来,是因缘所生,无物质自性,因缘聚了,就构成这个东西;打破了,因缘散了,也就不成这个东西了。如果当初不叫它作烟灰缸,现在就叫了别的名字了,名词也无自性。我们大家相聚在这里,也是一样。所以因缘的两个道理,就是缘起和性空;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一切皆无自性,没有单独自动存在的可能和性质。换言之,一切事物的开动,那强有力的是因;由之发展出来连续的作用是缘。
后世把因缘的法相加以分析,就成了唯识法相学,有四缘。因缘本身是一个因素,例如这次讲经,我要讲就是因,诸位来听是缘,但这个因缘本身,叫亲因缘。又如生命是中阴的业力到了该去投胎,加上父亲的精和母亲的卵,三缘和合,成为一个人,就是亲因缘。第二因素是增上缘,如泥土之于植物种子。又如父母的身心遗传特质,家庭、社会的环境,都是种子的增上缘。如果这个种子是善的,所有的外缘不管是善恶都会培养他向善路上走;如果这个种子是恶缘所感,所有的遭遇,都是恶缘。
再用刚才讲经的比方,我一念一动:给他们讲《维摩诘经》吧!这是「亲因缘」。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动念,发出通知,大家有缘的凑在一起,就在这里了。这个地方要有灯光、电力、设备等,促成这次讲经,就是「增上缘」。在座听经的道友们,有人因为听了经,自己明心见性,悟了道,这个环境,就是他的增上缘。他悟了道不是佛给他,也不是老师给他,是他自己的自性种性爆发,碰到善知识,碰到佛菩萨,这么一个增上因缘促成他明心见性。譬如我们由亲因缘出生,其后有父母遗传、家庭、社会、国家、时代等等增上缘影响,这个人由此因缘出发,或者去弘法,或者去造恶业,像一个个连续不断的圈子滚下去。前缘变成后因,后因又变成了前缘,所缘之缘连锁不断,就是「所缘缘」。由这个关系,在六道轮回里,有三世因果,像转圆圈一样永远不断地滚下去,前生如有善根智慧,这一生碰到增上缘变得更好,因此连续下去所缘之缘,他又去弘扬佛法布施功德。这个所缘之缘又经三缘和合,带到他生来世的善根增长,是「等无间缘」,等是平等的轮转,无间是因缘无间隙。
凡夫众生的善恶因缘累积了很多,成佛之后这因缘还不会断,甚至过去结的冤家仇人都成了这一世的眷属善缘。有句话说:「未曾成佛,先结人缘。」你得了道要度众生,如果功德、法缘不够,还是无法度人。我们要学佛的人也一样,如果法缘不够,功德不到,就碰不到善知识。就算碰到了,自然也会离开,或是有阻碍。所以因缘要自己去培养。
我们解释了因缘的道理,了解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无主宰,没有一个上帝或命运来主宰,八字命运事实上就是因缘法。宗教家都讲生命有个主宰,有个管你的。有许多迷信的人常说,因为不拜某个菩萨就被降罪了,不拜某个鬼就被附身了,这些不是佛法,因为让神鬼作了你的主宰。菩萨无论有缘无缘都要度,对坏人更要教化,怎么会因为不拜他就罚你?这哪算是菩萨?不要说是超人的主宰了,即使是个年纪大的人,或有道德修养的人,都会包容别人,难道菩萨连这样的胸襟都比不上吗?一切法无主宰,那么是自然来的吗?如果说是自然来的,就成了唯物思想。所以一切法无主宰,也非自然,是因缘所生。因缘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础。
「无我无造无受者」,一切法缘生性空,所以一切法中无我,宇宙万有皆是因缘所生,无造者,也无受者。无我、无造、无受是佛法讲性空的最重要的三个要点。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参究,现在大家坐在这儿,如果讲无我,大概只是说说的,明明觉得有我坐在这儿,怎么说无我?大家所学各种五花八门的功夫,你打坐时能做得到无我吗?功夫做得愈好,恐怕这个我反而愈牢固了,都认为「我」最了不起。为什么做不到无我呢?因为犯了三个错误:有我者、有造者、有受者。一打起坐或一念起佛,你下意识就有「我」在做功夫的念头。做功夫的时候,不论你观想、持咒、练气、念佛,都是自己在那里造作。最大的错误是有受者,把自己的感受状态放大,自以为是在做功夫。所以大家上座也好,不上座也好,要随时参究无我者,我者究竟是什么?是这肉体吗?肉体不过是个壳子,是暂时借用的,「我」不在这里面,要真正参究我在哪里。
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身上觉得气脉动了也不是我,可能是今天吃对了或吃错了东西,再不然可能有轻微的感冒,头有点微胀就自以为是气冲动,这都是自我在造作。众生本来无我,妄认有我,这才是真正的大妄念,并不是打坐时思想不停叫妄念,那是小玩意儿而已。你平时不知道打多大的妄想,总以为有我的存在。明明没有一个造作的、没有一个主宰你的,你自己却有意或无意地,总觉得有一个力量值得信任、值得依赖,是佛菩萨也好,上帝也好,或是自己的命运;再不然就依赖自我,相信自我不会错,这是愚痴到了极点。
