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永年老集市

集市贸易是一种古老的商品交易形式,集市的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早期的集市系综合性贸易,商品杂陈,不分类别,交易随意,市无定所,长期处于一种散乱无序的状态,既给买卖双方带来不便,也制约了集市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把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经营,形成诸多不同门类的行市,使交易秩序大为改观。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至五十年代末,永年农村集市百物麇集,行业繁杂。粮食、棉花、食油、农具、木材、布匹、皮革、燃料、五金、百货、杂品、山货、药材、草编、鞭炮、牲口、家畜、肉禽、水产、饮食、糕点、瓜果、蔬菜、调料、烟草、糖酒、文具等大小行业多达百余种。其中聚同业商人,集同类商品,自成规模,能独立形成行市的不下几十类。有些形成历史久远,行业特色鲜明,市场地位显著的行市已经成为集市上传统的固定大行市。

骡马市

牲口交易占集市很大比重,是集市的主要行市。骡马市主要买卖骡、马、牛、驴等大牲口,习惯设在村边的树行里或宽敞的低洼地带。一来拴牲口方便,防其乱跑伤人,二来场地大,便于遛圈相看。

骡马交易是大宗买卖,一般双方都有数人参与。卖牲口的多为当地村民,也有外来的牲口贩子。为卖个好价,卖方常常一大早就把牲口喂饱饮足,绒王梳刷得干干净净,有的还换上新缰绳,系上红绳花,尽量把牲口拾掇得精神、利落。上市的骡子有马骡、驴骡。骡子为马、驴交配品种,耐粗饲,有体力,好使役,抗病力强,寿命较长,是田间役作、长途驮运的主要畜力,为农家役畜的首选;旧时,大牲口是农家的主要财产,都说“一头牛半个家业”,因为一年四季耕、种、收、运都离不开畜力,所以买牲口都格外慎重,常请行家帮助挑选,掰嘴看牙口,遛圈查四肢,左相右看,有时遛了好几圈还拿不定主意。

骡马交易均由经纪人议定价格。精明的经纪人见多识广,不仅谙熟牲口行情,而且善于揣摩双方心理,几经撮合,促成交易。买卖牲口不明里议价,由经纪人分别在双方的袖口里或衣襟下用手比划,代替语言讨价还价,挠为六,捏为七,撇为八,钩为九,俗称“搦局”。按照行规,成交后一般以“成三破二”的比例交付经纪人佣金,即买方交货款的3%,卖方交货款的2%。一集下来,约有七八成牲口成交,也有反复搦几次谈不成的,卖主便把牲口牵回,等赶下集。

猪羊市

北方农村有着悠久的饲养猪羊历史。因为猪羊繁衍快,好饲养,肉、皮、毛、粪都能利用,是农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家家户户有喂养,猪羊交易也自然成了重要行市,几乎每集都有。上市的猪以本地长嘴黑猪为主,后有少量的“约克夏”、“巴克厦”等引进品种。羊分绵羊和山羊两大类。绵羊又有大尾寒羊、小尾寒羊和细毛羊之分,山羊则以太行山羊居多。

猪市是集市最嘈杂的地方。各种类型的猪摊前人声鼎沸,前拥后挤,有砍价的,有选猪的,也有不少看热闹的。用于繁衍的公猪称牙猪,母猪叫海膛。因为种猪个头大,行走笨,买回去专用于配种繁殖,所以得小心侍弄。常在猪后腿系根绳子拽着,用小木棍慢慢驱赶,低声吆喝,生怕弄出毛病;肉猪大都膘肥体壮,特好撒野狂奔,一旦脱手,很难捉住,就用麻绳捆在车上。没车的将猪的四蹄绑紧,中间插一木杠,由俩壮汉抬到集上。肉猪性子烈,头朝下挺着脖子张开大嘴拼命嘶叫,声音异常刺耳,却让集市气氛更加热烈、诱人;最招人喜欢的是那些小仔猪,也称小猪崽儿、猪秧子。或盛于箩筐,或放在篓内,一个个吃得滚圆,乌黑油亮。买猪的常掂起小仔猪两条后腿儿上下打量,并暗自揣测其斤两。

