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立秋有个伤感的故事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今日立秋了,知了的青春就快要嚎没了,蚂蚱也蹦跶不了几天了,我们又庸庸碌碌地,迎来了收割皱纹的季节,真忧伤啊。

据说,在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真风雅。

来到北宋的东京,这一天满大街都是卖楸叶的,女子和儿童们都喜欢把它们剪出花儿来,戴在头上,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这个风俗自唐朝开始,一直至今,散落各地,绵延不绝。把楸叶花插入云鬓,在汴京的大街小巷转一转,满眼新鲜的瓜果梨枣,好吃,有机,非转基因,有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正是北宋丰收的季节啊。

那家因为卖炒栗子而火爆开封的李和家,今天又是那么多人啊,原来是炒芡实上了,那些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都差人来买,只要吆喝一声“宫里来的”,递出彰显着他们尊贵的身份小金盒,李和就立刻给他们满上,丝毫不敢怠慢。若是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去买,一包只需十文,用小片新鲜荷叶包着,并且掺一点点麝香,用红色小绳儿系好就可以拎回家啦,需要注意的是,有了麝香孕妇要小心喔!

可见和平年代的立秋,是多么可爱安逸呀,沿路逛逛买点瓜果蔬菜,排队买个糖炒栗子和炒芡实,戴着小叶子只管“贴秋膘儿”,吃得嘴壮肚儿圆,什么也不用担心。

宋徽宗《文会图》

可是,大多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一切还是过去了。当我们从现代回望,看到靖康之乱后,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一同被俘虏而去,北宋朝廷覆灭,逃到江南的文人对于北宋后那些太平盛世的深切怀念,他们只要坐在一起就聊以前的时光,而且特别爱唱曹元宠的“甚时得归京里去”,一唱就掉眼泪儿。

《东京梦华录》里写尽了当时的人文风物,也许你看这一整本都是活色鲜香的食物美酒和节日风情,可是字字都浸着国破家亡的忧愁,故都越是美,心里就越苦。

李和家的炒栗子摊再热闹,也终究没有挺过北宋最后的秋天,随着外族人的入侵,李和的儿子带着栗子摊流落到了燕山。南宋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恺出使虏庭时经过燕山,李和的儿子还特地骑马追上使臣送来二十裹炒栗子,表明了身份后哭着走了。那二十包炒栗子里饱含着对故国的追思和深情,谁都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盛世难再,李和家的炒芡实和炒栗子绝技,也随着那个立秋的结束,彻底失传了。

伤春悲秋,本来就是文人天理,今天,不读几首诗,掉几滴眼泪儿,怎么敢说自己过了立秋?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日

唐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立秋有感寄苏子美

北宋欧阳修

庭树忽改色,秋风动其枝。

物情未必尔,我意先已凄。

虽恐芳节谢,犹忻早凉归。

起步云月暗,顾瞻星斗移。

四时有大信,万物谁与期。

故人在千里,岁月令我悲。

所嗟事业晚,岂惜颜色衰。

庙谋今谓何,胡马日以肥。

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

南宋陆游

粥香可爱贫方觉,睡味无穷老始知。

要识放翁真受用,大冠长剑只成痴。

半饥半饱随时过,无客无书尽日闲。

童子贪眠呼不省,狸奴恋暖去仍还。

束书不观万事休,谁令识字惹闲愁?

胸中作祟知何物,不是当年老督邮。

独立溪桥看落晖,残芜漠漠蝶飞飞。

从来泽国秋常晚,叹息衰翁已衲衣。

菩萨蛮·回廊小立秋将半

清王国维

回廊小立秋将半,婆娑树影当阶乱。

高树是东家,月华笼露华。

碧阑干十二,都作回肠字。

独有倚阑人,断肠君不知。

立秋晚

钱钟书

枕席凉新欲沁肌,流年真叹暗中移。

已产蟋蟀呼秋至,渐觉灯檠与夜宜。

一岁又偷兵罅活,几絇能织鬓边丝。

暮云不解为霖雨,闲处成峰只自奇。

责编:缀可爱的咪咪酱

《四时之秋·立秋》

作者/熊春锦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立秋,一般在每年8月7日或8日,有时在9日,是阴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也标志着年度周期律中秋季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度即是立秋的空间之度。“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成语。

秋天是肃杀的季节,古籍中指出:“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立秋以后,意味着自然界的草木开始结果孕子,进入到收获季节。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能量明显转换的节点。

立:有开始、协调与启动之义。正如黄帝所言:“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央。”自然界的天与地,运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而周期性流转不息。古人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称为“四立”,可见四时的概念与节气密不可分。

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国的中原地区,四季分明,景象各异,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秋时的立秋,与其他三立之义中的“立”意相同,昭示着天地能量开始进入义德金炁[qì]的输布期,也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季节。

秋: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蟋蟀又名秋虫,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籀[zhòu]文的“秋”在蟋蟀形左边又添加“禾”旁,本义是收成,成熟的庄稼。籀文的另一种写法“秋”,右边是蟋蟀形,左边为禾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

立秋至,自然界中开始呈现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的趋势,正如谚语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后每降一场雨,气温就会随之下降。

中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造成南北的温差比较大,所以并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天气。从立秋气候特点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在立秋之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炎热的天气往往要延续到9月中下旬才会逐渐消退,到那时才会真正地凉爽起来。

立秋·习俗

“立秋”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早在年前,古人就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仪式。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牲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立秋·诗词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余。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节气到了立秋,萧条的秋天从此开始,莲花虽盛也有了凋谢的气象,柳叶虽在也有了稀疏的面貌;朗朗秋日少了云层环绕,风雨减少只留下清风徐徐;卷起珠帘,凉风暗度;偶尔运扇,暑气渐无;青草静默,燕子翻飞天空;河水澄净,鱼儿时时露头。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簟席上的荻草竹条在夜露下显得清凉,手中蒲葵做的风扇轻摇,自从与好友分别,又听到秋蝉嘶鸣,立秋日凉风乍起,在清闲的环境中别有幽情,移灯时看到栖息的鹤鸟,隔着竹林听到笙乐传来,喝上两杯夜茶,吟咏几句秋诗,我所思念的好友在千里之外的长洲城!

新秋

唐·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立秋之日到了,不免惊喜三伏天慢慢要结束了,早起看晨露、朝霞,感觉有点冷意,傍晚看云层遮盖山峰,景色更加奇美;田垄上禾稼已经半熟,田野远处绿草显出微微衰枯之意;还好有清朗皎洁的秋辉,我们要安守仁德,不要产生悲伤的情绪。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夜色转凉,出窝不久的乌鸦好像已经耐不住寒意,啼叫着飞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夜寂静下来,枕边吹来一阵一阵清新的凉风,像是扇子在一下下的搧动。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觉到的秋声却是无处可寻,只见明媚的月色下,满阶的梧桐落叶。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药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作用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yf/1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