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文艺郭世堂尊敬的老人

尊敬的老人

谨以此文献给石泉老年节

郭世堂文

自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回忆过去30多年里,有许多与我相处的老朋友,老同事,他们无论在平时工作,或从事各种文化、文艺活动中,给社会作出的贡献,所表现出来的个人优秀品质及超群的艺术才华,使人印象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在众多的老年朋友中,尤其与我有忘年之交的几位老人(有两位已经作古),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既是我的益友,又是我的师长。

他们的身上有着那种对社会无私奉献精神、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做人的正直清洁,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这些美德,在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使人钦佩,使人赞美。借《向阳老人》这个平台,我将这些为我县社会发展、文化繁荣,默默做出了贡献的老人们的事迹写出来,应该是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技艺超群,德高望重——周发骊

我于年春,认识比我大20多岁的周发骊老先生。当时,我跟随苏启明老师制作《石泉县农业区划展版》,周先生被县勤工俭学公司请来制作黄杨木衣架。

周老制作的黄杨木衣架,以其选材上乘(黄杨木),书画典雅(衣架双翅上微型国画微型书法),设计巧妙(用时打开双翅,不用时合拢),称为三绝。第一次见到这既实用又是精美的的艺术品的黄杨木衣架,使我十分惊奇。于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通过同事们的指引,在工艺制作房里见到了周老先生。当时他正聚精会神地在翅片上为他画的国画配诗,书法为行书。字虽然只有半颗米大小,却写得自然飘逸、潇洒秀美。再看看这一幅幅山水、花鸟画,他以精湛的笔法,将大自然山川河流、花草虫鱼,浓缩在指甲大的面积里。这种绝活,在陕南是绝无仅有的,恐怕在全省也不太多见!

我们一直等他写完,才向他打招呼。言谈中才知道他已年满70。每天除自身劳作外,还要负责整个产品的工艺流程、质量检验、教带新手等繁忙工作。看他虽然显得有些清瘦,但精神状态却十分良好。写微型书画手不战、眼不花。对待同事、学生,总是面带慈祥的微笑。出言温良谦卑,礼貌文明。我想,这位先生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根基、品德修养,定是有些不平常的经历。

如我所料,周发骊老先生,出生在原银龙乡草池湾周氏门庭,而周家世代耕读传家,名人辈出(石泉县志有记载)。他从小到大,就一直在这充满书香的家庭中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及良好的书画艺术培养与熏陶。

周老先生在县勤工俭学公司工作,虽只有两年多时间,但所做的成绩是巨大的。制作出一批又一批黄杨木衣架,极具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深受群众喜爱,产品畅销省内外。有很多人购来作为礼品送人,甚至带往国外。

后来,有外地人照葫芦画样,进行仿制,冒充石泉产品。衣架的材质、样式均无差异,唯独体现艺术含量的微型国画、书法,模仿者无法达到,临摹的低劣粗俗,不堪入目,其真伪一目了然。

毕竟周老已年逾古稀,在单位生活起居,有些困难,因此后人要将他接回家。公司领导及职工,都舍不得他离开,但又实在不能挽留。以后只好将半成品送到他家中,请他绘画题诗。他毫不推脱,义务帮忙。

周老回到草池湾后,作为忘年之交,我每年都要去拜望他,在较长的时间往来中,我理解到包括他本人及家族的历史,感到十分重要,就向县政协领导汇报了周家的情况。政协主席委托文史委主任赵子祥与我(时任政协委员、政协文史研究员)赴草池湾,以县政协的名义拜望采访周发骊老先生,收集有关文史资料。

我们这次采访活动,收获颇丰:周老将厚厚一本有徐向前元帅题字的《黄埔同学名录》拿出来,在页记录着黄埔17期同学周发骊的名字。

随后,又将他太祖父周焱林在咸阳做学官时的八行书签《同僚们互题诗词》拿出来,上面的小楷书法字字珠玑,精美绝伦。最为珍贵的是保存了数代人、历时多年的一部《淳化阁帖》还完整无缺。以及还有《芥子园画谱》、《何绍基行书字帖》等珍贵文物。据他介绍,还有十几块各个历史时期的木匾,在历次运动中被销毁,等等。这些文物无声无息地见证着周氏家族的文学渊源。