羊市不像猪市那么嘈杂,有的牵来几只,有的赶着一群,远远望去,白花花一片,咩咩的羊叫声此起彼伏。买羊的各有所爱:喜好羊毛的都在绵羊堆里转,五指深深插进羊身上,攥起一把把羊毛查看浓密和长短,专挑那些毛色白,羊绒密,每只每年可剪毛十几斤以上的细毛羊;搞屠宰的死盯着一只

只肉质鲜嫩、出肉率高、皮质上乘的小尾寒羊和太行山羊。多大的羊能出多少肉,皮质是否柔韧,老屠宰户们一看一个准儿;好放牧的老羊倌把全身披白,把乖巧可爱的小羊羔揽在怀里轻轻抚摸,不时喂一把鲜嫩的青草,眼神里流露出对孩子般的爱恋。

农具市

建国前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农业生产表现为单干、互助组和合作社形式。农民生产积极性高,相互竞争意识强,对各种农具的需求量大,集市上农具交易十分活跃,成了庄稼人每集必去的地方。

传统农具多为木制、木石合制和铁木合制件。根据北方农事特点,一年四季耕、种、灌、收、打、运等环节使用的农具应有尽有:耕翻土地的有木犁、木耙、榔头、镑镢、铁镐、铁锨、锄头、挠钩;平地播种的有藤耢、铁刮、耠子、木耧、石砘;浇灌用的有辘轳、栲栳、戽斗、铁桶、木筲、井绳;收获用的有镰刀、铁锛、板镢、三齿镢、杀谷刀、花柴钳、麦茬铲;打场用的有石磙、连枷、木锨、桑杈、刮板、竹筢子、竹筛子、竹扫帚;运输用的有木轮大车、小平车、小拱车、木拖车、扁担、挑筐、背篓、驮篓;牲口用的有料槽、铡刀、笼头、笼嘴、嚼子、捂眼、肚带、缰绳、驮子、辕鞍、大套、夹板、鞭子;粮棉加工的有石臼、木杵、石磨、石碾、扇车、轧花车、弹花弓、纺花车、织布机等。这些建国前后使用的传统农具多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虽然笨重,低效,但却见证了农耕文化的历史演变,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

挑选农具最在行的是那些地道的种田把式,一开集就来寻觅自己需要的东西。他们虽然来得早,但不慌着买,而是货比三家,左挑右选,既问价钱,又看做工。买犁杖的手扶犁把,摆出一副耕地的架式,眯缝着眼睛前后打量,看犁铧、犁身、犁把是否成一线。买镰刀、铡刀、锄板的用大拇指肚轻轻刮蹭几下锋刃,看加钢多少,淬火程度,判断是否锋利,经久耐用,直到放心满意为止。因为挑选农具的技巧,反映了种田水平的高低。

粮食市

自古“民以食为天”,粮食交易也最早形成集上的固定行市。邯郸是华北重要粮食产区,集上常年都有粮食交易,尤其是每年夏收、秋收以后粮食市就更为活跃。通往集市的乡路上,车辆运的,扁担挑的,牲口驮的,人力扛的全是新打的粮食。集市街道两侧各种粮食依次摆开,足有半趟街长。大麻袋、大布袋装的主要是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稻子、大豆、大麦等大田作物,小布袋装的多是绿豆、黑豆、蚕豆、豌豆、大青豆、红小豆、豇豆、荞麦、黍子、稷子等小杂粮。卖粮食的把大小布袋口全部敞开,拣净上面遗留的秸梗、荚皮,尽量把颗粒饱满,有光泽的粮食露在表面,好引人挑选。有的卖主怕粮食混淆丢失,还在自家布袋上用毛笔写有村名姓记。

赶集买粮的有城镇居民,也有前来调剂

余缺的村民,而大宗购粮的多是专门从事贩运的粮贩子和俗称“斗行”的粮食行。挑选粮食要懂行,既要凭眼力看成色,分辨新粮陈粮,又要靠手感摸干湿,确定是否晒透。有的还卷起袖子,把手伸进布袋里翻出几把粮食,甚至放到嘴里几颗粮籽儿或豆粒儿嚼一嚼,以品好坏。

