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有效整合马踏湖湿地旅游资源,充分挖掘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宣传推广马踏湖景区,打造桓台旅游的亮丽名片,提高马踏湖知名度,我们在桓台大众 台阶引步,入得书屋之内,面南正中高悬徐夜画像,眉宇间透显着乱世风霜磨砺的刚毅,峻然有神的目光似在透视着后代人的灵魂。画像上方悬一方墨漆匾额,系王渔洋先生撰书的“涧松露鹤”四字,由今国务院高级书写员田英章楷书。涧松露鹤隐君徐夜
魏玉庚
一马踏湖中有徐夜书屋,据史料记载,曾是清初隐士徐夜与他的从表弟王渔洋习诗共读之所。此书屋,于清乾隆年间初建为一小院,有堂屋三间。上世纪80年代末又在原址重建,亦自成小院。房舍青砖老瓦,好似布满了岁月的风霜和历史的尘埃;院落古朴典雅,犹如氤氲着深院锁清秋的意境。在人们的想像中,那青黛色的地砖上,还残烙着徐夜当年踱下的草履之印,内存着已相隔了数个世纪的叩响。
门楣之上悬有鎏金正楷、潇洒苍劲的横匾——徐夜书屋。台阶引步,进入书屋之内,只见面南正中,悬挂着徐夜画像,目光峻然有神,眉宇间透显着乱世风霜磨砺的刚毅,峻然有神的目光似在透视着后世人的灵魂。画像上方,悬一方墨漆匾额,本是王渔洋先生撰书的“涧松露鹤”四字,由今国务院高级书写员田英章楷书。画像之侧端挂着徐夜的诗作,其中有一首《登锦秋亭有怀》:“博昌耆久日凋零,怀古来登天畔亭。鸿迹偶然留剩雪,鸥盟惟可问漂萍。秋光映水全收绿,山色空浮欲坠青。好醉黄公垆畔酒,东风吹梦未曾醒。”
遥想当年,徐夜先生就隐居于此间。但见,门前几行湖柳,房后一寻青丘,鸟语蛙唱应和,湖光云影连天,荷塘内莲叶清碧素洁、暗香浮动,浅滩中清健峻拔的芦涛渐次荡向天际,于大气森然间,伟岸成一种卓然气节。
徐夜,原名元善,字长公,号嵇庵。明万历四十年(),出生于新城县一仕宦之家,享年七十三岁。
他自幼年丧父后,便随母寄读于外祖父即明末东林党人、著名诗人王象春家中,从而受到了良佳的文化熏陶和诗赋启蒙。十四岁即能赋诗,所作的一首《闻歌》,曾获得外祖父夸赞,经长山乐师黄戏寰为之谱曲,被众人传唱一时。他十九岁即考中庚午科山东乡试副榜成为贡生。接下来,他该是轻攀桂枝、端步蟾宫,煌煌然一条飞黄腾达的仕进之路将坦然足下。然而那时的明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处处显现出了衰亡的危机。就在他中榜的次年,即崇祯四年,明叛将孔有德率部攻陷新城,官民死伤甚众,史称辛未之难。十一年后的年,新城又被清兵攻陷,新城王氏数十人丧命,徐夜之母王氏被清兵所逼投井自杀,伯父等徐氏族众十余人挺身殉节。
家恨,国仇,齐集而至,犹如遭逢天塌地陷,其锥心沁血之痛,使得徐夜恸不欲生,体躯如堕陷冰雪之窟,透骨的酷寒令他十数年不闻笑语,彻髓的凄冷于他直至终生而挥之不去。
那时节,豪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语的反清志士顾炎武,为躲避仇家迫害、图谋恢复故国而北游山东,加之其母殉国而死的家国仇恨,便与徐夜成为同命运之人。二人一见倾心,遂达笃诚之交,又结交张光启、董樵等士人君子,为图谋恢复明王朝而同声相应,彼此追随,沥胆戮力,志在同赴大义,血染出一份忠贞的风采。
这些沸腾着一腔豪侠气的反清志士们实难割舍的,是对儒教文化血脉及其伦理根基的正统承继,是对中华道德价值体系和传统礼乐教化的纯粹延续。正是这种矢志不移的信仰力量,将他们的血肉之体支撑成了金刚之躯。为此,他们或破家举义,或抱以死志,或不论成败前仆后继,或无果而战殉国以终——这无疑是大明遗民文化人格的侠义展示,民族精神坚守的壮烈垂范。他们虽屡战屡败,却义无反顾,其意义或许仅在于为了在家破国亡之际,闹出点儿动静,制造点儿乱局,从而去表明些什么,以让满清的脊背上颤生出几许雪寒之气。
徐夜及其所有的反清志士们,让明王朝最终的一曲慷慨悲歌,休止定格在了怆然飚扬的最高音符上。于是可以说,他们实可称得起是纯粹无瑕的前明遗民,更是中华历史中极富独特造型的一代精神偶像。