善书画者长寿,这句名言在周先生身上再一次得到验证。他从少年一直到逝世前夕,近乎一个世纪。终生与书画结缘,写字画画,是他每天的必修之课,书房内堆放着一摞一摞的作品。

平时,经常有县上领导、书画界的朋友、或远道慕名前来求字画与购衣架者,他不论来者身份贵贱,均一一予以满足。

先生在90岁以前作画写字,还能独立自如的完成。以后,便需后人协助。

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我与阮太国等人去看他,他行动已经相当困难。那天,他显得特高兴,命后人将他扶到院坝,坐在圈椅上,四面用被子紧围,然后吩咐他儿子育文将一木匣拿出来,取出里面的字画,分赠每个人。他还特地画了一幅《松鹤图》,上款题:“赠世堂先生”,下款题:“周发骊时年九十二岁写”。接画在手,我百感交集,心中不知是喜是忧,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面前深深地向他作了两个揖,表示珍重与感谢。

第二年,石泉一代工艺美术巨匠周发骊,在家中无疾而终,享年94岁。

至今,人民群众还一直怀念着这位才华横溢、德高望重、在改革开放初期,为石泉工艺美术产品走向全国做出贡献的周发骊先生。

精神产生动力,动力战胜病魔——张公焕

年,我在石泉县勤工俭学公司老街东关工艺美术部上班。

在那段时间里,我经常看到一位老人,几乎每天早上九点左右,手拄拐杖,缓慢地从戴家巷子走出来。他容颜憔悴,面色灰暗,一步一步来到工艺门市部斜对面诊所打吊针。

这位老人名叫张公焕。是西北某保密厂退休的文职干部,因长期患病,每天必须去打一次吊针,才能稳定病情,维系孱弱的生命。

由于他的兄弟张公喜和我同在工艺美术门市部上班,这一来二去的也和他熟识了。有一天,公喜老师将我带到他家。刚一进门,抬眼望去,嗬!堂屋里堆满了朽木疙瘩与树根。天井四沿,摆放着各种花卉盆景。此时,公焕先生正在一间房内为一盆根雕配底座,见我们进来,他吃力地起身招呼。我环顾房子四周,放着成型的根艺盆景足有30多件。造型或鹿、鹰,或虎、马……等,件件高雅脱俗,栩栩如生。看到这么多精美的根雕艺术品,竟然出自一个病人之手,不能不使我感到十分惊讶!我想,他在制作过程中,所承受的病痛折磨,并由此付出的巨大精力,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他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

年,西安铁一局一处,与地方国营石泉机砖厂合资在杨家坝建了一个“石泉县汉江大理石厂”,这个厂的加工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生产出的板材质量高,花色品种也多,但是,只能以建筑板材出售,价格较低。

为了改变粗放单一的生产模式,必须对大理石板材进行深加工,向制作匾牌、屏风、仿古石木家具等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引进书画、雕刻工艺人才,而厂里现有的职工,所熟悉的是制砖坯,铺铁道,怎么办?时任经委主任王登伟,急企业所急,主动牵线搭桥,首先就联系了我,并委托我再推荐一位这方面的人才,我不假思索地提到了张公焕。因他是病人,需征求本人意见。王主任登门说明来请他的意图。张公焕答应先去试试,若身体不行再回来。

经过经委协调,我和张公焕一同到汉江大理石厂上班了。

毫无疑问,我们的到来,受到了厂方的高度重视与欢迎。新的环境,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我和张公焕先生,要做从来未做过的事情。担子压在我两人身上。首先要搜集大量明清石木家具相关文字资料,寻访何处有此类实物。对学徒手把手的培训雕刻技术等,工作十分繁忙与劳累。

开初,张公焕先生如往常一样,按时到厂医务室吊一针,吃几颗药就坚持一天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还经常忘记了每天还要打针这件事。有好几天下班时,他突然对我说:“哦嗬,今天又忘了打针了。”但说话时表情很轻松。从那以后,他试着每天只吃几粒药,把打吊针停了,但身体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在为他庆幸的同时,我又弄不懂,一个被医生诊断、判定只能用打吊针维系生命的人,怎么到了大理石厂后,他的身体突然来了一个度的大转弯呢?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他也说不出个子曰,只是谈了他的感受。他说:“我年轻时,参加解放军55师,后来又专业到保密厂,几十年一直在社会的大家庭里工作。退休后原本希望很快把在西北沙漠地区患下的慢性疾病调理好,谁知回来后,又增添了一种老年孤独症,时刻觉得寂寞悲观,这种心理压力,始终困扰着我,病体不断未见好转,反而一天天严重。医院检查,医生说只能打吊针维系。”