自己想想,是不是如此?你说坐了一上午,精神很好,这当然,你坐在那儿什么活儿都不干就像是休息,精神当然好。你说这是功夫,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无造者,自己却在乱造境界!无受者,可是偏偏自己玩弄感觉。你昨天打坐觉得境界很好,今天再坐,那个境界怎么失掉了。你能修得成,它就能坏得掉。天地万物万事凡是靠修道来的,不修就一定坏。房子造好的那一天就是房子毁坏开始的那一天,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你在这儿做点功夫都是因缘,有这样的场地,你是个有闲人,有人帮忙弄饭,你有个垫子坐着,有空调开着......记着,此中无我无造无受者啊!
一切因缘生,缘起性空。既然性空,我何必学佛呢?有一样东西也不空也不有,「善恶之业亦不亡」。既然无我无造无受者,那你说:我不妨作恶吧?不是教条禁止你,是业力不失!你说:空了还有什么业力?有空的业!空就是因缘,就是因果;空为因,所得的果报是清净。同样,善恶的业果不会丧失。我们懂了这些道理,就懂了「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这是赞叹释迦牟尼的成佛经历。「始在佛树力降魔」,佛于三十二岁在菩提树下,以智慧之力降伏了一切魔。什么是魔?烦恼魔、死魔、五阴魔、天魔,这些在前面说过了。「得甘露灭觉道成」,打坐的人,头顶发生清凉,脑下垂体分泌液体流到嘴中,觉得香甜不绝,叫甘露灌顶。这还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许才可以得定。如果连这甘露都没有,嘴里干干的,甚至发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说了。《维摩诘经》这里所讲的甘露,不是这种有形的甘露,是形容智慧的甘露。得寂灭之道,也就是得涅盘之道,才叫作证得甘露。得甘露灭,是灭掉一切烦恼一切生死,就是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佛学中的心、意、识是三样不同的东西。想是心,譬如你出门时脑子里想了不知多少事,那是心。念念不忘叫意,念就是意,就是不用再提起思想的。你出门时放一百元在口袋里,你没有去想它,可是你知道身上有一百元,这叫意。识用现代的话说,是心理状态。在本经中,意也包括了识。真开悟的人无心地无意识,但不是变成白痴,也不是死亡,他的智慧真正开发了,比凡夫高明太多了,而且心意识到达了缘起性空。
感觉状态不是心意识,医学上可实验的。比如人到了绝对昏迷或刚刚死亡一剎那,你碰他一下,他还是会有反应,这是感觉,是受阴境界。又如斩断蚯蚓,两截都会动,它的意识状态分散了,动的余力是受阴境界的感觉本能。行阴是生命的动力,生命的本能,永远在动。行阴静止了才叫得定。比如我们静坐时偶然可以得到心意识短暂的清静,也可以短暂忘却了生理上的感觉,但是你的血液还在循环流动,你的呼吸仍然不停,就是行阴还在,不是真正的定。所以证得菩提道果的人,没有心意识,也没有受,也没有行。
「而悉摧伏诸外道」,因此,能够摧伏一切的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道在你自己心里,不在上帝、不在佛、不在境界上气脉上,气功咒语都不是。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这是继续赞叹佛。佛说法那么多年,严格算来只有三转法轮,就是小乘道讲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中乘缘觉道讲十二因缘所生法,大乘道讲六度万行。也有认为三转法轮都是在讲四谛法门,不过每次讲的境界不同。轮是形容词,表示周圆旋转的力量,像个轮。大千是这个大千世界。法轮一向是清净的。一切世间天、人都因佛法而得道,可以作证明。佛、法、僧三宝,因而呈现在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佛用妙法度众生,真正开悟了,只受这一生果报,从此不再退堕,恒常在涅盘清净中,是度脱了老、病、死的大医王。因此赞叹佛法广大渊博,浩如大海无量无边。