二徐夜对故国社稷的心灵归属,丝毫没有因明王朝的灭亡而清零,进而是执著如宗教般的虔诚信仰。于是,他追逐呼唤着前朝的游魂残魄,毅然跋涉出了数千里之遥的凭吊祭奠之旅——
置身故都南京,拜谒明孝陵。虽楼榭台阁仍为昔年的原基,云岚草木亦是无改的旧貌,但觉石头虎踞威势已衰,钟山龙盘气脉尽逝,重振大明故国之王气已然杳成一梦。
潮渡钱塘,寻隐孤山,探访林和靖故居,孤坐放鹤亭上。江山易主,梅谢春老;故国改颜,鹤踪难寻。徐夜实难体味到那份“梅妻鹤子”、乐享太平的隐逸自娱之情趣,落寞的思绪却化作哀怨的诗情,就如按捺不住的钱塘江潮涌泄而至:“巍然一屿水回环,想见高风物外闲。墓上梅开春又老,亭边鹤去客空还。书无禅草逢当世,祠有名贤擅此山。占断西湖皆宋土,羡他生死太平间。”
恭对谢皋羽之墓,酹酒祭奠,就如同复制还原了一段史实:当年,宋末抗元民族英雄谢皋羽,为纪念文天祥殉国九周年,约招同志好友,众人同登西台,设文天祥木主灵位于荒亭隅,酹酒恸哭祭拜,以竹如意击石,追“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气韵作楚歌,招文天祥舍身取义之魂受祭于回兮,歌毕,竹石俱碎,继撰《登西台恸哭记》述之。徐夜此番酹酒祭奠,其衷曲用心就在于再次招回文、谢英魂,借以将大明倾灭、族颓亲亡、命如飘蓬之悲苦嚎啕一泄。其祭文诗《富春山中吊谢皋羽》,就如同一阕《登西台恸哭记》再续:“《晞发》吟成未了身,可怜无地著斯人。生为信国流离客,死结严陵寂寞邻。疑向西台犹恸哭,思当南宋合酸辛。我来凭吊荒山曲,朱鸟魂归若有神。”
“路入西陵日半曛,伤心瞻拜岳王坟。黄龙未就诸君约,碧血先埋大将军。徒见南枝巢越鸟,更无北帝返燕云。可怜父老中原望,子弟江东竟不闻。”当徐夜落寞的脚步声碎响在西湖之畔时,满眸尽是风波亭的肃杀之气,自感天地间重又为千秋忠魂肃然一寒。对望向数百年的苍茫时空,他似乎看到岳氏父子那“精忠报国”的身影渐行渐近,心际间顿时飚起了一排排悲怆的浪旋,接下来就是一个忠义灵魂跟另一个忠义灵魂的倾泪相拥。徐夜的这首《拜岳王墓》诗,既溢哀怨,亦蕴大气,以岳飞忠义抗金遭害、南宋王朝倾亡的悲情历史,借古伤今,寄托了家破国亡之幽怨。
泱泱中原大国,浩浩大汉族众,一旦间却尽奴隶于塞外满族。徐夜,隔着遥迢时空,呵气为霜,向山水草木倾诉;穿透历史烟云,溅泪成雪,与前贤同悲共愤。
“摇落江天倍黯然,隋堤鸦噪夕阳边。谁家楼角当霜杵,几处关程送晚蝉。为计使人西去日,不堪流涕北征年。孤生蕉萃应相似,怕见残枝带暮烟。”尽管,此仅是徐夜唱和其从表弟,即清初诗坛领袖王渔洋《秋柳》四章中的一阕,却依旧突不出悲情哀婉的心理重围。或许这诗句,本是沥尽胆汁心血的结晶,便为他赢来了“渔洋佳句半东痴”的诗名。
为表示自己怀念故国,盼望明朝光复之心,于是更名为徐夜。思明而又无望复明,徐夜故又以“东痴”为号。一个“徐”字跟一个“夜”字的组合,继而又与“东痴”连缀在了一起,从此便被赋予了文化符号般的精神底蕴,从此便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思想重量,并历史的成为了一座雕塑般的人文景观。
其后的清康熙十七年,下诏开博学鸿词科,以求隐居文士出山为宦。所谓博学宏词科,是在科举制度之外的一次加考,所考内容为诗、赋、论、经、史、制、策等,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也不论已仕未仕,凡是督抚推荐的,都可参考,得中后便可以任官。此本是清廷为笼络前朝知识分子而实施的一种宽容手段。
山东主管官吏们曾两次推荐徐夜应考,从表弟王渔洋也数次加以举荐,但他总以老病为由拒辞。他厉苦节以终其身,并血泪穿石般书下了“国仇家恨集一身,誓死不做清廷人”的明誓之句,从此自绝仕进之路,并隐居于系水之东的马踏湖中,自称其住处为“徐夜书屋”。