“自到了汉江大理石厂以后,我好像又找到了在军队、在保密厂那时的感觉,原先身体困乏无力,疼痛难忍的病况突然消失了。每天工作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吃饭由原来每天不到半斤粮,到现在每顿吃四两馒头、一盘豆腐。睡觉也由原来夜不能寝到现在一觉到天明!”他高兴地说道。

听了他的叙述,既使我感动,又使我弄懂了“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这个哲学道理,在公焕先生战胜病魔这件事上,得到了活生生的验证。

87年夏天,公焕先生和我共同努力,攻克了一道道工艺难关,制作出了首批茶几、八仙桌、圆凳、太师椅、屏风等仿古石木家具。这批仿古石木家具的问世,受到群众的喜爱,大量的顾客来厂购货,很快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厂里加大投入,我与公焕先生带领职工们总是加班加点,多出产品。

而我们最大的顾虑就是公焕先生的身体能否坚持。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奇迹再一次在他身上出现:他越忙精神越好,直接连服药都停止了。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多,第二天照常上班,一举一动表现得轻松自如,头脑灵敏。好像比一般人还要健康似的。

我一直怀疑他这种状态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经过后来七年的漫长时间,证明我的怀疑是错的。

在这七年里,它既不吊针,也没吃药,身体一直正常。无论是去紫阳考察大理石矿跋山涉水,还是到西安学习明清家具绘图摄影,紧张劳顿,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始终表现得精力充沛,十分阳光。

张公焕先生以他超人的坚强意志,奇迹般地战胜病魔,并以其高尚的献身精神,将绚丽的人生晚霞,化作最美好的正能量,为石泉首创石木家具做出了突出贡献。

豁达坦荡轻名重义——阮太国

阮太国先生今年已83岁高龄了,但无论从面容与精神状态看,都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我是年认识先生的。30年来,我一直把他视为大哥与师长。我之所以对他尊敬,除了他有着广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人品端正、胸境宽阔、为人轻名重义、耿介厚道。

先生80余载人生的漫长旅程,有着丰硕的积累,所建所树,应是平凡中之不平凡,因笔者対先生退休前经历属孤陋寡闻,本文仅写与先生认识后,感受较深之二、三事,只算是江水一滴。

太国先生在大学虽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退休前一直在青海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但,他所涉猎的知识范围,远远不止于建筑设计这一行。他不仅对科技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其文学功底也十分深厚。此外,他还善书法、晓乐理、懂戏曲。

十几年前,他的一篇有关太阳能的科技论文,获得中国民间科技发明奖,得到了一块沉甸甸的银质奖牌。此后,他用自己这篇论文作为理论指导,在家中制作出一台台既简单又实用的太阳能热水器。投入社会,以其物美价廉,深受群众欢迎。

石泉县成立鬼谷子文化研究会,先生是首批倡导者之一,而且年岁最大。

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年初秋,共30来人第一次上云雾山。由于多年无人行走上山,小路荒废,茅塞竹拥。几个村民在前披荆斩棘,大家缓慢前行。数小时登上山顶,全都人困马乏,而先生不顾疲劳,与另外七、八人,立即投入搜索古碑,寻找文物,记录资料等工作。他们为什么这样忙呢?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与时间赛跑。因为上山、下山要用去8个小时,真正在山上考察的时间只有2小时,可想其执着认真之精神是多么可贵。此后,先生又带着考察课题几次登山。为撰写论文搜集有关资料。

十数年来,太国先生研究鬼谷子文化成绩斐然。他将苏秦、张仪的故事写成汉剧剧本,用皮影戏的形式,再现鬼谷授徒,苏秦、张仪辞师出秦入楚的情节,剧情曲折,唱腔委婉悠长,得到来石开会的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他所写多篇论文,均建立在大量史料考证的基础上,引经据典,论证详实;逻辑严密,文风淳朴。为研究鬼谷子文化及地方文史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近十多年来,太国先生一直担任着鬼谷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理论研究组的核心成员。我从来没听到他炫耀过自己的文章写得怎么好,贡献多么大!更没有听说他与人争名争利,一切皆心态平和,坦然处之。可见先生人格之高尚。