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你可不要轻视外道,外道都很讲究做功夫,都真实吃素,都戒饮酒,他们的行持可能比你自称佛弟子的还要彻底。外道修持最高可以往生无色界天,超过了色界天,很了不起哟!但是外道是靠修持造作,一旦不修持造作,就会退转,照样在六道中轮回。真正佛法一悟千悟,永不退失。大乘菩萨到了第八地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说一受不退。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对世间的诋毁或是称誉全不动心,像须弥山一样不动摇。对于善人和恶人,佛徒和外道,均能够平等地以慈悲心对待。心理和行为、起心和动念,都是平等如虚空一样,无不包容,是人中之宝,谁不尊敬!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干闼婆等及夜叉」,这个宝盖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果照佛经直讲,就是神通所变化的。你如果正信佛法,它就不是神话故事,而是个事实。我们要好好从实证的立场来研究一下,这个世界是一个宝盖,我们的身体也是个盖,却是个坏盖,但也可以转成宝盖。我们现在是在佛的宝盖之内,但也是在自己业力的盖覆之内,被遮住了。你人坐在这里,心可以去到外层空间,但是身子动不了,被盖住了。要转化这业力之盖,就要有真正的修证功夫。
宝积这里赞叹说,我们每人今天将这小小的盖奉献给佛,在这小小的盖子中,现出了我们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问题要参,不能看过文字就过去了。我们这一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但我们虽然在宝盖中,却找不到它。现在借用神通的情节说明,我们此心与宝积所奉献的宝盖是同一功能。在这盖中,一切天人龙神,天龙八部等所住的宫殿,都在其中显现。
假使有人说你要落入畜生道,你一定会不高兴;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性中就有兽性,人有时的言论思想就是禽兽的行为;但有时又是圣人的思想行为,有时一念就在地狱中。六道轮回天龙八部都在这一盖,这一念之间,也反映在我们的生理、心理、动作、相貌、言语上。所以一心能盖万法,我们的心性自体,就是同这个宝盖的作用一样。
「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在宝盖中看见世间万有,佛哀怜慈悲众生,用十力呈现这个变化。「佛十力」就是: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佛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定得乐报,称知是处: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只有佛知道一切禅定是求解脱,不是在玩弄色身或意识境界,而且知道用哪一种禅定来教导哪一种人。这里的禅是禅定,不是禅宗。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人的根器不同,但只有佛有此智力,知道如何使人真正开悟,怎么样则不能开悟,怎么是证悟,怎么不是证悟。
(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大的三千世界、三界,小的十八界,这些界在哪里?你理论上知道,实证上证不到。例如眼是根,色是尘,这根与尘之间就是界,是色界。如用现代高倍显微镜,可以看见微末物之间的空隙,但没有显微镜就看不见。所以十八界各个界限之间的间隙,只有佛的智慧神通才看得见。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行八正道至涅盘,也知道一切外道魔道。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盘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罗汉甚至菩萨可以修到断除习气,但是习气的根还在,余习未断,只有佛能澈底断掉习气。