过粮食不足百斤的一般用小秤,一二百斤以上的用大秤。过大秤很有看头儿,大秤秤杆长有近丈,粗如锨把,秤砣大得像碗口,秤星镶得比谷粒儿还大,老远就能看到铜的光泽。随着过秤人的一声号令:“起——”由两人用木杠同时把粮食抬离地面,过秤人赶紧挪动秤砣,扶稳秤杆看秤星报斤数。除用秤计重外,还有的用斗和升。斗和升都呈方形,斗底大口小,升底小口大。一升3斤,十升一斗,一斗30斤,四斗一布袋。因升的容量小,常用于添零去零。

食品市

食品市不像其他行市那样集中,因为赶集的人大都习惯就近用餐,所以饮食、副食摊点多设在村头、路边和街口等人流密集处。俗话说:“买卖争寸地,”为寻一合适位置,集日前一两天就有人抢占地盘。炸果子的提前垒起锅灶,打烧饼的早早砌好吊炉,简单点儿的,或在地面画个圈儿,或在道边放根棍儿,或在树上扯道绳儿,表示此地已经有主。

食品市品种花样极多:面食有蒸馍、火烧、烙饼、包子、果子、丸子、粽子、麻花、菜角、糖糕、切糕、面条、抿曲、饸饹;肉食有熟肉、杂碎、下水、烧鸡、熏兔、稣鱼、炸虾;副食有凉粉、皮渣、灌肠、梨膏、芝麻糖、花生仁、炒瓜子、咸鸡蛋、糖葫芦;汤类有羊汤、豆沫、馄饨、油茶、豆腐脑、丸子汤、鸡蛋汤、豆腐汤、肉丝汤、胡辣汤等。

别于其他行市的是食品摊主必须备齐各种盛放食物的器皿和包装物。盛汤盛饭都使白地蓝花粗瓷碗,卖凉粉的多用浅黑色厚底墩子碗或豆绿色小底浅瓷碗,卖稣鱼和煎灌肠、的常拿大小不一的圆瓷盘,包熟肉、烧鸡、熏兔、糖糕、菜角、麻花的习以正方形草黄纸,卖花生仁的最省事,采来一沓子鲜绿的蓖麻叶,炸果子的则用柔软的细柳条把果子穿成串让买主提走。比较讲究的是包点心,也叫细果子。卖家在正方形草黄纸上先铺一张薄油纸,将点心码齐包好后,上面再蒙一张印有商家字号的红纸,用纸绳系成十字道,又结实又好看。

每到饭时,卖东西的、买东西的,赶集闲逛的全聚到食品摊儿。这时卖家都敞开嗓门比着吆喝。卖丸子汤的扬起铁勺,舀起一勺勺滚烫的热汤,高喊:“丸子汤开锅喽!”卖包子的腰系白围裙,在草囤子上摆着两个还冒着热气的大包子拉起长音:“刚下笼的大热包子!”卖炸虾、花生仁的手挽挎篓,半掀蒙布,走走停停,喊声不断:“焦虾、花生仁。”此起彼伏的叫卖,熙熙攘攘的人群,满街诱人的飘香,把整个农村大集搅得热气腾腾。

