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肤病的医院 http://m.39.net/pf/a_6171978.html
在五湖四海繁复的美食菜系中,潮汕美食犹如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著名美人,名声大则大矣,但一般人难以窥其真容。哪怕亲身深入潮汕地区,没有当地“老饕”的推荐指导,恐怕也难以尝得精髓。为了让大家尝到真正的潮汕美食,一起跟着情报君来一窥究竟吧!
高手在民间路边摊里的惊喜潮州路边摊的实力正验证了一句老话——高手在民间。环境虽然简陋了一点,有些甚至只有一辆装载灶台的小车,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在简单的设备中变出不逊色大餐厅的顶级美味。
胡椒猪肚火锅
吃猪肚火锅可以选择汕头的裕兴胡椒猪肚火锅,这名字听起来很像大店,但实际上是一家只有大推车的路边摊。大推车上整齐地码着猪肚、猪肝、猪肠、猪肺、黄喉、猪尾、猪皮以及各种叫不出名的东西,收拾得相当干净,明显先洗后煮,已经预热过了。
火锅汤淡淡的,没有浓重的下水味,猪杂弄得也干净,丝毫没有异味,尽可以放心大胆地吃。东西预处理得都很到位,基本上把东西下去之后煮三五分钟既不会咬不动,也不会酥烂到挟不起。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盆传说中叫做“天梯”的神物。一烫就缩得没了,很大的一块成为小小的一枚,不过吃口还不错,脆脆的。
官塘的鱼生
官塘是潮安县下面的一个镇,那边的人最懂如何制作鱼生,他们制作鱼生的本事在于把头尾各割一刀再放回水中,如此才能把血放尽,让鱼肉更具风味。既然招牌是鱼生,当然要点来吃吃看。吃鱼生前片鱼的过程也能让人大饱眼福。
用己经去了大骨有一掌半开外大的草鱼,劈去鱼皮之后,在当中那道红肉左右各划一刀,斜着切入至肉半,正好“雕”出一条红肉来,最后把翘起来的小肉都割去,再把鱼翻个身,左手顶住尾端,右手持刀,飞快地前后划动,一片片鱼肉便从刀下飞了出来,圆圆薄薄的铺在竹匾上。
鱼生的调料很简单,下层用酱油和普宁豆酱调成的,上层是花生油,撒上几粒芝麻即是。挟几片鱼片放在碗中,再挟点小料放在碗中,拿然后拌一拌,就可以一筷筷地敞开吃啦!在复杂的调料滋味中透着鱼片隐隐一丝腥甜,吃得畅快淋漓。
生蚝、咸羔蟹和虾生
除了鱼生,潮汕还有蚝、咸羔蟹和虾生。蚝上面撒了洋葱粒,虽然不大,但是够肥美。美中不足的是它们在开好后被放到净水中漂洗过,没有蚝汁不说,本身还有一丝隐隐的淡水气。
咸羔蟹,据说最标准的名称应该是腌冬蠘。他们叫羔蟹,或许是指蟹如羊羔般肥美;上海人叫做膏蟹,是谓充满蟹膏之故。蟹肉是黑褐色的,夹着丰厚的朱红蟹膏,显然是久腌的,很入味。蟹原先是冻的,不化冻直接切,因此断面很齐整,蘸醋吃非常过瘾。
最后要说的是重头戏“虾生”。十二只虾,去了壳和头的虾仁,被敲打成薄薄的片卧在冰上,虾是开片后再敲的,既有点破又不断,处理得相当好。和鱼生的又脆又软不同,虾肉本来就比鱼肉要老硬一点,所以这样处理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小问题。虾生的吃法与鱼生是一样的,可以蘸芥末也可以直接入口,全都是虾肉的鲜甜。
颇有来头的鱼饭
来到潮州当然要尝一尝这里的鱼饭。潮州人之所以将煮熟的鱼称之为鱼饭,是因为过去的潮州人是不吃粮食的。鱼即是饭。鱼饭是一种古法的吃食。千万不要以为古法就一定高大上,大多数情况,古早的时候烹煮、加热、保鲜都不如现代方便,所以才有了那些古法的吃食。从某种程度上说古法就是土法。鱼饭用的就是标准的古法。
这里情报君推荐的是黄皮鱼饭,鱼是不开膛的。现在的鱼饭是因为潮州人的“念旧”才保留了下来,不再用海水烹制,而是先用水和盐兑个盐水出来,谓之“鱼汤”,然后用这个水去煮鱼,据说鱼汤的勾兑与煮熟之后的晾干,都是很有讲究的。鱼肉很鲜,厚实软糯,没有什么鱼骨,口感相当好。鱼饭通常蘸普宁豆酱吃,一筷筷地空口吃也很好。
潮汕的牛肉
到汕头找吃的,当然不能错过牛肉。牛骨汤中漂着几片萝卜。调料碟很简单,一碟普宁豆酱,一碟辣酱和几盆肉,而最好的肉应该是“吊龙”,就是平时吃牛排时的肉眼,切法不一样罢了。吃牛肉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吃到最地道鲜美的牛肉。