「众覩稀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家看到了难得一见的现象,都赞叹佛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天人之尊,并且向佛顶礼。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在中国文化中,成道之人就可以称为大圣。法王也是佛,为法中之王,于法自在。也可以称佛是空王,等于中国称孔子为素王。法王是大众所归依。心要绝对干净了,佛境界就现前。你说自己的心很清净了,祈求能见到佛,只此一念,你的心已经不干净了。净土法门也就是这个净。我们修持真做到持心于净,做到一念不生时,不是压制,不是勉强,既不思恶也不思善,此心本净,既不看有也不看无,也不观空。到了这样的净心来观佛,无处不让你欢欣,世尊就在你眼前,眼前都太远了,应该说佛就在你心中,净心就是佛。懂了这个,才晓得佛永远具神通的能力,不是一切外道所共有的。
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你是学佛的,你在净心上面动了一念,另求一个效果,求一个法,不是增就是减。你想空掉的一念,就是减法;你想见佛看光,那就是增法。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才是净心。假使做不到净心,就与佛境界不相应。不论是增是减,是垢是净,是生是灭,都是心外求法,就不对了。所以真正佛法只有一个,就是净心,也就是净土。再进一步,连这一个名称都没有了,有一个心,有一个清净,有一个净土,有一个清净境界现前,都不是了。要在这个地方懂了,才懂了大乘佛法。
佛一音说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里大问题来了,依照普通的理解,这句偈文的意思是,佛只用一个声音说法,所有众生,不论印度人、中国人,连牛、马、猫、狗等等,统统听懂了,而且都认为佛说的是自己的语言,这是佛的神通不共法。那我要反问,照这样理解,佛当时讲经我们中国应该也听见了,为什么还要翻译佛经?不要讲中国了,佛在世时,印度当地就有许许多多的方言,是不是听佛讲经都不要翻译了?小乘经典记载,许多人见了佛当场决定出家,「须发自落」,是头发自动落下吗?那岂不是患了脱毛症?连佛的塑橡都是有头发的,一粒粒右旋的发窝。自落是讲那些人自己剃去了须发,不要照字面死板理解佛经。比如这个保温热水壶的盖子松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发出嘶嘶的声音,有人听了知道是水壶发出的,有人听了可能以为是鬼,「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这个道理,就这么简单。
同一个老师上课,下面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同样一句话讲出来,就会有人误解。比如佛说过:「看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后来竟然被有的弟子转诵成「看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见之。」这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道理。还有,释迦牟尼佛虽然已经过世了,可是根据佛法是十方三世都有佛在说法的,那么现在应该也有佛在说法,在哪里呢?唐代有个和尚问禅师,「佛在说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无情,在不在说法?」有情是众生,无情是石头、树木、山、水等,因为它们没有知性感受。当然,现在也有研究生物的人认为植物是有感受的,事实上反应同感受是两回事。这位禅师回答,「无情当然说法,」谁听到了呢?「有情听到。」历史上有些禅宗祖师因为风吹草动或瓦片碰到竹子而悟道,就是无情说法。众生何以听不见呢?是被自己的业力挡住了。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是说众生根据自己理解的不同,认为老师说的就是我这个意思,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个音声在说法,三藏十二部讲了那么多,都是空话,只有一句话,你懂了就悟道了,特别注意听!(师不语数秒)听到了吗?你太注意就听不见了,只有这一法,这一法你悟进去了就万法皆通了。在你没有注意之前的那一剎那,佛已经说了。所以佛只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自己的程度深浅而解释佛法;不管他们解释的对或错,都会有点好处,都会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个音声在说法,有些人听到了害怕,有些人听到了无比的欢喜。有人听了就起厌离心,讨厌世间一切。初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生起厌离心,是无法学佛的,不能跳离三界。也有人听了佛法就断绝了怀疑心,生出真正的信心。这就是佛的智慧神力不共法。
