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期,在萧县,诞生了两位善写草书的艺术家:朱德群和刘惠民(老耘)。两位名家的草书作品,各自有哪些特点?应该怎样比较与欣赏?笔者不揣浅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章法。就整幅作品比较,明显可以看出,刘书属于比较自然的章法,与许多楷书、行书作品的章法类似,虽然横看不成行,但是竖着看,每一列都可以清晰分辨。即所谓的“横无行竖有列”。字与字之间,虽大小略有参差,但总体起伏不大。严格地说,以“狂草”的标准来要求,这种章法,还没有真正“狂”起来。而朱书则不然,粗看整幅作品,只能看到或长或短、或粗或细、任笔为体,但却繁而不乱的一根根线条。即便刻意寻觅,也无法分辨出“行”与“列”来。字与字之间,大小非常悬殊。大字所占的空间,可以是小字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一些字形超大的字,挤占了数行、数列的空间。本应属于不同行列的字,大胆地借位、避让,错落感极为强烈。这种章法,深得中国传统绘画中“经营位置”之妙,应该说,这才是真正的“狂”草章法。
二、线条。
朱书的线条,以圆润细长为主,屈曲缠绕,大开大合,夸张变形,狂放恣肆。线条的粗与细、长与短、曲与直的对比,异常鲜明。体现了静与动的矛盾统一。书家的情绪,随着线条律动的节奏而不断变化。时而镇静自若,时而如醉如狂。整幅作品,写得相当抒情。艺术应有的生命韵律——节奏感和灵动感,在朱书的线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刘书的线条,粗细均匀,以涩而不滞、圆而不滑为能事。线条节奏变化不大,通篇一以贯之。不疾不徐,不激不厉。纯以神行,一任自然。书者情绪平稳,气定神闲。一派闲云野鹤般的高士之风,洋溢于字里行间。三、书写工具。从二人作品中的线条分析,朱书的线条转折处多用大幅度的弯转,即便有方折,亦不甚自然,明显是用硬毫书写。刘书则婉转自如,非软毫而不可为。四、字法。刘书的每一个单字,草法都非常规范。可说是“无一字无出处”。朱书的字,则夹杂着不少行书字,甚至个别字还是楷书的写法。这种“雨夹雪”的字法,在草书高手的作品中,极其少见。五、墨法。朱先生的作品,几乎纯用浓墨,墨色几无变化。字中罕见飞白。字与字之间,极少映带。刘书的墨色,则丰富多彩。浓、枯互现,润、燥相生。字里行间,飞白、映带比比皆是。深谙“惜墨如金”之道,体现了极为高超的用墨技巧。如果硬要比较孰优孰劣的话,只能说互有轩轾。在点画的质量、草法的规范、墨法的精熟方面,刘先生更胜一筹。而章法与布白的多变、线条的韵律感,以及作品的抒情能力,则是朱先生的擅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