三徐夜不惟志节令后世敬仰,其诗歌成就也堪称山左诗坛名家。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单在“徐夜书屋”内,写湖光水色胜景,道湖民百姓生计,就抒写了许多表现山水野趣和田家情致的诗篇,其中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竹枝词,更为马踏湖民众称道。
“一泓秋水挂城隅,秀送篿鲈入市沽。东海浮沉宜问鲁,南州图画想来苏。全吞云梦胸何有?几点岚烟见得无?欲驾扁舟学范蠡,并将姓名隐陶朱。”这是徐夜在马踏湖中写下的一阕诗文。他隐身于此湖中,那三间透风漏雨的老旧茅屋,那数围凝尘裹残的葭墙艾席,便是为自己建造起的一处精神栖息地和灵魂避难所。在此间,其缅念着鲁仲连等忠义贤者,追思着苏东坡等文士,躬耕自食,砥行砺节。
他于躬耕自食之余,以读书写诗自励,常常将家国之痛,身世之悲,流露于字里行间。如果跟清王朝叫板较劲,须先得跟自己叫板较劲——徐夜那时,追慕魏晋先贤嵇康的为人,自以嵇庵为号,表明自己要像嵇康那样,“采薇山阿,散发岩岫”,决意“守贞特立,厉苦节以终其身”,俨然如陶渊明再世。
“陶潜篱下意,谁复继高吟?”徐夜皆因看透了人生的风景,其灵魂之壳内,便充盈着足能抵挡外在浮华喧嚣的坦荡气场,其七尺之躯间,便披挂了葆有独立人格气节的精神袈裟。即使饱经忧患、贫病交加,生活困窘至“并日而食,箪瓢屡空”的地步,他仍能有皈依般的定力,砥行砺节、安贫乐道,保持着“淡泊之中滋味长”的达观心态。甚至,在面临断炊时还写下了《饥颂》诗一首:“曾无隔日粮,见笑仓间鼠。妻子晨未炊,饥来不敢语。伤哉此际贫,痴哉彼儿女。所以嗟来食,宁死不肯茹。”因仓中羞涩,便难为情的向家鼠陪以苦笑致以歉意,他这黑色幽默着的颂饥咏馑之句,反倒比凄切苍凉的嚎呼更令人百转衷肠。
民间传说,他不仅用诗文表达对清廷的仇恨,在衣食住行、谈吐中都任性地屏蔽忌用那个“清”字。想那时节,他倔强的头颅,拒绝削剃梳理为金钱鼠尾式的发辫,而包裹着他硬挺骨架的,仍是一袭如精神袈裟般的交领右衽、无扣宽袖的汉服衣衫。而且,每当骑驴上路朝北走时,便倒转身首面南,言说清廷在北,我既不做清朝的官,也不面朝清朝。愤发此语,必凝一身洁骨傲气,而一旦走上这条张扬着绝对高度的忠义之路,就定然不再转颈回头。
猜想。那头驴儿的血统中,原本就活跃奔放着八仙之一张果老坐骑的遗传基因,每每疾走健行而来,四蹄翻花,双耳生风,潇洒至极。当徐夜倒骑于驴儿脊背上时,一头霜染的毛发于颅顶绾作高耸的道髻,内弧型的下巴颌特有范儿地倔强翘起,瞧那几缕不情愿于被束缚的鬚髯,飘扬成了猎猎生风的旗帜,招展出了束束眩眸的光晕,且着力渲染着他那一张饱经沧桑、嶙峋骨感的冷峻脸庞。嗨呀!那简直——简直是太有造型了。显然,这驴儿的脊背就是他的精神王国之地。可伴心而思,可率性而为,可让不曾褪色的血气在脉络内肆意喧哗,进而透过周身的毛孔彩喷似礼花。恍惚间,满眸便尽是原生态乍显的春意重回。
王渔洋曾作《东痴先生传》,中有语描摹徐夜体貌曰:“先生貌癯而神清,望之如涧松露鹤。”此真乃传神之笔——徐夜遗世独立的人生,可谓诗魂、侠魂、忠魂三魂聚体贯顶,绝对彰显出了一种世间人罕有的风骨神韵。
“梦向锦秋湖上去,娟娟雪月为君清。”友人为徐夜赠写的这诗句,也实实算得上是奇人奇语,可谓真切感悟出了他“厉苦节以终其身”遗民气节的生命真味,直有彻骨入髓的司命判词之功。
小桥流水人家的湖区风情,简朴宁静情趣悠长的乡土气韵,让徐夜那受尽蹂躏的心灵得到了慰藉。他喜欢马踏湖中的白莲,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神韵,那内蕴着的成就生命返璞归真的大美,与他余生的情感寄托契合相通,便催化完成了对心路历程的自我勘探,便更加禅定地对道德价值和生命内涵进行了诠释。