这一篇赞叹之辞,重复三次提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得到那么大的好处。我们由此领会到《楞严经》中文殊菩萨赞叹观音法门所说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个世界上真正教化的体系,是在听音声的清净功能,也就是耳根圆通法门。用耳朵听声音的方法,最容易成道。为什么?例如眼睛只能看前方,若有东西挡住视线就看不见了,所以用眼根修,不圆满。用鼻修数息止观,也不圆满。五根当中只有耳朵不受限制,能同时感受到十方来的声音,容易修得圆满。
观音菩萨传我们这个耳根圆通法门,要「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修这法门时,耳朵不向外头听了,回转来听自己的心声而成道,听什么呢?听自已的思想,这思想就是没有说出来的语言,说话是发出声来的思想。当然,有人打坐听到别人在对他讲话,那是魔境界。音声是现象,你要听自己没说话,念头没有来之前的净心。比如你心中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念,耳朵不要听外面,回转来听自己念佛声音,一字字把它距离远一点,自己听自己念。前一字过去,后一字还没有来,就空了嘛。有杂念来了你就念一句,没有杂念了,你也不念。这样反闻闻自性,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慢慢回转来听自己的心声念佛,慢慢、慢慢进入自己法性之流,自性清净。亡所,就把念佛的声音、杂念都空掉了,净性现前,亡其所念。这是第一步。「所入既寂」是第二步,你那个念的声音慢慢更空了,寂是寂灭。下面你们自己去研究了。
你们以为佛法有什么秘密法门,一定要找个老师磕头灌顶吗?真灌顶是智慧灌顶,自己得到智慧,心里了解了是真灌顶,十方诸佛一切众生都可以灌顶。你赶紧去研究《楞严经》这一段。《维摩诘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你怎么听得到呢?就是依观音菩萨净心反闻自观,你就达到那个境界,「初于闻中,入流亡所」,那个时候你就真清净了。这就是佛法,难道需要磕头才传给你吗?
宝积问佛净土
稽首十力大精进,这些都是宝积赞叹佛的话,世上哪一个人最精进?只有佛。学佛的人不论在什么环境,什么地方,快乐中,烦恼中,昼夜时中,只有一条路向前修,这是大精进。成了佛还修不修?我可以告诉你,永远是在修,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啊!学佛的人要对自己不姑息、不马虎,才是学佛根器,大精进之人。
稽首已得无所畏,只有成了佛才无所畏,生死无累,世上还有什么可怕的?生死是最大的魔障,你检查自己为什么怕鬼,就是怕被鬼弄死嘛!如果不怕生死还会怕鬼吗?其实世上最可怕的是人,魔鬼都怕人的。人可怕在人心,自己的心最可怕,因为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心。
稽首住于不共法,佛法是不共法,世间一切的方法,外道与佛法共有的,叫共法。比如打坐禅定,是共法,连天主教都有,只是不盘腿而已。以前我在成都认识一位法国神父,他在一间像电话亭那么大的地方静坐,二十分钟就下座。他打坐的时候会悬空,但是他说只要一动念,知道自己在悬空,咚,就掉下来了。佛法的不共法是智慧,是般若。
稽首一切大导师,佛是世上一切众生人天大导师。
稽首能断众结缚,我们能把心中千万个结使、束缚,都解脱了,就是佛。生死,习气都是结使。叫它结使是因为这个结,才使你苦恼、轮回。
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只有成了佛才是真正到彼岸,才跳出这个世界,才真正永远了生死。你们可能以为了了生死就不来这个世界了,错了。因为佛了了生死,个个都到这个世界来度众生,已经不畏生死了,不受生死所拘束,来去自如。你觉得怕了这个世界,想了生死就不来了,这是外道之见,何况自己还不能了生死。如果这样发心的话,就永远不能了生死,因为见地不正,连小乘道都谈不上。我们学佛就要先学会《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生生世世度一切众生,而且要去苦难最多的地方,乃至地狱都敢去,这才是佛的精神。如果为逃避这个世界,哪是学佛?
