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中野老的奇遇村姑

一千年前,有个姓张的老人家住在彭城,就是现在的徐州。有一年发大水,冲了他的家,不得已,把家往东挪,住在了东山之麓。他家周围全被山围,只有西边有个缺口,每次出山,都得从西边走。为了歇脚躲雨,他在西山边修了一个草亭子。

老人养了两只小鹤,养大了,就驯熟了,每天早上放飞,鹤从西山口飞出去,或翔于云间,或立于稻田边;傍晚,两只鹤背负着霞光自己归来,憩于家中。因此,老人就把这草亭子叫“放鹤亭”。有一天,老人坐在草亭中休息,来了一群人,为首的那个方冠而长须,腹起而面善。他们刚从山中游景归来,跟老人打个招呼,也坐于亭中休息,饮酒,并请老人同饮。一番交谈后,方冠者说:老人家啊,你现在的生活即使君王也比不上啊。鹤为清远闲放之鸟,易经中,诗经中都写到过它。但君王不能喜欢,卫懿公喜鹤而亡国。酒本是败德之物,但老百姓可以喜欢,刘伶、阮籍等人以此保全其率真之情。你看,君王连鹤都不能好,好则亡国;隐士连酒都可以好,何况鹤呢?由此来看,君王远远比不上你的快乐啊!

老人听了,惊异地笑起来:有这样的事吗?他高高兴兴地同来人饮酒,然后各自告别。

事情本来就这么简单。但是老人没有想到,他遇到的这个人是彭城太守苏轼,更没有想到他的名字和养鹤的故事,放鹤的亭子,他的耕种山中的生活,被写进了一篇文章里,千年流传,文章就是《放鹤亭记》。

他更没有想到,他认为普普通通的生活,竟成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向往。他住在山脚下,苏轼却替他看到“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评他避雨的亭子正在缺口上,恰如画龙点睛。

本来春夏一片绿色,下雪了一片白色,到处都一样,刮风了,下雨了,山中自然有变化,没啥稀罕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是“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顿时成了山中仙景。

本来养鹤纯属玩,但作者自然却联想起“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诗句。它的飞翔也优美之极:“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它的姿态悠然之极:“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去表。”

一个普通的老者,在作者的笔下,也成了“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闲云野鹤一般的隐士,他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他的鹤。多么悠闲诗意的田园生活,多么高洁旷达的隐士!

一个普通的山中野老,遇到了苏轼,就生活在仙境之中,成了仙人。

是老人的奇遇,也昭示出一个道理:心灵有多丰富,眼中所见就会有多丰富。外物不过是你心灵的一面镜子。

穷山恶水在诗人的眼中,也会幻化深化成奇山异水。比如苏轼与假赤壁,与荒蛮的海南。比如柳宗元与僻远的永州。比如刘禹锡与简陋的居室。 

苏轼曾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也。”不是外界无美景,是你的心灵不够丰富。不是别人都平庸,是你不愿正视他人的美好。不是生活太单调,是你缺乏从平凡中造就美好的能力。

作者简介

陈爱松,网名村姑,洛阳伊滨区中学语文教师,现在镇宣传部门工作。好读书,曾在洛阳日报发专栏《闲读世说》80篇。喜欢平淡之味,平淡之文。乡村生长,乡村工作,文字也沾泥土味。有自知之明,无满意之作。如实地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不为流传,只为心安。

朗读者简介

芦利亚,网名,山那边,崇尚自然,喜欢简约。虽然平凡,但一直在路上。投稿注意事项

征稿详情,请打开链接:

首届“灵秀杯”原创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谢谢

村姑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北京哪个医生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ohecaoa.com/lcyf/1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