布匹市

在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理念中,除了吃就是穿,所以布匹交易也很早成为集上的固定行市。旧时上市的布匹以棉布为主,大体分四类:一类是纯白布。纯白布又分两种,一种是不同纱支的白粗布和细平布,多用做中老年人的夏装、棉衣内衬和被里褥里。一种是供印染用的白坯布,多卖于染坊。另一类是印染布。印染布也分两种,一种是单色布,主要是黑、蓝、灰、绿、紫等单一颜色,多用做成年人的衣裤。一种是印有各种花形、图案的印花布。小花布常用于青年女子的衣料,大花布则适宜当被面褥面。还一类是农家的土纺土织布。邯郸棉花种植普遍,民间土纺土织技术发达,几乎家家有织妇,户户能织布。相对于百姓称的“洋布”,土布具有厚实耐久、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的特点。各色条纹布、花纹布、方格布层次丰富,纹理美观,都是做衣服、被褥、卧单及包袱皮的好布料。此外,还有一类苏浙皖等南方布商贩运来的绫罗绸缎,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格外诱人。柔软细腻的花绸,挺括光滑的彩缎,让人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布匹市是女人们爱扎堆的地方。麦前集上,媳妇们好选薄料子为男人缝制度夏的单衣;秋后集上,当娘的忙买厚棉布给孩子们赶做过冬的棉服;最热闹的是花布和绸缎摊。五颜六色的印花,鲜艳可人的绸缎,引得大闺女小媳妇前拥后挤,连说带笑,竞相买下自己中意的布料;便宜货是布头儿。布头儿没瑕疵,只是尺寸短,不够完整衣料。一些善于精打细算的村妇专找布头儿买,或巧拼细缝,或做成小孩衣裳;大宗花销是给闺女置办嫁妆。常有母女相随,东挑西选,身上穿的四季衣裳,炕上用的八铺八盖都要在集上买齐。

布商们常年奔走于各集市之间,练就一套特殊的卖布绝活儿。脖领插把尺子,手里握一剪刀,每声吆喝都带着韵悠悠的唱腔。凡谈妥一桩生意,就抖动双臂,咕噜噜把整匹布展开,快速舞动几下尺子,还没等买主回过神儿来,早将尺寸量好。再轻轻剪一豁口,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紧紧夹住布边,“刺啦”一声把布撕开。然后用脱落的线头缠住布卷,拿纸一裹,递给买主,末了还加一句话:“放心,让您足有两寸。”

杂货市

杂货多指土产杂品、日用百货和儿童玩具,因品种繁杂,摊位不定,经营比较分散。

土产杂品多就地摆摊:陶瓷类有水缸、

酒坛、醋瓮、油罐、蒜臼、茶壶、瓷碗、瓷盘、瓷枕、瓦盆、瓦缸、瓦笼、砂锅、砂壶、茅罐;铁器类有铁锅、铁壶、铁锤、斧头、饼鏊、菜刀、饭勺、锅铲、炭铲、炉口、炉条、门吊、肉钩、铁钉;竹器类有竹篮、竹筐、竹帘、竹筒、竹竿、竹箅、筛子、筷子、暖瓶皮、小竹凳;杂物类有笤帚、簸箕、礤子、笟篱、筷筒、马扎、麻绳、麻刀、漏斗、网兜、蒲葵扇、鸡毛掸等。

日用百货好流动叫卖:卖彩色丝线的肩扛高高的木线架游走于人群中。线架上缠的,脖子上挂的,胳膊上搭的全是花花绿绿的丝线,让那些爱绣花的巧女人跟来跟去。卖钢针的胸前横挂一托盘,盘中摆着包包钢针。左手持一满是针眼儿的软木板,右手捏出一撮撮钢针,随着声声动听有趣的卖针小调儿,把钢针依次甩在木板上。钢针不扎手,也不掉地儿,都齐刷刷地扎在木板上,周围一片喝彩。卖针的极会说道,只要你搭话,准能黏住你,又是添又是送,追出多远也得让你买下。最撩动人心的是那些平时走村串乡的货郎担。他们甩开轻飘飘的步子,可劲儿摇着拨浪鼓,把满满两箩筐日用品挑到集上。玻璃罩箱内胭脂香粉、头绳皮筋、木梳镜子、刀剪顶针、扣子棉线、手电眼镜、铁锁木碗、烟袋洋火、铅笔橡皮、画片糖果等男女老幼用的各种东西样样俱全,足有上百种之多。

