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于天地●美其身心///
名师墙
何仕妍
现任华景园翡翠苑第二助教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持幼儿园教师资格证
热爱幼教事业,认真倾听孩子,耐心引导孩子,探索孩子内心丰富的世界,对待孩子温柔而坚定。
教育信仰:唤醒孩子内在力量,挖掘孩子身上无限的潜能。
一花一草洞悉自然
教育需回归自然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自然不会说话,却时时教导着我们。接受这种启发,最好的方式就是到大自然中去。
从古至今,大自然教会人类很多:鸟儿在天空自由翱翔,由此人类飞行史上诞生了风筝、孔明灯、飞行者一号,先进的飞机;火山喷发后,远古人发现被火烤熟烤焦的动物更加美味,于是学会了用火烹饪食物;古人被锯齿状的树叶割破手指,于是发明了锯子;连现在最时尚的奥运会国家体育馆鸟巢,灵感也是来自鸟儿的窝。
随着教育的发展,成人逐渐意识到自然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很多家长也想过带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去感受大自然,想给孩子有效的陪伴。
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先生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2]。他们看似长得高壮,却是体力欠佳,耐性虚弱。他们看似精明坚强,但情感却是愚蠢脆弱,情绪无法控制。原本应该在大自然里与各种动植物嬉戏交往,现在却被各种考试课程取代,原本应该自由玩耍的时间,变成在狭窄的空间上英文数学及所谓的才艺课。因为父母认为这些课程对孩子升学考试有帮助,对未来谋生有利。而倍感压迫的孩子就很容易逃入电玩与手机世界来释放压力,最后上瘾了。
时代在变化,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滋养却从未改变。如果养育者有意识,仍然可以创造这样的机会。孩子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教育契机,只要善于观察,捕捉并运用得当,给予孩子一定的环境,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自然教育可以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
在蒙特梭利的教室中,日常生活区域有擦叶子和浇花的工作。孩子在工作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工作。通过工作的练习,手部的小肌肉得到了充分的协调练习,并拥有了一双稳定而又灵巧的手,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照顾环境,最终达到独立的目的。同时,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孩子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因素。活动后的收拾整理工作,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磨练意志,有助形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通过操作他们喜爱的、在家里常见的物品,孩子们会逐渐喜欢上环境中的一切,进而喜欢工作,喜欢温馨且充满智性的教室。这充分地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阅读获取间接的自然经验。
孩子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和环境的感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都需要经过学习和渗透。如绘本《一粒种子的旅游》,介绍了植物的种种“旅行”手段,老鹤草的“小勺子”、田蓟的“小伞”、草莓的匍匐茎……我们常常会在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植物的影子,在石墙的缝隙里、高高的房顶上、广场的角落里……植物没有脚,也没有交通工具,它们究竟是怎样到达这些地方的呢?种种奇妙的方法,让人大开眼界。《香香的蔬菜》中,有胡萝卜是个宝、玉米香喷喷、大蒜哥哥、葱弟弟等。通过绘本形象有趣的阅读,孩子能直接了解到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特征。
在自主活动中体验自然的情感。
大自然赋予了他们可以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也赋予了他们的智慧,父母的责任是在任何情况下帮助他们去完成有益的活动,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机会。种植能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认知,了解花开花谢的过程,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孩子对植物进行观察、整理,通过植物的组合、变形创造出孩子眼中的奇妙自然,在这过程中孩子体验美,欣赏美。看到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诞生了”。在这过程中孩子体验了大自然的生死。在饲养兔子活动中,孩子们给兔子进行喂养和照顾,带来了干草、苹果,青菜、胡萝卜。最后通过喂养,孩子们知道兔子最喜欢吃青菜。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有关兔子喂养的知识,知道兔子的习性,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每个孩子身体里都埋着一颗种子,当那种舒适的惬意体验,驱使他体内那个艺术的精灵跳出来,自然而然就有了那些诗意的表达。孩子所有知识和经验的建构,一定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经历和感知。如果他没看过云朵、山谷、小溪、瓜果等这些东西,他一定不会有这些感受。一个成天待在家里的孩子,当然无法有这些活生生的体验。把孩子放到大自然中去,让大自然去滋养他,启示他,让他与大自然建立链接,这些体验,是任何玩具、电子产品都无法代替和满足的。
往期“师说”回顾(可点击题目查看)
周智钧:《男幼师的日常精分》
周易丝:《如何不惩罚不骄纵地管理孩子情绪》
曾婷:《幼儿的执拗敏感期》胡丁心:《家庭教育——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马学燕:《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
吴达华:《体育游戏的重要性》
曾文贤:《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文
何仕妍
图
Joyce
◆◆◆◆◆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