私人会员制汕头潮菜研究会潮菜研究会是会员制私人场所,不接待自行按址索店的美食爱好者。因为不是饭店,平时是不备菜的,都要事先预定了才能准备。研究会虽然沿街,门面却很低调,一扇贴皮的暗红门,边上竖悬着“汕头市潮菜研究会”的牌子;门上方有一块“潮汕味道”匾额,大家经常在书上看到的就是这四个字。
养生的前菜
入席后先来了一碗暖胃汤,闽粤之人讲究养生,海鲜性寒,喝点谷物让胃先动起来。前菜是一道烟熏肥鹅肝。每块大小和麻将牌差不多,是先熏再切的,因此表皮和切面是不一样的,外面是茶色而里面则是更淡的肉色。老嫩适中,实而不硬不腻,软而不烂不散,而且带着些许糯意。鹅肝上还顶着两枚碧绿的铜钱草,一下子就让摆盘活跃了起来。鹅肝选用的是本地鹅肝,同时借鉴了法国鹅肝的熏制法。味道呢,有淡淡的烟熏味,很有潮州人的风格。潮州人用盐不咸、用糖不狠、用辣不爆,点到为止反而更有回味。
大菜主打海鲜
主菜先上了焗脆皮婆参。婆参全名是猪婆参,腹部有二排突起的圆点,看上去很像母猪的胸脯,故有此名。猪婆参形制很大,整只上桌颇有气势,所以宴席中经常使用。将婆参先浸发,再炖煮,最后经油炸而成。上桌时切好了段放在参盅里的,边上配有青菜一棵。约摸二指粗一指长的一段,酱汁是很中规中矩的鲍汁,没有勾过芡。婆参的入口很好,外面脆而不硬,不起壳不黏牙;里面糯绵且入味,很是难得,应是借鉴了鲁菜的做法,沾裹薄粉入油而炸方成。
青瓜响螺汤,汤色清亮有淡香,螺片厚薄得宜,脆而鲜甜,不韧不老,中规中矩。这道菜的地位就像黄鱼在上海的地位一样。过去的上海宴席,黄鱼是不上台面的,因为太不值钱了,而且上海人讲究吃“热气货”,而黄鱼没有不冰冻的。而现在,一条正宗的东海野生大黄鱼可以抵上半个小型鱼塘里所有的鳊鱼。响螺也是这样,由于大家喜欢吃,身价一年比一年高,个头却一年比一年小,弄到后来,就成了名贵菜肴,跻身主菜之列。
盐水煮红花桃,一片金色,用筷子挟,没有一条鱼会碎,但是吃口条条软嫩,鲜香不腥,用料极好,充满了鱼本身的口感和味感。红花桃就是上海人常说的梅子鱼。虽然叫“盐水煮”,但应该是油泡的。油泡是用温油焐熟的意思,对厨师的基本功极有讲究。油泡要用大量的油浸没食材,又用极低的油温,长时间耐心地把食材幻化成一道美味。油泡是个绝活,最高境界是用油不见油,如果能用吸油纸将油吸尽,整盘菜上还能见到一二颗盐粒的话就完美了。
油泡沙虾球是从油泡龙虾球上化出来的。做法很简单,把虾头去掉,然后剥出虾仁来,留着虾尾与最后一节不剥,谓之凤尾虾。在虾背上横切一刀,抽去沙筋,用少许盐和生粉拌匀静置。烹调时用大量的油浸没虾仁,待油温到六七十度关火,用余温泡至全熟为止。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虾背上带着一条鲜红的“膏筋”,筋粗而开花,便是极好的虾。
花螺的学名是象牙凤螺,也叫方斑东风螺,是一种小小的海螺,有规则的方形花纹,斑斑点点,很是漂亮。当天吃的白灼花螺上来是一盘干干净净的螺,盆中无水,螺身干燥,可见是用高温煮就,表面的水份瞬间蒸发。上海人吃螺是吸出螺肉,弃去肚肠。而照汕头的吃法则要用牙签扎住螺肉往外挑,挑的时候要轻手轻脚,直到把整个壳内的部份都拉出来。一不小心就拉断了,一旦拉断,就没法补救了,把那最精华的部分留在壳内。
螺头炒榨菜是用边脚料制作的菜。螺片是洁白的,但凡那些不白的部份,就用来炒了这道菜。因为边脚料的形质都不均匀,要炒得恰到好处是很见功力的。大有玄机的是配在里面的榨菜,据说腌了十五年。越老的榨菜,闻起来越香,吃起来越嫩。说是嫩,却不是酥软无骨,而是一种既脆且嫩的口感,与同样以脆为主的螺片相得益彰。
梭子蟹在潮州人的眼里不能算蟹,而是叫做“蠘”。蠘贱而蟹贵,但不等于不好吃,特别是冬蠘,肉肥膏壮,最为好吃。张新民老师的吃法是生腌。先用清水将冬蠘洗净,然后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吐沙,四小时后逐只刷净,然后再用蒜头、花椒、辣椒、香菜头、香叶、白糖和XO白兰地加酱油同腌,十五小时后冷冻。吃时趁冻切块,别有风味。
(部分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
(本文为旅游情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兴趣订阅杂志,可点击阅读原文进行订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