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草
别称:龙芽草、脱力草、狼牙草、群兰败毒草、老鹳嘴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科,龙芽草属。我国南北各省均产,常生于溪边、路旁草地、灌丛、林缘及疏林下,海拔~m。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贮藏于通风干燥处。
(一)中药仙鹤草
味苦,涩,性平。
归心、肝经。
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
表证发热者慎服;外感初起,泄泻发热者忘用;忌吃酸、辣、蛋类食物;非出血不止者不宜用仙鹤草。
用于咯血,吐血,崩漏下血,疟疾,血痢,痈肿疮毒,阴痒带下,脱力劳伤
《滇南本草》:“调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红崩白带,面寒背寒,腰痛,发热气胀,赤白痢疾。”
《本草纲目拾遗》:“葛祖方: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翻胃噎膈,疟疾,喉痹,闪挫,肠风下血,崩痢,食积,黄白疸,疔肿痈疽,肺痈,乳痈,痔肿。”
(二)辨识
多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被白色长毛。根茎短,常生有一至数个冬芽。茎直立。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有大小两种,相间排列,通常3~11片,倒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5~7cm,宽1.5~3.5cm,边缘有锯齿,下面有黄色腺点。总状花序;花小,黄色,5数;雄蕊通常10。瘦果生于杯状花托内,先端呈钩状。花期5—7月,果期8—9月。
(三)炮制与储存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干燥,生用或炒炭用。
炮制方法:除去残根和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贮藏:贮藏于通风干燥处。
(四)化学成分
含仙鹤草素、仙鹤内脂、鞣质、甾醇、有机酸、酚性成分、皂苷、黄酮苷、山柰酚-7-鼠李糖苷、芸香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没食子酸等成分。
(五)药理作用
1.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2.有抗肿瘤作用及对阴道滴虫有良好杀灭作用;
3.仙鹤草素有止血、调整心率、增加细胞抵抗力、降低血糖和消炎等作用;
4.冬芽含酚性物质鹤芽酚,冬芽及根有较强的驱绦虫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六)毒性
仙鹤草会引起过敏反应,仙鹤草会引起胸闷、气短、心悸、烦躁、头晕眼花、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寒战、血压下降。重者尚有头晕、面色潮红、大汗淋漓。中毒性球后视神经炎失明,腹痛腹泻、呕吐、面红、血压下降。
(七)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鼻出血及大便出血:与蒲黄、白茅根、大蓟同用(水煎服)
2.主治白细胞减少症:与大枣、赤小豆、黄精、山楂、鸡血藤、甘草、当归、补骨脂同用(服时加红糖、黄酒)
3.用于镇咳:与黄芩、栝楼皮、百部、白前、玉竹、冬花、败酱草同用(水煎服)
(八)临床配伍
①治尿血:仙鹤草、大蓟、木通各9克,茅根30克。水煎服。(《宁夏中草药》)
②治便血:仙鹤草(焙干、入蚌粉炒)、槐花、百药煎,为末。每服9克。米泔调,空心服。(《卫生易简方》)
③治赤白痢及咯血、吐血:仙鹤草9~18克。水煎服。(《岭南采药录》)
④治中暑:仙鹤草全草30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乳痈,初起者消,成脓者溃,且能令脓出不多:仙鹤草30克,白酒半壶,煎至半碗,饱后服。(《百草镜》)
⑥治赤白带或兼白浊:黄龙尾三钱,马鞭梢根一钱,黑锁梅根二钱。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⑦治贫血衰弱,精力痿顿(民间治脱力劳伤):仙鹤草一两,红枣十个。水煎,一日数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⑧治疗疟疾(间日疟):仙鹤草克,酒适量。将仙鹤草焙干,研为细末。每次在病发前2小时用酒送服10克,隔日1次,连用3次。
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仙鹤草0克,洗净切碎,放入毫升的水中煎至0毫升,去渣浓缩至毫升,制成%的仙鹤草水煎液。用时先以苯扎澳铵(新洁尔灭)液冲洗阴道,然后用蘸上水煎液的棉球均匀地涂擦整个阴道,再将蘸满仙鹤草液的带线棉球塞入阴道,34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连续7日为1个疗程。
⑩治疗湿疹:仙鹤草鲜品克(干品50~克),加适量水,用沙锅煎煮(勿用金属器皿)。再将毛巾或软布条放入药液中浸泡,然后取出烫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分钟,每剂药可用2~3日,每次烫洗必须重新煮沸,患处要保持干燥,勿接触碱性水液。
(九)药膳
1.仙鹤草大枣茶:仙鹤草30克,大枣10枚,水煎服,治疗贫血、劳力伤气。
2.仙鹤草抗癌粥:仙鹤草(地上全草,不用根)克,洗净,煎取浓汁毫升,大枣10枚,粳米克。将枣、米煮粥,待成时,加入仙鹤草汁,再略煮沸,即可食用。每日2次,可长期食用,对于体质虚弱而兼有出血倾向者,尤为适宜。
参考文献
1.《四川中药志》年版;
2.《广西民族药简编》;
3.《中国植物志》第三十七卷,第-页;
4.《岭南采药录考证与图谱》,第页;
5.《中医药家庭用典单方独味治百病》,第页;
6.《老中医话说养生》,第页。
蜀研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