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庙全景
洪山庙大殿内戏曲壁画
洪山庙内关帝庙
洪山庙,在新密市东南20.3公里大隗镇洪山庙村,因庙祀洪山真人,故名。据现存清乾隆三年旧碑记载:“洪山真人姓顾,原籍河北,出生于宋,举进士,以世乱隐居洪山,精通医术,尝奉召,医宋太后,疗兵马,投方辄愈。赐金帛不受,诏封“护国真牧灵应真人”,卒葬洪山。元代建庙以示纪念。”庙座北向南,气势雄伟,庙内现存建筑6座,房舍44间。有大殿、后殿、药王殿、祖师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组成。特别是庙内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0米,面积0平方米。殿顶覆以琉璃瓦,正脊、垂脊、饯脊饰龙、凤、鹤、莲、牡丹等图案,正脊堪称一绝,两端置大吻兽。中央置高2.4米的宝瓶,宝瓶前后绘山水图案;宝瓶上有一麒麟,昂首张嘴,似向前奔驰状;背驮莲花宝座,上置园球,周围有三个兽面人身动物相互追赶。宝瓶上还悬一绣球,远望似腾空飞舞。正脊前后还浮雕有“群鹤闹莲”,“凤戏牡丹”,“龙穿花卉”等长方形图案。在东西两山的封山面上,绘有“独龙盘花”和“二龙相斗”等三彩图案。浮云下有长2.米,宽0.4米的带状山水图,中间有座三孔桥,三个骑士纵马飞奔而过。房檐出厦.68米,檐下一周施五彩重昂斗拱,前檐拱眼壁上有4幅人物故事和珍禽异兽图案。殿内有石柱4根,上刻有盘龙、鹤、狮、鱼、蟾蜍、麒麟等动物和戏剧等人物浮雕图象。在内檐拱眼壁上绘有28幅戏剧人物画,多系《反五关》、《古城会》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对研究元代建筑艺术和新密市豫剧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价值。年6月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洪山庙大殿内戏曲壁画洪山庙戏剧壁画的绘制艺术项目,位於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大隗镇陈庄村的洪山庙。洪山庙,始建元代至正年间,大殿续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庙祀洪山真人,顾姓,河北人,南宋末年曾举进士,为宋太后疗兵马,投方辄愈,赐金帛不受,诏封护国真牧灵应真人,因世乱随陈庄陈治甫避世乱来到这里,后隐居洪山,号洪山真人,一生好善,为人畜治病,自制自采草药,深得老百姓爱戴,后误食蛇卵,剖腹净肠而亡,死后被人们敬祀为神,号牛王,庙称洪山庙。湖北、安徽、河北、山东及河南的周口、漯河、驻马店、安阳等地,也都建有洪山庙。
洪山庙28幅戏剧壁画,现在除了后墙因墙体损坏失去了三幅,西墙北部可能是受损严重有二幅为后人补画的水墨作品以外,其余的23幅虽然大多已残缺不全,还仍保存了明代绘制的原貌。画面多是依梯形的空间,在四周绘制了方格勾栏,以代表过去戏楼舞台的表演空间,中间则绘有一定故事情节构成的戏剧表演场景。分为武戏、文戏、生活故事几种类型。武戏以打斗为主,有武将,着甲服;义士、坊间侠客,着明代民服。兵器有刀、枪、剑、锤、抓等。文戏以叙事场面为主,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朝臣命妇等。生活的故事场面有:公子、小姐、丫环仆女、家郎院公等。共绘有表现不同特征,不同风格的人物00多个,是一个以人物表现为主,展现明代社会生活的连环图书。
壁画采用唐宋以来民间绘画常用的线形结构的技法,利用沥粉描金的绘制技术,利用扎实的人物写实能力和记忆写实的功夫,创作出来的明代戏剧人物壁画。它是先用木炭打好线稿,再用墨线毛笔定型,在定型的基础上,再用特制的工具沥粉。所谓沥粉,就是用当时所能利用的白粉,如老粉等,用胶调和成膏状的粘稠泥,使之能够立起雕线,并将之装入洗净的鸡脲泡中,用手轻轻地挤压,从较细一端的孔隙中就能绘出浮雕一般的轮廓线条来,待干了以后,再将这种浮雕立线,描上金粉,将各个不同的细节,填上石绿、石青、朱砂、滕黄等矿务质颜料,塑造出传神的表情和动作,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寺庙壁画的绘制技法。
来源于:中原网网络