“竹笠蓑衣共一船,载将明月入芦烟,侬家不解耕耘苦,手把鱼叉即是钱。”徐夜将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融入了自己诗情沛然的吟咏,一首首似这《锦秋湖渔夫》般朴淡清幽的诗文,就于不经意间流泻出来。他将这吟咏的过程,视为一个自洁自励的过程,且注入了更加深沉的精神寄托,其间创作的大量诗作,继承了陶渊明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咏怀、赠答、怀古均有涉猎,民不聊生的控诉、山河破碎的痛苦、寄怀山水的释然、亲朋友人的关怀、耕耘田园的辛苦亦屡屡倾泻笔端。
因了徐夜的诗作,马踏湖的人文底蕴就更加丰满了起来;因了徐夜书屋的存在,马踏湖的历史遗存就分外厚重了许多。或许,只有他徐夜先生才是马踏湖的真正“知音”,才最能理解这一方水土的悲欢和厚重;也或许,仅“徐夜”这一个特定称谓,就早已成为了马踏湖中的一道独具精神内涵的人文景观,且构筑起了世代湖民百姓最本分的道德眼光、伦理情感和文化记忆。
徐夜,倾将滚烫热血作淋漓醉墨,飚扬冲冠怒发为龙蛇飞笔,于苍茫天地间,将一个“人”字书写得洒脱狂放、气韵磅礴。眼下,虽已是远隔了度风雨春秋,人们遥望这位精神骑士,追慕这位风范君子,三魂七魄依然会忍不住长跪在地、深叩不起。
四现今的徐夜书屋,拜谒者众,敬慕者众。虔诚于徐夜四禅八定的画像前,钦其流韵遗响,追其潜德幽光,沐浴过一番心灵的熏香,就会润泽出许多生命的感动,就会撷获到许多人生的启迪,就会让人豁然开悟到,该苦行苦砺终生者,才是精神世界因丰腴而漫溢的贤尊,才是真正修成了圆满正果的大佛。故此,徐氏后人徐学汉先生拜谒徐夜书屋后,慨叹赋诗曰:吾怀元善祖,夜意在思明。故国移南柯,轻名厌北京。精忠洎天性,慈孝后人评。千古华章在,田园绕旧情。此诗,不仅表达了对徐夜的敬意,更是体现了对人生道德内涵的诠释和传统人文价值的思索。可以说,作为一位偶像形象的徐夜,足以能够千年风韵在,现今还远远未曾进入被后世人淡忘的黄昏时分。
徐夜抒情言志,一生诗文著述很多,但无意以诗名世,生前未能刊刻板行,且于晚年时,积存诗稿曾两度遭水淹,可说大多数已散失不存。王渔洋在京为官时,曾数次向徐夜索求诗稿,意予刊刻,但终不能得。待徐夜去世十多年后,王渔洋只好将自己珍藏的徐诗二百余首,在京刊刻《徐东痴诗选》二集。实为惋惜的是,由于受到那时文字专制的凶险政治背景的限制,此诗集中,对那些揭露统治者贪酷凶残和表达故国之思的篇目多有删落,因此使得徐夜本来的文化人格及精神气象失重不少。即使如此,徐夜仍当得起是清初山东遗民诗人之大家,足以载入中国文学史册。
民国二十三年,桓台县徐氏族人因续修家谱,刻印了徐夜诗集,名为《隐君诗集》,收诗余首。《隐君诗集》第一、二卷即是王士禛所编《徐东痴诗选》的翻刻,第三、四卷是徐氏后人保存的部分徐夜遗诗。
可以说,历史的江河滔滔,曾波击浪卷去多少风流帝王、豪杰将相,却淹没不了徐夜这座高耸的人文峰峻。可以想知,他那带有着传奇故事色彩的骨气人生,他那恒久释放着强大精神能量的才气诗作,一旦经过现代人的感悟与解读,便能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的回归和民族气节的弘扬,便能淬炼升华出与现时代相契合的伦理价值选择与人生信仰力量。
世易时移,那曾经被徐夜视为异族仇寇的满清,非但没能将中华主流范式的传统文化鼎革蚕食,反而被儒教伦理、汉学文明同化和谐为了血肉一体。历史的卷册也未能翻尽几百春秋的页码,那曾号称为康乾盛世的八旗帝业,已然早成雪崩冰坍,无寻踪迹。
试看今朝,曾饱受过山河破碎、列强凌辱、悲情苦难的华夏民族,已经获得了以往任何朝代都没有过的辉煌与尊严。全体中华子孙正以更加强烈的家国天下的忠义情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合力共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特色发展之路和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力量,正在日益强盛地影响和助力着寰宇的转动。
觉得不错,请在底部点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