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进一步挖掘、发现和保护、宣传我县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打响“清新福建、难忘下党”“八闽夏都、自在寿宁”等旅游品牌提供有力支撑和载体,提升寿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社会各界对美好家园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推动全寿宁加快发展绿色崛起。根据寿委办[]32号《中共寿宁县委办公室寿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寿宁十最美”评选活动方案的通知》的安排,将参评项目进行展播。
大安—端午节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而寿宁,至今仍保存着在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清岁贡柳遇春在《官台山怀古》一诗中有描述:“千秋中节成佳话,仍过端阳早一天”,道出了寿宁五月初四过端午节与官台山的历史渊源。
官台山古银矿遗址位于大安乡境内。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年)朝廷就在官台山开采银矿,其中大宝坑银场是闽浙四大银场之一。明景泰元年(),浙江丽水的郑怀茂在官台山踞险立寨为王,劫掠过往客商、肆掠四邻村民、强掳闰秀民妇,致民不聊生。
景泰六年(),朝廷派副都使刘广衡巡抚浙江、福建,专司讨贼,刘广衡檄福建按察副使沈讷,在犀溪和赖家洋设立军营,待命征剿官台山郑怀茂。同年,刘广衡统率大军亲赴官台山督战,并下令征召周边村庄武功高强的乡民前往效命。
五月初四,官兵民勇提前过端午节,大家吃饱喝足,养精蓄锐,待命进发。五月初五,官兵民勇一举荡平官台山寨,救出被掳妇女多人。之后,刘广衡、沈讷认为官台山地势险要,非置县无以靖后,遂奏请朝廷置县。景泰六年()8月,寿宁县诞生。
为封赏有功民勇,朝廷敇封刘良、李球、刘斌等13人为“义勇大夫”,皇帝还在县城敇建“报功祠”,每年春秋二祭。从此,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提前过端午的习俗在寿宁流传至今,相沿年不变。
凤阳—北路戏
凤阳是寿宁北路戏的发源地。多年前就有戏班在凤阳镇廷加洋村一带设班常年演出,解放前后,还有啊森班在演出。年凤阳村创办北路戏班,当时以刘文楷班命名,曾扬名县内外。年凤阳剧团代表县参加地区会演《董永卖身》、省会演《宋江杀惜》分别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
20世纪60年代初寿宁北路戏剧团就是在凤阳阿楷班和廷加洋阿森班的基础上组成的。凤阳村现仍保存有北路戏剧团,70岁以上老艺人3人,演职员42人。该剧团演出的主要剧目有《七星纸马记》、《对珠环》、《李旦登基》、《文武圣》、《包公探阴山》、《薛刚反唐》等,10年前曾在邻近的福安、周宁、屏南、古田及本乡镇每年演出多场次,场场演出,观众爆满,深得群众的喝彩和欢迎。
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声腔剧种之一,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他各路戏班相继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在数百年的演出活动中,北路戏总结出一套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表演形式,不管什么脚色行当,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推动剧情进展。业内人士称,这种对形体动作的强化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与唱腔紧密结合在一起,唱与做高度和谐,形成许多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表演艺术形式,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
作为福建有影响的珍稀剧种之一,北路戏有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价值。6年6月,寿宁北路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闽东第一个国宝级文化遗产。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整个戏剧市场萎缩的大环境下,凤阳北路戏剧团开始完全沉寂,大部分演员和学员陆续转岗、下海经商或到外地剧团谋生,盛极一时的北路戏濒于消亡。
今年初以来,凤阳村民及北路戏老艺人们自发行动起来,他们发动民间力量筹建演练中心舞台,整理剧本戏谱遗存,重拾行头道具,吸收民间编演力量组合新团队。在他们的呼吁和多方努力下,北路戏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发展问题正引起业内人士和各级政府的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儿童白癜风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