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手工打磨的木桌
几块柔软布团
几把围着吧台而置的木椅
一家以茶点出名的小店
隐于闹市
没有半分喧嚣和虚华
……
-北京·东城-
观品,位于北京五道营胡同内。
古朴清雅,沁透出淡淡的、自然而又原始的气息。进入这家可容纳十余人的店——观品不晌,耳畔暖语润躺:“这边暖和,你坐这边,可以暖暖手。这是水,小心烫。”吹一口寒气,抬头瞄见主台后忙碌的身影。她是易筱,观品主人。一身森林系装扮,配一顶草色发帽,盈盈浅笑,如林中精灵。
易筱和她的先生彭德勒是观品的主人,先生画画,她做甜点。
谈到观品,易筱的脸上洋溢着笑意。对于她一手研制、打造的美食,她乐享其中。冬日一抹淡淡的阳光打在她侧脸,声音清亮干净。
店里的每一份食物都来自手工制作,她将东西方甜品结合,顺应四季更迭推出新品。外形没有过多繁复的装饰,大多一片绿叶垫之,以呈现食物自然的姿态。“食材放到一起,利用手的力量可以捏成想要的摸样,生活亦如此。”
△一食一器,赤小豆米糕和包銀銅盤。食材自有本味,赤豆、橙皮和稻米,在歲末寒冬,
佐茶總相宜。
为什么叫“观品”?怎么想到开这家店?
观品意为“观美物、品美味”,希望传递出一种安静的力量,让来的朋友们在器物之美与点心的食味之美间感受美好。
对于开店,我想每个女孩都有这样的梦想吧。易筱一直喜欢甜品和烘焙,先是喜欢吃,后来慢慢开始学习做。也因热爱,她大学的毕业设计更是做了一本关于甜品的书。
作为毕业设计的这本甜品书,与先生彭德勒合作,他负责画插图,易筱进行编辑,当时觉得市面上的烘焙书不好看,所以我们着重进行了改装再设计。我们还将品食美味的叉子和刀子做成了书签,搭配在一起。现在来看,这本甜品书虽然有些稚嫩但很有意思,也和开店有着直接的渊源。
做甜品是易筱的爱好,不同于很多专业美食家,她没有专门去学过烘焙。最开始单纯喜欢吃但不会做,到后来慢慢在网上搜一些资料摸索,慢慢就扎进去了。
大学毕业后,她来到北京。德勒专心创作和画画,而她在一家地产广告公司做设计师,像很多大城市中忙碌工作的上班族一样,有时会加班到凌晨、甚至到三、四点钟。不管多累,回家后烤个蛋糕能让人放松下来,第二天还会接着把它做成早餐。随着尝试越来越多,身边的朋友吃过我做的点心后,就说你怎么不开一个店呢,老是这么说,就慢慢起了这个念头。
对易筱而言,美食更像是生活的一种寄托。而世间很多事物很奇妙,好像很早以前就注定了要走这一步。有人说她对甜品有某种灵感、敏锐度,但这可能和她从小的接触的环境有关。易筱奶奶一直在长沙周边的乡下做茶,也会做很多点心。
奶奶做的山枣糕特别好,乡下没有烤箱,而是直接在太阳下曝晒,村里的人都爱吃奶奶做的山枣糕,还有许多慕名来买的,每当这个时候,奶奶总会特别傲娇地说,这是留给孙子孙女们吃的。
奶奶一辈子都生活在山林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如今年岁大了,她的宝贵品质和传统手艺,易筱希望能传承下去。
易筱相信现在做的事情是慢慢的、冥冥中注定的,但更是自己喜欢的、值得做的事。我也很坚信一句话,人一辈子很短,坚持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哪怕你很喜欢搬砖头,你也会搬出里面的哲学。
△店内一角,细节处更见心思。
介绍下观品的招牌甜品和茶品吧?
观品所有的点心都是易筱自己研发并亲自手工制作的,研究食材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同味道、不同口感、不同色彩、不同触觉的食材碰撞在一起,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每一季都不同,但保证有六款,前四款是固定的,后面两款是根据季节来变化。
最初只有一款茉莉清茶酪,用茉莉花茶做的,有很香的茶香味,配有竹筒。最初的设计是因为自己很喜欢竹子,用这样一种形式表现出清爽和自然,也因茉莉容易化,需要存在一个容器里,选择了竹筒来搭配。
乌麻豆腐团子是黑芝麻配豆腐,中间有坚果,清淡一点突出果香。
枸杞米酒糕是因为易筱喜欢吃米酒,但市面上没有与米酒搭配的甜点,而她又希望食物要健康,于是结合中国食材中的枸杞进行搭配,表达一种好吃、健康的态度。这个也是一种四块组合的形式,是这里面最清爽的一款。
雪耳百合团子是银耳、百合与芝士的搭配,浓郁一些。白柚酸果糕是用山楂配合柠檬、柚子做出的一款,润肺又酸甜清爽。赤豆米糕是冬天款,传递出温暖的情谊。当然,我也会研发新品,但每次推出新品都会琢磨很久。正因为如此,店内的款款都是我的最爱与值得推荐的美味。
对于茶品来说,每个季节也会有变化。冬天的话,会比较推荐陈皮普洱,秋天可以尝尝桂花米浆,夏天会以清凉为主,野生绿茶、奇兰乌龙这样冷泡的茶更适合,春天则是花茶类多一些。
△店里往来的朋友,有不少手艺人,时常互赠带着温度的手作品,就像这蓝染的茶巾。
美好生活就是安安静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用心做着喜爱的事,淡观山水闲看月,只读诗书不念愁。
或许我们有太多的梦
有太多的想
却始终殊途同归
只为回到本真的自己
追寻一份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