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友人小聚散记

年8月日,与龙川河畔几位文艺界前辈和文学艺术爱好者在漳县城东郊的鸿泰农庄小聚,满怀着对家乡文化发展的热情与爱心,大家不拘言笑,畅所欲言,字字句句充满了真诚、期冀和温馨。

龙川之地物华天宝,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江南”之称,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龙川河畔龙川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使龙川文化源远流长。

高大魁梧、满头银发的原政协漳县委员会主席赵玉忠,对龙川文化的发展极度重视。聚会中,他谈起了政协第四十二辑文史资料《龙川文化》的编辑与征集,提起了第一届龙川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和创办,同时提议尽早筹备第二届龙川文化研究会事宜,及时的把一些即将被人们遗忘的文化史料收集、整理、编印成册。主席的态度依如从前,那睿智的双眼和两指间夹着的香烟无言的阐述着一位求真务实的老领导老干部对工作的执着,对人生的态度。

多年来,针对漳盐文化的开发、汪氏文化的研究、贵清山、遮阳山、雷公峡、露骨山风景区的开发,赵主席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那许许多多经过专家考证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以自己严谨细致的出世态度阐述了自己做人的标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五十七本《漳县文史》,把漳县上下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演变都非常生动的反映了出来。可以说《漳县文史》系列丛书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凝聚着他和政协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面对着那一本本厚重的文史资料,我们无须用华丽的语言表白什么,无须对辛勤耕耘在这方热土上的人民公仆说些什么——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决心、干劲和毅力,是很难完成这样大的工程的。我们的主席正是有一颗热爱家乡,无私奉献的热心、红心,我们漳县的文史征集工作才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龙川学者成倬老师虽年近七旬,但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谈笑间妙语连串、意蕴深远,足见其博大的襟怀,丰富的学识。成倬老师是一位学术十分严谨的学者,他对第二届龙川文化的挖掘、弘扬、保护与传承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谈起龙川文化的挖掘整理,他语重心长的说:从原始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先民们就在龙川河、榜沙河流域垦耕、放牧、渔猎,繁衍生息。漫长的岁月里,生活在铁笼山下几经兴衰,使这块蛮荒之地,成为著名陇上的商品集散地之一,业绩辉煌,名扬天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龙川人以前所未有的毅力,把这片热土装扮得更加异彩纷呈,繁华似锦。但由于种种原因,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祖先们创造的文明,古老的龙川文化,被历史渐渐尘尘封,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残存的遗址和历史的缺憾。龙川文化研究会的目的和宗旨就是挖掘、整理、记录她的历史遗存,把龙川的地域特征、历史变迁、古迹名胜、传统文化、资源特产、风物民情,通过发掘整理,广为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龙川、热爱龙川、宣传龙川、推介龙川,为振兴龙川而努力奋斗。成老师感叹道:“我们生在龙川,就要热爱龙川!因为这是我们的故乡。一个不爱自己故乡的人,故乡也不会爱他。一个人一辈子能为故乡作一件事,也是一种报答,一种情愫,一份来到这个世界的证明。”座谈期间,他要求龙川文化研究会成员聚全体会员之力量和智慧出一期高质量、高水平的刊物,打开龙川文化研究会深入发展的新局面。他还提起了漳县文化馆由我一个人主编的刊物《漳县文化》,说《漳县文化》办的很好,是地方文明的象征,是家乡精神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本地作者最好的家园。他本人对《漳县文化》的停刊表示惋惜......

看着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的他,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话语,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我刚来漳县时那些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岁月。

我是90年随大哥大嫂告别故乡武威到漳县来生活的,与成老师结缘始于我刚来漳县的那一年。自小喜欢文学艺术创作的我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初次离家的那份孤寂与伤感,换化作一块块稚嫩的“豆腐块”寄到了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万幸的是普通如大海里一滴水的我却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我接二连三、小雨点般飞向电台节目组的“豆腐块”很快引起了博学多才,时任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成倬老师的







































湖北白癜风医院
北京正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pz/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