悉知众生来去相,吾于诸法得解脱,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连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佛了了生死,把众生来去六道之相看得很清楚。佛于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得了解脱,乃至外道魔法无所不知。佛法在哪里?佛法在世间,真正的净土就在你心中,不要外求。佛法的标记是莲花,是生长在最脏的污泥中才开花的,如果是干净的土中,反而生不出莲花,这就是学佛的精神。要在愈苦难的地方修持才会愈有成就,你要逃避世界,一个人去到清净地方修持,是不会成功的。这是正统的佛法。
所以佛能善于入到空的境界,入到寂灭涅盘;并且深深悟到一切法一切相无罣碍,所以空无所依。你说空了所以不来了,这是空而不灵活。空能包容一切法,善法恶法都是。如果心中认为空是对的,不空是错的,那你还有罣碍,不是真的空。最重要的是,空还要无所依。打坐禅定要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坐坐看。坐着觉得热,想打开冷气,已经有所依了。你说什么都没有,空了,还是依了个空,空的境界是心里出来。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长者子宝积说了上面这一段赞叹之辞,就对佛说,他们这五百位长者子都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三是正的意思,藐是等的意思,菩提是觉的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容易翻译,所以就用了原文的音,勉强的讲等于是中国人说的大彻大悟。但大彻大悟还不能完全包括,因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意义。学佛第一要发心就是发这个心,如果只是为自己逃避现实,图个清净,那叫阿耨多罗自私自利心。这些长者子们发了心只是动机,还没得到成果,所以现在希望能听闻到世尊说明佛的果位,也就是佛国土的清净境界,以及诸大菩萨们怎么修行净土。宝积在这里问了两个问题。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称赞了宝积能为自己和诸位菩萨们提问怎么是成佛之路,要他们仔细地听,好好地思惟,佛将为他们说。在这里,佛将宝积提的问题二合为一,因为菩萨是未到地的佛,佛是已到果位的菩萨,所以就为他讲成佛之路,也就是我们要学习修持的。
如何能生佛国
下面就开始讲净土之行。大家看到净土就很容易联想到流行的净土宗,念佛法门。道理是相同,可是原则不同。一切佛法都是在修净土,但是不要把净土看成是一个土地或是世界或是国家,大乘佛法中净土的观念要搞清楚。什么是净土,什么是佛国,不要被文字的土和国两个字带引走到了形相的观念,那就是埋没了佛法的精神。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十方三世一切的佛都有佛土,我们很容易把它想像成一个帝王统治国土的观念。佛土、净土换一个名词来讲,就是成了佛的境界。佛说,一切众生就是菩萨的佛土。众生与菩萨是相对,众生是没有悟道,还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还没有明心见性,是因地上的菩萨。菩萨是已经明心见性,正在修持而还没有完全到家的众生。比如,我们今天精神很好,身体没有病痛,感情思想也很清净,自己觉得平安幸福。但这平安幸福是相对于身心不健康,不平安不幸福的日子来讲的。所以转众生境界就是佛菩萨境界,佛菩萨境界的根在于一切众生。如果没有了众生,就没有成佛的事,也不须要成佛。没有烦恼也就不须要求解脱。众生有贪瞋痴慢疑,有聪明的,有笨的,各式各样根器不同,而一切菩萨根据众生的根性不同而成立他的佛土。比如,众生与阿弥陀佛所持的愿力、形相、作用的根性相近,因缘相契而随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也有众生与阿弥陀佛所持的愿力不相近,因缘不相契,可能会选择东方琉璃光佛土。一切众生根性不同,诸佛菩萨教化的方式也不同,佛土的境界也就不同。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一切菩萨自己成就的境界是无执着、无主观、无成见、绝对无我的。随着众生根器的不同,降伏他的妄心的方式不同,而成立的佛土境界也不同。调伏是调教降伏,是佛法的教育手段,用到各种各样的方式,喜、笑、怒、骂等都是。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看众生该入哪一种佛国的境界,而引导他、教化他进入佛的智慧成就。入佛智慧是实证功夫。
光明佛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