儿童玩具多是小物件,常见缝插针,随时摆小地摊儿出售:泥制的有泥人、泥哨、泥狮子、泥公鸡、嘣嘣鼓和各种动物印模;木刻的有木刀、木剑、木锤、陀螺、红缨枪、猴翻杠、不倒翁和各种戏剧人物;布缝的有布娃娃、布老虎、布虎枕、孙悟空、猪八戒和各种小动物;纸做的有风筝、风车、纸变花、纸蝴蝶和各种戏剧脸谱。此外,还有其他材质的面人、糖人、铜镲、气球、鸡毛毽、万花筒、九连环、蜡鸭子、彩蛋壳、蒲草虫、拨浪鼓、小喇叭和琉璃圪崩等。各式各样的玩具都是孩子们心中的宝贝。时见一些小孩子拽着大人的胳膊坐在地上不走,哭着闹着要买想要的东西,一旦玩具到手,便马上破涕为笑。

草编市

草编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包括草、柳、苇、藤编四大类。藤编多在江南,北方常用以荆条。永年地处华北平原,地肥水阔。庄稼地里遍是高粱、玉米、小麦等秸秆作物,坡底沟沿长满茅草、菅草、狗尾草、三棱草、芨芨草等细长柔韧的野草,村边路旁柳树成行,灌木丛生,坑塘河汊芦苇茂密,蒲草粗壮,草编资源十分丰富。

草编品种多,数量大,交易常在宽敞的街道和村中的空地上。每年夏秋,是草编上市旺季,房檐下戳的,墙头上靠的,地面上摆的全是各种各样的草编制品,到处弥漫着清新的草香味。用秸秆的篾、秆、皮、莛编的有炕席、粮囤、茓子、草帽、草腰、草笼、挎包、盖垫、草锅盖、高粱箅、干粮筐、蝈蝈笼;用柳条、荆条编的有车笆、箩筐、粪箕、背篓、油篓、栲栳、笸箩、簸箕、漏勺、笊篱;用芦苇、蒲草编的有苇笆、苇席、蒲席、蒲扇、蒲包、蒲团;用野草、秫叶编的有坐垫、坐墩、草囤、草帘、蓑衣等。

草编是手工活儿,同类东西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要逐个挑选:炕席家家铺用,讲究秸篾均匀细腻,席面平整润滑,躺上去舒适凉爽。柳编、荆编的车笆、箩筐、笸箩、簸箕为农家常年用具,要求结实耐久,密度大,接口严,沿、帮、底都得收紧,扎牢,十年八年用不坏。盖房尤忌漏雨,蒙顶所用苇笆的长宽厚必须足尺足寸,编制稠密,厚实坚挺,能承受麦糠泥和房瓦的重压。永年洼的芦苇粗壮挺直,柔韧兼有,所编苇笆十分抢手。至于野草、秫叶做的坐垫、坐墩、草囤、草帘、蓑衣,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只要便宜就有人买。

鞭炮市

鞭炮交易都集中在每年春节前夕,一进腊月,鞭炮便陆续上市,农历腊月二十以后形成高潮。爆竹古称爆竿,因爆竹发声得名。宋代以后出现纸卷火药的鞭炮。中国为农耕文化,过年是老百姓释放心气,点燃激情最集中的时候,乡下历来就有通过燃放鞭炮辞旧迎新的习俗。“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以无论家境好坏,过年都要买些鞭炮燃放。

为了安全,鞭炮市大都设在村中的空旷开阔地带。爆竹分鞭和炮两大类。炮也叫炮仗或爆仗,有大炮、小炮、拉炮、摔炮、刺花、起火、滴滴筋、轱辘花、炮打灯、红纸炮、白纸炮、黄纸炮、两响炮、雷子炮等;鞭是用药捻把小炮编成能连续爆响的长串,有大红袍、小红袍、一百头、二百头、五百头、一千头等。集上的鞭炮除湖南浏阳、河北束鹿等少数外地品种外,大多为本地货。当时几乎全县各个村都有鞭炮作坊。永年龙泉的鞭炮历史悠久,品种花样多,做炮用药足,卷得瓷实,响声清脆,十里八乡都叫好。