太国先生是石泉县诗词学会第三任会长,这个职务并非谁都可以担当,必须是对古典文学、古典诗词有深厚修养的人才能胜任。他继陈应麟、王凤鸣先生之后,为我县诗词研究、培养新秀,继承国萃做出了贡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古人的诗,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是对先生的写照。

先生退休后的生活充满着健康、滋润、乐观、多彩。他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无论是书法展览,撰写文史资料,或应邀参加我县各种会议,他都很积极,认真担当,一言一行始终以浓浓地故乡情怀、为石泉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奉献余热,发挥正能量。

与先生交往,深感他厚道善良,常对弱者伸以援手,对朋友宽容、大方、率真。无论贵贱,都平等相待,从不在人前摆谱,坦坦荡荡,君子风范。

老骥奋蹄夕阳映辉——施群

十年前,《石泉作家》的作者,在邮政局三楼会议室开年会。安排会场的是一个清瘦的老人。经作家协会主席胡树勇介绍:“这位老人名叫施群。原任石泉县邮政局局长,喜欢作文,现在退休了,准备加入到我们这个组织里来。”树勇刚一介绍完毕,大家以一片掌声,向施老表示欢迎。接着,施老面带笑容地向大家说:“以后向众位老师学习,领教”。

我就是在那次年会上认识施群先生的。

说心里话,最初,我对施群先生参加《石泉作家》是有疑惑的。其原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一方面几十年从政,务的并不是文学这一行;另一方面,一旦退休,地位消失、角色的转换,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空虚与失落感,这是一般的规律。而调整心态,又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过,有的很快就适应了。有的却一直留恋在位时的往事,对身份改变后感到茫然,显得孤傲,不合群。

施老到底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呢?

在此后一段时间的交往中,使我逐步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我觉得他不断没有世俗的气息,而且对人和气、低调,处事、接物,彬彬有礼,谦虚恭敬,表现出很好的个人品德修养。

在文学方面,短短几年里,便有散文集《凡人轶事》、小说《杏林春》问世。拜读两部著作,使我惊叹,又自感后悔,不该当初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老人低看与怀疑。作者的两部著作从布局谋篇,还是对文字的驾驭、技巧的运用,都显得十分娴熟、自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读后如余音绕梁。

最值得人尊敬与佩服的是,近十年来,施老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丰富城关镇退休老人的文化生活,义务承担着《向阳老人》刊物的主编工作。

谁都知道,一种刊物的主编,从组织整理稿件、再到校对、编排,最后正式印刷成书,这其中所突入大量工作,倾注和耗费的心血与精力,这对一个身患两三种疾病的近80岁的老人来说,是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与勇气,去克服一道又一道的困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施老每天都没有坦然平静地过着,是靠自己鼓足了气力,一方面与病魔作斗争,另一方面还要照顾伺候身染重病的老伴生活起居,对众多稿件的阅改,一定是在挤时间,甚至大部分都是安排在夜晚进行。

一位耄耋老人,以执着的信念经营《向阳老人》这块文艺园地,无怨无悔,痴心不改,辛勤耕耘。他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团结众多作者,吸纳综合各种不同意见,调和鼎鼐,力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雅俗融合、共赏,达到百花齐放的办刊目的。从第一期到现在的第23期,如登楼梯,一期比一期质量高。刊物的页码,由最初几十页,到现在近页,每期印数一加再加,还很难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要说现在电脑、手机已经普遍,一开机什么好看的文章没有?为何大家偏偏喜欢《向阳老人》呢?这充分说明刊物是很有特色的。

我以为它真切地反映了老年人的心声,再现了老年人的经历,并以此为主线,兼容历史、人文典故等。文体有散文、小说、诗歌、词、赋,歇后语等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辛勤的劳动,必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省图书馆发来《收藏证书》,要求每出一期都要收藏,市、县、镇领导读后给予很高的评价与表扬。广大读者们说:“我们都看上瘾了”。以致形成一期等不得一期地前来询问索求。

《向阳老人》像一株盛开的玫瑰,它虽受到以陈兴志会长为首的老年协会的呵护,得到众编委、作者的共同浇灌,但是,施群主编是起主导作用的园丁。他好像一匹出枥的老马,继续为我县文化繁荣奋蹄向前!又似灿烂的晚霞,为石泉老人的美满幸福人生增添光彩。

赞赏

长按







































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北京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pz/11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