刚开集就听到炒豆子般的鞭炮声。树杈上挂的,墙头上搭的,竹竿上挑的全是劈劈叭叭的鞭炮。为争生意,卖炮的都比着点燃叫卖。有的左手攥一把两响,右手捏着烟卷儿挨个点捻。炮如枪弹连发,“嗖嗖嗖”直上半空,“叭叭叭”在蓝天炸响。蹿得高的,响得灵的自然就是好炮。最厉害的是裹着红纸的大雷子,长有一大拃,粗像小擀杖。因怕崩着手,谁也不敢拿,就支在砖头上。雷子炮响声粗闷,回音悠长,像头顶上滚滚的春雷让人感到喜庆、振奋。喊得最急的是卖鞭的主儿,当街摆张方桌,桌上放只杌子,人站在杌子上边点鞭边吆喝,嗓子都喊哑了:“有点头,有听头,过年就买五百头。早不花,晚不花,过年不花钱白搭……”一团团浓烟挡住人们的视线,空气中飘散着刺鼻的硫磺味儿。大人躲闪着头顶上落下的纸屑,小孩儿吓得蹲在地上捂紧耳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让人们渐渐忘却了一年的劳顿,又对来年充满了期望。

年画市

年画市是年集上最让人着迷的行市。过春节贴年画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节前扫完房,家家户户都要到集上选几幅年画,以增添喜气,祈求丰年。腊月刚到,年画小贩就把各年画产地的大批年画从远道运来。推车的,挑担的,肩背的,纷纷聚集于各大年集。

年画是一种古老的绘画体裁,其前身叫门画,画的是传说中能驱邪辟鬼的神荼、郁垒和秦叔宝、尉迟恭等神像,后衍化为张贴于室内的各种年画。年画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到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从宋代开始年画已有了文字记载。

集市上的年画分两大类:

一类是木版年画。早期木版年画为木刻水印,多为门神、财神、灶王、关王和八仙等各种神像。后来又有了表现民俗、戏曲、仕女、玩童和古代人物的木版套色年画。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山西平阳、陕西凤翔、福建漳州等,都是著名的木版年画产地,其作品地域特色突出,画面喜庆,主题鲜明,流传广泛。不过咱永年的百姓还是习惯挑选那些诸如六顺图、春牛图、神马画、大地回春、九九消寒图等与本土习俗、农事节令相关的年画。

另一类是胶印年画。胶印年画兴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后来发展到全国各地。因胶印年画印刷快捷,价格便宜,题材广泛,形式活泼,很快为广大百姓所接受。胶印年画内容极为丰富:表现富贵吉祥的有吉庆有余、花开富贵、状元及第、五子登科、五福临门;表现人寿年丰的有长寿富贵、群仙祝寿、松鹤延年、五谷丰登、连年有余;表现婚姻美满的有鸳鸯图、白头翁、和合二仙、麒麟送子、早生贵子;表现戏曲故事的有空城计、群英会、红娘传书、许仙送伞、穆桂英挂帅;表现历史人物的有桃园结义、霸王别姬、昭君出塞、曹充称象、司马光砸缸;表现儿童情趣的有胖娃娃、小牧童、嬉戏图、百子图、闹学图;表现花鸟鱼虫的有四季花开、白猫扑蝶、金蝉鸣柳、金鱼戏水、喜鹊登梅;表现乡俗民风的有春游图、赛龙舟、姑嫂亲、老鼠嫁女、二十四孝图;表现节日喜庆的有喜洋洋、闹花灯、跑旱船、恭贺新喜、狮子滚绣球等。

无论是古拙质朴的木版年画,还是新奇艳丽的胶印年画,都让年集的景象更加热闹喜庆。墙上挂的年画用一道道细绳揽着,地上摆的年画下面铺着油纸,上面用木棍、砖块压住边角。花花绿绿的画摊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卖画的不住嘴地介绍着年画的内容和产地,一边取画、打卷、扎绳,笑盈盈打发着买主儿,一边留意哪些画卖得快,哪些画卖得慢,暗自盘算着来年如何备货。

你错过的热门内容

?难得一见的永年老照片

?广府城中的这棵千年古槐

?蓝天下的广府古城,让您震撼!

?一位亲历者(老革命)讲述解放永年城的故事

?永年县广府古城三大名门,四大望族!

?三打广府城









































患者过量使用苯酚的危害有哪些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js/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